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音话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编  

页数:

278  

内容概要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文集的出版,既是我院师生学术研究成果的一次展示,也是我们向国庆6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创办起已走过了45年的历程,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多层次办学的综合性音乐学院。本文集一共包括20篇学术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作曲技术理论、作品研究、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史学、音乐与科技等。其中大部分论文已在我国专业性学术刊物发表,在我国音乐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论文作者一部分是我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他们分别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另一部分作者是我院自己培养的博士生。此文集的出版,不仅集中呈现了我院学术研究的成果,也是我们攀登更高学术前沿领域的新起点。

书籍目录

作曲技术理论作品研究“调性”观念的探索与创新——德彪西、斯克里亚宾调性手法研究锺信明《第二交响曲》的交响思维及音高组织结构居于后现代思潮中的布里顿音乐——布里顿音乐创作风格特点及其形成“新”音阶“旧”曲式——高为杰《路》的非八度周期音阶与奏鸣曲式探析20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谐谑曲》的结构辨析“踏板旋律”技法研究卡特《小提琴协奏曲》“织体分层”技法研究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与科技李焕之新时期的器乐创作及其艺术特色古典与古典之交汇拉维·香卡:西塔尔第一、第二协奏曲音乐学分析《枯木禅琴谱》谱本与作者考证哈士伦中国、蒙古探险录音档案寻踪传统戏场的观演形态与声场环境初探我国20世纪口琴音乐发展的历史研究我国电子音乐及相关学科与专业发展回顾与展望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小学“音乐课标”实验教材的得与失音话——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文集20世纪30年代南昌城市公共空间内的音乐活动研究——以湖滨音乐堂为中心社会音乐教育与改革开放同行——中国社会音乐教育30年我看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之发展音乐心理剧对流浪儿童自尊水平干预的研究

章节摘录

  在声乐作品中。歌剧《彼得·格兰姆斯》中运用威尔第《法斯塔夫》等古典歌剧“分曲体”和“结构模式”的手法使剧情中情绪的具体化得以保持,但也运用现代音响观念使各唱段之间的不同强度之间形成过渡,使情绪结构和段落结构紧密结合,这种连绵不断的结构手法显然取法于现代戏剧;而第一幕第一场中的唱段“我也出把力”及第三幕第一场中的“让我享受你的美丽吧”、“我要去浇玫瑰花了”等处,自然的和不自然的音调和节奏同时运用则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作用,展现了他自己为现实主义歌剧所作的探索⑩。喜歌剧《阿尔贝·埃林》中,在牧师的音乐主题中融进“马迈塞特”(mummerset)的英国西部乡村民谣,女校长沃兹沃斯的音乐始终贯穿着对民谣的“拙劣”模范,碧洛斯夫人的音乐融合了巴洛克歌剧的浮夸和埃尔加音乐的极度张扬,借鉴了瓦格纳《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的“迷药主题”,其中还运用了帕萨卡里亚等复调手法发展各种主题音乐为器乐的音色音型化。三部教堂寓言剧中将支声作为主要织体来应用,特别是前两部《麻鹉河》和《火窑歌》从头至尾贯穿着支声织体,这种将东方传统复调手法与西方现代语言的复合使其声乐作品带有“多语言”的风格。  在器乐作品中,布氏的“多元复合”风格也大量运用。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充分运用调性旋律优美抒情性的特质,而第三乐章运用帕萨卡里亚手法将主题的发展与变奏置于一种长调性语境中,使主题的多调性呈示、紧张度的夸张推进、节奏的复杂与旋律线条的明快等元素置于一个音乐自然发展的层面上,展示了布里顿音乐组织理念,音乐中充满了尖锐、紧张的戏剧性,善与恶的对抗,爱与恨的冲突,严峻而残酷的悲剧色彩,无不令人感到惊心动魄,艺术震撼力极强(高为杰语),体现出“二战”时期欧洲战云密布的险恶形势给予作曲家的精神冲击。声乐器乐曲《战争安魂曲》的第四章《圣哉经》中运用低声部的持续低音进行,上方声部变化横向的调式和纵向的和声,中古教会调式和现代调式和声并用,多调式所造成的色彩斑斓而又紧张的史诗般气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除了在调式方面所作的创新探索外,他在配器中也运用了复合风格。如《战争安魂曲》中运用的合唱、重唱、独唱、童声以及管弦乐队和教会乐队等非典型配置,营造了奇异的声响效果。《钢琴协奏曲》中大量运用双簧管、大管和小号的组合;展开部中运用铜管乐器加大管作为和声中层,木管乐器作为旋律上层及和声下层等配置,这些非典型配器手法借鉴了现代手法中新音响观念和传统思维的多重特点,由此使其配器手法带有复合风格。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音话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