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生至理的追寻

梁漱溟 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

梁漱溟  

页数:

261  

Tag标签:

无  

前言

  先父梁漱溟所写读书笔记一类文字,不时于标题之前冠以“勉仁斋读书录”数字。这样做,最早见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已届暮年,也曾如此。现在我们兄弟二人将他的读书笔记一类文字整理辑录成书问世,即沿用之以为书名。  “勉仁斋”三字首次出现在他所写《思亲记》一文:文末写有“记于勉仁斋”数字。这是1925年春他借住于清华园时的事:当时他独自一人在此整理编辑我们祖父梁巨川老先生的遗书。所写“勉仁斋”三字自然是指清华园内他的借住之处。  1921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问世,书末先父提出“再创中国古人讲学之风与近代社会运动结合为一”的主张,想要聚合一些朋友,试作一种类似于宋明古代书院式讲学活动,而随后就有人响应。于是若干青年朋友自愿与先父聚拢于一处,开始了同处共学的生活。他们“自起居游息以迄工作读书常常都是在一起的”。  这种生活似最早起于1922年,当时先父尚任教于北大。他们同处共学之地为北平地安门内吉安所(街道名),赁屋若干问,历时约两年。此时已来北大任教的熊十力先生也参与其中。  1924年下半年,师友一度同往山东曹州(今菏泽)省六中高中部办学, 1925年下半年又同返北平,赁屋于什刹海附近的东煤厂(街道名);不久迁至西郊大有庄(颐和园外东北,今中央党校东),租了一个宅院,又过起这种同处共学的生活。这时参加的有北大在学学生或旁听生,有原山东省六中学生;籍贯有山东、山西、四川的,还有远道来自海南岛的。当时除熊十力先生,又多了一位德国人卫中先生。由此可见“勉仁斋”曾是有址可寻的,只是前后多变,而且由原指个人读书之处变为称谓师友同处共学之处了。  师友们过的“虽然是一种团体生活,但没有什么会章。大家只是以人生向上相策励,每日只是读书讲一讲学问”。他们这些人都是“很想求得自己的人生生活”,而“不愿模模糊糊地过下去的人”。他们“讲学问”,自是讲求那种“能了解自己,并对自己有办法的学问”,即讲求自身修养之学。  此时以及日后,就有“勉仁斋诸友”一词不时出现在师友间的信函中。这样,“勉仁斋”三字又衍变为师友团体代名词了。  师友以讲求自身修养相互策励,先父梁漱溟更是以“自身生活上自勉于自觉、自主、自如”为其终生的追求。这一点,读书作为其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同样也有体现。在阅读本书时,读者不难发觉先父梁漱溟对他所阅读的内容,往往以“人生”这两字为切人视角,或加以评价,或发表议论,或作摘录等,以表述其心得体会。这或许是这本读书录与他人所著同类著作有所不同之处吧。  以本书中《读厨川白村(东西之自然诗观)》为例,他即指出厨川所说东西文艺观点之殊异,印证了在其所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所作的“判论 ”:中国人与西洋人之“分异点”,在于人生态度之根本相异。  又如本是一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青年读物《卓娅与舒拉的故事》,却引起他这位老人的注意。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不久他读了一回,留有深刻印象,时隔七八年又借来重读,并写出数千字的笔记。是什么引起他如此关注?主要是卓娅的为人不凡。例如,卓娅十二三岁即表现出“内心明觉之强,不容一毫欺瞒”。而先父一向认为“人类之可贵在其清明自觉”,因而极为赞赏卓娅,说她“时时有其明强之内心活动,虽不知学(践形尽性之学),而庶几亦有吾古人所云自强不息之意”。  还有一本他一读(1963年)再读(1973年)的书——《河上肇自传》。此书传主自述其人生的内心体验极为深刻,显然深深触动了他。又因为彼此的某些人生体悟有相似或相近之处,遂引起他的强烈的共鸣,因而赞誉河上肇为 “人生实践上追求真理的勇士”,写出的读书笔记竟有七八千字之多。他十分注意河上肇不同于一般人那样,“在世俗趣味中混过一生,而独能在没有外来打击,生活平顺中,自己触发了人生疑问.失去了人生兴味,陷入苦闷深渊,然后获得了宗教经验”。于是联系到自己,梁漱溟说:“此其事例上有类于释迦牟尼感触人生问题而弃家出走,下则如我愚劣,亦曾于人生烦闷中早年思求出家,皆有若同符。” 《甘地自传》他早年读过,晚年又重读,并找了几本论及甘地的著作来阅读,做出笔记与摘录多篇,共约有两万字。从这些笔记中可以看出,他最为关注的乃在甘地的为人和他的人生体验。他指出甘地的生活“盖本乎其内心真切的自觉的良知而动作着”。对于甘地所领导的“不抵抗运动”,他也从这一点去认识和理解:“一任天理流行的人无所贪慕依恋,无所贪慕依恋而后能无所恐怖惧畏。甘地胸中正有中国古人所谓‘无以尚之’的东西在,他当然不会屈服于任何势力之前,同时他更不会以威武屈人,非暴力的根本在此。” 著名学者熊十力先生早在1919年即与先父相识,相交数十年,是“踪迹至密”的朋友。先父将熊老所有重要著作读过之后,肯定熊先生之所见“固有其真价值不容抹杀”,写出《熊著选粹》一长文。同时又写有《读熊著各书书后》,批评了熊老,说了他老来竟“晦而不改”一类分量很重的话。先父不敢苟同于熊先生之处不少,例如指出熊老将儒家孔门之学“随俗漫然亦以哲学称之”,这便“模糊了儒家特征”。应知实际上“儒家身心性命之学不等同于今之所谓哲学”。它是“为自己生命上一种修养的学问”,“此学贵在力行,而不尚思辨;思辨乃为力行而用,舍力行而用思辨,曾未之前闻 ”,而熊先生恰是“舍力行而用思辨”,这是他所绝不敢苟同的。  除上述几篇,从本书诸多读书笔记中,也可以见出作者是就人生问题上作一种思考或发挥。如果只作摘录或摘句,其所摘内容也往往是促人省悟或勉人向上奋进的。总之,或直接,或间接,多有关身心修养之事。读者读过之后,是不难理会的。  先父一生读书甚多,写有读书笔记者只限于一小部分。早年的多已无存,存有的多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以后所写。但“文革”中遭抄家,笔记随文稿与书籍全被收缴一空,今得收入本书者仅限于幸得发还的那些。这损失只能令人叹息。  关于佛家的书,仅就他晚年而言,所读者即为数相当之多,但少见有读书笔记,而多是一些摘句。因此收入本书中有关佛学的也就多限于此了。这或许是由于他一向认为的,佛学“贵在践履实修”,而不在于思辨言说? 读书录自然是一个人读书生活的反映,可由于种种原因,能留存并收入者相当有限,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而仅能反映其读书生活之一斑而已。然而从中仍然可有助于增加对他的了解。  末后须说明,应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百家丛书”的要求,1988年曾将读书笔记14篇交该社,以《勉仁斋读书录》为书名出过一个小册子(36开)。  1993年又曾将读书笔记36篇收入《梁漱溟全集》第七卷,也以“勉仁斋读书录”为总题。如今收入本书的有61篇,内容增加不少,同时为便于读者查阅,编排上也作了改进。  梁培宽梁培恕

内容概要

本书是目前最完善的梁漱溟读书笔记,忠实地反映了大师的思想,闪烁着人格的、智慧的光辉。由梁漱溟的哲嗣梁培宽、梁培恕辑录,许多内容首次面世。 梁漱溟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其阅读范围涵盖佛学、儒学、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教育学、人物传记等。他精辟地指出:“其实真有学问的人总是通达无碍的,对于拥有群众的各学派教派均能洞达其得失,各给予适当位置,若拒斥于千里之外,只是自小而已,欠通而已。” 作为现代中国的伟大儒者,梁漱溟一生兼怀佛教信仰,其书法也受到重视,本书特别收录了他所书写的佛教经典《心经》全文,非常珍贵。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中国现代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望,被誉为“文化中国的象征”“中国的圣雄甘地”“最后的儒家”“东方圣哲”等。
梁漱溟等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儒家活动,是中华民族自救运动的组成部分。
梁漱溟所开创的新儒家学派,是被海内外公认的重要的思想学术流派。
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两大思潮,构成了表面对立其实互补的两极。梁漱溟即是一位传统文化的伟大发扬者,他始终坚信,在世界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梁漱溟,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代宗师。

书籍目录

勉仁斋与梁漱溟的读书录——辑录者前言一 追寻人生至理  至性动人——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人生实践上追求真理的勇士——读《河上肇自传》 生命通于宇宙——读有关圣雄甘地事迹各书 《甘地自传》摘句 甘地:本乎良知,任天而动——读《尼赫鲁自传》 《尼赫鲁自传》摘录 无以尚之——读《印度的发现》一书 个人出自社会,社会大于个人——读书摘句及按语 读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二 中西思想之相异 人类以“有对”超进于“无对”——读厨川白村《东西之自然诗观》 中国人以超“有对”入“无对”为祈求——读《中国美术在现代艺术上的胜利》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路不同——摘录徐旭生论中西文化手稿 中国传统政治有异于欧日——费孝通文章摘抄与按语 读《破戒》三 儒学乃修己之学 中国自古远于宗教——《春秋·左传》中一些古语 讲解《礼记·学记篇》的一段话 卓识高见——读王船山《庄子解》 司马迁《史记》不可尽信 《明道学案》摘句 朱熹《晦翁学案》摘抄及按语 读《白沙子》摘录及按语 读慈湖家记 读阳明先生咏良知诗有悟 阳明宗旨不可不辨——评谢著《阳明学派》 阳明通达无碍——录《阳明年谱》一节 《罗近溪语录》摘抄 读《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志感 心体通乎一切 吾深爱诸葛公其人——读《诸葛亮集》有感 读新版李氏《焚书》、《续焚书》 《论语》决不可不读——蒋著《十三经概论》读后特志 率直无隐以报梁任公——读《饮冰室合集》内任公一讲演有感 东西学术之分异——重读马一浮先生《濠上杂著》 先生之学真价值不容抹杀——熊著选粹 读熊著各书书后 阅《道德自我之建立》摘录 唐君毅哲学著作摘句 《儒学中兴论》读后四 探求佛学胜义 两书内容仍代表佛家——关于《起信论》与《楞严经》 未能阐明佛家胜义——读《了凡四训》后所写评语 深言净土者最正确之言——摘录李证刚先生文章一段并加按语 《金刚经》摘句 《解深密经》摘句 《圭峰宗密禅师语录》摘句 录《楞严经》一小节 《佛法与世间》(讲稿)摘要与按语五 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恩著作摘句 从人类立场到无产阶级立场——读马恩早期著作的一点心得 风俗人情古厚今薄——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注释一则 读《实践论》摘录 我怎样理解辩证唯物论——读《辨证唯物论提纲》(艾思奇报告) 关于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问题——读书笔记 读罗译《马克思传》摘句 读《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摘句六 评说西方学者思想 康德思想要点  读罗素著《中国之问题》 爱因斯坦的宇宙观 行其所知乃人之天职——费希特思想要点 论中国的科学——怀惕海《科学与近代世界》摘句 杜威教育哲学之根本观念——读《民本主义与教育》 丹麦的教育与我们的教育——读《丹麦的民众学校与农村》

章节摘录

  至性动人——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卓娅与舒拉的故事》叙述苏联卫国战争中壮烈捐躯者青年两姊弟,出于其亲母手笔。二子身为国殇,其尽忠于国之情节自所当详。而为母氏者顾从其自身结缡说起,于其家人间夫妇、亲子、兄弟之情缕缕焉委婉言之,亲切自然,至性动人。由是而知其子忠烈固自有本有素,非发见乎一朝。正唯其琐细逼真而临文无枝蔓,无冗赘,不意存说教,乃所以其感人者弥深也。呜呼!此母固不凡矣!慈爱、孝友、忠贞自昔中国人好言之,而如此至文犹不多见,吾是以不能不深深叹美之也。  卓娅秉性从其母氏叙述中灼然可见,则此母于其女固有所认识无疑。然中国古人尽心知性之学,彼未之前闻。吾将从这里抉而出之,卓娅忠烈所本,庶几可明白也。  书中叙述二子出生以至其死,于稚弱情态颇多描绘,而卓娅秉性既有可见。原书23页处本意在写舒拉之有趣,却透露了卓娅为人:  最有趣的是:如果卓娅不了解什么东西,她就率直地承认这个(不了解);可是舒拉自尊心特别大,“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很难从他口中说出来的。(下略)  下文颇长,极有趣味,读者可取阅原书,这里不能不从略。这里要指出的是:卓娅所表现正是中国古人所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句话。最末一个“知”字——第五个知字,在她内心是明强的。这亦就是古人所云“直心是道”。(大约此时舒拉至多三岁而卓娅五岁未满。)  再看卓娅稍长大入学以后有一桩事就更清楚。原书183至185页处,母亲叙述看:  “卓娅你为什么这样愁眉不展呀?”(母问)“化学得了(评分)很好。”卓娅不高兴地回答说。  我的脸上现出了那样地惊愕的神气,舒拉甚至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成绩‘很好’倒使你难受了吗?”我问道。我真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了。  因为卓娅坚决地不说话,舒拉就开始说道:“我现在把一切都对你说明白了吧。你知道吗,她认为化学她知道得不够‘很好’。”  在舒拉的语气里表现出(他)不同意(于她)。  卓娅两手托着下颚,一双不高兴的黯淡的眼睛由舒拉身上转移到我的身上来。  “本来是嘛,”她说,“这个‘很好’一点儿也不能使我高兴。  我踱来踱去,左想右想,最后我走近蔚拉·亚历山大罗夫娜(化学教师),对她说:您的这一门功课我知道得不够‘很好’。可是她看了看我,就说:您既然这样说,就表明将来您能知道。我这次给您的‘很好’,就算是给您的预支吧。”  “她(化学教师)一定是想你故意装腔作势!”舒拉气忿地说。  “不!她没有这样想!”卓娅昂然挺直了腰,她的两颊马上红了。  此下叙述母亲看出舒拉的话痛楚地刺激了卓娅,起来说话支援卓娅,以及另一次当卓娅不在时舒拉又拉出此事来讨论,均从略。在此要指出的是:卓娅所表现不又是其内心明觉之强,不容一毫欺瞒得吗?  这时卓娅大约已经十三岁左右了。我们再倒回去看她的幼小时一件事。事情见于原书33页,卓娅随同父母到外祖父家住,一次外祖父的眼镜偶然不见,以问卓娅,卓娅回答不知道。随后眼镜发现在某处了,外祖父还是认为卓娅所弃置,就说她说了假话。卓娅翻着眼睛看看外祖父,不屑作答。但是吃饭时竞不愿就座,她说:“我不坐,既然不相信我,我就不吃饭!”她坚持着不就座,竟使得外祖父在五岁的孩子面前有些难以为情。此其正直之内心不容人轻侮,岂是寻常稚幼所有。方其稚幼且如此,则宜其稍长后拒不肯受老师之过奖也。  基于明强之自觉心而自律严,律人亦严。书中叙述卓娅律己律人之严,其例多不胜举。原书58页叙云:  有一次舒拉(五岁)打了一个碗,可是他不承认。卓娅用眼睛盯住他,皱着眉说:“你为什么说谎话?不可以撒谎!”她虽未满八岁,但是话说得很有信心,很庄严。  其后姊弟一同入学,在学校中她对同学们亦是严的。在111至112页处,母亲自叙:  我很担心是否卓娅对于别人要求过严,是否她在全班里孤立起来了。抽出一些时间我就拜访丽基亚·尼柯来夫娜(主任教师)去了。  丽基亚·尼柯来夫娜仔细听了我的话之后,沉思地说:卓娅是耿直的公正的女孩子,她永远对同学们直率地当面说真理。最初我还担心她会惹得同学们反对她哪。可是不然,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中略)“你知道哇,”丽基亚·尼柯来夫娜补充着说,“最近有一个男孩子在众人面前大声问我:丽基亚·尼柯来夫娜,您说您没有喜欢的人,难道您不喜欢卓娅吗?”老实说,我被问得愣住了。可是我接着就问他:卓娅没有帮助你做算题吗?他回答说帮助了。我又问另外一个孩子:帮助你了吗?“也帮助了。”我再问一个:帮助你了吗?一个一个问,结果是卓娅差不多给所有的同学们都做了一些好事。“怎能不爱她呀?”我问。他们全同意了,他们全喜欢她。“你知道哇,他们全尊重她,这可不是对于任何这样年龄的人都可以这样说的。”  丽基亚·尼柯来夫娜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她又继续说:“她是一个很坚决的女孩子。只要是她认为正确的,她绝对坚持不让。孩子们了解:她对于一切人都是严格的,对于自己也是严格的;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别人。和她交朋友,当然不容易。”原书185页叙述舒拉向其母讨论其姊在学校中的事:  (上略)“再有,也是昨天,你想也想不到在教室里吵得多么热闹啊!那一课是默写。一个孩子问卓娅‘经过’的‘经’字怎么写,卓娅总不回答她。你看,固执不固执啊!全班里的人分成两半,差一点打起来。一些人喊卓娅不是好同学,另外一些人喊卓娅是有原则的。……”  “你喊什么了呢?”(母问)  “我什么也没喊。但我如果是她,我什么时候也不能拒绝同学的。”  沉默了约一分钟,我说了:“你听着,舒拉,在卓娅做数学题做不好而你早做完了的时候,她求你帮助她吗?”  “不,不求。”  “你还记得那次她算那个难解的代数题,算到早晨四点钟,可是究竞她自己解答了吗?”  “记得。”  “我以为这样严格,这样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人,有权严格对待别人。(中略)我不能尊敬那些依赖别人告诉或依赖夹带的人,我尊敬卓娅(下略)。”  “(上略)譬如别佳就这样说:如果我不明白,卓娅什么时候都能给我解释,永不拒绝。可是在试验时候暗中帮助,那就是不诚实。(下略)”  必须指出:严正出乎秉性之自然,既非有意严正,亦非陷于惯性的严正,那是无碍于其人之和易近人、温厚可亲的。卓娅“几乎为所有的同学都做了些好事”(见前),没有得罪什么人,正在此。  又在原书187至188页,其母叙述着:  卓娅本来是一个活泼愉快的少女。……在经常的严肃中,时常透露出她继承了父亲的幽默来。(下略)  幽默感脱离她的时候很少,她会讲惹人笑的话,而她自己不笑。  这皆是不容忽视的侧面。  卓娅平素关心别人,关心集体,可于书中备见之。当她在小学时闹啊!那一课是默写。一个孩子问卓娅‘经过’的‘经’字怎么写,卓娅总不回答她。你看,固执不固执啊!全班里的人分成两半,差一点打起来。一些人喊卓娅不是好同学,另外一些人喊卓娅是有原则的。……”  “你喊什么了呢?”(母问)  “我什么也没喊。但我如果是她,我什么时候也不能拒绝同学的。”  沉默了约一分钟,我说了:“你听着,舒拉,在卓娅做数学题做不好而你早做完了的时候,她求你帮助她吗?”  “不,不求。”  “你还记得那次她算那个难解的代数题,算到早晨四点钟,可是究竞她自己解答了吗?”  “记得。”  “我以为这样严格,这样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人,有权严格对待别人。(中略)我不能尊敬那些依赖别人告诉或依赖夹带的人,我尊敬卓娅(下略)。”  “(上略)譬如别佳就这样说:如果我不明白,卓娅什么时候都能给我解释,永不拒绝。可是在试验时候暗中帮助,那就是不诚实。(下略)”  必须指出:严正出乎秉性之自然,既非有意严正,亦非陷于惯性的严正,那是无碍于其人之和易近人、温厚可亲的。卓娅“几乎为所有的同学都做了些好事”(见前),没有得罪什么人,正在此。  又在原书187至188页,其母叙述着:  卓娅本来是一个活泼愉快的少女。……在经常的严肃中,时常透露出她继承了父亲的幽默来。(下略)  幽默感脱离她的时候很少,她会讲惹人笑的话,而她自己不笑。  这皆是不容忽视的侧面。  卓娅平素关心别人,关心集体,可于书中备见之。当她在小学时“如果他们的一班在测验时总成绩不好,卓娅回家来就面带愁容……”(原书91页)。母亲担心是她功课或不够好,问她,她却数出某某同学功课不好,以致累及了全班,至于她自己则各门功课全做对了,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她却亦有一次几乎脱离群众的事。这已是1941年卫国战争起来之后了。她和高级班的同学们一起被调去外地劳动战线上,为国营农场收获马铃薯,以免冻坏。工作是艰苦的,她长时间在一个地方刨挖,却发现许多同学前进得很快。经过检查,原来他们干得快是只图快,只刨浅层的薯块,而剩在深土中的好的大的马铃薯还多呢。她自己踏实认真地工作——这原是不欺内心明觉,不务表面功绩所必然的——自然就显得很慢了。检查明白,她仍旧守着她那远为落后的地方工作,不理睬那许多同学们。同学们喊她,说她脱离群众。她忿然责斥他们工作不忠实。争吵了很久。及至同学们说出“你应该相信我们,检查后马上就告诉我们……”,而她的朋友尼娜也说她做得不对,卓娅于是省悟了。——她省悟到:假如当初和同学们先谈一谈,也许那时自己无须从群众中分出来了。(256页至258页)  这件事引起她反省自责,而和尼娜更友好。母亲在家里初不知其事,只收到她从农场的来信,信末忽有自责没有涵养的一句话而莫解所谓。继而又收到一信片,自陈与尼娜结交,如此而已。然在舒拉看了来信,却心里很懂得其姊的情况。舒拉对母亲说:  “你知道吗?她跟同学闹别扭啦。她时常说她缺乏涵养,对待人的耐性不够,她说过:‘应该会接近人,不可以一下子,就对人生气,可是我并不是永远会这样做的。’”  原书188页小标题《独处自省》的一段,是叙说卓娅十五岁时有一布皮很厚的日记:  ……这是一本奇怪的日记。它和卓娅十二岁时候写的日记完全不同。她在这里并不叙述什么事故。有时仅仅写几句话,有时写了一句由书上摘下的话,有时候写一句诗。……可以看出我的女儿在想什么,看出她被什么感动了。  ……  我怀着奇怪的和复杂的心情合上了本子不再看它。……这是一面明澈的大镜子,在这里反映着理智和心灵的每一活动。……独处自省,检讨检讨自己,在距离别人的眼目(母亲的眼目也包括在内)较远的地方考虑考虑一切,对人是有益的。  到后来,人们铭刻在卓娅墓碑上的就是取自这本日记中她自己早所摘取的名言:  人生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来度过:当他回忆往事时,不致因为自己虚度年华而悔恨……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人类而做的斗争了。  这原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卓娅生前采为标语和座右铭,并在她短短的生活和死之中实践而体现之。  日记不止这一本,原书268页有以《日记本子》为小标题的一段,叙述卓娅投身卫国战线后其母从抽斗中发现的一个小日记本子。在前几页上开列着许多作家姓名及其作品名称,其中标有十字的是读过的记号。再往后看去,则有对于作家及其著作的评断,亦有不少选录的文句,从而又可以看出卓娅的思想和感受。  这里试引其三则以见一斑: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契诃夫)  萨勤:在劳动是快乐的时候,生活是美好的!在劳动是不得已的时候,生活是奴隶!  ……什么是真理?人,这就是真理!  ……虚伪是奴隶和主人的宗教,……真理是自由人的上帝。(高尔基)  这些文句,有的词意所指尚难确知,有的涵义深浅未可遽定。我们引来只在指证卓娅时时有其明强之内心活动,虽不知学(践形尽性之学),而庶几亦有吾古人所云“自强不息”之意。  似乎卓娅平素举止之间不见有粗率与浅露之失,殆亦为此心恒在之证。如原书109页有这样的叙述:  有时候她和小孩子们也玩打雪仗。但是她的态度很谦让,很小心,像一个长者一样。舒拉一打雪仗就把世界上一切全都忘掉了:猛投一阵,躲过对方投来的雪团,又努力向前打去,不给敌人留一秒钟的喘息时间。  这时卓娅就喊:“舒拉,他们是小孩儿呀!……你去吧!你不懂得,对他们不可以这样。”  实则此时卓娅亦只得十一岁而已。又有如170页叙述:  有一次,(此时卓娅十二岁)街上一个男孩子在我们窗前虐待和逗弄一条小狗。投石块打它。又拖它尾巴。以后又把吃剩下的腊肠送到它鼻前,它正张口要咬住这美食,他马上又撤回了手。这一切,卓娅隔窗看得很清楚。虽然那时已是深秋,她连大衣也没披上,就那样跑出去了。看她的神色,我(母自称)怕她就会大声叱责那男孩子,甚至用拳头去打他。可是她没有嚷叫,也没有举拳。  “别那样子!你不是好人,你是坏孩子!”卓娅走到台阶上说。  声气并不太高大,但是带着无限鄙视的表情,致使那孩子哆哆嗦嗦地一言未发,就狼狈地侧着身溜走了。  此即见出其心恒在,曾无粗率之失。所谓不落于浅露的则有如170和171页所叙:  卓娅和舒拉一向说话都有斟酌,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也很谨慎。……他们像怕火一样地怕说夸张的话,他们两人全不轻易表示爱、温情、狂喜、愤怒和憎恶。关于孩子们的心境和情感,我根据他们的眼神,根据他们的沉默,或是从卓娅在伤心时候或着急时候如何在屋中由这一角到那一角往返地踱着,倒是能了解得更多。  如果卓娅说某一人“他是好人”,那就足够了。我就知道了:  卓娅很尊敬那个她所评价的人。  然卓娅显著之特点,殆莫如其人意志之坚决强毅。此在书中随处可见,而以下四次事件(依先后为序)最为表著:  一、在白棍儿的游戏上暗自坚持练习以至成功。  二、与女友打赌,风雨黑夜独自穿过大公园之森林。  三、代数题算不好,坚持算至天明,自己解决。  四、担任扫盲工作,无论如何不肯一次缺课。  这里不著录其事。以我浅测,以固生质之美,要亦秉赋有所偏至。其卒以壮烈毕命,亦是其命则然也。但它却是与其不粗率不浅露有关联,亦与前述她时时在自己勖勉自己是相联的。  关于卓娅的话即说至此为止。对于其母仍不可无一言之赞。  读此书者都会看到其一家人全可爱,而二子之成就与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父逝早,母教乃无不周贯。这里只举一事以概其余。  原书158页小标题为《丹娘·索罗玛哈》的一段,母亲叙述说,她很早就开始了和孩子共同解决家庭的收支问题:如何节约储蓄,如何同意舒拉的提议为西班牙战事中的妇女和儿童捐款,母子姊弟间如何互相斟酌彼此需要而后开支等等。而后叙云:  我们最得意的一项开支是买书。  到书店里,……翻阅,再翻阅,商议……最后拿着仔细包好的很重的一包书回到家里。这该是多么愉快的事呀!我们的书架子(放在屋角,在卓娅的床头处)摆上一本新书的那一天,在我们家里就算是节日,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谈论新买来的书。新书我们轮流着读,那时候在星期日下午朗读。  我们共同读过的书中,有一本书名叫《国内战争中的女性》。  这是一本人物略传汇编。我记得,我正坐着织补袜子,舒拉在画画,卓娅打开了书准备读。舒拉忽然说:  “你最好不要从头接连着念!”  “那怎么念呀?”卓娅觉得很奇怪。  “你这样:你把书随便打开,翻到什么我们就从那里开始。”  我不知道为什么他想要这样做,但我们就是这样决定了。打开了的恰好是《丹娘·索罗玛哈传略》。(下略)  所谓家庭教育,岂在有何说教。试看其家人长幼彼此日常相关系的生活中,如此融融洽洽恬静合理,岂不胜于任何说教?呜呼,此母固不凡矣!


编辑推荐

  《人生至理的追寻(〈勉仁斋读书录〉增补修订版)》是中国现代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先生最完善的读书笔记,忠实地反映了大师的思想,闪烁着人格的、智慧的光辉。梁漱溟先生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其阅读范围涵盖佛学、儒学、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教育学、人物传记等。作为现代中国的伟大儒者,梁漱溟一生兼怀佛教信仰,其书法也受到重视,《人生至理的追寻(〈勉仁斋读书录〉增补修订版)》特别收录了他所书写的佛教经典《心经》全文,非常珍贵。  梁漱溟先生虽然热心于乡村建设,关注社会变革,但更主要的是一位一生从事思考人类基本问题的思想家,是我一向尊敬的前辈,我对他的治学、为人,一直抱着爱慕的心情。他的思想永远是活的,可以包容各种学科、各种学说,从前人用心思得到的结果中提出新问题,进行新思考,产生新学问。我认为他是一个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费孝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生至理的追寻 PDF格式下载



此书是梁漱溟读书笔记,忠实地反映了大师的思想,闪烁着人格的、智慧的光辉。由梁漱溟的哲嗣梁培宽、梁培恕辑录,许多内容首次面世。
  梁漱溟先生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其阅读范围涵盖佛学、儒学、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教育学、人物传记等。他精辟地指出:“其实真有学问的人总是通达无碍的,对于拥有群众的各学派教派均能洞达其得失,各给予适当位置,若拒斥于千里之外,只是自小而已,欠通而已。”
  作为现代中国的伟大儒者,梁漱溟一生兼怀佛教信仰,其书法也受到重视,本书特别收录了他所书写的佛教经典《心经》全文,非常珍贵。值得每位文化哲学爱好者品读。


越伟大的人看起来越平淡,梁漱溟就是这样的人。对这位大师感兴趣的人,可以从此书中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特别是佛学思想。比如探求佛学胜义中的摘句,句句经典,需用心品读。


梁漱溟,馬一浮,熊十力,曾經譽為新儒家三聖。
梁漱溟曾讚譽馬一浮為,千年國粹,一代儒宗。
梁漱溟曾觀感“毛澤東沒有雅量”。
其獨立人格,及從心底湧出的文化自信,精神信念,令我等後輩心生敬意。
是以為念。


初识梁漱溟先生是从爸爸的回忆开始的。他在北京读书时,梁老曾是他其中一位老师。我对梁老的认识虽尚相当浅薄,但敬重之情油然而生。相信他的作品不会让读者失望!


喜欢梁大师的坦荡直言和包容自由的胸怀,书中又为看客打开一片广阔而神奇的人文天地,读来思索感悟不断。其中写《卓娅与舒拉》的读后感令我久久不能平静,文学力量就在于此。大师不断引用原文更令人钦佩严谨细密,同时看客也能直观体味原作风貌。。好书!


看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对人生至理进行追寻


需要认真思考的书。


让我在如此浮躁的世界里,能安静地思考,过属于我的生活。


很喜欢梁老的书,他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体现。


知中国,应看此书


梁先生的心得,惠及后来者,领会大师的精神,幸何如哉


适合有思想的高中生


大师著述,醍醐灌顶。


细细品读中 很喜欢


的确是本好书,值得仔仔细细的多看几遍!


不错,下大雨,送货员还给我送过来了


两个字:佩服


虽然有些章节难理解一些,但受益匪浅


作为现代中国的伟大儒者,梁漱溟一生兼怀佛教信仰,其书法也受到重视,本书特别收录了他所书写的佛教经典《心经》全文,非常珍贵。


这本是梁爷读书的心得体会,也是我们了解梁爷思想的一本重要资料。

这本书虽然是梁爷读书心得和体会,很少有完整、连贯的思想和主题,但是从梁爷对于古今中外的书籍涉猎来看,梁爷这么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的一个很重要的的思想来源就是不断的阅读,不断的读书,并且汲取书中的养分,与自己的思想印证。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几个特点:

1、梁爷涉猎广泛。

书中不乏小说、诗歌、哲学论述,作者有古代、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一个人要想有正确的认识,必须对于他所要发挥的领域有足够宽泛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要想对于自己的领域有深刻的评价、独到的见解那就必须对于这个领域有足够深入的扎根,而梁爷研究的领域足够宽也足够深;

2、梁爷直言不讳。

有一些文章,梁爷直言赞成、感同身受;有些文章,又直陈其错谬,不管作者是谁,甚至梁爷40多年的好朋友——熊十力先生。其中《读熊著各书书后》一文是梁爷整本书最长的一篇批判性的文章。也在于梁爷对于熊先生的文字比较了解吧。也难怪,在政协会议上甚至与伟人意见不同的时候都要大胆直言,更何况是在学术领域与一位老朋友呢?不过相信梁爷的这样行为虽然前有古人,可是估计后无来者,这也是我们这个是时代的悲哀吧!

同样,对于那些大义、践行的人,梁爷同样充满敬佩与爱慕。在《读《诸葛亮集》有感》一篇中,梁爷直言:中国历史悠久,往圣贤不可胜数,而我夙所深爱则蜀汉诸葛公其人也。

正如歌德所说:品性感染品性。但愿梁爷的耿直、真诚的品德能够感染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走上自觉、自发的道德之路,也才是中华民族真正复兴的道路吧!


读书笔记做的特别认真,有着很深入的见解,能够帮助我重新认识一些作品


理论书籍是有很多的枯燥味,但枯燥之外让你更多的是轻松与愉悦,所以不要忘了多读一些大师的书,我想这本书将是你的很好的选择!


看看先哲的读书笔记,张张自己的知识


让人受益匪浅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大家都可以看看,看看老人家是怎么读书的,读的什么书.书中的一些节选都不错.


同学说书不错,老人家很有文化底蕴


坊间此大师书不多,这书算补一遗憾吧。


大师就是大师,一丝不苟


梁先生的文字难懂,看不明白!汗...


不为名位权贵而放下自己的追求


好书,但只是一般的好书


内容很好因为是自己选的,外观很破旧那是啥原因?


文是不错,不过编辑的水平似乎不是太高明吧。


有点文言文,有点难懂


这段时期,对怎样读书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从理论上来讲的书很多,讲名人读书轶事的也很多,介绍读书经验的也很多。看了之后,还是对为什么大师们看了点书就成大师,我们也看了不少书,但还是我们产生了疑问?基本方法是相同的,关键在于看的质量,看的角度。这本书,没有一句话是谈该怎样读书的,但每一篇笔记和摘录,都在告诉我们该怎样读书。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书——是老先生教给我们的最好方法。


经典的作品,智者的文章。


发人深省的大师作品,很喜欢


大家之作,应该不错


勉仁斋读书录


梁是智者


不错,挺适合初学者的


书很好!内容很深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