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语言文学前沿(第2辑)

张鸿声//杜寒风 中国传媒大学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

张鸿声//杜寒风  

页数:

240  

内容概要

探讨语言学、文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总结、思考语言文学教学经验及有效模式。

作者简介

  张鸿声,男,1963年生,河南开封人,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博士后,省部级优秀专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省部级新世纪优秀人才。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已出版《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孤独与融入:中国心文学中的文化精神》等个人专著四部。杜寒风,男,1964年生,河北石家庄人,哲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宗教学与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审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已出版《会通精神——对中西美学思想的认识》、《信:立身兴业的基点》、《晚唐临济宗思想述评》、《美学知识精华》(编)、《天童正觉禅师语录》(释译)等著作。

书籍目录

编者前言
语 言 编
 清华简《保训》笔札
 “V着”存现句的句法结构
 内蒙古晋语五台片方言的形成及其特点
 河北狼山话的代词和亲属称谓语
 既有“年轻”,何需“年青”?
  ——“年轻”与“年青”出现、现状与发展的应用语言学分析及预测
 海峡两岸词语比较研究述评
 高级水平留学生声韵调偏误分析
 广播电视语言研究热点回顾
文学与艺术编
文化编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二)普通话吸收台湾词语由于两岸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社会情况不同,台湾地区开放的程度、发展的速度,及与外国接触的广度和深度远远高于内地,这也给语言带来了相应的影响。台湾国语中无论是本土词还是外来词都比较多地、并且较为及时地反映经济、科技及现代化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而且基本上第一时间与国际接轨。内地的普通话是在实行改革开放,社会日趋多元,两岸民间交流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开始引用台湾词汇,而且借用的力度逐渐增大。尤其在内地媒体开始摘引台湾报刊以后,新闻媒体的强劲推动使得台湾词汇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普通话。从外因上看,内地引用台湾词汇有如下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导致港台文化大规模涌入,其中一些很有特色的词语,普通话中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词。二是民众,尤其是年轻人追求新奇、时髦的心理,觉得使用港台词语是开放的象征,甚而有时故意制造港台味。三是社会大众的从众心理,使得这些词语的传播更为快速、广泛。从语言自身的内因看,首先,词汇的融合是出于词汇功能的互补。在语言接触中,彼有我无或彼无我有的词语,如果所表示的事物双方都存在或者都可以接受,补充性就强,容易为对方所吸纳;而双方存在对应的词语,补充性就弱些,不大容易被对方所吸纳;如果是具有绝对同义关系的对应词语,则互相排斥。因此,普通话对某些台湾用语的吸收是出于自然表达的需要。其次,台湾国语中的某些词语形式相比于普通话,有明显的长处,能丰富普通话的表达手段,故而被吸收进来。再次,类似于修辞上的需要,对某些外来词或方言词的认可等等,也都是普通话吸收台湾国语的内在原因。台湾国语词汇进入普通话后,自然给普通话词语及其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变化,如增加新词语、增加义项、非常用义变为常用义、扩大词语使用范围、提高使用频率、古旧词语复活、产生仿造词语、出现新的搭配形式等。(三)海峡两岸词语相互融合带来的规范化问题规范化一直是语言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对于规范标准的确立也众说纷纭,尤其在大批台湾词汇被吸收到普通话中来以后,语言的变异时刻撞击着现有的规范。苏金智在其《台港和大陆词语差异的原因、模式及其对策>一文中指出:“词汇规范的标准能不能坚持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是面临的重要问题。差异就是个性,台湾同胞创造出来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反映该地域文化的语言变体也为汉语增添了新的血液。


编辑推荐

《语言文学前沿(第2辑)》是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语言文学前沿(第2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