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病理学

唐忠辉,许娟娟 著 唐忠辉、 许娟娟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12出版)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唐忠辉、 许娟娟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12出版)  

作者:

唐忠辉,许娟娟 著  

页数:

234  

内容概要

  《病理学》重点叙述疾病的基本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临床联系、结局等。编写内容上紧紧围绕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贴近岗位实际,打破了传统的以系统为章节的编写方式,富有新颖性、趣味性,使全书内容更为连贯,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同时,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就业的需求,注重与职业证书、职业教育考试相结合,具有实用性。因受学制和学时限制,尽量避免本教材内及相关各门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力求重点突出、内容精练、层次分明、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使教材体现“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践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

书籍目录

绪论一、病理学的任务与内容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四、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第一章 疾病概论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一、健康的概念二、疾病的概念第二节 病因学概论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二、疾病发生的条件第三节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一、自稳态调节紊乱二、损伤与抗损伤反应三、因果转化四、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影响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一、疾病的经过二、疾病的转归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一、萎缩二、肥大和增生三、化生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一、变性二、细胞死亡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一、再生二、纤维性修复三、创伤愈合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一、动脉性充血二、静脉性充血第二节 出血一、类型及原因二、病理变化三、后果第三节 血栓形成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类型三、血栓的转归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 栓塞一、栓子的运行途径二、栓塞的类型及后果第五节 梗死一、梗死的原因二、梗死的形态特点三、梗死的类型四、梗死对机体的影响第四章 炎症第一节 炎症的原因第二节 炎症介质第三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一、变质二、渗出三、增生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一、炎症的病理学分类二、炎症的临床分类第五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一、炎症的局部表现二、炎症的全身反应第六节 炎症的结局一、痊愈二、迁延不愈转为慢性三、蔓延扩散第五章 常见炎症性疾病第一节 风湿病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二、基本病变三、各器官病变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慢性支气管炎二、肺气肿第三节 肺炎一、大叶性肺炎二、小叶性肺炎三、病毒性肺炎四、支原体肺炎第四节 慢性胃炎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二、类型及病理变化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一、病因及传播途径二、基本病理变化三、临床病理类型第六节 肝硬化一、门脉性肝硬化二、坏死后性肝硬化第七节 肾小球肾炎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二、基本病变三、临床病理联系四、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第八节 肾盂肾炎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二、肾盂肾炎的类型第九节 慢性子宫颈炎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二、病理变化三、临床病理联系第六章 肿瘤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第二节 肿瘤的特性一、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组织结构二、肿瘤的异型性三、肿瘤的生长与扩散四、肿瘤的复发第三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第五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一、肿瘤的命名二、肿瘤的分类三、癌与肉瘤的区别第六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一、癌前病变二、非典型增生三、原位癌第七节 常见肿瘤举例一、常见上皮组织肿瘤二、常见间叶组织肿瘤三、其他组织肿瘤第八节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肿瘤的病因二、肿瘤的发病机制第九节 肿瘤的病理诊断一、脱落细胞学检查二、针吸细胞学检查三、活体组织检查第七章 常见的恶性肿瘤第一节 肺癌一、病因二、病理变化三、扩散与转移四、临床病理联系第二节 鼻咽癌一、病因二、病理变化三、扩散与转移……第八章 常见心身疾病第九章 传染病第十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十一章 水肿第十二章 酸碱平衡紊乱第十三章 发热第十四章 缺氧第十五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第十六章 休克第十七章 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病理学实验指导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任何疾病都有原因。引起疾病的原因称为致病原因(简称病因),即病因是指能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病因是引起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许多疾病已经找到了明确的病因,如疟疾由疟原虫引起;白喉由白喉杆菌引起。但还有许多疾病的原因不明,如肿瘤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认识和消除致病的原因,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疾病发生的原因很多,可分为以下几类。1.生物性因素是最常见的病因。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等)。它们通过一定的途径侵入机体,可在体内繁殖,有特定的损害部位。但机体是否发病,除与病原体的数量、侵袭力及毒力有关外,也与机体的免疫力等条件有密切的关系。2.物理性因素包括机械暴力(引起创伤、震荡、骨折等)、温度(引起烧伤、中暑、冻伤)、电流(引起电击伤)、电离辐射(引起放射病)、气压(引起高山病、减压病)等。物理性因素的损伤作用取决于其作用于机体的强度、时间及范围。3.化学性因素包括无机和有机化学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或剂量时可引起人体化学性损害或中毒。如强酸、强碱、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它们对机体的作用部位大多有一定的选择性。如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使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而致病;有机磷毒物可与机体胆碱酯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引起乙酰胆碱蓄积而致病。此外,多种药物对机体亦有一定的毒副作用。4.营养性因素营养物质过多和营养物质不足均可引起疾病。长期大量摄人高热量食物可引起肥胖病,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营养物质摄人不足可引起营养不良,如维生素B,缺乏可引起脚气病,维生素D缺乏引起佝偻病,缺碘引起甲状腺肿等。5.遗传性因素包括直接致病和遗传易感性两种情况。(1)直接致病:引起遗传性疾病。这是由于亲代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的缺陷(如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遗传给子代所致。基因突变引起分子病,如血友病;染色体畸变引起染色体病,如21三体综合征。(2)遗传易感性:指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在一定环境因素作用下,机体才发生相应的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6.先天性因素是指那些能够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有害因素(某些药物、化学物质和病原微生物)。例如,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引起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母亲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也可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7.免疫性因素指那些使机体受到损害的免疫应答或免疫缺陷。包括:①超敏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③免疫缺陷病,其特点是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和恶性肿瘤。


编辑推荐

《病理学》: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规划教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病理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