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和孩子划清界限

小巫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5-01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作者:

小巫  

页数:

29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小巫继《让孩子做主》和《给孩子自由》之后,为4岁以上儿童父母撰写的新作。本书通过讲述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加上细致深入的推理和分析,探讨父母潜意识中的内心恐惧和心理伤痕对于养育孩子的负面影响,介绍“真爱行为”、“心理疆界”以及“训育”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并提出给儿童树立规则、训育儿童自律的实际操作手段。作者身为美国教育学硕士,近年一直关注西方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本书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极具实用指导价值。

作者简介

  小巫,生长于北京,成熟于纽约。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在两所美国大学任中高级管理职位,兼任美国国务院特约官员翻译。后重新定居北京,嫁与新西兰丈夫,出任澳大利亚大使馆新闻官,兼任外国人话剧团团长。儿子Sam出世后,小巫辞职在家,潜心养育孩子,感觉颇丰,不禁奋笔疾书,出版《让孩子做主》。又育女儿Miranda,写出续集《给孩子自由》。目前为诸家大型杂志撰稿,为育儿杂志《都市主妇·父母》主持母乳喂养专栏,在摇篮网上主办母乳宝宝喂养园地。

书籍目录

开篇:初探训育上篇:驱除父母内心的阴影我的孩子没有缺点父母内心的恐惧到底谁吃亏了?更多内心恐惧慈祥的虐待都是为了谁好?谁是成功妈妈?养育的目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母篇)我们都有心理伤痕中篇:和孩子划清界限什么是非爱行为什么是真爱行为真爱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件事什么是心理疆界和父母划清界限和孩子划清界限下篇:训育儿童自律为什么要“听话”?世界上最有用的字何谓训育?自律四原则 (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真相、求得平衡)物不平则鸣行为的目的首先改变我们自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女篇)成长的烦恼掌握主动权体无完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和孩子划清界限 PDF格式下载



  生活的意义并非逃避吃苦。而是在学习怎样有益地吃苦。从小学会逃避痛苦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历加倍的痛苦......
  这些问题来源于逃避暂时挣扎的痛苦,逃避自律和延迟享乐的痛苦。如果我们学会失去即时所需的东西,对于不能马上实现的愿望感到难过,而后适应困境对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欢乐和成功会接踵而至。
  
  放弃拥有的愿望,接受现实,用理智规范情绪。其实这样做非常痛苦,但是一旦掌握这门艺术,就能成长为内心拥有强大力量的人。


  跟许多妈妈读者不同,我是孩子的爸爸,着本书老婆买回来有一段时间了,一次出差坐飞机,怕无聊,就拿了一本育儿的书看,一方面消磨一下时间,另一方面也因为教育我那两岁半的孩子遇到了一些困惑,小巫的一些方法确实很管用,我回来用在孩子身上,真的让我看到了不同的孩子,所以很感谢小巫,这也是我给了着本书最高评价的原因。
  
  但是,作为一个理性的读者,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在不由自主的想反驳一下书中的观点,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搞不明白为什么,看其它的书的时候我也不这样啊,后来才慢慢的感觉到,小巫在举例说明做的不好的家长的时候,那种语气让人不舒服,甚至可以说有些刻薄,我承认,我有的时候的想法就像那些孩子的家长那样,小巫说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像在说我一样。
  
  弄明白这一点以后,我尽量抛开自己的情绪,认真看她说的实际内容,这下好多了,也幸亏这样,我看进去了这么多有用的内容,对我的家庭和孩子都是一件幸事。也许我还会买小巫的其它的书来进行延伸阅读。
  
  如果小巫能够看到我的这个评论的话,我希望她能把对所有孩子的大爱扩展到我们家长身上,小巫反复强调孩子没有错,孩子没有缺点,殊不知,我们家长也是从孩提时代过来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身上的缺点也是自己的父母给的,我们也是无辜的,我们用这种教育方法并不是我们的错,是多少代人的传统造成的。
  
  所以如果小巫能够对我们家长(尤其是做的不太好的家长)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讽刺和鄙视,毕竟所有拿起小巫的书来看的家长还是非常有意愿把自己孩子教育好的,比起那些生下孩子,放任自流的家长,我们应该还是比他们好很多的吧,换一种表达方式,用更温和的语言让我们这些有缺点的家长更愿意接受书中的观点,让更多自尊心很强的家长接受书中的观点,改变中国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现状,难道不是更让人开心的事情吗?
  
  衷心的希望小巫能够看到我的书评,也衷心的希望小巫的书能够改变更多的中国孩子和家长。


  好消息!小巫老师的体验式工作坊现在正在报名,详情登录慢养育论坛manyangyu.com 讲座与培训专栏
  
  您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吗?
  您有没有在育儿中时常感觉力不从心?
  是否经常会觉得很累、很疲惫?
  是否觉得家人不能理解自己?
  是否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
  
  其实,孩子的问题往往源于父母,如果希望改变孩子和家人,首先要从自己做起。
  
  也许您已经阅读过很多育儿书籍,参加过多场专家讲座,但是如何将头脑中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却是一个很大的困惑。
  
  是否经常在不该冲孩子发火的时候大发脾气?
  是否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不知所措?
  是否面对孩子的叛逆感觉很受伤?
  是否觉得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听话?
  是否觉得不能从孩子父亲那里得到足够的支持?
  ......
  我们特别邀请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小巫,带给妈妈们全新的体验式工作坊,通过歌曲、律动、游戏和戏剧练习,让我们重新看待育儿和家庭中的问题,把焦点从孩子转移到自己,接触到自己的内在,与自我深入链接,通过身体活动进行情感体验,发现我们内心的儿童,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做父母这件事。
    
  课程介绍:
  课程分为“我来了”、“我是谁”和“我的爱”三部分,每一部分分为体验式练习和讨论,另安排一个小时答疑时间。
  
  


  一本有想法的书,父母的心理阴影往往会影响到下一代,需要和孩子划清界限,再引申到如何训育儿童的自律性。虽然是糅合了几本书籍观点,独创性不多,但里面的小巫自己孩子的案例和如何应对还是比较好的。另外准备延伸阅读:《为孩子立界线》《过犹不及》《我们都有心理伤痕》,再读一遍《少有人走的路》。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要不但的面临着孩子成长带给我们的挑战、困惑和无助。到底该怎么做,到底怎样才能做的更好,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成长一个“完整”的人,在这本书里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有点想买来看看,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抄老外的呀,就是翻译加工了一次而已,好多书看穿了也就是一大抄,育儿还是那句话,别人的育儿经,自己的大智慧,无奈我怕我智慧不够,看多了育儿经反而头脑不够清楚!!!!!!!!!!!!!!!!!!!!!!!!!!!!!!!!!!!!!!!!!!!!!!!!!!!!!!!!!!!!


  当孩子从母体中脱离,他就在肉体上与母亲分离。而在精神上与母亲分离,则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有的人,很不幸,一辈子也没能分离。和孩子划清界限,并非只是一种教育手段,更重要的,还包含着对个体生命的独立性、唯一性的包容与尊重。当我们提及“爱”,似乎总是和激情、冲动、感性联系在一起。但那不是真爱。真爱是以理性为基础的。爱你,是要让你成为你。
  
  书中还有两点,我印象深刻。一是“心理伤痕”;二是“共情”。关于心理伤痕,作者强调父母要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伤痕,并且要将伤痕留给自己,不要投射到孩子身上。关于共情,作者强调的是父母要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心情等等。


  本书三个主题,如何做父母,与孩子划界限,训育儿童。
  1. 如何做父母
  —不要求自己的孩子是完美儿童,要关注孩子的有点,正确对待孩子成长的过程。
  —不要把父母潜意识中的阴影投射到孩子身上,然后再与这种阴影作战。
  —父母自己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从容不迫,来影响孩子。
  —身教胜于言传,父母自己要自律,自尊地生活。
  —要真心做对孩子有用的事,而不是满足父母自己的需求。
  —父母的潜意识对孩子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不要虚伪,要真诚地对待孩子。
  
  2. 与孩子划界限
  —真爱是帮助孩子成长,并在过程中自我完善。
  —真爱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从而产生责任感,然后形成自律。
  —自我价值的认可,自信心的形成是自律的基础。
  —使孩子建立自己的心理疆界。在这个疆界内享有自由和选择权。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接受其自然结果。
  
  3. 建在心里疆界基础上的训育
  —尊重孩子做人的权利,给他真爱(助其自我认可,责任感,自信心,从而自律),而不是宠物式的爱。
  —良好的关系必须建立在面质和拒绝的自由上。对孩子可以邀请,说服,鼓励,但不强迫。
  —儿童行为的动机:被认可,获得关注,在人群中找到归属感,形成自信心。
  —不要奖励,不要惩罚,而是用自然结果法,是孩子得到自己行为的自然结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是袖手旁观,而是适时地引导,帮助,共情和鼓励。
  
  这本书虽然与其说是引用,不如说是抄袭。整个思想基本是《少有人走的路》的。但结合育儿,也算有所帮助吧。


  先转载别人的文章,以后我自己就可以随时阅读、体验其中的真髓。
  
  转载小巫《和孩子划清界线》——我的孩子没有缺点
  
  我的儿子Sam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妮妮,是个美国小姑娘,比Sam大1岁,原来在孙瑞雪开办的儿童之家和Sam做过同学,她妈妈在儿童之家当外教。
  儿童之家解散后,妮妮一直没有上别的幼儿园,而是在家里跟着妈妈。妮妮的妈妈是单亲母亲,需要外出教书养家糊口。妈妈上班时,妮妮由邻居的几个朋友照看。这些朋友分别属于几个美国大家庭,每个家庭都有10来个孩子,成年的孩子在美国工作,未成年的孩子跟着父母在中国。他们的父母也是教师,收入较低,支付不起这边国际学校高昂的学费,因此所有的孩子都在家里上学,英语称做home schooling。
  经常照看妮妮的有三个美国少年是兄妹:Matt(16岁)、Chris(15岁)、Annie(13岁)。虽然都是teenagers,这些美国少年比同龄的中国少年显得更加成熟。他们身上流露出来的那种独立自律、团结友爱、活泼健康的人格,令大多数在溺爱中长大的中国少年望尘莫及。而且,这些美国哥哥姐姐对妮妮那种爱护和尊重的态度,仿佛已经融人他们的血液之中。我常常暗自感叹,惟愿我们的家长能对自己的孩子有一半这些兄长对妮妮的态度。
  2004年春天,我们从新西兰度假回京后的一个多月里,每天下午从幼儿园出来,Sam就到小区的操场上找妮妮玩儿,我跟那些少年们一起打球。两个小人儿特别融洽,甚至还举行了 “婚礼”,“生”了两个孩子(事后告诉Sam爸爸,他还很遗憾 儿子娶媳妇怎么没邀请他)。
  有一天,Sam没去幼儿园,跟着我在家里玩儿。到了4点, 该去找妮妮玩儿了,Sam骑上他心爱的自行车。我对他说,如果妮妮要骑你的车,你可不能推妮妮。曾经有一次Sam也是带着车跟妮妮玩儿,让妮妮骑了一会儿,把车要回来时妮妮不肯下来,Sam一着急就推了妮妮—把,妮妮从车上摔了下来。操场上是水泥地,摔下来比较危险。这一次,Sam答应不推妮妮,但是也宣告:“我不让妮妮骑我的车!”
  到了操场,我和少年们开始打球。突然间,Sam大哭着来找我,“妈妈我不要妮妮骑我的车!”原来妮妮趁着Sam不备骑上了车,Sam向她要,她不给。我抱着Sam坐在椅子上安慰他。13岁的Annie见状找到妮妮,说她不应该没有征得Sam同意就擅自骑他的车,妮妮也哭起来。我对Sam说,你看,本来你们挺高兴的,你不肯跟好朋友分享你的车,结果两个人都不高兴了。 Annie拉着妮妮走过来,对妮妮说,你先跟Sam道歉,然后好好问他能不能骑他的车。妮妮小声道了歉,Sam则跳上车骑走了。
  我对妮妮说,这辆车是Sam的心爱之物,他从来不让别人动(包括自己的妹妹),今天才骑了没多久,还没过瘾呢,你就先让他骑吧,待会儿他骑够了,就会让你骑了。
  两个孩子都不哭了,也不理对方了。Sam骑着车转磨磨,妮妮躲在一边的器械上。Sam过来找我,嘟嘟囔囔“妈妈你来”。我知道他要什么。我对他说,妮妮是你的好朋友,你想跟她一起玩儿对吧?你去跟她和解吧。Sam还是吭吭唧唧“我要妈妈跟我”,我说,“不行,妈妈也跟朋友在一起,我离开了球场,朋友们就不能继续打球了。现在我要回到我的朋友那里去,他们都在等我,我不能离开他们。你去找你的朋友,解决你们的矛盾。”
  我回去继续打球,Sam骑着车围着我们转了几圈,每次我都劝他,“Sam离开球场,小心球砸到你身上。”Sam见我这里没什么希望,就慢慢地骑向妮妮。到了她附近又掉转车头骑开,三番五次之后,我也不看他了,专心打球。不知道从哪一分钟开始,这两个小家伙又笑成了一团,丢掉的友谊找回来了!
  偶尔想起这件事,我不禁有些好奇,如果换了别人,她会不会有这样的反应:
  1。Sam不肯跟小朋友分享他的车,妈妈批评他,要求他把车让给妮妮骑,Sam仍然拒绝,妈妈觉得有些丢脸:我的孩子怎么这么小气!
  2。Sam哭鼻子,妈妈也批评他:“别人骑你的车又怎么了?这么点小事也哭鼻子?还像个男孩子样吗?”心里头也挺烦的:我的孩子怎么这么窝囊!
  3。Sam跟妮妮闹别扭了,妈妈带着Sam去求和,要求Sam必须马上跟妮妮和好,甚至替Sam向妮妮道歉,拉着他们的手放到—起,等等,总之是要参与和解救。如果Sam反抗或者干脆跑掉,妈妈觉得脸上讪讪的,心里恨恨的:回家收拾他去!
  4。事后跟朋友们讲起来,还免不了抱怨孩子几句:这孩子,真不懂事!别人家的孩子都挺大方,偏他小气,还窝囊。你说说,我该怎么纠正他这些个缺点?
  让孩子做主》和《给孩子自由》出版后,一些朋友和编辑向我反映,有些妈妈在看了我的书后说,“小巫怎么把Sam夸得跟朵花似的,好像他浑身上下只有优点没有缺点!”
  我听了还觉得奇怪:对啊!在我看来,Sam的确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啊!后来在育儿论坛上,经常看见“我怎样才能纠正孩子的某某缺点”一类的文字,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妈妈们对自己的孩子太苛求了!她们忘记了什么是“正常的孩子”,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的孩子”,结果当然是竹篮子打水,不仅自己伤心失望,孩子也惶恐不安、自卑沮丧。
  先分析一下Sam和妮妮的这次事件:
  1.Sam不肯跟妮妮分享自己心爱的自行车,是不是缺点?不是。这是四岁孩子的正常表现。悄悄在“帮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识”一文里这样解释:“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分享,就是能够把自己所有心爱的东西给任何人。因为有这样的误区,家长常常强迫孩子把最心爱的东西交出来,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她还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最心爱的物品,就如同家长也有比如钻戒之类的珍宝一样。有人会强迫你把手上的钻戒摘下来让她戴一个星期吗?那你也不要强迫孩子分享自己的心爱之物。
  孩子可能会和小朋友分享很多东西,但他最心爱的物品常常不舍得分享,这并不阻碍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和完善,也并非是需要改正的“缺点”。
  2。Sam的车被妮妮抢走了,他急得大哭,是缺点吗?也不是,甚至这是他的进步。妮妮抢走了他的车,他本能的反应是推倒她、抢回来,这是最快也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这次他牢记妈妈的教诲,修正了以前的不恰当行为,不肯使用武力,无奈之下,只有哭诉。多么优秀的孩子!我应该表扬他才对啊!
  3。Sam和妮妮闹别扭了,想和好却又犹疑畏缩不前,甚至想让妈妈帮忙。这是缺点吗?当然不是。这也是正常的表现。孩子的社交技巧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在诸多类似的“事件”与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我是否应该参与其中帮助Sam呢?这要视他的年龄和“阅历”而定。如果在三岁之前,我会带着他找到妮妮,协助他向小朋友表示友好。现在他四岁了,我如果再跟着搅和,就不是帮助,而是阻碍他的成长了,下一次他还是不能够独立解决这个矛盾,还是需要依赖家长。
  从这一件具体的事例我们能够看出来,许多我们成年人看着不合适的表现,其实是与孩子年龄相符的正常行为,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如临大敌。
  这些行为需要“纠正”吗?我不使用这样严重的字眼。当你看完这本书后,就会明白,孩子的有些行为是阶段性的,过—阵子就自然消失了;有些行为是孩子内心感受的表现,我们做父母的能够理解并且包容。所有的行为都有其或显著或隐蔽的动机,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引起我们的关注、控制我们的情绪以感到自己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几乎没有任何一样行为是他成心“使坏”,是必须严阵以待的“缺点”。具体行为具体对待,有些时候是我们成年人的不当导致了他的—些反应。排除了各方 面的因素之后,还有多少是他的真正“毛病”和“缺点”呢? 几乎没有。
   所以我说——我的孩子没有缺点!①(这不是一个自大狂式的口号,也不仅仅指我自己的孩子没有缺点,而是说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没有缺点,倡议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保持这种态度。)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孩子是完美的。他还是会做错误的事情、出现不良行为,需要我们的宽容、引导和训育。
  可能不少家长心里头都暗暗地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慷慨豪爽、人见人爱。小朋友要他的玩具,他痛快地给予:“拿去玩儿吧!”和小朋友闹了矛盾,他爽快地赔礼道歉、握手言欢、不存芥蒂。不要说天下很少见这样的“模范”儿童,就是成年人恐怕也很难做到吧?用这样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除了让孩子感到自卑、让家长感到烦恼之外,还能达到什么建设性的目的呢?再说,就是硬逼出这么个失去了童真的小君子来,惟一获得满足的,不就是我们当父母的虚荣心吗?
  所以,每当孩子表现“欠佳”时,我们最好做到:
  首先,默念几声:我的孩子是一个普通的、正常的孩子;什么“毛病”都没有的孩子才是不正常的。
  其次,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他的行为,接纳他的特性;帮助他、引导他、鼓励他,避免批评、斥责和强迫。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因为顾全自己的面子,而做出伤害孩子的言行。
  一旦把孩子不被我们接受的行为看做是“缺点”,必须“纠正”,我们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成了我们的“假想敌”。一旦我们对这些“缺点”宣战,我们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渊。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家长都担心,如果我不“纠正”孩子的这个“错误”,他会不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管教?谁敢说自己的孩子没有缺点?那怎么得了?谁身上没缺点哪?说他没缺点岂不怂恿他自高自大?他还怎么虚心、怎么进步呢?
  其实这类担心来源于家长内心的一种恐惧,这个恐惧的根源在于家长自己,而不是孩子的必然现实。
  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而不是把它投射到孩子身上、向孩子宣战呢?
  
  说说我自己吧。
  白天孩子由奶奶带着,奶奶也是十分尽心,一天要上午下午2次要公园去玩,也接触很多小孩。有次回来,奶奶说,wyn要是喜欢别人的东西,就把自己很喜欢的车车龙堆到在人家面前,然后什么话也不说,就去那人家的东西,但是,别人也很喜欢他的车车龙,他就是不肯主动的给人家,有时人家强行要时,还会打别人。因为奶奶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也不知道如何处理。看了上面的实例,其实可以和奶奶说,下次再遇到相类似的情况,可以告诉wyn,要别人的东西,可以,要自己主动的去和别人交流,经得别人同意后,才能进行交换,刚开始奶奶可以帮忙,但经历过一两次以后,就要鼓励他自己去和别人沟通了。如果别人需要他的玩具,可以告诉他,如果你给别人玩,下次,别人也会给你玩的,否则,下次别人有好东西就不会给你玩了。
  
  


  书很快就翻完了。对早些时候读过许多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书籍的我来说,这书中所介绍的内容新鲜之处不多。
  这书能引起如此多家长的共鸣,是件好事。毕竟书中所倡导的教育观念是极须为许多家长所了解的。想想有意思的是,这书中所介绍的许多观点此前在其他的心理学书籍中也介绍过,比如本书中反复引用的两本。但显然,那些书并没有引起如本书这么大的影响。想想,其中一个原因大概在于:成人为自己很少有意识地去关注那些有助于改善自己心理健康的书籍,所以单纯针对成人的这类书籍少人看。然而作为父母的成人,有许多为了教育孩子,却有了强烈的动机去看小巫的这书了。对那些读了本书,感到受益匪浅,并深受影响的家长来说,他们有必要感谢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孩子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这两天看完了小巫的另一本书《跟孩子划清界限》,里面谈到一个问题,很多人问小巫“你把你的儿子夸得跟天仙一样,那么完美无缺,难道你儿子就没有一点缺点 么?”,小巫的回答是:“我儿子还真是没有缺点的一个孩子!”
   昨天跟老公在城铁上谈起了这个问题,我问他“你觉得壮壮有缺点么?”,他想了想:“缺点?壮壮这么小能有什么缺点呢?没有,他没有缺点,他身上的那些问题 都是孩子的共性特点啊,所有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嘿嘿,没想到平时忙于工作对孩子感觉不怎么上心的老公居然还有这个认识,接着深入再沟通下: “那你觉得小孩子多大才开始有缺点呢?”老公接着发表他的意见:“我觉得这个跟孩子多大没关系,可能还是跟大人对他的期望、要求和标准有关系吧,大人觉得 应该这么做了,对他有一种模式了,他不这么干,大人就认为是”缺点“了,现在孩子小大人没什么期望他做点什么说出点什么大人还觉得惊喜呢,所以不认为孩子 有缺点。”我心中一惊,他的观点还一套一套,冒似偷偷学习育儿书籍了,否则不会有这么成熟的观点啊。“你看过育儿书?”,“最近上下班在路上看了周国平 的”宝贝宝贝“,从那里我知道应该多关注孩子的细节,我知道以前老说壮壮喜欢哭啊,闹啊,坐不住啊等等,现在知道所有的孩子都是那样的,孩子就说这个阶段 过来的,所以你就不要把这些看成是孩子的缺点了,对他能多些耐心,少些要求和束缚!”看来我给他推荐看的“宝贝宝贝”里面那个对孩子“痴情”的父亲的确感 染了我老公,让他在思想意识上已经有些转变了。
   话说回来,壮壮到底有缺点么?我的观点也跟我老公不谋而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所有的孩子在开始的阶段都是差不多的,壮壮这么大的孩子 都是注意力不能很好集中,喜欢到处拿这个弄那个,喜欢玩水踩尿喜欢干你不允许干的一切事情,喜欢破坏喜欢摔打,但这些恰巧是他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动 脑能力、运动能力发展的标志,这些怎么能说是孩子的缺点呢?孩子小,估计很多妈妈都会跟我有一样的结论“我的孩子没有缺点”,可能更多是因为孩子小,对孩 子的期望小。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看着周边的“参考系”越多,父母管束孩子的意识越强,怕孩子落在起跑线上的恐惧感越大,对孩子的要求就会越多,慢慢 就会对孩子这不满意、那不满意,会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标准来要求孩子,会发现孩子的“缺点”越来越多。所以,如果当孩子长大,“缺点”越来越多的时候,还请 妈妈们想一想是不是对孩子的要求太高标准太高?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共性问题还是你孩子的个体问题?
   请保持一颗幼年孩子的无功利色彩的心和一双宽容忍耐的心来对待孩子的成长吧,那时候我们也能像小巫一样自信的说“我的孩子没有缺点!”,这不是狂妄自大、 不是自吹自恋、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是换个角度看孩子,多给孩子点鼓励和欣赏,可能会达到另一个效果。但愿我们对壮壮的这种态度,能保持得长一点久一 点,再久一点……


   这是小巫的第三本书, 准确的说, 这已不是一本育儿书. 我在看到一半的时候, 看不下去了,
  
   她拿了一把刀, 把我剖开, 让我看清我对孩子的所做所为, 逼着我去清检我内心里这样那样的阴影, 让我看见我童年时所受到的教育.
  
   不过即然剖开了, 也就看清了, 也就明了了. 接受自已的不完美, 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解放自已.
  
   正人者, 先要正已. 教人者, 先要教已. 其实, 所谓幼教, 都不是教你如何教小孩的, 都是让你知道应该如何做父母的. 是因为我们不够好, 所以孩子才不够好, 是因为我们无法完全地爱自已, 所以我们才不知道应该如何更好地爱孩子.
  
   小巫自已也在书的最后说, 她知道这本书会让很多人看了不舒服, 也唯有如此, 我们才能跟我们童年的方式绝裂, 我们才能以一种崭新的目光来审视自已和孩子的关系.
  
   向很多朋友推荐了这本书, 很早以前也在网上买了一本给妹妹寄去. 昨天妹妹说, 她从头到尾细细地看了有两遍, 最大的感受不是学会了怎样教儿子, 而是看清了自已是怎样长大的. 让自已解了套, 轻松很多, 不再像以前那样累了. 我说:" 等你看完了那本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怎样听孩子才会说>>, 再回过头来看一次这本 <<和孩子划清界线>>, 看到的就是如何教儿子了."
  
   我和妹妹昨天已把书让妈妈拿去看了, 如果妈妈能看下来, 我们想让姨妈也看一下, 我亲爱的二姨她现在正在套套里, 希望能给她解套.
  
   即使还不是爸爸妈妈的人, 即使已经早就当了 n 年爸爸妈妈的人, 也应该看一看这本书,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它看完.
  
   <<和孩子划清界线>> 在当当网上的购买网址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305433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怎样听孩子才会说>> 在当当网上的购买网址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079279


  刚好用了一个星期看完这本书.小巫的书我还是第一次接触,看过之后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幸好,我的孩子还不到一周岁半,很多东西还都来得及改变.有时候成人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爱"我们的孩子,我们一直举着"爱"的旗帜,却做着“非爱”的行为。从小我们所受的教育给了我们错觉,以为只要我们心里是爱他的,就可以不顾孩子的感受,约束他,管教他,不敢让他越雷池一步,甚至处处替他打理好了一切,自以为是地认为可以避免他走弯路.但是我们都忘记了,我们是带着自己的经历经验去为他做这一切的,个体的局限性造成了我们教育的局限性,如何能让我们的孩子跳出我们不自觉给他设置的框框,成长为一个拥有强大内心力量的人,才是我们做为家长的教育考虑访向.这里,我觉得小巫非常恰当地用了"训育"一词,意味着教育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家长和孩子双方的投入.孩子的成长也是家长的成长,我们应该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来与孩子一起描绘我们的"心灵地图".


  这段时间,幼儿园家长群热闹非凡,一个热心教育的家长加入群,带动了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形成,组织团购了几批育儿的好书,自己也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之中。第一本读的就是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小巫的大名是去年夏天就听说的,但是一直没有行动,现在翻开书来,才知道相逢恨晚。开卷有益,真是没说错。小巫是个中国人,写的东西,讲的道理,举的例子,都是咱身边发生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个家长没说过“我这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呢?但是小巫提出心理疆界的概念,要我们跟孩子划清界限,不要打着为孩子好的幌子,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的头上;书里举的sam和妹妹打闹的事,活脱脱就是每天发生在添添和佳佳两兄妹身上困扰着我们的事;那天早上去幼儿园的路上,在市民广场碰到一只很热情的小狗,奔跑着扑过来,添添一点都不害怕,倒是我这做爸爸的紧张得不行,这分明是我把自己对狂犬的恐惧或者说是心理伤痕投射到幼小的孩子身上;养育孩子,要让他学会自律,道理都懂,但每次吃饭穿衣的磨磨蹭蹭,不都是我们家长自己造成的吗?“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真相、求得平衡”这训育孩子的四个原则,看来是要好好琢磨琢磨。
  
  掩卷长叹,要改变的其实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爱孩子,并不只是给他最好的玩具,买最漂亮的衣服,吃最好吃的食物,有时候也要断然的拒绝,巧妙的引导。我们做父母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削弱他控制我们以及其他人的能力。
  
  想到就做到,添添已经满四周岁了,该有自己的世界,纪伯伦说的很对:“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为了跟孩子划清界限,已经可以从现在开始,重新帮助建构孩子属于自己小小世界的秩序,让孩子承担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现在开始建立一个日程表,比如早上7点左右起床,7点半准时出发。晚上8点半之前做好所有的睡前准备工作,8点半准时熄灯睡觉。在这期间,早上要完成起床、小便、穿衣、洗脸、刷牙、涂面油、整理书包等等一切准备工作;晚上睡觉前的这段时间,8点半准时熄灯,之前无论到家几点了,洗脸、刷牙、洗屁股、喝牛奶、讲故事、玩玩具、看书,都控制在8点半之前完成。这除了对孩子的自律有很高的要求之外,对家长的自律就更不用说了,我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几天,但是从这一个星期的表现来看,收效还是相当明显的。吃饭的时间,我告诉添添:肚子是你自己的,以后爸爸不再追着你喂饭了,如果你不吃饱,那是你自己的肚子,你要为自己的肚子负责;不好好吃饭,零食啥的就绝对禁止了,你要为你自己的不吃饱饭承担饿肚子的后果;现在大了,够得到小便池了,以后自己脱裤子去卫生间尿,爸爸不会为你拿尿尿桶了,你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零食不要打开后一次性吃光,一包牛肉粒有五颗,如果你一次性吃完,那只能享受一天,以后这几天就没得吃了;如果一天吃一颗,可以享受五天,这就叫做延迟满足。睡觉前又想看巧虎,又要玩金字塔玩具,但是8点半必须熄灯睡觉,玩什么你自己选择,这叫求得平衡,学会舍弃。感谢小巫的这本书,虽然相逢恨晚,但也获益匪浅。
  
  


   我们该如何爱自己的孩子,这个问题,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理性的去思考过,一直一来,我都是以一种母子情深的血缘感性之情来养育天天。
   直到近来,天天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不接受我的意见,很多时候是我强压怒火好说歹说依然不成,最后只能以我的发怒,打骂,他的委屈的哭泣而收场。那天夜里,我搂着他入睡,他忽然说:"我不要你抱。我不喜欢你,我喜欢爸爸,爸爸不打人。”接着又用很小的声音说:“我有宝剑,长长的宝剑,我用宝剑打你可以吗?!”那一刻我的心一惊。我知道我的方式出问题了,而且是大问题。但是却又很茫然,真的非常茫然,不自觉的只要天天没有按我的要求去做我就怒不可遏,我知道自己这种易怒的性格非常非常不好,时常将自己变成了情绪的奴隶,可是我该如何自控?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性格是无法改变的,从父母那里带来的创痕导致了我现在的性格。直到看了小巫的这本书,忽然就坚定了改变自己的决心,我应该能够改变,我一定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和天天一起成长,在训育天天的过程中也训育自己。
   光有那些感性的母爱情亲是不够的,还需要足够的理性来掌控自己,在生活中杜绝那些非爱的行为。
   我们该如何来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应该有让他做他自己的自由,天天的心理发育比较迟缓,幼儿园老师总是在我面前说他太嫩,说他不像一个小班的孩子,感觉心理年龄还处于学前班的阶段,我对老师说: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不同,我能接受他这样。是的,不管孩子是怎样,他都值得你爱。好的表现,或者差的表现也都只是成人的定义,他只是表现了一个孩子所能表现的那样。
   以下情况是不该出现的,记录在此,以做警戒。
  1.一旦他玩过玩具后不收拾,我就会威胁他要扔掉他的玩具。
  改正的做法是:帮他收到一个他找不到的地方,下次他要玩时找不到,给他的时候跟他说,你下次要自己找到你的玩具就需要你自己收拾好放好。
  
  2.他想要做那些自己力量不及的事情是,我总是说,你不要动,你会把他弄坏的,等你长大里你再弄。
  改正的做法是:就如小巫在书中所说的,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来至孩子的归属感,他获得了关注,感觉到了自己的重要性。非危险性质的要求可以让他去施行,有危险的一定要在旁协助,或者温和的对他说不。或者尽量找些家中他能够执行的任务让他去完成。
  
  3.商场里看中一样东西就要买,不同意就大喊大叫。我总是要么粗暴回绝,要么最后妥协买了。
  改正的做法是:设定他每月购买玩具的额度,当此状况时让他选择,是现在就买下,以后一个月没有其他的新玩具,还是等等下次看到更好的。
  
  我自身需要注意的:
  1.自律,这是做父母的在养育孩子时第一要注意的。不想让他吃零食,我也就只好戒掉我喜欢吃的那些零嘴。
  2.学会共情,努力从他的角度,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当时所处的状况。理解,并接纳他的情绪,并通过我的语言来表达他当时的情绪。
  3.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他的失控情绪吓倒,在他情绪失控时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努力用温和的语气跟他对话。
  4.平时生活中实施自然后果法。所有的行为都有其后果,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是教会他们对自己负责的最佳手段。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个不错的妈妈,培育了一个不错的儿子。儿子有独立精神,有思考能力。他有童心又懂得很多社会知识,他有爱心又能区别部分虚假现象,他会照顾人又能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我的儿子也有很多缺点,有一些我心知肚明,有一些我还没有发现。但无论如何他是我最完美的孩子,对于他,我只有无法抗拒的接纳和爱。
  
  当然,我还是时时感受到作为母亲面对一个成长中孩子需求的困惑和应对疲乏——尤其是当我要争取自己的自由疆界时。为此我寻找到了这本《和孩子划清界限》。
  
  这本书没有给我醍醐灌顶的提点,也没有受益匪浅的教训。所有的内容其实我都明白,大部分做得还不错。需要加强的有几个方面:
  
  1.控制自己的脾气。
  很抱歉的是有一段时间,因为我个人的问题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也是在那段以后发现他性格里很多的倔强。也在这段时间里,我对他动用过武力。很幸运有过这样一段时间,让我能更清晰得看到我和他之间相处上的落差。也让我能更好的处理以后可能出现的类似情形。
  
  2.坚持正面的选择,并坚决执行。
  正面选择虽然一直是生活内容之一,却在一些时刻无法坚决贯彻到底。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是自己偶尔会懒惰;第二是因为奶奶无法坚持。
  
  3.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捍卫孩子的拥有权。不要强迫他将自己的东西跟别的小朋友分享。
  显然,这一条事关大人之间的友谊和面子。说到底还是大人的自我意识在作怪。
  
  跟孩子一起成长,再次经历童年,这可是一件上帝给予的美差!
  
  
  


这种平和心态是每个妈妈爸爸们需要学习的啊。


请保持一颗幼年孩子的无功利色彩的心和一双宽容忍耐的心来对待孩子的成长吧,这句话说的太棒了!!!


真是聰明!


楼主是个好妈妈,为了爱孩子,在当妈妈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嗯,收获了~


lz说的有道理,真是启发啊


写的挺好,收获挺多的


很有同感,建议很实用。孩子现在有点任性,自己需要反省和改进的地方蛮多的。。。


"所有的行为都有其后果,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是教会他们对自己负责的最佳手段。 "
共勉,把握“度”是难点


如何把握度这真是一门大学问,摸索中学习提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出生,却并非来自你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给他们的身体提供住房,但不要禁锢他们的心灵
因为他们的心灵居住在明天的房间里
你不能探访,甚至在梦中都不行
你可以努力将自己变得像他们
却不要设法把他们变得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停留在昨天
你是发射孩子生命之箭的弓
神弓手在无穷之路上瞄准目标
他用神力折弯你,好让你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让你在神弓手掌中的弯折令他愉悦吧
因为他既爱那飞着的箭,也爱那坚稳的弓
--------------哈里尔。纪伯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