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周绍良蓄墨小言(上下)

周绍良 著,周启瑜 整理 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作者:

周绍良 著,周启瑜 整理  

页数:

628  

Tag标签:

无  

前言

周绍良先生是学术大家,也是收藏大家,而且是善于把收藏与研究结合起来的成果卓著的大家。周先生的学术研究,徜徉于中国古典文学、佛学、古文献学、红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且颇有造诣。他勤于著述,出版专着二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独树一帜,影响甚大。先生亦以收藏闻名于世,他有着独特的收藏视角,多着眼于藏品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未走一般正宗正统的“古物”、“古董”收藏的路子。周先生搜求的许多藏品,当时似乎并不怎么名贵,但到今天,亦为难得的珍品使人不能不佩服其目光的敏锐。在学术研究上,周先生继承和发展了干嘉学派的研究方法,注重考据,这就使他把收藏与做学问结合了起来,做到寓学于藏。丰富的收藏品往往成为他学术研究的对象,因了研究的深入又致力于进一步的收藏,学与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例如,《红楼梦》的各种版本的收藏与研究,古籍善本的收藏与研究,清墨的收藏与研究等等,俱成就斐然,为世称道。先生在清墨的收藏与研究上,别树一帜。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被称为“文房四宝”,其中墨更为中国所独有。它因文化交流的需要应运而生,在其发展过程中良工辈出,日趋精良,又因文人、官府除使用外,还参与古墨设计、制造及收藏,出现了大量的精品墨,许多流传至今,成了极为珍贵的文物。周绍良先生谈到自己的藏墨时说过:“我过去对于墨的收集,是相当有兴趣的,一则由于它不独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艺术性,它体现了传统的木刻艺术,也体现了造型方面的艺术。如一些制墨家所制,不独在造型方面异彩纷呈,并且烟质细润,为书写者增加不少兴趣。其次是一些读书人甚或一些达官名宦,都各自有自用墨,颇具历史性。”可见先生收藏墨,是着眼于其艺术性与历史性;而收藏的重点,则是清代有干支纪年及具有名款之品。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先生收藏了一千余笏、二百多种纪年墨一其中大多是名人自用墨,其中尤以雍正年间制墨和道光御墨最为珍贵。先生收藏的道光御墨填补了清墨研究、特别是御墨研究的空白。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了周绍良先生自藏的二百多条(套)清墨。每款墨标出墨名,详述墨的来源、款式、考证等,同时还附有原墨大小的拓片,称得上图文并茂。 本书对每款墨详细记以短文,可称得上墨跋,里面多有第一手资料和独到的见解,对好墨者有很大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周绍良(1917-2005),安徽省东至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他出身世家,家学渊源。早年师从唐立庵、谢国桢、陈坷一诸先生。一九四五年入古籍刊行社,后转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长期从事图书编辑工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出任中国佛教图书

书籍目录

再版序言高山仰止——忆我的父亲周绍良书影墨香——忆先父周绍良先生序清墨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光绪 宣统民国墨后记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昔人重文房之选,余学书五十年,颇留意兹事。近时陶颖之外,惟楮墨最为敝滥。古纸不复可见矣,墨出歙州者差强人意。盖其地去李氏虽远,而制法犹存,其取烟、入胶、和材、捣炼、收贮之类,极为烦琐,故其成甚艰,而其值亦甚最。数十年来,不胜售者之急,其直之下曾不及所费百分之一,若是而求其不滥,何可得哉,往岁喜用水晶官墨,盖歙人汪廷器所制。廷器自号水晶宫客,家富而好文,雅与中朝士大夫游,岁治善墨遗之。然所制仅数十挺,特供士大夫之能书者而不以售人,故其制特精。尝为余言制法之妙,谓所燃灯心必染茜用之。尝一岁失染,墨成,精光顿减。其不可忽如此也。有吴山泉,廷器之甥,实得其法。居吴中,制墨亦精,余亦喜用之。恐其愈求易售而忽其法也,故为说廷器之用心不苟如此。按古法用好醇松烟,干捣细笼,每烟一斤,用胶五两,浸梣皮汁中。梣皮,即江南石檀木皮也。其皮入水绿色,又解胶,并益墨光。鸡子白五枚,真珠、郁香各一两,皆别制,合调铁臼中,捣三万杵,可过不可少。一法松烟二两,丁郁香、干漆各少许。入紫草色紫,入郁皮色碧,皆助墨光。大凡墨以坚为上,古墨以上党松心为烟,以代郡鹿角胶为膏和之,其坚如石。唐惟易水人祖氏得其法,祖盖唐之墨官也。其后有奚超者,亦易水人,唐末,与其子廷珪来歙,唐时赐姓李氏,父子皆善制墨,而超尤精,论者言超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徐常侍铉尝得李超墨,长不过尺,细如箸,用十年乃尽。其磨处,边际有刃可以截纸。又言,其墨书版椟,岁久椟朽,而字不动。皆言其坚也。当时皆知廷珪善墨,而不知超之精如此。陶雅为歙州刺史,谓超日:“尔近制墨,殊不及吾初至郡时。”超日:“公初临郡,岁所取墨,不过十挺,今数百末已,何能精好!”夫以超之能,犹以多不得精为患,今之制者,动以千数,呜呼!是尚得为墨乎?嘉靖乙未(十四年,1535)仲冬十有三日,衡山文征明记;万历元年癸酉(1573),大龙宫客詹景凤为山泉丈书。

后记

家父绍良先生去世已经三年。病重期间,我曾多次看到他用苍白无力的手一遍遍翻阅厚厚的墨谱拓片,神态凝重而凄凉。那割舍不下的无奈眼神令我心痛不已,铭记一生。二〇〇八年春,在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和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兼紫禁城出版社社长王亚民的大力支持下,父亲捐献的一千笏清墨珍品和他主要的研究著作《清墨谈丛》和《蓄墨小言》,都将一并留在故宫博物院《大家研究与鉴定》这片沃土上。《蓄墨小言》在十一年前出版过。因时间较长,又无电子版保存,所以此次整理修订,其中一项主要工作,就是从家中遗存的一千七百余张墨拓中,找出原著中引用的四百四十六张,以弥补初版拓片不够清晰之缺憾。正如父亲自己所言:“当时编选是混合选择的,比较庞杂,所以没有什么系统可言。”从遗留的一千七百余张拓片中按图索骥,对文入座,这项工程对于我这个对墨一窍不通的人来讲简直是太艰巨了!当时我的腰椎手术刚过一年,医嘱不能久坐。然而,正是父亲的苦读精神和冥冥中的殷殷期望支持我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坚定地走了过来。其次,此次整理修订,我最庆幸的是遇到了紫禁城出版社的原副总编蔡治淮亲任责编。她除极认真地校、查,将行文与图片一一核对,纠正了不少初版在铭文、引文、墨名、人名等内容和编校上的错漏外,为使全书更有条理和方便读者查阅,还对初版墨品有目无纲、朝代不明的大流水编排结构作了调整,即将所有的墨,均按纪年分朝代排列;而凡遇一人数墨跨数朝者,则在该墨目后加“(一)”、“(二)”序号,这样,既年代分明又便于检索。最后还要说明一点的是,此次两书再版,《清墨谈丛》因囿于篇幅,其中的墨品拓片,系以原拓约百分之九十的比例收入,而此《蓄墨小言》,所有拓本均以原大辑入,将更直观和有利于研究。


编辑推荐

《周绍良蓄墨小言(套装上下册)(竖排版)》:大家研究与鉴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周绍良蓄墨小言(上下) PDF格式下载



竖版,内容详尽,配图黑白,好墨者可一阅。


很好的资料,值得一看


好书,大家之言,就是竖版的,看着有点累


文房四宝中墨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周绍良先生介绍比较详尽,受教了。


书的包装挺好,内容页不错,值得细细阅读


经典之作!!!!!!!!!!!!!!!!!!!


简体竖排,亏出版者想得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