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萧红经典作品选

萧红 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9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作者:

萧红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萧红经典作品选: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在》让我们在知道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对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鼓起现在的勇气,不再虚空浮华、怀疑未来。这些智者的身影和流传已久的词句,净化了我们的心灵,震撼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可以错过,但不会被磨灭;什么是瞬间即逝去,却又是最宝贵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萧红经典作品选 PDF格式下载



  《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后期的重要作品,在这部饱含忧郁深情的作品的序言中,茅盾先生这样写道:“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这样苍凉的序言很使我惊讶,也勾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饶是作者极力想表现孩童眼中未知而灿烂的世界,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刻骨的忧伤,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无不带着一种忧郁的美。她这样写请神的鼓声:“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的难舍。”而她眼里秋天的后园是这样一番景象:“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在我心目中三岛由纪夫是写景的好手,笔下的金阁寺有种让人愕然的绝美,但是看了萧红的手笔,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凄美的笔触,将景物赋予了一种哀叹的气息。原来这世界也不缺乏忧伤,只缺乏一双发现忧伤的眼睛。
  作者笔下的人物有着凄哀的命运,原本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围观的人都抱着猎奇的心态,从未有人对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头;有二伯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害怕死后没有人为他送行,成为孤魂野鬼;冯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妇却早早的离去,剩下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
  萧红静静的叙述着这些人物的故事,正是这种平静带给人不安和绝望的心态,故意去压抑,故意去冷漠,反倒给人无尽的伤感。其实令人伤心的不仅仅是这些社会最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更让人苦闷的是他们周围那些人的冷酷无情,在这些人的举动中我们看不到怜悯的存在。小团圆媳妇被热水浇头,浇一次昏一次,却没有人去阻止这种暴行,而是围在旁边看热闹。这场景让我不自觉的想起那让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一幕:一群中国人在木然的观看自己同胞被处死的电影。可怕的不是暴力,而是暴力下的臣服和麻木。呼兰河城里的人早已见惯了贫苦百姓们颠沛流离的命运,于是他们的同情心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殆尽了。关于冯歪嘴子的故事就更令人伤心,大家得知他成家之后,不但不关心他如何养活一家人,反而热衷于寻觅他自杀的蛛丝马迹,在他床上发现一根绳头,便有人传言他要上吊,他新买了一把菜刀,很快他要自刎的消息就传开了。看到这里我非常怀念沈从文笔下温暖的湘西风情,那里的人们似乎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而不像萧红笔下的人们如此的冷漠和残忍。
  我想是萧红本身的命运造就了她作品中的这些人物,一部优秀的作品总能够体现作者的心怀,一个历经艰难困苦的人,即使写欢乐也必然将其镀上一层沧桑。萧红一生经历的尽是破碎的感情,来到香港的时候,心中大概还在介怀那些悲苦无依的年年岁岁。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种心绪,写出的当然是苍凉的作品。
  萧红借着这些人物写出了自己的悲惨身世,她含着眼泪在唱属于自己的歌。她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境:“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这句话暗合李后主“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慨,一个是漂泊女子,一个是亡国之君,这悲凉千载不灭。
  在小说中,萧红说了一句话:“大人总喜欢在孩子的身上去触时间。”在香港的时候她已经疾病缠身,大概也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才想要用一个孩童的口吻来触碰那被时光的洪流冲得老远的童年岁月,尽管并不美满,但比起飘零的壮年时代,总还是有那么些值得回味的东西。她笔下的“我”是纯真可爱的,有那么一段让人至今难忘,就是祖父将落井的鸭子烤来吃,“我”以为只有落井的鸭子才能裹在黄泥里,于是费尽力气想要把鸭子赶到井里去,即使祖父同意烧活鸭子来吃“我”也不愿意。一个心智未开,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禁不住想抱起来亲一下那粉扑扑的脸蛋。
  这部《呼兰河传》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同样是回忆童年,同样是出自女作家之手,它们有着许许多多的共同点,但是萧红的文字更显凄凉,给人一种孤独幻灭的痛楚,这种带着一点病态的艺术美感,是《城南旧事》所无法比拟的。
  读完这部小说,我又想起了茅盾先生的序言,他用他的文字祭奠了年仅30岁便孤独在异乡逝去的萧红。据说萧红的遗言是:“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想想她的生平,我们就不难理解漂泊者萧红在文字中透出的凄凉和幽怨。作为读者的我们别无他法,只有长叹一声,向那沉睡已久的女作家遥寄一声珍重了。
  


   蓝瓦瓦的天空,沉睡的破犁,以及安静的院落,不同于以往的所谓旧时期小说的描述,萧红一样地把过去的岁月清晰明快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有过静怡,也同样不乏噪杂。就像呼兰河传描述的蒿草一样,一如既往地生长,作者以一个女性的细腻情感将这些画面加以记录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之所以想到王右丞的这首诗,是因为红豆的春天来了,而人的春天却永远终结。
  浅浅地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读完后万分心疼那个可爱的小团圆媳妇,年轻、活力、真诚、羞涩、善良、娇憨,若是生在现在,一定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姑娘,然而却成了腐朽与封建的殉葬品。心里为她痛着,但是同样也庆幸着,幸好这是一个乐观的姑娘,不懂事,不然,折磨她的就不止是家庭和社会,还有她自己的心了。
  似乎作者也懂得读者的心思。一年后,再读萧红的《小城三月》,便发现了这个受着双重折磨的女子——翠姨。同样是个美好的姑娘,沉静、温柔、懂得感恩,向往美好,向往爱。在那个春天,她离开了,犹如柳絮飘飞般的美。死因似乎有些让人莫名其妙。
  是因为害了相思病吗?不像,相比那样的女孩,翠姨是平和的,一点也不疯狂,一点也不偏激。
  是因为不愿意出嫁吗?没有那般简单,翠姨订婚的时候,也没有反感,甚至还有些小小的得意。
  翠姨的病,来自心里。她的姐姐说,如果她真的不愿意嫁,那是可以的,没有人强迫她。但是,仅仅是回了这门亲事,翠姨的命运还是一样。
  想到巴金《家春秋》里的蕙,便是被她的父亲毁了。觉新爱她,可是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他受着家庭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牵连,自己的命都掌控不住,更不要谈救蕙了,他帮着蕙办亲事,应付着蕙可恨的父亲,同样自己的心也绝望了,只能强笑着让蕙妥协。妥协之于蕙,也是唯一的办法。她只有这样嫁过去,折磨致死。然而当轿子抬到家门口,蕙却挣扎了,她不愿意进去,她何尝不知道自己和淑华、淑英、芸是一样的,她何尝不爱着觉新,她何尝愿意这样接受安排?如果,她没有早早的绝望,也许还是有救的,但是一切都晚了,觉新抱着她上轿,她不再挣扎,心已经彻底死了。
  想到《半生缘》里的石翠芝,同样生在旧家庭,同样也在这样腐朽的空气里快要窒息。她渴望着叔惠,她也反感过,抵抗过,离家出走过,却最终认命,嫁了一个不爱的男人,符合了家庭的规矩,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公子完婚。
  纵然那个时代是矛盾的,年轻人向往美好却没有自由,然而结局却还是在自己手中。《家春秋》里的觉慧和淑英,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了人格独立生命自由,我不相信觉新和蕙有什么不一样,觉新也是念过书的,却这样软弱地将自己的前程放弃,将命运交到家庭手里,害了自己,也害了三个美丽的爱他的女人,他明明可以像觉慧一样,明明可以有能力救自己,救梅,救蕙,却明明知道错还往错处走。
  翠姨呢?她喜欢那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侄女,是因为侄女念过书,而她也向往着知识与光明;她也喜欢衣料、花边、流行的新式的东西,因为她知道处在青春年华的自己很美丽。
  但是,她没有去争取读书的机会,干看着学堂里的年轻学子发呆。她没有去争取幸福,她的家庭还不算坏吧,至少还有人情味,还有一个懂道理的姐姐吧,但是她什么都没有说。
  书里的理由,很荒唐——寡妇的孩子,命不好。这是什么道理?翠姨去买鞋,明明是自己没有赶上那个潮流的时间,明明是自己可以早点去买却犹豫不决直到买不到鞋子,却说自己的命不会好的。
  正是这一点是翠姨致命的伤。翠姨的人生就像那买鞋一样——明明可以早些去读书,却没有去;晚些想去了,却已经到了很大的年龄,怕人家笑话。明明可以拒绝那桩婚事,但却一直没有说,或许是认命,但真正到了出嫁的时候却在等死。
  堂哥和翠姨应该是相爱吧。或许堂哥对翠姨只是仅仅的同情与怜惜,但之于翠姨这样的人,就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稻草不可靠,承担不起她的生命也压根没有想去承担,翠姨也许也知道,她和堂哥,一个是穷家庭的寡妇的女儿,没有文化,一个是富家公子,有开明的父亲,进过新式学堂,这样的两个人即使相爱也是不能长久的。但是,翠姨却还是抓住了这颗稻草,短暂的挣扎后,摔下悬崖。就像《雷雨》里繁漪抓住了周萍。好在,翠姨之于繁漪,多一些聪明和理智。她没有去纠缠,只是认命了。
  其实,在任何时代,都会有悲剧,只是我们现在相对自由些。悲剧的原因,大部分应该还在自己。《活着》里的福贵,可以说经历了人们可以想到的所有悲剧,但是他不认命,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强地活着,知道生命最后也很坦然,他的悲剧便不叫悲剧了。翠姨,如果少一些忧郁、少一些迟疑、少一些悲观、不去相信那些没道理的话,不去折磨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就会有希望,就会有幸福。
  萧红的笔太残酷。平平淡淡的语言,就这样平铺直叙,没有一点刻意渲染,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讲述这段发生在那个时代很多次,发生在小说里很多次的再普通不过的故事。却让我感到触目惊心。
  倘若呼兰河传的悲剧在于人们的糊涂、无知、麻木,那小城三月中的人们就是想得太多了吧。
  终究是太傻,终究是不懂得掌握命运,不懂得让自己硬一点,去抵抗不公,追寻美好。要认清什么是痛、什么是美,并懂得逃离痛,追求美,这才是应有的人生。不论结局是痛着还是幸福着,总比那些任命运摆布的人要强得多。小团圆媳妇可以,翠姨也可以。
  那句在学生作文中用的不要的老掉牙的贝多芬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春天来了,播下希望的种子,用心去呵护,在最贫瘠的土壤中,它也有破土而出,生根发芽的可能。
  
  


很感触,飘零的生世和多情的灵魂造就的一个透视世间冷暖的女子,贫乏如我者,只是唏嘘。


很喜欢你的这个评论,是呀,像蒿草一样生长,向着天,没有尽头。


写的真好,我一定要看这书现在就去当当买!


呵呵,谢谢夸奖。不过我更推荐看萧红的《生死场》


哎 我可是为了看附在后面<回忆鲁迅先生>才买那本书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