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清名妓李蔼如

高阳 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作者:

高阳  

页数:

315  

字数:

308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谈及高阳在华人社会的影响力,有人曾这样形容:有水井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高阳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旧式文人”,他学富才高,著书百种,嗜酒如命。常自嘲:酒子书妻,即以酒为子,以书为妻。清末有“三屠”,张之洞用财如水,人称“屠财”;袁世凯好行杀戮,时称“屠民”;岑春煊性好劾人,称为“屠官”。对于清史独钟的高阳,以善“屠纸”予以自谓。高阳的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印数已经超过2000万册,“有村镇处有高阳”之说名不虚传。何怀硕说“高阳是奇人。在这个旧文化崩析、新秩序未立的混乱年代,他兼有旧学与新慧”。台湾作家张大春说“高阳的成就独一无二,甚至难以找到继承人”。台湾著名小说家王文兴说“高阳是国宝级人物”。台湾诗人痖弦称高阳为“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历史小说第一人”。高阳本名许晏骈,字雁水,笔名郡望、吏鱼,出生于钱塘望族。许家先祖在清朝世代为官,曾有人担任兵部尚书、内阁学士之类的官职。高阳童年所居住的祖屋,门口就悬挂着由嘉庆皇帝亲笔所题的“榜眼及第”、“传胪 ”等匾额;在花厅中也高悬着慈禧太后亲笔书写的“福寿龙虎”世匾。高阳的父亲许宝朴曾任浙江财政司官员。母亲黄婉同是出身富贵的大家闺秀,不仅饱读诗书,更能将正史、野史转述为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因此,幼年时代紧随于母亲身旁的高阳,自然而然地聆听了许多官场现形以及乡野传奇,无形中,母亲也成了高阳文史修养的启蒙之师! 有十个兄弟姐妹的高阳,在家排行老九。高阳大学未毕业,就以优秀成绩入杭州笕桥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当了空军军官。1948年随军赴台湾。曾任国民党军队参谋总长王叔铭的秘书。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还一度出任《中央日报》特约主笔。高阳擅长于史实考据,曾以“野翰林”自道。他的成就不仅在于评史述史,更重要是将其史学知识用于创作历史小说。高阳的创作以清代宫廷与近现代高层人物生活为主,高阳对历史小说的贡献,最主要的在于他“以考证入小说,以小说成考证”,开创了中国历史小说的新类型。高阳读书不记笔记,但却有着超凡的记忆力,对中国历代皇帝的生卒年月日、民族、籍贯、三亲六眷、兴趣爱好都了然于心,对于帝王们手下的文臣武将、宰相诸侯,以及嫔妃太监、心腹与政敌,也无不熟稔,朋友们便戏称他为“皇帝老儿家的总管家”。更重要的是,高阳对于皇室权力斗争、朝廷政治风云、宫闱秘闻、以及牵一发动全身,由此带来的对于整个中国的各种影响,无不津津乐道,了如指掌,堪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了。1962年,高阳受邀联合报副刊连载《李娃》,这部作品不但一鸣惊人,也成了高阳历史小说创作的滥觞,而后发表的《慈禧全传》及胡雪岩三部曲《胡雪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更确立了他当代首席历史小说家的地位。高阳一生著作共有90余部,约105册。高阳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氛围的营造,情节跌宕,旨在传神,写入物时抓住特征,寥寥数语,境界全出。高阳幼承家学,其后自学有成,再加上此前已累积了多年现代小说的创作经验,因而一步入历史小说的领域,立刻创造出引领风骚的局面。由于其先祖在清朝世代为官,来台后因而能为小说灌注浓厚的历史感,其创作理念对后来者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高阳的小说以史料繁细、运用从容有余见长,就作者的取材角度及材料与小说的对应关系观察,高阳作品的材料来源的确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了历史研究的全部范围。小说的某些段落对史料的依赖极深,具有利用小说展现史料的企图,一些看来不起眼的细节也有史料为依据,高阳的小说被称许为 “庶几乎史”并非没有原因。高阳这种写作风格的形成与高阳历史学者的自我定位有很大关系。高阳具有强烈的考据癖,考证与小说互相影响,愈到创作后期二者的结合愈趋紧密。高阳对历代王朝兴衰得失的关键,有独到的见解。他总结了三条法则:一是历史的重心在经济,经济的重心在交通;二是任何朝代都有中心势力,此一中心势力如为高级知识分子,必开一代之感运;三是一个王朝,亦如自然人之有生老病死,但在生老的过程中,休养生息,培养人才,就会出现中兴的局面。这个“中心势力”的提法则可以用来说明高阳作品中关于官闱斗争、政治风云的叙写特别细腻曲折的原因。虽然高阳极为注重他的考证成果,但对读者而言,小说中的历史成分与人情法则可能才是阅读乐趣所在。高阳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百科全书的内涵,同时也是人情世故的百科全书,高阳的小说之所以能影响、流传如此之广,本身有其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一是因为作者以独到的眼光钜细靡遗地挖掘了包含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史料,这些史料在古今的对照下毋须夸张点染,天然具有奇趣;二是对人情、世故、智谋的深研熟玩,有意用来建筑小说的戏剧性;三是小说中的人生态度符合今日大众的需求,与旧式观点产生了隔膜,因而能广为大众所接受。高阳的历史小说中写了不少爱情故事,他写出了爱情的真与美,又通过爱情,写出了女人心机的缜密、应变的灵动、意志的果敢、生命的韧性。高阳小说至今仍风靡的原因,正如林青在《高阳传》中指出的:“时下,田园风光的乡材原野早被日趋扩大的都市所蚕食、所吞噬,太多的是急小功近幺利者,大面积的伐树木、采山石、排污水,为了追求生活的舒适与享受,而破坏了大自然的古朴与野趣,人们再也无需也无从张扬原始的天性。另一方面,立交、地铁、别墅、霓虹、电视、饮料,人们饱尝轻松自乐,人们的感官在体验粗犷与雄浑上都显得十分退化了,再往何处去体会撼天动地的悲剧意识和人文精神?” “高阳历史小说的走俏,也是当代人为自己的软绵绵而又急切浮躁的生活与心态补充精神上的钙和盐。”

内容概要

状元娘子,一枕黄梁;引颈一快,萦魂犹劳。  以名门之后沦落风尘的李蔼如,以其国色天香,成为清代繁华大埠烟台的首席名妓。她巨眼识才俊,资助书生洪钧科举夺魁天下,赢得“状元娘子”美称。  殊不知,从金玉奴到杜十娘,古今古见薄情郎……

作者简介

高阳(1926-1992),台湾著名作家。本名许晏骈,字雁冰,笔名郡望、吏鱼。曾在台湾空军服役。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一度出任台湾《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大陆读者所熟悉的《慈禧全传》及胡雪岩三部曲《胡雪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确立了他当代首席历史小说家的地位。
 高阳著述丰富,一生著作90余部,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人们以“有村镇处有高阳”来描述高阳作品在华人社会的受欢迎程度。1992年,他走完人生最后历程……则挽联“文章憎命达,诗酒风流李太白;才学著书多,古今殷鉴罗贯中”,高度概括了高阳非凡的成就。

书籍目录

代序:半壶酒一春秋01 失意读书人游幕 孔孟之乡遇佳人02 望海阁情深意重 三兄弟义结金兰03 万士弘遇难自裁 名臣之后落红尘04 洪老爷乡试题名 贤妻欲为夫纳妾05 洪钧江宁访韵事 三场试罢中举人06 蔼如老母染重恙 霞初初入望海阁07 潘司事情定霞初 除夕之夜团圆饭08 洪钧托母病请辞 回信誓不负蔼如09 为蔼如向母请命 小潘霞初赴黄泉10 失意人再赴烟台 蔼如助洪钧进京11 蔼如居闺中待嫁 闻冷语李母致函12 洪三爷京城会试 中进士皆大欢喜13 殿试钦点中状元 烟台报喜葱风波14 状元郎杳无消息 蔼如托人上京城15 红颜自古多薄命 古今只见薄情郎附录一:高阳大事年表附录二:高阳作品集

章节摘录

书摘登莱青道的辖区甚广,西起益都,东迄荣城,北自蓬莱,南至崂山,这三面环海的整个山东半岛,也就是当年齐桓公称霸的大部分地区,都归登莱青道潘蔚所管。 道台衙门一向设在登州府治的蓬莱。在明朝,这里是防倭的要地。倭寇的克星戚继光,便生长在蓬莱。入清以来,蓬莱帆樯云集,商务极盛。因此,咸丰十年的《天津条约》,迫于英国的城下之盟,在原定的"五口通商"之外,南北加开十三个"口岸",其中便有登州的蓬莱--北方新开口岸三个,是牛庄、天津、登州;特设"三口通商大臣",专责管理这三个地方与洋人通商的事务。 哪知到了同治元年,勘察新开口岸之时,洋人对蓬莱忽有异议,认为港口太浅,巨舶出入不便,要求另换一处。 这另换的一处,也在登州。属于登州府福山县管辖,土名叫做"烟台",而《大清一统志》不载其名,洋人就只好以山为名,管它叫之罘。之罘却是个大有来历的古名,秦始皇二十八年登之罘立石;二十九年登之罘刻石;三十七年至之罘射巨鱼。封禅书所记八神,第五位名叫"阳主",祀于之罘,都是这个地方。到了汉朝,武帝太始三年登之罘,浮大海而还,亦是这个地方。 这曾为千乘万骑的帝舆大驾之所集的之罘,在明朝沦为海滨的一个荒凉的渔村。由于在此曾设烽火嘹望台备倭,所以土著称这个渔村为烟台。如今,盛极而衰,默默无闻达千余年之久的之罘,终于沾了洋人的光,又大交红运了! 烟台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之罘山环抱于西北,烟台山兀峙于东南,崆峒岛屏障于东方海面,港湾内水深风静,是栖泊巨舟的上佳地点。所以,一向是苦力的"下关东"或者漂洋过海去闯天下的这个出口,随着艨艟巨舶的不远千里而来,一下子变成商贾云集,五方杂处的大地方。不过两年的工夫,市面繁荣得非蓬莱所能望其项背了。 烟台的风水一转,也为登莱青道潘蔚带来了好运。因为烟台新设一个海关,称为东海关,归登莱青道所管。这个缺虽不比管江海关的苏松太道以及管津海关的天津道那样日进斗金,却也算是一个肥缺,有足够的力量在幕府中养几个吃闲饭的门客。 潘蔚的门客,大都是他的苏州同乡。其中之一,名叫洪钧。 洪钧字文卿,原籍安徽歙县东乡人,是宋朝名臣洪皓的后裔。到了洪钧的父亲,迁居苏州,卖酒为业,早就下世。义军乱起,洪钧奉着寡母辗转流离,最后到了山东。 山东的市面,相当安定,不必担心太平军会打过来。只是洪家母子俩有限的资金,已经花得差不多了,必得想个谋生的法子,才不致流落他乡。 洪钧的书读得很好,而且已"进学"成了秀才。"秀才乃宰相之根苗",这话一点不假,所以洪钧耻于继承父业;再说卖酒要本钱,亦是一大难事。想来想去,只有走一条读书人不得意时常走的路子:游幕。 读书人的得意,自是从科场中直上青云。头一年秋天乡试中了举人;第二年春天会试中式,便是两榜进士出身,称为"联捷"。等殿试下来,发榜授职,至不济也是个"遇缺即补"的"老虎班"的州县"大老爷"。不足周年的工夫,一名白丁可以一跃而为傲视"风尘俗吏"的新贵。无奈江南为太平军所占,咸丰十一年辛酉正科、同治元年壬戌恩科的乡试,都不曾举行。洪钧自知秋风得意的日子,为时尚远,死心塌地做不得意的打算。想起同住在客栈的一位同乡,老于世故,正好请教。P001-002


编辑推荐

清同治年间,苏州名士洪钧游幕烟台,得识烟台名妓李蔼如,二人海誓山盟,结为红粉知己。李蔼如倾尽家产,资助洪钧科考成功,同治皇帝亲笔点中洪钧为天下第一状元。然而“暴得大名则不祥”,就在他大魁天下,准备明媒正娶李蔼如为妻时,竟惹起了京城中的一场轩然大波……状元娘子,一枕黄粱,大清名妓李蔼如爱恨情史,本书是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的一部历史名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清名妓李蔼如 PDF格式下载



说“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是一句老话了。厦门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的徐学教授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你要认真地读读高阳的作品。”徐学教授是我非常尊敬的文学研究专家,我相信他。这次,当我下单购买高阳系列作品的时候,我反复想起了徐教授对我说过的话。


就是封面是新版的!赞一个吧


想必又是一位传奇女性


   高阳写洪钧青云平步前受名芳李蔼如资助,而后“负心”的一段故事。我还没有去查找这段历史的相关资料,单以这篇故事来说,实在无法生出惜芳之心来。
   以李蔼如的出身与才貌,有争强出头的劲头,有洁身扬名的想法原属正常。但既是铁了心一定要以正室进门,就不应当托于洪钧:在她看来洪钧是必会成名于考场的,虽在得知他高中状元后她自己说“没有想过会是状元”,然而看她之前的期许也决不是认为洪钧是忝在榜末的那类。官场中之明波暗流情势凶险不能稍有把柄授于人,以她的聪颖和见识岂会不知?而况,洪钧与她是情投意合无一不相契,他的夫人是贤惠和气,他的母亲通情达理甚至还苦苦为洪钧设想在家族内可以交代的以嫡礼娶蔼如进门的方法,在这样难得的情况下她还一切都不予以考虑,只是在意一个“正室”的名分,未免要得太多。
   说句刻薄的话,她虽是青楼,还以聪颖与妙计一直保全女儿之身,她不得已堕入风尘守在身边的是亲生母亲不是眼里只管钱的假母,凡此种种都是极为难得了。洪钧官场得意后她即使是作为宠妾入门,也不是不能扬眉吐气。想要以正室争到所有人都刮目相看——呵,她以为有了正名真会所有人刮目么?
   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她的不知足,不止害了自己一个。
   同样的,我从来也没喜欢过白乐天笔下的浔阳江头琵琶女。这种女子,色衰之后得以安然从良,嫁了不错的商人家,而根据她的“控诉”来看也没有什么大妻凌辱或是高堂刁难的苦处——她说的是“商人重利轻别离”,怪人家不能长伴身旁。呵,不重利不轻别离,她能够过如此自在的日子么?待得天天为粮愁日日洗衣煮饭时,琵琶也弹不得了!
   说到琵琶行闲话一句。这点除了母亲大人和我想法一致外,我只记得高中时学到这一课,当天语文老师有事,来代课的是我高一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浅浅一遍讲过,他随意地说了一句:“其实还是她太不知足了。”后来不管是大学课程上,还是我看过的诗词赏析中,再不曾有人说过这样与我心有戚戚焉的话~
  


对。这样地方出来的女孩子都是不知足的。


不错,是真的评论呢!不过人都不容易满足,呵呵,如果她是容易满足的人,就不会这样经营自己的爱情,就连弹琵琶也不会弹得不错了


是女人吗?有资本的人总是心比天高.
人各有志,也许在才华横溢的传奇人物看来"知足"可能是没出息的原因呢.


苛刻凉薄之极


一半/一半


这种评论确实少见,呵呵,但看下去倒也有些道理,是啊,不要不顾念现实不考虑别人感情的一味追求,说倒底,人心不足,还是在于太自私,只想到自己的目标和如何,眼里看不到别人,心里更是顾念不得别人吧?


我倒是觉得李蔼如很不幸.
大家都该记得"万恶的封建社会"之类的话吧,虽然很那个,但是还是有些道理的.
我想在这里作者表达的应该是对李蔼如的一种同情,有才有貌,但是处境何其不堪,所以因其心性高而想证明自己.最终结局,凄凉.
想想茶花女,我想她获得应该是尊敬;那么李蔼如,也应该获得同情吧,至少也会引来一声叹息吧


“嫁了不错的商人家”
古代的商人可没现在这么风光,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


李娃的心情,未必是挣一个正室的名分。高阳笔下的人物,往往思虑甚深,李娃也如此,想得很深又过于黯淡消极,才成了悲剧。字里行间,高阳本人倒是很欣赏李娃。
至于琵琶行的商人妇,我觉得这“不知足”的评价,也有些刻薄。倘若是良家妇女,嫁人作妇,夫妻之间相伴,生意与生活,自然应该有所平衡。难道不是正常的想法。这弹琵琶的人,有夫妻更多相伴的想法,可见是有情的,难道不好?如果连这层思虑和期许都没有,又怎么算付出了情感,又怎么算夫妻?
大概有了过去的一层身份,有了现实的一分势利,就容易被说得如此不堪吧。


待得天天为粮愁日日洗衣煮饭时,琵琶也弹不得了!
正是如此。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