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季羡林 当代中国出
出版时间:

2006-6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  

作者:

季羡林  

页数:

15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季羡林先生是学术大家。他读了套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怎样读书的?又是怎样治学的?他的读书和治学经验是什么?他眼中学术界前辈们的治学经验是什么?  本书汇集了季羡林先生专门谈读书、治学和他介绍学术界前辈治学经验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广大学生和学者,都会有所启迪。  本书也是季羡林研究所成立以后组织编写的系列书之一。第一本是《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研究所和当代中国出版社还要陆续合作,推出新书。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6日,山东临清市人。1930年入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言语,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和德文、法文、英文、俄文、拉丁文、阿拉伯文等现代语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报上发表论文多篇。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大教授,并创办东语系,进行东方学研究。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糖史等。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福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近年担任《儒藏》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的首席顾问。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杂文作品。

书籍目录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我最喜爱的书推荐十种书我的书斋我和书我和北大图书馆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利用时间才、学、识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把学术还给人民大众关于考证我的考证再谈考证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必须中西兼通,中外结合,地上文献与地下考古资料相结合“模糊”、“分析”与“综合”谈翻译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汉语与外语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满招损,谦受益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我学术研究的特点和范围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由考证到兼顾义理我的义理一些具体的想法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治学经验之谈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胡适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朱光潜先生的为人与为学汤用彤先生的为人与为学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1997年4月8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planningall  翻开书印入眼帘的就是这么一句:“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于是爱书喜欢读书的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书《谈读书治学》。开篇季羡林是用张元济先生这句“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说明“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读书学术界前辈如何治学的书籍,虽然我不是搞学术论文的,但我却在其中得到启发和共鸣。  我很羡慕他那几间收藏了几万本书的书斋,喜欢他对书的称呼,他说书是他的朋友,而且是密友,这也是长久以来我对我的书的感觉。“……我兀坐在书城中,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得书友存在。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儿好过’,也听而不闻了。……”虽然我的藏书没有季老先生的百分之一,但我发现普天下爱书的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对书的感觉也都是一样的,这让我读着季老先生的文章感到深深的暖意。  而喜欢书的人收集资料也居然有类似的行为,利用电脑也就是为了收集资料,而最常见的办法也是使用卡片,见到什么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呵呵,看到季老先生的这些行为,我真的从心底有非常熟悉的感觉,因为我也是这样收集资料的,家里曾经也有不少的小字条,上面都是我从报纸或者从杂志或者从书中摘录的,同季老先生不同的是,他是个学术大家,他收集的资料都是为了研究学术的,而我收集的是我喜欢的或者是我写小说要用到的。  季老先生说了他最喜爱的十本书,司马迁的《史记》、《世说新语》、陶渊明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苏轼的诗文词、纳兰性德的词、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我又是一阵窃喜,虽然季老先生不喜欢看小说,我是个很喜欢看小说的人,可是他喜爱的这十本书我也都喜欢!他还推荐了十本书,里面其中六本是他喜爱的书,另外三本是陈寅恪的《寒柳堂集》和《金明馆丛稿》及德国吕德斯德《印度语文学》。  季老先生真不愧是个学术大家,在书中他谈到了读书,也谈到了很多治学的经验,因为有的方面我没有涉及不懂,我只说我比较熟悉的也是当前国人个个都在推崇的学外语,我对他书中如何学习外语的方法是非常推崇的,他书中举例说的是学德语,“……你只需找一位通德语的人,用上二三个小时,把字母读音学好,从此你就可以丢掉老师这个拐棍,自己行走了。你找一本有可靠的汉文译文的德文科技图书,伴之以一本浅易的德文语法。先把语法了解个大概的情况,不必太深入,就立即读德文原文,字典反正不能离手,语法也放在手边。一开始必然如堕入五里雾中。读不懂,再读,也许不止一遍两遍。等到你认为对原文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为了验证自己了解的正确程度,只是到了此时,才把那一本可靠的译本拿过来,看看自己了解得究竟如何。就这样一页页读下去,一本原文读完了,再加以努力,你慢慢就能够读没有汉译本得德文原文了。”这种方式是很有效的,其实学语言也是如此,不是有人说把一个字都不认识的人丢到美国去,不到几个月,他一定会学一口流利的英语。  关于我国文艺理论在国际上“失语”问题他也谈得很让人好好思索:“……我们之所以在国际上失语,一部分原因是欧洲中心主义还在作崇,一部分是我们自己的腰板挺不直,被外国那一些五花八门的‘理论’弄昏了头脑。我个人觉得,我们有悠久雄厚的基础,只要我们多一点自信,少一点自卑,我们是大有可为的,我们决不会再‘失语’下去的。但是兹事体大,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多思考,勤试验,再不薄西方爱东方的思想指导下,才能为世界文艺理论开辟异国新天地。任何掉以轻心的做法都是绝对有害的。”  季老先生不但在书中谈学术研究谈翻译谈良心道德,还大胆的提出中国通史和文学史要重写等理论;在书的后面一部分,他还    谈到了他的德国教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让学生终生难忘的是“……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有了创见写论文,也不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空洞的废话少说,不说为宜。”  另外他还讲到了陈寅恪、胡适、朱光潜和汤用彤的为人和为学。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这些文章对广大学生和学者,都会有所启迪。”季羡林老先生读了一辈子书,研究了一辈子的学问,是可以让人五体投地的佩服的,认真向先生学习,这本《谈读书治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旁征博引,论证古今,娓娓道来,充分展现了季老先生不仅在学术上非常严谨,而且人格上非常高尚。相信大家都会喜欢这本书的。(蓝剑紫)《季羡林谈读书治学》读后感李文祥 应当说,谈读书论学问,是读书人永远感兴趣的话题。怎样读书做学问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一定之规与模式,但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方式与方法,尤其是大师们的成功经验与做法,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当代中国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本《季羡林谈读书治学》的小册子,是季羡林先生专门谈论自己读书、治学体会的文章汇集,其中还介绍了诸如陈寅恪、胡适等学术界前辈的治学经验。拜读后感受很多,也深受启发。 季先生是学术大师。他读了一辈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仅专著就有100多部。由他谈读书治学论学问,是当之无愧的;他在长期的读书生涯中,摸索、积累与总结出的一些做学问的经验与做法,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汲取与借鉴的。季羡林早年就读于德国一所大学,并获得瓦尔德施米特著名教授的博士学位。德国教授在大学里是至高无上的,不肯轻易收博士生,一旦收留,对博士生的论文要求又高又严。季羡林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待论文写成后,他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一篇很长的绪论,自我感觉良好。当他把绪论交给教授时,不但没有得到夸奖,反而被退了回来,彻底给否定掉了。教授对他说:“你的文章(绪论)费劲很大,引书不少。但都是别人的意见,根本没有你自己的创见。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毫无价值。”在这剧烈的打击面前,他悟出了这样的道理:“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从沉痛的教训中总结出的这一真理,成为日后季先生写文章的信条,并坚持了一辈子。收集在这本小册子中的近40篇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有着新意与见解。与此同时,他的学问之道也颇见特色。 在一般人眼中,像季羡林这样的大师级学者,做学问会有一套独特的办法,一定很神圣、很神秘。其实,季先生读书治学的做法也很平常,使用的是笨办法,是从基础做起的。通常情况下,他“是用比较大张的纸,把材料写上。有时候随便看书,忽然发现有用的材料,往往顺手拿一些手边能拿到的东西,比如通知、请柬、信封、小纸片之类,把材料写上,再分类保存。”他顺便介绍道:向达先生在做学问时亦是采用这种办法,即“把材料写在香烟盒上。”而陈寅恪先生采用的办法则是,把有关资料用眉批的形式写下来:“今天写上一点,明天写上一点,积之既久,资料多到能够写成一篇了,就从眉批移到纸上,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他们的这些做法虽各有不同,但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既动脑又动手,扎扎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认真积累资料,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问题,再科学运用材料。写出的文章(出手的成果),才有见地,有说服力,更有价值。这使我联想到,在电脑早已普及的今天,还用得着这种手工作业吗?回答是否定的。电脑里储存的资料固然应有尽是,但那是人家的,并未转化成自己有用的材料。再说,电脑里的资料太多太杂,往往使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难以辨别真伪,或浅尝辄止。正如季先生在书中的文章中说的那样:如果你的脑海里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所有的资料对你都是无用的。反过来说,只要脑海里有某一个问题,一切资料,才有可能对你有用。这就告诉我们,不论通过什么渠道,采用何种手段搜集资料、做学问,都是在深入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论什么时代,工具如何先进,要想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须沉下心来,老老实实思考些问题,认认真真搜集属于自己的资料,踏踏实实做点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除此以外,别无捷径可走。有一分投入,才有一分收获。 季先生在他的大半生中,既教学又搞科研,有一阵子还担任大学主要领导,社会活动肯定少不了,哪来得那么多时间著书立说,写下那么多文章?让人难以理解,这里固然有其“秘诀”。他在书中写道:“我既然没有完整的时间(写文章),就挖空心思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在会前、会后,甚至在会中,构思或动笔写文章。有不少会,讲话空话废话居多,传递的信息量却不大……在这时候,我往往只是用一个耳朵或半个耳朵去听,就能兜住发言的全部信息量,而把剩下的一个耳朵或一个半耳朵全部关闭,把精力集中到脑海里,构思,写文章。当然,在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甚至自行车上,特别是在步行的时候,我脑海里更是思考不停。积之既久,养成‘恶’习,只要在会场一坐,一闻会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联翩飞来,‘天才火花’,闪烁不停。在掌声中,一篇短文即可写成。”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本事,更是一种精神与境界。 在我看来,不论在何种环境下,只要勇于确立这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明确方向与目标,并持久以恒,坚定的走下去,胜利的“果实”就会频频向你招手。 在我熟悉的一些知识圈里的人,当年的确才华出众,亦立过大志,曾亦轰轰烈烈拼搏过一阵。然而,热度过后,就凉在一边了,久而久之,学业上大都平平。还有一种情况,研究学问,写文章,像狗熊掰棒子,一个题目(问题)做完了,一篇文章写成了,便转移了视线,不再问津了。这样一个研究问题、做学问的态度与方式,很难在学术领域,在专业上,有所见树,有所作为,即便有,也是蜻蜓点水。大师则不然,他是始终持这样一种态度与做法:抓住一个题目,得出了结论,写成了文章后,并不把它置诸脑后,而是念念不忘,甚至终生不放。1947年他发表过一篇论文《浮屠与佛》,限于当时的条件,文中有几个问题勉强得到解决,后心里总是不踏实,时常挂在心上。直到1989年,季先生获得了新的材料,便又写了一篇论文,解决了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季羡林先生对此反复强调:“学术问题,有时候一时难以下结论,必须锲而不舍,终生以之,才可能得到越来越精确可靠的结论。”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出现,学无止境,真理的探寻没有终结。在学术上,只有孜孜以求,永不满足,才能不断有新的收获,有所发现,有所前进。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做阅读理解,记得做过几篇季羡林先生写的文章,可是当时对于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以及为人毫不了解。五年前在网络上认识了一个台湾教中文的老师,从她那里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季羡林先生的事情,尤其是学术成就方面以及勤勉严谨的治学为学作风。当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而且确确实实影响了我,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就是那个中文老师给我讲的季先生的作息时间。不多当时我想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去读季先生关于吐火罗文的文章。其实我想季先生在社会上应该一直是寂寂无名的,但在专门的学术领域一定是如雷贯耳。不过随着去年年度十大文化人物的评选,季先生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越来越热。于我,则是在今天读到了季先生的一本非学术性著作,一本季先生谈读书与治学的好书。季先生对于读书的重要性的文章,无须多说了,我的志趣也与此相和,不过还是给了我一些新的提示,有时间的话,应该看一看《世说新语》和《儒林外史》,这两本书以前是从未列在我的计划读书目中的,今天要列近来了,呵呵。对了,还有李义山的诗,华丽的词藻,声韵铿锵,尤其是纯诗的特点,与我对于文学性的东西看法也是有共通处的。说到藏书,就算我以每周一两本的速度买进,阅读,消化,这一辈子我也看不了多少书,所以还是专精一门比较好,前辈的高山仰止是我永远无法企及的。更何况现在钱少书贵,只能充分利用借书来看,所以更谈不上会有什么藏书了。现在回想大学五年,很后悔当初没有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没有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五年的时间,永远不能回来,只能时刻提醒自己从今以后的日子不要再有这种遗憾与后悔了。在治学方面,季先生说了很多原则,简而言之:第一: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即使写成文章,也要时刻负责,念念不忘(于我,既是城市规划,将多学科引入到城市规划中来,建立起一种大规划,可以真正造福百姓的规划)。第二:搜集资料必须有涸泽而渔的气魄(这方面我想更多的是针对人文科学而言,如果是做自然科学的话,可以相当专精,虽然尽可能多的知识可以互相启发,借鉴,但是如果精力不允许的话,专注于一点也许是更好的方法。可是我做的这个学科刚好是横跨自然与人文科学,注定我将相当辛苦,没办法的事情,这是你的使命和责任,呵呵)第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是个字于做学问的重要性,我认为是不证自明的。无须论述。第四: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这一点应该定义为知识分子的基本操守,不过在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这里,还有一种是非主动造成的,比如不知道国外的最新成果,结果人家研究的很透彻了,自己这边还费很大的力气另起炉灶,最后贻笑大方,而且这种情况也是张梅玲告诫过我的,我必须时刻注意。现在英语不好,还没有能力关注国际上最新的杂志,但是,至少国内的《规划师》和《城市规划》会看必须每期必看。虽然国内的城市规划大部分是胡说八道,但即使这样,也必须关注才行。第五: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印尼政局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德,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孤证不为定说。其五反证者孤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这里虽然只是提纲挈领简单说了几点,但却也是至关重要的几点。以后做学问,必当时刻以此几点自律。第六:满招损,谦受益:真的谦,而不是假谦真满第七:对待不同的意见:从学术的角度,而不要有任何不理性的成分。第八:由博反约,这其实说的就是知识面要广,而研究又要专注于一点。真正做到有所成就。研究的成果要有深度,有价值,有意义。从事科研工作需要具备的方面:理论,知识面,外语,汉文理论,在这里也就是方法论的意思,比如我正计划要看的《科学与怀疑论》这类凌驾于所有学科之上的哲学。不过一直没有看过《资本论》,所以对马克思主义保留意见。一切还是不能人云亦云,尤其是这种方法论的东西,更不能误入歧途知识面:季先生这么大岁数了都能说到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越来越多,我这种年轻的小辈更不能偷懒了。外语:痛心疾首……我真的要认认真真地学一下英语了,英语精通之后还应该学一学德语法语之类的语言……列入计划汉语:我想这方面对我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也许是我做研究唯一不成为障碍的方面了。关于做学问的三个境界:真的没想到,我在去年写的blog中,关于这三重境界的见解居然与季羡林先生的说法一致。呵呵。勤奋,天才,机遇:不想说了,努力去做吧。十年之后不是成妖就是成人妖。模糊,分析,综合:在这里的观点,我不知道季先生是否了解复杂性科学,但这里所阐述的,已经隐隐有复杂性科学,系统论,协同论等这些前沿学科的观点。而这方面我是稍微了解一点的,所以就不详细做笔记了。季羡林先生的义理:东西方思维模式不同,东综合和西分析。现代科学的发展,似乎已经开始由分析的方法逐渐转向综合的方法。通向真理的道路,也许并非只有一条。(这里同样有复杂性科学的意味)季先生的一些具体的想法:1:汉语语法需要研究。(最好的就是能成为一种世界语,呵呵)2:中国通史必须重写。其实,季先生的意思就是“请以客观的,历史的角度来记录历史本身,而不要掺杂着一时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其实,对于稍微有点分辨力的人,在看那些掺杂着意识形态的书的时候,自然能把它们剔除出去,但就怕那个写书的人稍微高明一点,隐匿甚至歪曲证据,这时候,最好的就是完全抛弃,不要看二手资料,直接看《二十四史》算了)3:中国文学史必须重写。季羡林的看法: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标准,艺术性绝对不应忽视,甚至无视,因为艺术性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如果缺乏艺术性,思想性即使再高,也毫无用处,这样的作品绝不会为读者接受。(其实这一点的原因和上一条一样,就不说了,GCD)4:美学研究的根本转型。中国的美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大美,同中国的文化底蕴一脉相承。5:文艺理论在国际上“失语”的问题。原因还在于上面美学研究提到的那个。但这也许恰恰是祖先给我们的恩赐。(因为这个原因,有机会要看一看《文心雕龙》和《诗品》)从《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治学经验之谈》这篇文章中,看到了一个严谨治学的教授的作风,遗憾的是我大学已经毕业,却从未遇到过一个这样的老师,不知以后读硕士博士的时候,能否遇到,就算遇到,也许也是国外大学的教授了。不过等我可以育人的那一天,必会是一个极好的教授,呵呵。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意的中华文化。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两家。潜存于这二者后面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意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这里的说法与黄仁宇在“统一与分裂”那一节中所说观点是一致的,不详述)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的就是深义文化,就是他的伦理色彩,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这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甚至印度来的佛教,都必要在这些方面做出顺从的改变,才能立足)还要详细说一点:中国的文化对于佛教中的知行两部分也是采取的不同态度。对于知的部分,即认识宇宙,人生和社会的理论部分,我们尽量吸收,稍加改易,促成了新儒学的产生。中国道家也从佛教理论中吸收了不少东西。但是在行的方面,则尽量改易。文化与气节:气节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强调气节,而且中国历来评判人物,总是道德文章并提。道德中就包含着气节,也许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分。如果一个人纵使学术成就很高,但在气节方面有亏,在学问与艺术也都不值钱了。(这点,中国与其他国家非常之不同。但黄仁宇站在大历史的角度评说春秋战国至明的3000年历史,已经是尽量不过分顾及这方面了)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在中国有极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有极强的参政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这种意识的具体表现。仔细分析,爱国主义有狭义与广义的。对敌国的爱国主义是狭义的,在国内的爱国主义则是广义的。关于在国内的爱国主义:因为在中国古代,忠君就是爱国,所以是不严格区分的。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熠亦期之以刘秀”。胡适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不说胡适先生对文言等事物的激进态度,只认识一下实验主义的苏格拉底法则,虽然初中的历史书上就学到了胡适领导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但是直到今天,才了解到他所以有这种提法的思想渊源。(有点类同前几天读到汉武帝刘彻那里的情形)朱光潜先生的为人与为学:只能说很羡慕季先生亲自聆听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课程。不过还好,这周去图书大厦买两本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著作,聊胜于无,或者说穿越时空聆听朱先生的教诲。(关于陈寅恪与胡适两人的文章,还有更前面一篇关于文化到大众中去的文章,我不知道有些内容是否出自季羡林先生的本心。如果是,我无话可说;如果不是,我只能说在字里行间体现着您的反抗,但远远不够硬朗。当然了,如果足够硬朗的话,我也就看不到此书了,呵呵。其他总结性的话不想说了,一本书看过两遍了,有些东西应该时刻铭记在心的。季羡林,一个真正的学者。


编辑推荐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也是季羡林研究所成立以后组织编写的系列书之一。第一本是《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研究所和当代中国出版社还要陆续合作,推出新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PDF格式下载



本书汇集了季羡林先生专门谈读书、治学和他介绍学术界前辈治学经验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广大学生和学者,都会有所启迪。


像季羡林学习读书治学的方法,获益匪浅的


季羡林对读书治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季老谈读书与治学,娓娓道来,值得好好品读!另外,送书的重庆黄马甲很及时,也很热情!赞一个!


很喜欢季羡林先生的文章


大师就是大师,很好的治学读书感受。


通过季老的文字,从中对读书,治学有了新的认识。


读书,来不得一点假,治学,来不得一点功利。


季老学贯中西,对读书治学之道颇有体会!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读他的书,受益匪浅。


虽然对本身用处不太大,讲考据的居多,并且讲了陈寅恪先生、汤用彤先生等的治学方法,还是受益匪浅,文理治学精神是相同的


季羡林老先生的书值得一看


大师毕竟是大师,行文娓娓,如叙家常,深奥的道理就在这不经意间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发人深省。读大师的一本书,犹如找到治学为人的一盏引路灯,受益多多啊!


我很喜欢季羡林,喜欢他身上的真实。


书里讨论了翻译,学外语,读书等问题,每篇都挺短,不是很深,但确实是经验。老师推荐的。


这本书不是叫你读书方法的,季老以他的经历讲述了怎样读书那就是两个字认真,认真,再认真。正如老爷子所说一个人一生如果能把一个领域钻研透彻那就很不简单了!!


喜好读书,读了此书受益匪浅


领略长者的教诲,读书不止。


很好读书必读书


文字很浅显,但寓意深刻!看来自己和大师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是纯学术的文章!


季老先生的书值得一读。


真正有用的道理是朴实的.是平常的,是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每读一篇我都会有这样的感触.按这们这些中学毕业就出来打工的人来说,他说话很实在.读过之后让人感觉很踏实。字里行间里流露的都是作者的心里话,就像一个长者在跟一群学生讲道。听了之后就能明白。文字言简意赅,不用跟你套近乎,你就会觉得,他离你很近,似乎你昨天刚听过他的一节课一样。佩服,做人就应该如此。


读季老的文章 醍醐灌顶啊


读季老的文章,倾听智者的声音。真实,质朴!百读不厌。


很好的文章,远离尘嚣,给人清新的感觉。阅历深,看事情透。给年轻人指导。不错的书。质量也很好,值得一看。


季老没有很大压人的大道理阐述,但每每读来,感觉亲切而又能有所悟,好书也。现在仍旧讨论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做科研等等,他老人家早已指明方向而不落时代发展。可以好好品读


深刻,对学语言教学的人,启迪非常大


这本书的语言很平实,从中感觉作者为人踏实严谨,对自己浮躁的心情有所平复。很好,适合年轻人看。


很久就想买季老的书了,但是书店很贵,每次都是站在那读几页再回学校。当当这本书很不错,印刷也很好。


大师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值得我们学习的都太多真的是好书


终于买到这本书了!!等了好久!!慢慢读真的学到很多~


就像面对面地聆听大师的教诲。每一次拿起来重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值得细细品味。


有启迪,不错


刚得到新书,有点爱不释手,很喜欢季老每一篇所写所感,有一种共鸣油然心生,喜欢。


喜欢季老是作品,真实,深刻,不绕弯,不故弄虚玄,又幽默不沉重,读他的书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在跟你说话一样。


教育大师的东西,看了会有所启发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这本书,看了一半后,就感觉如醍醐灌顶,心里顿时清明了不少,赶紧拿起电话和朋友谈起了感受,我俩都不约而同的说,大师就是大师,有些东西真的是自己感受不来的。大师文笔很轻松,读完这本书,丝毫没有沉重的感觉,反而觉得很惬意。总之,是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季老 不愧是一代文学大师 内容鞭辟入里 发人深省 读之如醍醐灌顶 细细品味 如梦初醒 ~ 相见恨晚


成就非同凡响,用功也如此不可


这本书挺好的,看完对人额度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也能感受到国学大师的人生态度


这本书对于我和妈妈来讲都很有用 是值得收藏的书


之前就看过这本书,觉得真心不错,所以想自己买一本收藏小缺陷是书有一些破损,不过问题不大


质量不错,有时间好好读一下。


都是短篇的内容,讲得很好,闲来赏读也是不错...


该书虽然篇幅小,但内容很丰富,值得一读。


真正的大师,值得读


不错,书的质量也不错!经典让人受用不尽!超赞!


本书写的通俗易懂 值得我们每个人看


朋友买了很多同系列的


先有大家,再有大学。作为国宝级的大师,散文也发人深省。


这才是大学家给我们这些后进的实际财富。


一直在当当买书,因为相对其他家便宜并且有评论可以参考,呵呵


书不错,快递也还好,快递总比当当上预计的快两天


季老的书很简单,但是内容很丰富。没有矫揉造作的呻吟,有的就是朴实无华的教诲。看季老的书就感觉是一位老者在和你聊天


翻了一下,季老的书,应该差不到哪里去。很喜欢季老


很好的书,买了不后悔的。


这种书是闲得无聊时修身养性


大师的书,很好


喜欢季老的书


速度,服务好,书的品质更好


儿子在读小学五年级,老师推荐的书,他每一两天看一段,对形成人生观有积极的帮助,好书!


一本值得看的书!


季老的书都是值得一看的!一位九十几岁的老人毕生的感悟可是无价之宝啊!


这个我看没有看过,但我相信季老的书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喜欢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由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创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文学类书籍。本书汇集了季羡林先生专门谈读书、治学和他介绍学术界前辈治学经验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广大学生和学者,都会有所启迪。


国际接轨季老的分析很让我思考,轨在哪,往哪接,专业的高度,英语的熟练。


大师的智慧,大师的人格魅力,领略了


很喜欢 道理简单 但要好好领会


国学 哈哈 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虚心求教


特别习惯看季老写的东西。通俗易懂,受益匪浅~


买此书原因之一是想缅怀一下季老,不管此书或是生命沉思录怎么样俺都不在意。


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好书


大师的书,好!


大家小品!


速度还挺快的,质量也还不错


喜欢季老的书籍。


值得购买质量不错


幽默,生动,形象,具有真实性,爱举例


这本书是以一篇篇短文的形式来写的,还是可以的,以季先生的亲身经历讲读书治学的方法,对于研究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但感觉有些地方有点重复~不过总体来讲还是OK的


受益匪浅,特别衷爱谈翻译一节,吾本爱文字翻译者也.不过后来看到很多版本的季谈读书治学,人生之类,比较了一下,还是觉得华艺的版本好,都是季亲定的自选集,比较了一下目录,同样的谈读书,那本价钱差不多,但内容多了很多.此版的内容实在太少,且版块不是分得很清晰.


季老先生治学的态度值得我学习!


一直都很欣赏、很敬佩季老的治学态度,能像他一样平心静气、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的人,在现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尤其显得稀少珍贵。


季老的学问可谓是做到家了,他的治学方法对我们后辈很有启发啊!


一直很喜欢季羡林的书,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就是送货有点慢。


看了几下,大师主要是走考据派的路子,和我的侧重不太一样,不过兼容并蓄啦,大师治学的风范和德行还是非常让人敬仰的。能从考据中发现真义和乐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非常好的书,适合孩子读,也适合立志做学问的成年人读。


启迪心灵,开启心志


大师之书值得一读


低调的奢华,难得的良心学者


对搞文学的人有用


季老的书我还是比较喜欢的,感觉还不错


书很好 我很喜欢


书中有重复的内容


送货速度挺快,书还没有看。


内容还不错 书给我的时候严重问题 N页都泛黄


阅书——广博(博采众长)著书——严谨(讲求义理)校书——审慎(充分考据)


很久前买的啦,不过这本书还是蛮不错的~~~可以感受到季老学习生活的态度~~`


季老先生的学识 不可否认但是 这本书本人觉得不怎么样 其中的很多观点之类的东西 有点和当代学生不太融合的地方 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是在好几十年前写的吧 思想有点滞后 本人愚见还是觉得买这本书有点失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