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华姓氏谱

李学勤 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作者:

李学勤  

内容概要

本书集合百余名专家学者精心撰写,共100卷,每卷一姓。从源流、人文、人物、文献四篇,揭示中华姓氏的源流、变迁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主要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

书籍目录

源流篇  第一章 起源与得氏   程氏远祖:扑塑迷离的传说   以国为氏:西周时期的程国   以邑为氏:姬姓荀氏改氏   和光同尘:程姓与其他姓族的关系  第二章 迁徙与分布   播居中原:战国秦汉暑期的迁徙   走向四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   花开并蒂:隋唐时期的南北宗   孔雀南飞:宋元时期的迁徙   派衍神州:明清时期的分布   踪迹广布:近现代的分布人物篇 人物篇 第一章 历代人物概说   崭露头角:先秦至魏晋时期的英杰   大显身手:隋唐宋元时期的豪杰   洋洋济济:明清时期的髦俊   特色独具:程姓人才规律评点  第二章 军事政治名人传记  驰骋疆场:历代著名武将  叱咤风云:历代著名文臣 第三章 文化名人传记  倘佯学海:著名学术思想家  各领风骚:著名文学家  墨迹丹青:著名书画家  梨园弟子:著名戏剧演员   科坛高手:著名科技人才  巾帼精英:妇女文化名人人文篇 第一章 家族的维系  宗族房门:家族的构成形态  家训族规:家族的行为准则  长幼有序:继嗣与行辈  同财共济:家族的公共财产 第二章 家族的风尚  农商传家:家族的生存基础  尊祖敬宗:家族的精神寄托  孝悌为本:家族维系的纽带  重教笃学:人才辈出的保证 第三章 家族的名胜遗迹  慎终追远:家族的祠堂墓地  仰慕先贤:名人的故居圣迹 第四章 家族的轶事艺文  奇事共赏:家族的轶闻趣事  增知受教:家族的堂联诗歌文献篇 第一章 古代文献  家乘谱牒:记家族源流世系  传谱碑志:述人物生平事迹  地记方志:详宗族兴衰沉浮  杂著文集:明姓氏概况本末 第二章 近现代文献  姓氏资料:索隐钩沉明脉络   论文专著:程姓研究赋新篇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程琬仕为宣议郎。子程茂,官至临安府磨勘司主押官。孙程梓,曾孙程陵,具不仕。程陵有子程隆,字君熙,休宁陪郭人,辟休宁典史,官至徽州路休宁县尉。长子忠甫,次子清甫,有孙子五人,名叫子观、子岘、子善、子华、子美。  休宁山斗程氏也较著名。程沄的四世孙程迪,任休宁县主簿,子孙就定居在本县的山斗。程迪的十世孙程安节,少喜读武经,好骑马习射。嘉定四年,应募参军,随主将抵抗金兵,因功授京西招抚司,游击义士军副将兼统领。死于军中。程安节有四个儿子,长子程崇,补太学上舍。次子程岑,早卒。三子程峒,为司省掌书。四子程崧,随父在军中,因功补进武校尉,进授承信郎。程安节有八个孙子,长孙程寔,湖南潭州路分。次孙程传,新淦知县。三孙程华,郴州判官。四孙程真,行院都事,五孙程荣、六孙程英,都在太学上舍。七孙程云、八孙程汉,均为宣教郎。  南宋时期休宁程氏做官的人很多。程令说字彦举,精通经学,为乡里所宗。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考进士,榜上有名。官至知静江府理定县,著有《茅堂诗集》。他的儿子程穆为庠生,著有《书约义》、《书博文》。  程大明子自得,孙子程逢午,字信叔,再领乡荐,一为魁不第,弃举子业,家居教授,所学日精,授紫阳书院山长,嘉兴路海盐州文学。追赠承事郎徽州路同知,婺源州事。程逢午子程愿学,修职方氏书,入书局,提拔为从事调镇江路司狱。迁湖州武康县主簿,转循州长乐县尹。  程卓字从元,宋孝宗淳熙年间试礼部第一,迁刑部郎中,后知泉州(今属福建),召同知枢密院事。  程自诚,为乡里长者。有子程会亨,博闻强记,擅长书法。孙子程文夷,仕为承务郎。程文夷有子程班,字怀古,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进士,历任礼部侍郎,封休宁县男。迁礼部尚书,拜翰林学士知制诰,进封新安郡侯,知福州,以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退休。他的五世孙程兼善,字士达,自号篠堂道人,元末红巾军起,攻陷郡城,兼善和孙普哲聚集数百勇士攻打徽城,兵败而死。年仅26岁。有一子名仁发。此外,又有程应辰,以荫授忠州文学,淳佑年间转迪功郎;程若庸字达源,咸淳登进士第,为武夷书院山长,号称勿斋先生;程洙,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进士,历任贵池上元县主簿,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建康失陷,自杀殉宋。程骧,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进士,历官保义郎、中书舍人,元朝建立,屏迹不出。  程俨有子程莘,程莘有子程嵘,世居休宁大富营。程嵘的儿子程晞尹,字圣任,号隐莘居士,少负大志,仕途坎坷。官承郎,江西转运司干办公事。程晞尹有子程克绍。程晞尹有孙子三人,程清、程正、程仪都读书,三孙尤为聪明。书摘1            以邑为氏:姬姓荀氏改氏  关于程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即程氏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晋国苟氏的别族。春秋时期,迁至洛阳的周王室对诸侯国已失去控制,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被称为春秋五霸。在诸侯国内,又有卿大夫执掌国政。晋国位于今山西省境内,包括河北河南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它是周王室的同姓国,春秋时期比较强大,曾经长期和楚国争霸。苟氏就是晋国的卿族之一。苟氏是周文王第十七子郇侯之后,以国为氏。  苟氏在西周时居住在今山西省临猗县南部,后来迁到今山西新绛县西。春秋时期成为晋国的卿族之一。苟氏自苟林父始,出现了苟偃、苟首、苟盈、苟寅、苟珧等著名人物。分为中行氏和智氏。荀林父将中行(军师名),因以为氏。自苟首始别为智氏。  苟氏支子苟*的食采于程邑,其子孙也改姓程氏,如程季、程郑等,成为程氏的一个支系。《左传》杜预注:“晋苟氏食采邑于程,以邑为氏。”《国语·晋语七》曾讲到晋悼公认为程郑端而不淫、好谏不隐,让他担任乘马与的事。注文说:“程郑,晋大夫,苟*的曾孙,程季之子。”《左传》鲁襄公二十三年注中也说,“程郑亦荀氏宗”。可见春秋时期晋国程氏中,不少人是苟氏后裔。  程氏《迁徙歌》的前几句写道:“古有重黎氏,程族由发初。历夫周兴际,伯符广平居。休父宣司马,封向程国墟。春秋婴赵仕,再望广平庐。”它概括记述了程姓得氏和初迁的情况。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些苟氏人群因为住在程邑,改姓程,于是晋国(今山西省)成为程姓先民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春秋后期,晋国人程本博学善辩,扬名遐迩,不愿事奉赵简子,离开晋国到齐国去,齐鲁地区也有了程姓先民的足迹。可见,春秋时代程姓先民已经分布到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居住。           和光同尘:程姓与其他姓族的关系  程姓是中华民族诸姓氏中的一个较大的姓氏。程姓人群在数千年的繁衍发展过程中,不是处于孤立和封闭状态,而是和其他姓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光同尘,相得益彰。和程姓有关的姓氏和民族较多,现简述如下。  任、宿、须句、颛臾四姓  程氏源于风姓,属于东夷首领太吴伏羲氏之后。伏羲是风姓的始祖。他的后代封为任、宿、须句、颛臾四国,位于济水蒙山一带,后来形成了任、宿、须句、颛臾诸氏,都为风姓。程姓和这四姓有着共同的远祖,关系较为密切。  黎之弟吴回也为祝融,生陆终。有八子,得八姓,就是己、秃、彭、姜、坛、曹、斯(斟)、芈。己姓中有昆吾、芄、扈、温、董。程姓和上述姓氏都是祝融的后代,有共同的远祖,关系自然不同于别的姓氏。  司马氏  程氏是以国为氏,程伯休父是见于史书的程国君主,为程姓之祖。程伯休父因为领兵征伐淮夷有功,被封为大司马。他的后代一部分人以他的职官——司马为氏,就出现了司马氏,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就是司马氏中的佼佼者。程伯休父后代中的另一部分人,以国为氏,就形成了程氏。司马氏和程氏有共同的始祖,因而关系极为密切。  荀氏  苟氏是周文王第十七子郇侯之后,原属姬姓。春秋时期苟氏在晋国形成大族,多人担任卿大夫,族贵人众。苟氏的支子食采邑于程,据说就在今陕西咸阳市境内。他的后裔以邑为氏,出现了姬姓程氏,成为程姓的重要支脉。因此苟氏和程氏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呈姓  呈姓是一个比较小的姓氏,在安徽黄山地区和其他地方有分布。据说程婴的一个儿子被封为呈成君,他的后裔就以他的封号为氏,于是出现了呈氏。呈氏从程氏中分出,有着共同的祖先,因而关系密切。  陈姓  陈姓是舜的后裔,胡公满之后,按说和程姓没有什么关系。但是“陈”“程”二字读音相近,在中国南方读音就没有区别。有不少陈姓人改姓程,甚至有的人既姓陈,又姓程。例如,湖南华容的程氏家族,就是由陈姓改的。程万里的高祖陈光显,在宋朝任山东制置使,曾祖陈安泰,在元代任荆州总管,就在荆州安家落户。祖父陈克让从荆州迁到华容,改为程姓。程万里在明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考中进士,官做到户部侍郎。  以上所谈的一些姓氏,都属于汉族姓氏。程姓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和少数民族发生关系,有程姓汉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也有少数民族姓氏改姓程的。  金朝是女真族完颜氏建立的。程琢在当时担任西京(今河南洛阳)副都统,被赐姓完颜氏。“完颜”是当时的国姓,赐予国姓是很荣耀的事。程姓人改为外姓的不多,但也能见到。清代云南景东人程含光,历任河南布政使、广东巡抚和工部侍郎。他的先辈曾改姓罗,程含光又恢复程姓。  魏晋南北朝以后,边疆的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融合同化,很多人改为汉族单姓。元朝时期,贵州的少数民族中就有程姓,并且有人担任首领。后来他们先后归顺元、明王朝,朝廷在当地设立小程番蛮夷军民长官司和程番蛮夷军民长官司,让程受孙等人担任长官,管理少数民族群众。  回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全国特别是北方分布广泛。在河南省获嘉县和开封市的回民中就有程姓。满族中也有程姓。清朝灭亡后,一些满族人改为汉姓,其中包括程姓。著名京剧演员程砚秋,就是满族人。本姓索绰络氏,民国时期改姓程。程树棠,北京人。原名耿承彬,满族。自幼酷爱曲艺艺术。1951年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在朝鲜光荣牺牲。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  我出生在豫西山区洛河北黄土高坡上的一个小村。在这个村子里程姓只有几户人家,而易姓人口最多,在村子里有他们的家庙(祠堂),村外有他们的祖坟,坟上的柏树郁郁葱葱。童稚时代的我出于一种好奇心,向我的祖父询问:“我们程家为啥没有家庙?老坟为啥也没有姓易的大?”祖父回答说:“我们程家的家庙在丈庄,那里的程家老坟更大。我们程家还有程夫子,程总兵。”当时我刚上小学,不知道“夫子”、“总兵”的含义是什么,只朦胧地感到那肯定是值得程家自豪的。不久,父母接我到洛阳读中学,后来又到武汉大学学习历史,才知道程夫子是对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尊称,程总兵则是明代的武将程福亮。我是程颐的三十二代孙,程福亮则是我的十世祖。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过去以后,国家开始招收研究生。1978年秋,我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参加研究生复试,回答了几个问题之后,一位指导教师问我:“你是哪里人?”我说:“洛阳人。”这位先生脱口而出:“啊!二程的后代。你了解二程和洛学吗?学历史的人,可不能数典忘祖啊!”这些往事已过去几十年,却仍然记忆犹新。  1982年初,我被分配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近年来由于对外开放的需要,人们开始注重姓氏文化的研究,我也在工作之余写了几本姓氏小册子。我发现当前社会上还没有比较系统地介绍程姓的书籍。我是程姓人群的一员,又是一个史学工作者,写本程姓的书,应该是责无旁贷。于是这几年来翻阅了院图书馆的有关资料,并利用外出开会的机会,到北京、南京、太原、石家庄和安徽歙县等地收集资料,为写这本书作准备。  去年,中国史学会作为重点项目,组织编写一套《中华姓氏谱》,由北京现代出版社和华艺出版社共同出版,约我写其中的程姓。于是今年夏天开始动笔,到现在方匆匆完成了这部书稿。事非经过不知难。要把程姓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理清楚实非易事。如关于程姓的发源地就有三种不同说法,令人莫衷一是。家谱记载的世系有歧异、遗漏和讹误,要作出结论,就显得材料不足。书中对数千年来程姓的发展演变状况作了简要的描述。有些现在尚难弄清的问题,暂且存疑,不愿强为之说。由于本人孤陋寡闻,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稿恐难尽如人意,请读者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修订。  在撰稿过程中,袁义达先生提供了关于程姓的一些统计资料,也参考了王曾瑜先生的论文,在此特表示感谢。                                著者谨识                              2001年11月于郑州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华姓氏谱 PDF格式下载



更好了解自己姓氏.


书算是不错了,内容比较详尽,但还是有些地方不甚解!


非常完美


本书对程姓来由,及程姓的分布,历史名人说的比具详细,喜欢这方面的及程姓族人可以读一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