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经济学验证性实验教程

李伯兴 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李伯兴 编  

页数:

200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这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不但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应用能力强的人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实验课程。财经类院校也不例外,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加强了实验课程开设力度,以弥补过去在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缺陷。经济学专业具有理论性比较强的特点,这给开设实验课程增加了不少难度。我们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经济学实验课程的基本框架,《经济学验证性实验教程》就是我们教学实践的成果之一,它成为了“十一五”期间广西高等学校第一批优秀教材立项项目。《经济学验证性实验教程》按照“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分别设计若干实验项目,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关实验项目开展随堂实验和课后实验,以加强学生对经济学相关知识的理解。  本教程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操作性强。在本实验教程中,每个实验项目的教学几乎都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目的,先由老师进行示范并讲授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实验,然后再设定实验资料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任务。学生通过实验,能增强对有关经济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经济理论知识。  二是综合性好。本实验教程所设计的实验项目既涉及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实验,如政治经济学实验、西方经济学实验等;也涉及经济学专业课程实验内容,如产业经济学实验、区域经济学实验、制度经济学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国际经济学实验等;还涉及新兴的经济学实验内容,如行为经济学实验等。特别是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实验,目前在财经类院校和开设财经类专业的其他高校中普遍都有需求,这些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理论基础知识,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  三是体系新颖。本实验教程虽然是按照经济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分别编写的,但每个实验的编写结构基本上是统一的,即按照实验目的、实验安排、实验准备、实验资料、实验要求、实验过程、实验应用理论提示和学生实验操作等内容组织编写。由此可见,整个实验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创新性,它既强化了每门课程重点内容的模拟训练,又遵循了实验教学的一般规律。可以这么说,本实验教程积累了我们多年实验教学的经验,是目前市场上比较少见的经济学实验教材。

内容概要

本书是教学实践的成果之一,获得了“十一五”期间广西高等学校第一批优秀教材立项项目。本书按照“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分别设计若干实验项目,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关实验项目开展随堂实验和课后实验。

书籍目录

导论 关于经济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想 一、构建经济实验课程的必要性 二、经济学实验课程体系构成的设想 三、经济学验证性实验教程的构成内容第一部分 西方经济学实验 实验一 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验证 实验二 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实验 实验三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城镇的验证 实验四 哈罗德-多马模型在中国的验证 实验五 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模型)在中国的验证第二部分 政治经济学实验 实验六 货币流通规律实验 实验七 资本有机构成实验 实验八 资本周转速度计算实验第三部分 产业经济学实验 实验九 产业结构演化规律分析实验 实验十 投入产出分析实验 实验十一 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分析实验 实验十二 市场进入实验 实验十三 垄断下的价格歧视实验 实验十四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实验第四部分 区域经济学实验 实验十五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关系验证 实验十六 配第——克拉克定理的验证性实验 实验十七 “威廉姆森趋同假说”的验证性实验第五部分 制度经济学实验 实验十八 市场均衡价格形成实验 实验十九 政府干预价格实验 实验二十 交易制度比较实验 实验二十一 搭便车实验 实验二十二 外部性实验第六部分 行为经济学实验 实验二十三 回避损失实验 实验二十四 参照依赖实验 实验二十五 捐赠效应实验第七部分 计量经济学实验 实验二十六 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与预测实验 实验二十七 双对数模型的估计实验 实验二十八 虚拟变量模型的估计实验 实验二十九 异方差的检验与处理实验 实验三十 自相关的检验与处理实验 实验三十一 滞后变量模型实验第八部分 国际经济学实验 实验三十二 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实验 实验三十三 战略性贸易保护实验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保证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不同的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构架是不一样的。根据我们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应用型”的人才,也就是培养应用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应用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当突出实验教学环节,因此研究经济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研究发现,经济学人才的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市场需要毕业生既能够做实际工作,如从事营销、文秘、管理、会计等具体工作,同时又希望这些人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撰写经济分析研究报告。也就是说,用人单位普遍需要具备“既能做又能写”的双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市场供需矛盾特别突出。然而经济学专业的老培养模式着重于培养宏观理论型或者研究型人才,它根本不能满足“既能做又能写”的要求。另外,老的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写作能力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实证分析能力比较差,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分析工具及方法手段进行分析论证,导致学生很少能撰写出具有一定深度的经济分析研究报告。我们认为,经济学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缺陷,正是我们培养“应用型经济学人才”的突破口。因此,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就应当围绕着培养“既能做又能写”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去探索。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除了保证必要的传统基础理论课程体系之外,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认真设置好经济学实验课程体系,以保证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满足提高经济学人才素质的需要。人的基本素质是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在实践中潜移默化不断形成的。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大体上应当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品德、心理、创新和协调。首先是品德素质,品德是指人的品质,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作为高校的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毕业后无论是继续深造也好,或者是从此开始走上实际工作岗位也好,乃至设计自己的未来前途也好,都必须要有远大的抱负,否则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经济学验证性实验教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