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禅心无语

圣凯 宗教文化
出版时间:

2005-7  

出版社:

宗教文化  

作者:

圣凯  

页数:

245  

内容概要

  禅心是无语的,可是禅必须以语言才能开显,语言只是一种方便,最后必须舍方便而入真实,所以,索性无语。

作者简介

  圣凯
1972年出生于浙江省苍南县,1990年于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平兴寺出家。在中国佛学院、南京大学修学佛法多年,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忏法、唯识、如来藏、净土、南北朝佛教学派等思想的研究,发表相关学术专著和论文若干。

书籍目录

索性无语
闲云野鹤
平兴寺的遐思
山居随感
听雨僧庐下
红红的丁香叶
凋落的美丽
法源寺的花
走进敦煌
敦煌,历史文化的绿洲
莫高窟
鸣沙山上的感思
月牙泉
灵山散记
夜游南华寺
万兴归一
灵山一会
般若人生
后记

章节摘录

  山居随感下课后,一个人踯躅于被古木纷披的山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静从四面八方袭来,紧紧裹住这个消瘦的身体。轻轻地提起脚步,生怕自己的脚步声会破坏这份宁静。  人生如一片落叶,随波到处飘荡。几天前我还在繁华喧闹的北京,没想到现在却静静地坐在山坡上,眺望远处苍茫的大海,听林海松涛,鸟语呢喃,饱餐自然风光,充满悠闲、自然的感觉。  住在远离红尘的深山里,红墙绿瓦的小寺中,完全忘记自己曾经身处那车水马龙的街头,只见翠绿绵亘,白云环绕。人世的尘垢不染,名利不沾。与那些身披红色袈裟的比丘们在一起诵戒、读书,在松树下探讨佛法,谈论人生,那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深谷林海中。当我们在感叹末法的衰败时,倒不如像那些比丘们一样,奋起树立正法的幢幡,将这个无常的身心交给佛教,交给深山中的寺院,那么末法的时代也会有正法的存在。站在讲台上,面对那几十双热切的眼光,面对窗外的青山绿水,心中有种感动,生命在感动中升华,佛法在微笑中连绵不断,佛法的使命感在心中涌现。  下课后,一个人踯躅于被古木纷披的山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静从四面八方袭来,紧紧裹住这个消瘦的身体。轻轻地提起脚步,生怕自己的脚步声会破坏这份宁静。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一份抛绝人世的孤寂;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一份与宇宙自然同在的灵感。静,会更使自己照见那久违的本来面目。而此刻,就在此刻,一声进裂了寂静的钟声,悠悠地凌峰越谷而来。钟在何处?寺在何处?  你一定会想,在这样深山寺院中出家,一定充满诗意与浪漫;“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那是何等潇洒、自在。可是,出家人的生活自有严肃与困难的一面。在这样红尘不到的深山,要求能够耐得住孤独与寂寞;面对清灯、古佛、黄卷,能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把过去所有的我执与情缘——结账,把曾经深深迷恋的统统放下,了断尘缘飘然而来,在山间、在林下、在水边,在黑夜、在黎明,你能时时刻刻陶治磨炼这多情、多欲、多求、多垢的身心,万缘放下,一念单提,这又是何等的难事!心理上的困难才是真正的困难。  无人的孤独与无声的寂寞,有时是最难耐的。但是,假如你不把“人”从万物中独立出来,而让自己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那么,乱石间流响的泉声,山坡上苍翠的松林,都会让我们超越这片孤独与寂寞。在晚霞满天时,面对那即将下山的夕阳,你会在这片光辉中照见真我,涤清了心中的妄念,你将发现,净土不在大干世界之外,就在方寸之间。在一间小屋里,我发现这样的几句诗: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自性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短短的一首诗,在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却是人生的真谛。我们在辛苦奔波追求时,是否有时放慢我们的脚步,停下来看看天,看看自己,然后仰天一笑,快意平生。让原本自由的我们,从来处来,从去处去。如果你愿意归隐山林,是到重山之外的深山,还是到城郊野外的浅山呢?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认清出世、入世并非以形体的去向为区分。既要出世,就得断绝所有的尘缘,不再受任何世俗功名、人情的羁绊,而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自由,完全像那山水一样清朗明快。然后切记,既然归隐山林,便是毕生无改的心志,千万不要学武陵人,只是世外桃源的过客而已。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禅心无语 PDF格式下载



必为好书!!!


值得看及推荐的一本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