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明朝帝王师

熊召政 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4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作者:

熊召政  

页数:

339  

字数:

26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两年前,王亚民先生主持《紫禁城》月刊的改版。他想在保持这份刊物的学术纯粹与艺术品位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点活泼与通俗。经故宫博物院及紫禁城出版社两级领导的推荐与斟酌,组成了《紫禁城》月刊新的编委会,我有幸入选。2008年10月份,第一次编委会召开。亚民在会上提议我在刊物上开一个专栏介绍明史知识。我想了想,便提出撰写“明朝帝王师”的系列文章,亚民及各位编辑都表示同意。于是,自2009年第2期开始,这组文章便在《紫禁城》月刊上与读者见面了。明朝帝王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政治群体。这乃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所决定。开国皇帝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之后,由此担心大权旁落,遂永久废除了宰相制。由皇帝直接管理国事,领导群臣。由于少了宰相这个环节,皇帝便变得格外繁忙。朱元璋于是找了几位顾问集中在文渊阁帮他处理事务,这便是内阁的由来。最初的内阁其实就是一个秘书处,官阶最隆者也不过五品。但是,凡入选者都必须是士林公认的饱学之士。演变到后来,凡入阁当辅臣者,首先必须取得大学士的头衔。明朝的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每次会试中进士者,必会选拔20名左右的青年才俊,到翰林院继续深造。凡选中者称为庶吉士,深造期限一般两年,优秀者便留在翰林院充讲官、词臣和史官。这个讲官,就是给皇帝授课的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讲官都拥有帝师的身份。

内容概要

《明朝帝王师》所选取的15位帝王师,大都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通过他们的升沉际遇,可以看到整个明朝的发展轨迹与政治走向,亦可看到明朝皇帝们的“众生相”。他们或亲民,或祸国;或勤政事,或荒社稷。对待自己的老师们,或始亲终弃、或名倚实疏,或用其术而贬其人、或尊其人而疏其术,不一而是。

作者简介

熊召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1953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参过军,下过乡。22岁起担任英山县文化馆创作辅导干部。1981年调入湖北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至今。其间于1984—1986年任《长江文艺》副主编,1985—1989年担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79年创作的政治抒情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获得1979—1980年全国首届中青年优秀新诗奖。已出版诗集五部,散文集两部,报告文学集两部。其诗歌及散文获各种奖项多次。自1993始,历经十年潜心创作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一经问世,便获得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好评,被评论界誉为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该书继获得湖北省政府图书奖、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及湖北省第六届屈原文艺奖等各种奖项后,又于2005年4日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书籍目录

序一 看尽西风木槿花一记老先生刘伯温 西湖上空飘来“天子气” 官场中的另类 期待“真命天子” 促成了朱元璋的皇帝梦 一人身抵百万师 宰相就是大房子的立柱 被胡惟庸构陷害死 看尽西风木槿花 二 燕泥污我读残书——记书呆子宋濂 朱元璋的《醉学士歌》 改变不当官的初衷 帝王学的必读之书 艰难的洗脑工程 君道与臣道 被朱元璋称作贤人 让人动容的君臣惜别 为何成了死囚 是谁污了残书 三 深愧渊明与孔明——记硬骨头方孝孺 朝廷请来的国师 宋濂称赞高足 被朱元璋称为“庄士” 道统谱序之人 秀才皇帝的盲目乐观 连出三计均未奏效 “奸臣”榜上名列第四 诛灭十族的惨案 让人景仰的硬骨头 四 大悲愿力应无尽——记大和尚姚广孝 生性嗜杀的和尚 吟咏与参禅的岁月 “王道”与“佛道” 无愁应只为宾王 出家人偏作兵家事 大悲愿力因无尽 当了三代帝王师 拿二程与朱熹开涮 最后的归宿 五 文艺情长识器小——记狂人解缙 一首题画诗改变太子命运 二十二岁时的一封“万言书” 被朱元璋体面辞退 复出后再度得宠 两次赐衣中的玄机 一贬再贬,死得窝囊 历史没有假设 六 匡时愧腐儒——记老塾师杨士奇 夺嫡风波中的两次召见 从乡村教书匠到帝王师 仁宗执政时的四条记载 政治家分多种 君臣合力的范本 太监干政的先例 真正的智者 七 醉时翻作醒时看一记孤臣李东阳 孝宗驾崩前的紧急召见 争夺少年皇帝的控制权 他是怎样当上首辅的 忧患在胸的政治家 与狼共舞的首辅生涯 天下荫受其庇 两年写了十二份退休报告 晚年的孤臣心境 八 屡经忧患身心老——记刚直不阿的杨廷和 武宗是娱乐界的超级明星 内阁总辞也不能让皇帝回心转意 从明升暗降到跻身内阁 武宗下旨南巡的风波 内阁与司礼监的紧急联席会议 新皇帝以辞位要挟大臣 给世宗揣了一个窝心脚 悲剧是政治恶化的结果九 丹心原不负纲常一记老倔头张璁 来自星相师的鼓励 与杨廷和大唱反调 南京释放出的政治讯号 大礼案造就两个政治暴发户 值得怀疑的帝师身份 与桂萼一块卷铺盖滚蛋 三起三落的首辅生涯 得以善终的老倔头 十 赚得龙颜一笑之——记大奸臣严嵩 早期还想当个诤臣 为何选择当小人 一篇马屁文的典范 设计杀害顶头上司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山青更悟汗青时 十一 还威福于皇匕——记老狐狸徐阶 探花郎不买首辅的账 从储君老师到皇上宠臣 年近六十当上阁臣 与严嵩暗中较劲 值得纪念的日子 “三还”宣言 计杀严世蕃 通过“遗诏”拨乱反正 十二 政坛—把霹雳火——记老斗士高拱 看涨的政治行情 言官成了政 治斗争工具 片言可以折狱 一位优秀的吏部尚书 化干戈为玉帛 整人,从来是霹雳手段 决心扳倒大太监冯保 在权力巅峰上遽然跌落 悲剧并非咎由自取 十三 恩怨尽时方论定——记改革家张居正 多事之秋的一封私人信件 志在匡时救国 十年间成为两代帝师 辅臣与帝师的双重角色 为朝廷扛起改革大旗 长袖善舞和“与狼共舞” 在讲堂上完成的改革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夺情”事件的是与非 干涉皇帝私生活,犯了大忌 恩怨尽时方论定 十四 筹国无成疑燕雀——记老滑头沈一贯 小臣被张居正看中当上帝师 从来后辈轻前辈 万历皇帝智斗阁臣 矿税,万历敛财的败政 让司礼太监田义吐了一脸口水 上都之士是国之大妖 十五 孤臣自发三千丈——记清流领袖叶向高 初生牛犊不怕虎 厕所里诞生的宰相 勇敢地监督皇权 张居正之后最好的帝王师 首辅是维持会会长 三年写了三十九份辞职报告 党祸,矿税后的又一场灾难 孤臣白发三千丈

章节摘录

插图:稍通明史的人,对刘基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封赏的开国功臣有数十位,刘基列名其中。受封分为公、侯、伯三级,刘基不能位列公侯,仅受封为诚意伯。如此说来,他的功劳不算太大。但实际情况是,如果只评两个功劳最大的开国功臣,那么则只有徐达与刘基两人有资格当选。刘基,字伯温。在民间,刘伯温的名气远远大过刘基。他是浙江青田县九都南田武阳村人。现在,他的故乡划到了文成县,归温州市管辖。中国有句老话,叫“宁为太平犬,勿作乱世人”。说到乱世,想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人们无不心惊胆战。连诸葛亮这样的人都哀叹“苟全性命于乱世”,是窘迫中的无奈选择。但中国同样有一句流传广泛的老话,叫“乱世出英雄”。中国的英雄,成名于乱世的远远多于顺世。且不说刘邦、李渊、赵匡胤、朱元璋这样一些趁着乱世问鼎天下的皇帝,即便如韩信、樊哙、关羽、张飞、周瑜、秦琼、尉迟恭、徐达、常遇春这样的武将,张良、萧何、诸葛亮、魏征这样的文臣,有谁不是在乱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呢?后人评价曹操,常以“治世之良臣、乱世之奸雄”对举。其实,这种比拟没有多大的合理之处。顺世中,仕途中人要想升官,多把心思用来揣摩“圣意”;乱世中,有理想的人若想成事,所有的心思都必须用来逐鹿中原。所以说,在顺世中得宠的,多为三流人才;而在乱世中的成功者,则非一流人才莫属。顺世与乱世,人才的取向不同,质量也不同。够得上英雄级别的人,最好的生活环境便是乱世。如此说来,刘伯温便是一个例子。刘伯温生于1311年,正值元朝中叶的全盛时期。顺世中的文人,虽然也有报国的理想,但封侯拜相的愿望,却是比登天还难。现在的文人,可以到大学去教书,当博导;也可以下海经商,当老板。


编辑推荐

《明朝帝王师》是由紫荆城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明朝帝王师 PDF格式下载



作者熊召政是著名作家,此书应该是写作<张居正>的收获之一,很难得.真实可信.


好书,娓娓道来,平实客观。熊召政功底不错,文笔也吸引人。


冲作者来的,写张居正很精彩


熊老师是明史专家,但是在这本书里写的东西都不够有深度。


包装很好,一直留意这个出版社的书。内容准备睇!


书不错阅读中


以前在《美文》上看的连载就非常喜欢,终于买到了,手感很好,纸张比较硬挺


封建残余


作者选择了明朝历史上一些很代表的首辅大臣,可惜少了一点,比如没有夏言,也没有崇祯时代的那些大臣,虽然崇祯时代的首辅都犹如过客,换人很频繁,但由于是动荡的年代,他们的历史故事才更精彩


可以給不知明朝帝師的人 或對明朝史有興趣的人

一個深入淺出的介紹 很棒


一句话,熊召政的书一定要顶


这本书很不错,作者文采很好,对于史料的解析也比较中肯,值得阅读。


旦凡古人用尽智慧,活在那人性压抑的封建统治社会,有能成就的事,也有不能成就的事,结果都一样,就是不能使自己善终.


第47页熊老师说长恨歌里最值得咏唱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但这应该是“琵琶行”里所写的名句,这个好像就有点不严谨了。看的很雷人了,“琵琶行”可是中学课本里的文章了。


书不是新的,让人看着很不舒服。


给同学买的,是老师推荐的,还好。


连续几天去新华书店,昨晚刚看到杨士奇,应该是看完了六位帝师。应该说对于喜欢历史、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讲,确实是一本好书。对今天也是有很大的启示。昨夜,当我看完解缙后,真的是一身冷汗,那一刻,真的庆幸自己有这读书的习惯,可以时常得到警醒和提示。很值得一读~~


对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十五位帝师进行了概括,对想了解的读者很有帮助;而且书的装帧很精美,拿在手上很有分量,心里很欢喜


最近猛看有关明朝的书,这本书印刷很喜欢,紫金城出版社的书印刷都不错,当然价格普遍偏贵。内容围绕几位风云人物,熊老师语言比较生动,不只是平铺直叙。纸质舒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