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学理论

陈文忠 编 陈文忠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2-08出版)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陈文忠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2-08出版)  

作者:

陈文忠 编  

页数:

399  

内容概要

  《21世纪高等教育系列规划教材·中文类·国家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文学理论(第3版)》主要面向大学文科学生、各级文学教师及文学评论者和专业文学研究者的文学理论,其基本任务不是指导创作,更不是培养作家,而是为文学教学、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论体系。《21世纪高等教育系列规划教材·中文类·国家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文学理论(第3版)》正是根据这一学科定位确定框架、安排内容的。与目前使用较广的几种教材有所不同,除在全书各章一些共同性的理论问题中融入了编写者的学术思考和教学体会,最明显的是将文学起源和文学发展问题扩展成“文学史”一编,尝试初步建立文学史理论的框架,使文学理论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当然,这些都有待教学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1世纪高等教育系列规划教材·中文类·国家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文学理论(第3版)》包含了编写者的学术思考,但作为力求系统传授学科理论知识的教材,更注意吸取前辈师长和时贤的学术成果。

书籍目录

绪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 二、文学理论的体系 三、文学理论的作用 四、文学理论的学习 笫一编文学本体 第一章文学本质特征 第一节 文学的社会特性 一、“文学”辨析 二、文学的社会地位 三、文学的社会特性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特性 一、文学审美特性的内涵 二、文学的特殊对象 三、文学的审美形式 第三节 文学的媒介特性 一、文学艺术的分类 二、文学是语言艺术 三、汉语与汉语文学 第二章文学作品结构 第一节 文学作品结构层次 一、“二分法”与“层次论” 二、中西作品层次论 三、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 第二节 文学语言 一、文学语言的艺术地位 二、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第三节文学形象 一、文学形象的艺术地位 二、文学典型 三、文学意境 四、文学象征 第四节 文学意蕴 一、文学意蕴的艺术地位 二、文学意蕴的特点 三、文学意蕴与文学主题 第三章文学作品类别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划分和意义 一、文学体裁的划分 二、文学体裁的意义 第二节叙事文学 一、叙事文学的界定和种类 二、叙事主体 三、叙述内容 四、叙事话语 第三节抒情文学 一、抒情文学的界定和种类 二、抒情文学的特征 三、抒情文学的手法 第四节 戏剧文学 一、戏剧文学的界定和种类 二、戏剧文学的特征 三、戏剧文学的重要类别 …… 第二编文学创作 第三编文学接受 第四编文学史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易》之象,即文章形象,《诗》之象,即文学形象。简言之,《易》之有象,取譬明理,及道之既喻而理之既明,舍象也可;诗为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变象易言,则别为一诗。文章形象为明理喻道,故可以变异取代;文学形象则独立自足,故勿容更张。钱锺书此论意味深长,大可玩索。 (三)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作为审美的表现形式,文学形象不同于文章形象,它是一种有机完整、独立自足的有生命的形式。但是,这只是文学形象的外在规定,它还具有多方面的内在特点。概括地说,从存在形态看,文学形象是假定性与逼真性的统一;从审美认识看,文学形象是具体性与概括性的统一;从艺术功能看,文学形象又是表现性和感染性的统一。换言之,文学形象是以虚幻而又逼真的人生画面和意象世界,高度概括地表现深邃的人性心理,具有生动的艺术感染力的审美形式。 第一,假定性和逼真性的统一。 从存在形态看,文学形象是假定性和逼真性的有机统一。所谓“形象的假定性”,表明它不是生活本身,不是一种真实的现实存在,而是一种通过想象和幻想创造出来的假定性的生活幻想。“假定性”这个范畴最初是苏联戏剧家梅耶荷德受到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启发提出来的。梅耶荷德说:“任何的戏剧艺术都是假定性的,可是有各种各样的假定性……我想,梅兰芳的假定性最接近于我们的时代。”此后,经过理论家的进一步阐释,“假定性”成为揭示艺术形象特点的重要范畴。形象的假定性用苏珊·朗格的话来说,就是一种虚假的“生活幻象”,而“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提供并维持这种基本的幻象,使其明显地摆脱周围的现实世界,并且明晰地表达出它的形式,直至使它准确无误地与情感和生命的形式相一致”。假定性和虚幻性是文学形象最基本的存在特点。在文学作品中,草木虫鱼暗通人性,花妖狐魅尽现人情,屈原可以上叩天庭之门,但丁可以下睹地狱之惨,张倩女的情魂可以远游他乡,杜丽娘的情魂可以死而复生。对这类神奇荒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读者非但不指责为无稽之谈,反而与这满纸荒唐同悲同喜。 文学形象既是假定的又是逼真的。它是实质上的假定性与具体描写的逼真性的有机统一。所谓“形象的逼真性”,是指文学作品对人物的刻画、故事的叙述、环境的设置和细节的描写等,虽出于虚构却又合情合理,甚至严守日常的生活逻辑,因而往往给人一种逼似真实的感觉。文学形象的假定性可以区分为两种形态,即常态类型的艺术假定性和异态类型的艺术假定性。与此相联系,形象的逼真性也有两种表现形式。首先,强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写作的现实主义文学,可以称为常态型的假定性形象,作品也最富于艺术的逼真性。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如司汤达、巴尔扎克、罗曼·罗兰、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茅盾、巴金、老舍等,无不自觉遵循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的原则,严守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因此他们的作品虽然都是想象和幻想的产物,却给人一种绝对真实的感觉。正如卢那察尔斯基所说:“虚构事实而又做得叫你感觉不到这是虚构,却说:这就是它,真实!”其次,大量使用象征、幻想、荒诞、传说和神话等艺术手段的超现实浪漫主义文学,可以称为异态型的假定性形象。这类作品以虚幻荒诞为外表,以“合情合理”为内质,魔幻与现实相融合,形成一种奇妙的新现实。所谓“合理”,是指荒诞的故事情节符合生活的逻辑和生活的规律;所谓“合情”,是指虽写花妖狐魅仍传达人的生活体验和真挚感情。如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巴尔扎克的《驴皮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及卡夫卡的《城堡》等,无不如此。总之,异态型的假定性形象正是在“合情合理”的审美尺度内实现其假定性和逼真性的有机统一。


编辑推荐

《21世纪高等教育系列规划教材•中文类:文学理论(第3版)》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学理论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内容比较新,值得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