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凤尾香罗

高阳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4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

高阳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所著书的名士、名侠系列中的其中之一。
高阳的文笔,关于历史掌故,向来以内涵深刻、文字流畅、故事曲折、情景逼真并且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而广受读者喜爱。本书写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精彩故事,高阳由他的无题诗中,勾画出一段不为人知的动人情缘,也铺陈出诗人的心事抑郁、宦途冷淡的半生故事。

作者简介

高阳:(1926―1992),台湾已故著名作家。本名许晏骈,字雁冰,笔名郡望、吏鱼,出生于钱塘望族。当时,许氏不但为地方上的望族,并且,起于清雍正至清末,家族中出过三位翰林、四位举人,因此,高阳乃出身书香名门之后,更是堂堂的官家子弟。拥有十个兄弟姐妹的高阳,在家排行老九,母亲黄婉同是富贵人家的大家闺秀,非但饱读诗书,更能将正史、野史,转述为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因此,幼年时代紧随于母亲身旁的高阳,自然而然地聆听许多官场现形以及乡野传奇,无形中,母亲也成了高阳文史修养的启蒙之师!
大学未毕业,入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当了空军军官。1948年随军赴台湾。曾任国民党军队参谋总长王叔铭的秘书。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还一度出任《中央日报》特约主笔。高阳擅长于史实考据,曾以“野翰林”自道。他的成就不仅在于评史述史,更重要是将其史学知识用于创作历史小说。1962年,高阳受邀于联合报副刊连载《李娃》,此部作品不但一鸣惊人,也成了高阳历史小说创作的滥觞,尔后发表的《慈禧全传》及胡雪岩三部曲《胡雪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更确立他当代首席历史小说家的地位。
由于,高阳曾因战争中断了学业,也并正统文史科出身,晚年时的他在《我写历史小说的心路历程》一文中谦冲的表示:「我的历史小说,不为学院派所重」,然而事实上,30多年来辛勤笔耕的每部作品,不但频频在文坛上引发热烈的讨论,读者群更遍及了全球华人世界。
作家杨明先生曾写道:“写人情,高阳写出了怨而不怒,冷静客观的气质;写斗争,高阳切中了权力欲望对人性的腐蚀;写风格,高阳更为读者勾绘出一幅绚丽壮阔、气质非凡的景致,堪称一部民俗变迁史。然而,高阳的作品不仅在质上获得了肯定,产量更是惊人。”高阳的历史小说不仅注重历史氛围的营造,而且擅编故事、注重墨色五彩,旨在传神,写人物时抓住特征,寥寥数语,境界全出。一生著作一共有九十余部,约105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凤尾香罗 PDF格式下载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有些书,遇到了买下,买下了翻开,翻开了读罢,读完了长叹。难得能遇到她,亦难得会买下,再难得翻开长叹罢了又罢。
  
  年前看龚鹏程自述,提到高阳,龚对高阳执弟子礼,于是知道高阳和古代文化是有关联的一个人。偶然得到他的这本小说《凤尾香罗》,在完全不了解内容的情境下开始看,断断续续三两个星期,昨天看完。
  
  熟悉李商隐诗的人,看到书名,大概就会猜到这本书的主人公。我对李商隐的概念完全停留在“春蚕到死丝方尽”上,所以看了好几页,才明白,原来这是在说他啊。
  
  一开始读,也觉得没什么兴味,无非是据李商隐的一些史料,戏说他的情事。后来越看越觉得有意思,高阳和一千多年来的无数中国人一样,喜欢李商隐的诗,并去揣摩臆想他诗词背后的艳遇。与单纯的艳遇小说不同的是,高阳把李商隐的心理矛盾,感情环境还原,将原来诗中隐藏的情感线索变换成小说中实实在在的人物。更有意思的是,高阳还从李商隐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在诗中掩藏他的真实心理感受,看这些段落,自己也仿佛成了作诗的人。
  
  在我来看,这些情景和情境的还原,是这本小说的精华所在。喜欢古诗的人不少,以自己的想法去解古人的诗意也很好,难得的是,把这种想法凝聚成一种新的个性,假托古人的创作过程,来实践自己的新的创作。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注意,我对李商隐的诗完全不了解),作者的这种还原,让人能够窥见一个模拟场景下,中国古代最优秀的爱情诗人,是怎样从他的环境,学识,以及最最关键的“对爱情的体悟”中,用汉语凝聚至精的语句。再说另一端,高阳还有条件以小说的形式来写千年前的诗人,而且写得还不坏。不管怎么说,他作为20世纪的中国传统文人,与古代文人的衣钵相依,也能从这本书,也许还有其他的历史小说中看到端倪。如果他以诗词或者其他大多数当代人看都不看的形式,更不可能将这种半私人,半公共的想象力传播出去。……不过说这些有什么意思呢,就算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本无人问,我独看到这一本,别人的得失,与我有何干。
  
  扯得远了,至于书中的其他内容,比如常常跳开剧情,说起来唐朝武宗年代的宫廷之变,昆仑奴的传奇,横跨多页,那就是在凑字数了。对于李商隐诗词中的典故出处一一细解,也影响了小说本身的叙事,虽然作者的本意是好的,对于普通读者,不解释那些典故,我们死也不明白他们在文字背后的涵义。不过说到叙事,这本书也是最后一章才有紧锣密鼓的剧情起伏,前面闲话俩俩,并没有太多让人坐定以观,不眠不休的欲望。人物塑造方面,十四姨,也就是李夫人,大概是最成功的一位。相对于历史人物+多情汉的男主角,中途重墨渲染的德兴和阿青两位下人显得有血肉多了。历史上李商隐在夫人去世后写了很多怀念她的好诗,这本书因为结构的原因,这些诗都没有机会出现了。
  
  下面是分章节的标题:
  
  心有灵犀一点通
  欲书花片寄朝云
  郎君官贵施行马
  十年泉下无消息
  楚天云雨尽堪疑
  洛阳花雪梦随君
  
  
  @陈灼


   也是周末的晚餐后开始重拾,百无聊奈、心情寂寥。
  
   很想问问作者这里面有多少真实的成分,或者可拷的依据。看到描写义山得知十七姨未得善终那段,我忍不住哭了。噩梦成真,我宁愿相信潜意识里义山其实是有感知的,否则为何十七姨出嫁前他会梦见她躺在棺木里!这大概也算是另一形式的永别吧。
  
   始终认为十七姨先负了义山,其情不坚,又错付终身,才导致凄惨结局。反之,其情若坚又怎样呢?看到她在杨家受尽折磨,心底的想法是当初你若坚持,即使没有名分,但至少有个真正疼惜你的人。畸形的爱情至少也是真爱情,臆想中的面包未必属于自己的面包。
  
   对于王夫人前期的隐忍,让人想起《紫阳花日记》里的志麻子。你瞧!不管哪个时代的女人,都要面对相同的命题。隐忍,是女人必修的一门技艺。你可以学习王夫人的贤惠,也可以学习志麻子的能干,但有一点,你必须聪明起来。
  
   才情上乘的文人,品行未必上等。爱得真切,现实里却不敢迈步,空负两个女人!
  
  
  
  
  


  高阳的小说看得不多,这本《凤尾香罗》亦是老师推荐的。
  今天刚刚看完,情节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起伏,没有揪人心结的片段,但是读完之后却感觉好似有一团烟雾,慢慢的在心头化开,逐渐溢满整个心房。书中对李商隐一些诗的解读也颇有新意。故事虽是编的,可有时真的让我有“以假乱真”的感觉。


  今天在外面吃晚饭,从新收的书里面随手取了一本历史小说看着消遣,没想到这一看就丢不下手,什么其他的事情也都没顾上,花了大块的时间,把全书囫囵看完。
  是台湾人写的书,讲晚唐诗人李商隐和其小姑之间的辗转情事。明里是情事,中间还是穿插了不少官场得失,中国人的故事,多少脱不掉这一点干系。李商隐的诗向来晦涩难解,难为作者把那些典故都一一罗列,全部编排到故事里去。白居易,柳公权,杜牧,温庭筠,韩瞻……本来是唐诗三百首上供人瞻仰的典范,现在却在书里翻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叫人不得不无端感慨。
  
  我看小说,若是不耐烦时,多半会翻到最后一页把结尾看完,好奇心得到满足,再折返去详细了解个中情由,这一次,却在曲折笔墨中忍了下来,慢慢读到结尾,心里好一番怅然。那个年代,虽然看得到的多是盛唐气象,意气风发,但真正身在其中的滋味,外人都不足道,何况我们这样隔了一两千年的后人呢。
  当然最直接的感触,还是为了书里出现不多的各个女性角色。我们何其有幸,生在这个年代,又何其不幸,还是在这个年代。
  但说得最浅白的,至少,多了许多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吧。
  
  唐诗和宋词,说起来惭愧,虽然从小就读,却没几首真正读上心去。李杜尚不胜解,更不要说李商隐这样言必称典的做派。那时候小小性子,最爱的也不过是刘禹锡和苏轼,读过他们的诗词不多,每一首,都觉得是豁达情怀。王维的幽篁里,还有其他几首五言,也看在眼里,谨记在心,但他的出世,不是我们这样入世的人可以企及的吧。
  
  而何止李商隐呢。官场,情场,多少年来,世人还是一直为这最庸常的两点所苦吧。
  
  冰箱里的甜椒快坏了,明天早上不能再偷懒,要起来做便当,甜椒炒肉和日本豆腐。红尘扰攘,我也不过是其中一份子。这样想,抛去惆怅不看,倒也释怀。横竖不过一生,有什么值得自寻烦恼的事呢。
  
  每日睡眠大概只是七小时。想做功课,想看书,想玩,想看风景,想着有太多事情要去做,对这俗世,充满了热爱。
  
  而明天,大概要为了我念念不忘的基督山伯爵再度发狂了吧。


  原来很喜欢李商隐的,高中的时候,就是因为他的诗很晦涩,晦涩又神秘,想是一个怎样的曲径通幽?但高阳偏偏要把他掰清楚。掰清楚了,李商隐就成了一个极俗而差劲的典型仕途文人,那些诗,也确实和"獭祭"的骂名有多大区别?真是无趣.


  李商隐一生中最好的情诗都是写给一个人的,从“春蚕到死思方尽”到“一寸相思一寸灰”,这些最优美的诗句都是为一个人写的,她就是李商隐第二任妻子王夫人的妹妹-- 十七姨。十七姨聪慧,善解李商隐的诗,也很欣赏姐夫的文采,诗以传情,暧昧之情也在诗中越来越浓,李商隐也把她当作了唯一的红颜知己。
  
  后来的故事颇令人伤感,十七姨在画楼中的私情读来令人肝肠欲断,也使得这些最优美的情诗也黯然失色,十七姨在欣喜和期盼中远嫁了,留给李商隐无穷的迷惘和悔恨,当李商隐把谜底解开后,有了短暂的释然。
  
  可惜十七姨择人不肖,终至上吊至尽,含屈而死的十七姨离开了,自责自疚自愧的王夫人也在凄迷中离去了,留给李商隐一生的惆怅和痛苦,那句“洛阳花雪梦随君”的期盼也只能留在来世再聚首了,这些最优美的情诗也因为主角的离去,读来从黯然失色中又变得缠绵悱恻,更变得格外的伤感。
  
  千载之后,谁没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慨,谁没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方无力百花残”的惆怅,谁没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期盼,谁没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悔悟


  高阳写书典故芜杂,此等功夫用来写义山倒也合适。
  李商隐与其妻妹之事,或者纯属作者一家之言。
  然而写书者能将这段曲曲折折的感情,配上许多情诗一一道来,看书者不能不说是一种极佳享受。
  
  关于李,情诗固然缠绵悱恻,政治诗就不免有装深沉之嫌。
  那首“换骨神方上药通”,用了那么多典故写如厕(一说堕胎),口气轻薄,令人不齿。


文学青年


真好啊、


我倒不觉得高阳笔下的李商隐就俗而差劲,这才是真实的李商隐。幻想总归是幻想


也许本来就没有超凡脱俗,我们曾经以为的,都是经过提炼和美化的精髓.


我还是很喜欢李商隐。感觉他比较闷骚。。。有种徘徊在世俗和精神世界的感觉。另外他还真是比较色啊。。看他的很多诗。。。hoho。。男人对于肉体的欢喜


再另。。我没看过这本书,不过对高阳印象一般般。。回头借我看吧


我还是喜欢李商隐的,但是不喜欢高阳这么写


我觉得写得很好啊,现实就是这么无情的~
本来对李商隐只是一般喜欢,看完这本书觉得他就像是一个老朋友,理解他的挣扎与无奈。。。


谁没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期盼,谁没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悔悟
说得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