第一图书网

非公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王克忠,李国荣,黄宝平 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1-3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

王克忠,李国荣,黄宝平 主编  

页数:

411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三编。第一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主要研究非公经济的基本理论,包括非公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属性、民营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等问题。第二编“发展具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点的非公经济”,主要研究上海非公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怎样发展符合上海特点的以服务业为主的非公经济。第三编“新形势下民营经济园区和非公企业发展的转型”,主要研究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包括在新形势下民营经济园区转型和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以及为此必须采取的对策建议。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
 一、“民营经济”范畴的内涵与外延
 二、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三、当代中国三次最重大的制度选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四、关于两个“毫不动摇”方针的几个理论问题
 五、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促进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六、改革开放30年我国所有制的结构性变迁
 七、民营方式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
 八、我国现阶段社会结构的多元双重性特征及阶级阶层分析法
 九、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属性及其可塑性
 十、正确认识与协调民营企业家阶层与社会其他阶层的利益关系
 十一、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对策
 十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
 十三、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的公平环境
第二编 发展具有现代国际大都市特点的非公有制经济
 一、改革开放30年与上海民营经济
 二、上海非公有制经济30年及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关于“十一五”期间上海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
 四、加快发展具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点的上海非公经济
 五、民营经济在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的作用与途径
 六、民营经济在上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生力军作用
 七、加快上海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发展的对策
 八、上海私营企业市场准入状况的调研报告
 九、新形势下上海民营企业“走出去”研究
 十、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滑背景下上海民营经济综合状况分析
 十一、加快上海郊区私营经济发展
 十二、混合所有制经济:上海民企参与国企改制的最佳制度安排
 十三、上海非公经济30年来的税费变化及其面临的问题
 十四、“大世博”与加快非公经济发展
 十五、破解小企业融资难“瓶颈”的根本途径
第三编 新形势下经济园区和非公企业的发展转型
 一、上海民营企业转型提升的实践及对策
 二、上海希望经济城17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三、上海富民模式和富民经济园区的创新发展
 四、上海新城经济区17年发展与转型
 五、民营企业园区的企业集群效应及对策
 六、把握机遇,推动宝山经济发展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七、转型企业变革模式与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
 八、论非公企业社会责任的几个问题
 九、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探讨
 十、积极建设和谐共赢的劳资关系——朱家角镇私营企业劳资关系调查
 十一、朱家角镇促进就业拓展劳动岗位的调查报告
 十二、私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和政策环境
 十三、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与创新
 十四、民营企业文化管理中和谐的缺失与建构
 十五、有效提高上海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十六、科技创新是上海企业家竞争力的根本
 十七、长三角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对策
 十八、上海、江苏、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比较研究
 十九、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特征与问题
 二十、金融危机背景下浙江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
 二十一、求解“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的出路
后记 

章节摘录

  四、关于两个“毫不动摇”方针的几个理论问题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一个科学概括。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观点值得引起注意。一种是北京有位权威人士提出,应当把“公有制为主体”改为“公有制为主导”;①另一种是有人认为改革过了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迅速扩大,中国正面临着“私有化、西化、分化还有腐化的危险”。②与这种观点相联系的有四个问题要回答:①要不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要不要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③要不要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④要不要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公私经济的最优比例关系?  先看第一个问题,回答是当然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三条理由:一是这一科学概括是中国60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总结的主要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主要成果。1997年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把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由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提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这一科学概括已载入国家宪法。1999年3月全国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以宪法修正草案的形式把这一成果载入了宪法。三是这一科学概括已成为历史现实,中国已实实在在成为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国家。这是一个客观存在。四是这一科学概括从哲学意义上讲也是正确的,事物的“主体”是决定事物性质的,在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的社会里作为“主体”的那种经济成分是决定社会性质的。可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不可以改为“以公有制为主导”的。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在论述怎么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时又明确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即“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非公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