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学者的世界话语
2009-8
辛旗 华艺出版社 (2009-08出版)
辛旗
266
无
不久前,我参加了蒙古国家战略研究所的学术研讨。他们谈论最多的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系统展现出的令人惊奇的中华文化元素。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进程中,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长,世界上有上百个遍及各国的孔子学院,每年几乎有好几次中国文化节以及中华文化与世界的交流活动。我1992年出版了一本书,叫《诸神的争吵——国际冲突的宗教根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曾撰文评价此书比美国亨廷顿教授《文明冲突》的论文发表的还早,而且是20万字的专著。这本书连续再版了五次,我一直没有对它的内容进行修订。而历史的演变,让我惊奇地发现很多有关文明冲突事件被我在书中不幸言中。今天从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来谈中华文化,用“软实力”这个词不适合,而更应该用“文化影响力”来表达这个观念。如果说文明的冲突是“诸神的争吵”,那么改革开放之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应该是“多元文化君子的自白”。因为中华文化不是单一的文化,它是在五千年历史演化当中不同文化的混合体,包括中国本土的道教、儒家和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思想。我今天要讲的内容不是主张民族主义,而是阐释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一个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影响力问题。主要讲三点:一、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继承和重塑中华民族价值观,是全体中华民族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以及共同奉行的信念、信仰和共同选择的价值实现途径、方式等。中华民族价值观不仅有普遍的价值认同和传承,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由此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体系,体现了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的完整统一。就现阶段的中国而言,民族价值观在形成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我们对历史的继承不够,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悲剧。
中华民族价值观,是全体中华民族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以及共同奉行的信念、信仰和共同选择的价值实现途径、方式等。中华民族价值观不仅有普遍的价值认同和传承,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由此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体系,体现了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的完整统一。就现阶段的中国而言,民族价值观在形成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我们对历史的继承不够,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悲剧。
辛旗,字重光,满族,1961年12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定州。“文革”期间在北京受小学、中学教育,1976年步入社会,曾在工厂、医院工作。1979年考入河北大学哲学系,后考入厦门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宗教学以及国际关系、台湾问题研究。1985年开始参与中央对台政策咨询,先后参加了对台政策白皮书、重要文告及有关法律的起草。1995年起数次访问台湾,曾作为访问学者在台湾多所大学讲学。多次赴美国、日本、欧洲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96年应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邀请赴美访问一个月,与美政、学界进行广泛对话。多次率团访问美国、印度、韩国、蒙古、朝鲜等国,就国际关系、地区安全问题进行高层对话与战略磋商。现任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出版专著有:《诸神的争吵-一国际冲突的宗教根源》、《中国历代思想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魏晋哲人阮籍评传》、《文化新视野——看世界、论中国、说台湾》、《百年的沉思——回顾20世纪主导人类发展的文化观念》、《跨世纪思考——以台湾问题为焦点的综合研究》等。主编台湾问题论文集六部,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政论文、散文、诗歌以及文物鉴赏方面的文章等数百篇。撰写电视系列专题片《黑白魂——围棋与中国文化》、《自强之路——中国工业发展寻踪》等。曾在中央电视台国际卫星频道“海峡两岸关系论坛”节目担任嘉宾主持人。
序中华文明与世界潮流改革开放与中华文化软实力(代新版序)绪论一、20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向二、“文化”之谜三、西方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四、本书的“文化”观念五、本书的逻辑结构六、百年巡礼七、我与读者共同思考的一些问题八、新世纪人类的抉择第一章 站在世纪门槛上的思想家第一节 倡导“革命”的马克思第二节 主张“虚无”的尼采第三节 剖析“人性”的弗洛伊德第四节 世纪初文化的主调第二章 工业化与人类的甘苦第一节 工业化社会的文化特征第二节 社会病理学家的敏锐洞察力第三节 社会大变迁与经济、文化的裂解第三章 商业文明之下的感觉文化第一节 古典主义的消失第二节 商业文明之下的感觉文化第三节 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世界第四章 世纪的呐喊——战争、革命与消灭法西斯主义第一节 20世纪战争的文化意义第二节 革命与文化的裂变第三节 扭曲的观念与文化暴力第五章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冲击第一节 科技革命的成就与“工具理性”的缺失第二节 外在的征服与内在的空虚第三节 科学能拯救人类的精神吗?第六章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第一节 世界格局嬗变的文化意涵第二节 后殖民主义文化的困惑第三节 碰撞与融合之后的“世界秩序”基本轮廓第七章 社会流动、妇女解放思潮和全球化浪潮第一节 传统社区的解体与移民的文化互动第二节 妇女解放思潮第三节 全球化浪潮的文化意涵第八章 “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与社会的裂变第一节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第二节 20世纪的文学第三节 20世纪的绘画与雕塑第四节 20世纪的音乐与建筑第五节 20世纪的电影与电视第九章 数字化时代的先声第一节 批量生产的大众文化产品第二节 虚拟现实的意境第三节 网络和电脑统治下的新一代第十章 今日的余晖和明日的朝霞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到来与文化第二节 “生态文明系统”的建立第三节 21世纪文化的先声第十一章 新世纪来临之际的预言式思考第一节 “全球化”之下的国际战略运势第二节 伊拉克战争的几点启示及战后对台湾海峡局势的影响第三节 尘封的真相——解释国际冲突的弱势话语附录:《一个中国学者的世界话语》参考书目
因此,当代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塑,首先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精髓中找到与现实的契合点。其次才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开放,从世界文明和时代发展中汲取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等概念。由此形成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诸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既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形塑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中国以良好姿态融入世界的重要体现。总体看,民族价值观的重塑和文化影响力的发展,途径不外乎对传统文化的再造和对外来文化的消化。我称之为“创造性转化”,即以“创造性转化”的精神,来达成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现代化,创造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文明的中华现代文明,这既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模式。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内涵一个国家作为功能整体来说,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及调节各阶层利益的社会组织三个部分,表现出来的就是政治力、经济力和社会力,而贯穿其间、协调三种“力”之间关系的就是文化价值体系。文化价值体系是处在政治力、经济力、社会力之上的,具有协调性、粘合性和无孔不入的影响力。因此,将文化作为软实力成了这几年的流行提法,也表明中国发展到现在,已越来越深刻地体认到文化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说明“提高文化软实力”已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文化影响力作为软实力对内而言,就是“和谐”。我们经常讲民族凝聚力,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现在中华民族精神首先就是团结和谐,56个民族命运共同体、海峡两岸的血脉共同体,讲的就是团结和谐。围绕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积淀中有一系列的阐释,儒家思想解释就是“仁”。
《一个中国学者的世界话语》是由华艺出版社出版的。
无
到的时候都损坏了好大一部分~快递也不给送到办公室,还得自己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