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译谈
2012-6
苏州大学出版社
李照国
235
234000
无
《门外译谈》根据作者李照国多年来从事国学典籍和中医经典翻译、教学和研究的体会,在总结中华文化精气神韵、诸子学说主旨精神和中国翻译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分析介绍了语言运化的生克乘侮、文化交流的理法方要和经籍翻译的本末虚实。《门外译谈》可供从事外语教学、文化翻译和语言研究工作者参考。
李照国:祖籍山东,好吃煎饼大葱;出生陕西,最喜面条凉皮。虽为秦人,秦腔至今不会吼;现居沪上,沪语基本听不懂。本科英语,硕士英语,终于没有学好英语;学也翻译,教也翻译,始终不知何为翻译。为生活计,为立业计,弃文专修岐黄术;学习中医,研读西医,总算明得生死理。虽为医学博士,却不悬壶济世;并非文学之徒,竟以笔墨为务。生于鬼节,故而胆小如鼠;适逢牛年,所以性子伋慢。身材矮小,斗室便可容得;生性蠢笨,至今还在书堆。
●溯古篇
名无固名约定俗成
——翻译名谓演变
上古天真在明明德
——古代译迹探微
灵兰秘笈先河开启
——从口传到笔译
●泛舟篇
文趣神思传隔万重
——译道漫议
圣手轻风云游幻境
——译务别议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名译赏析
道可道者非常道也
——文从胡说起
●经籍篇
承上启下万古一脉
——经籍英译刍议
传译之要易陈难效
——经籍英译六要
达旨顺意多法并举
——经籍翻译新思维
云飞雾漫天机神变
——熵化理论与经籍翻译
流水万里润物无声
——耗散理论与经籍翻译
法于形神和于表里
——信息重构与经籍翻译
形与神俱不可分离
——熵化翻译外感1叭
邯郸学步亦步亦趋
——经籍翻译沉余录
●运化篇
古今名异中外语歧
——词义演变与翻译
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形合与意合漫议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信与不信纵横论
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名与实之辨面面观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翻译局限性刍议
●内经篇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黄帝内经》翻译研究之要
阆苑仙葩咸宁万国
——《黄帝内经》英译与中国文化西传
若存若亡若得若失
——《黄帝内经》英译随想
岁寒三友欲说还休
——《黄帝内经》英译感验
谨小慎微与时俱退
——《黄帝内经》英译原则与方法
传译之道信者为宝
——《黄帝内经》的语言特点与英译
金鸣玉振天籁之音
——《黄帝内经》的修辞特点与翻译
山隔水断百向莫辩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译感
后记
对生命的个体来说,其生命基因是从先辈那里继承来的,而这个继承过程是瞬间完成的。也就是说,从其生命孕育之时起,其生命基因就已经被完全规定了,终生无法改变。所以一个人尽管可以在法律上和情感上断绝与其血亲之间的关系,但在血缘和基因上却是永远也无法断绝的。 对于文化的个体来说,其文化基因同其生命基因一样,是从先辈那里继承而来的。但其继承的过程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生命的个体需要通过一定氛围的熏陶、教育的引导和实践的锻炼才能最终完成自己文化遗传基因的形成和完善。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对本民族文化的潜在认识是与生俱来的。在中国传统生命观看来,这种与生俱来的文化遗传因素即所谓的先天文化基因。在后天积习的影响和激发下,这种先天的民族文化基因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由隐性而变为显性,并进而由显性而发展为定性。而缺乏特定文化遗传基因的人其言谈举止与具有这种文化遗传基因的人自然而然地泾渭分明。所以,一个人尽管可以将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和艺术模仿得惟妙惟肖,但在本质上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融入到该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的,除非他在童年或少年的时候便离开本民族的文化天地而完全融入到另外一个民族的文化熔炉之中。 通过以上对于文化遗传基因的概要介绍来看,其对中国经籍解读和翻译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当今的国人而言,虽然其精神世界里也与生俱来地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遗传基因,而且这些文化遗传基因在一定的领域还表现得非常显性,在特定方面还表现得极为定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国人几十年来生活的氛围、学习的内容和实践的方式都使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在生物学中,当一个遗传基因发生变异或缺失,即可导致畸形或变态情况的发生。人类出现的种种遗传性疾病或先天性疾病——如白痴、残障等——都是基因变异或缺失而造成的。 ……
无
这本书对我翻译文章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