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选票的背后

王冲 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

王冲  

页数:

230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4年9月18日,北京迎来一个蓝天上飘着白云的日子,上午10点,我拉着行李箱,准备打车去机场,开始我的采访美国大选之旅。去美国采访大选的旅途中,见到奥巴马是我最激动的时刻,尽管他当时连参议员都不是,但他激昂演说的场景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深处。采访奥巴马后我写的《他可能成为第一位黑人总统》的文章,是我从业以来第一次如此详细地对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做的一个“特写”。那时如此激动,是因为感受到“领导贴近群众”的真实场面,那远比在办公室采访布什来得更直接、更具真实性。那不是官方组织的采访,而是我自发决定去的;在那里,接受采访的人更多的是把我当成一个当地人,而不是来自国外的记者。2008年,奥巴马初选获胜后,我试着给他写信,奥巴马欣然回信,告诉我,“让我们共同见证历史”。除了那一刻,还有几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在芝加哥,我的采访对象是某工会组织芝加哥市的负责人。对不起,他具体是哪个工会的,我忘了,他的名字我也忘了,只留下了他的一张照片和一句令我难忘的话。我在听他介绍情况后,向他问了一个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你说自己一直为工人做事,维护工人的利益,那么,有钱有势的资本家对你进行贿赂,你怎么办?”他听到这个问题先是一愣,然后和我说:“这个很简单,如果我不为工人办事,明年,他们就不选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在南美、在非洲、在东亚,却会演绎出完全不同的故事。从那时起,我开始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思考。美国不是完美的,美国的制度也不是完美的,美国在国际上动辄发动战争的单边主义行径不得人心,然而,抛开这些,抛开一切意识形态的东西,问题的关键是: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如何借鉴,他们的教训我们可以如何避免。2007年,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我作为国际访问者(IV)项目的一员,再次踏上美国的土地,经过一个月的旅程,进一步加深了对美国的了解。两次访美,同美国民主党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亲密接触,向美国国务卿赖斯提问,与主管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柯庆生深入交谈,和把尼克松拉下马的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谈天说地,这些都让我对美国的政治、媒体有了深入了解。穿行于美国的大街小巷,胡吃海塞各色食品,随随便便地和普通老百姓侃上几句,让我对美国人的了解不再流于表面,不再囿于书本,而是鲜活起来,生动起来。我上本科读英文时,老师来自美国;后来到北大深造,学的是文化比较,一直对中美(或中西)的异同怀有独特兴致;毕业后我作为记者,工作更是和美国息息相关。2005年,我赴德国《世界报》工作期间游历欧洲,更是从欧洲的角度和美国做了一番对比,自信对美国的看法比较客观、公正。至少,我在尽量做到这些。当然,我的这点自信经常被身边的朋友所批驳。我周围的人有崇尚自由的“右派”,也有“新左派”,每每辩论起来,我被当成旗帜不鲜明的“骑墙派”。其实,中庸一些又有什么不好呢?美国的选举制度肯定不是完美的,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无法复制任何一个先进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方法,但又必须虚心学习任何一个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不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不能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先认识、了解,再消化、吸收、融合,如温总理所言,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创造。我关注美国大选,首先关注人的因素。因为我深信,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看似纷繁复杂的美国总统大选,实际上是种族、性格、背景不同的芸芸众生根据自己性格、展示自己态度的舞台。你会发现美国人傲慢,美国人“无知”,美国人讲究实际,这恰恰是美国人性格里与众不同的地方,性格即命运,美国人的性格即美国人对于总统的选择。我还注意到宗教与大选的关系。因为“除非你首先认识到维系民主制度运作的坚实宗教基础,否则你无法了解美国社会的任何事情”,因为“不了解宗教向度就不可了解美国的政治”,因为“除非美国公民的道德行为以基督教的信条为引导,否则美国将难以维持自由体制”。2008年,奥巴马作为黑人后裔参选,让我们看到黑人也能当总统。其实,在美国,种族歧视是法律所禁止的。但法律的禁止并不能阻挡骨子里深埋的种族观念,否则,奥巴马竞选总统就不会面临被刺杀的风险。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黑人未必选奥巴马,白人未必选麦凯恩,种族观念依然存在,但大多数讲求实际的美国人不会凡事以种族画线。大选的地理学特征又是一个不可忽视之处。大选时,地图上红色代表共和党,蓝色代表民主党。那么,红州为什么红,蓝州为什么蓝?红州为什么会变成蓝州,蓝州为什么会变成红州?这些问题有必要弄清楚,否则看美国大选就会稀里糊涂。另外,美国人如何入党?历史上候选人如何搞贿赂?媒体在大选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也很好玩。比如说,在美国,入党就像把大象关到冰箱里那样简单:第一步,在大选年找到某党的工作人员;第二步,要一张选民登记表;第三步,在选民登记表上勾选一个政党,即表示你加入了那个政党。作为前言,唠叨太多会人烦的,自卖自夸那是王婆的行为,不是王冲的行为。不过,最后想说的一点是,这本书写的是看似枯燥的美国政治、历史,但是在行文方面尽量幽默、浅显,拒绝一切专业术语,保证高中生也能看懂,虽然话题严肃,但内容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希望您能享受关于美国大选、关于美国政治的“阅读之旅”。作者2008年10月

内容概要

本书以2008年美国大选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美国人的性格和价值观,美国的地理、媒体、宗教、政党和金钱政治,并结台历史上大选的具体案例和亲自采访2008年大选的初选以及两大候选人的经历。剖析了上述因素是如何影响美国总统大选结果,从而改变美国历史进程的,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美国政治文化全景图。

作者简介

王冲,1975年生,先后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英语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青年报》资深国际事务记者,兼中国社科院日本政治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网·中国访谈顾问。工作期间,游历过西方诸国,为《凤凰周刊》、《世界新闻报》、《中国经营报》等多家媒体撰写特稿、评论数百万字。2005年,获得德国国际记者项目奖学金,赴德国主流大报《世界报》进修。2004年,作为唯一一名中国大陆记者,应美国国务院邀请,专程赴美采访总统大选,行程万里,跨越美国各州,不仅采访到当时的民主党候选人爱德华兹,还采访到当时的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是第一位采访奥巴马的中国记者。2007年,接受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项目(Ⅳ)邀请,再度赴美考察,广泛接触了包括赖斯、伍德沃德在内的政界、媒体界人士。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性格即命运——美国人的性格与大选 马刺队是世界冠军——“无知”的美国人 “老子天下第一”——“傲慢”的美国人 上帝也是有用的——实际的美国人 不能做失败者——“疯狂”的美国人 照相时不喊CHEESE喊MONEY——“拜金”的美国人 抢银行的人都是自己想去抢——“自私”的美国人 投共和党的票,让民主党去说废话吧——美国人的性格与总统大选第二章 上帝属于哪个党?——美国宗教与大选 上帝和民主的巧妙结合——为什么移民冒死到新大陆 宗教的背后是人性——为什么富人也要闹革命 政教分离实质是鼓励宗教发展——美国宗教政策有悖论 不是基督徒,很难当总统——美国政治运作的“潜规则” 爱德华兹到了教堂——体验大选和宗教结合的力量 凡事无绝对——天主教徒破例,魔门教徒试水第三章 黑白不分明——种族与大选 名嘴遭遇种族滑铁卢——从倒霉的唐·伊穆斯说起 毛泽东也曾伸出援手——黑人如何改变社会地位 黑人处境无法让人乐观——亲历底特律城区的荒凉 奥巴马参加总统大选很有勇气——黑人在美国政坛的浮沉 黑人未必选奥巴马,白人未必选麦凯恩——种族问题的复杂性第四章 摇摆州决定谁是总统——美国地理和大选 十个蓄奴州,无人选林肯——南北之争和一国两制 红蓝之争的源头何在?——梅松狄克逊线和“分裂”的美国 买地买地,不卖就打——美国的西部拓展 金角银边草肚皮——美国大选的地理学解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究竟哪个州盛产总统第五章 驴象大战百年平衡之谜——党派与大选 政党就像个集贸市场——不讲纪律、组织松散的美国政党 民主党不比共和党穷——美国两党成员分布图 汉密尔顿V.S.杰斐逊——美国党史的起点 超级牛人改变政治版图——野蛮人安德鲁·杰克逊大选有招 1968:共和党迎来新时代——尼克松开启共和党执政新篇章  是一个党,还是两个党——民主党、共和党区别何在 为什么第三党难以争锋——驴象平衡之谜第六章 一场财物大拍卖——金钱与大选 奥巴马善用网络,希拉里债务缠身——2008年初选两党候选人筹款状况 一只肥猫的诞生与成长——美国富翁改变美国政治 花钱买选票,上任奖功臣——原来选举可以这么玩儿 腐败案不影响大选获胜——西奥多·罗斯福应付总统大选有良策 “猫和老鼠”游戏——大选捐款法律战 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约翰·麦凯恩和他的《跨党派竞选经费改革’法》 大公司都有“捐款办”——遏制公司卷入大选是不可能的第七章 为什么伍德沃德如此受尊重——媒体与大选 《洛杉矶时报》力挺尼克松——为何“水门事件”未能阻止尼克松连任 杀死安德鲁·杰克逊之妻——大选期间媒体很“丑陋” 蒋介石押错了宝——美国媒体看错杜鲁门 既然不能美化自己,那就丑化对方——大选是两个“魔鬼”的竞争 社论有立场,报道需中立——美国媒体大选期间有堵“墙”第八章 你们比四年前过得好吗?——总统大选如何改变美国 杰克逊杀死银行——美国大选中的银行存废之争 穆奇森信函改变大选结果——美国大选中的自由贸易之争 金子还是银子,这是个问题——19世纪末金银成大选话题 痛苦指数的威力——卡特竞选总统的成功与失败 外交成了主旋律——艾森豪威尔两度竞选总统获胜秘籍 “炸了克里姆林宫的男厕所”——1964年大选戈德华特的意识形态划线 奥巴马和麦凯恩之争——2008年大选扫描第九章 变革者亮剑——2008美国大选党内初选风云录 “我要把华盛顿的政客赶出去!”——变革是2008年大选基调 希拉里虽败犹荣——女性从政权利不断增加 欲当美国总统需先过“医改”关——医保改革与美国总统大选第十章 一老一少决战2008——奥巴马V.S.麦凯恩 我将改变历史的进程——奥巴马民主党初选获胜 让我们一起见证历史吧——奥巴马写给本书作者 你是我见的第一个中国记者——亲历奥巴马竞选集会 老祖母遥望美利坚——奥巴马的非洲缘 “我有一个华裔血统的侄女”——奥巴马和中国有些缘分 把中国视为挑战——奥巴马的中国策 别墅邀记者,亲手烤猪排——麦凯恩的初选答谢会 拒绝离开战场,不惧越军折磨——麦凯恩越南战场显威名 2000年输给布什,八年后卷土重来——麦凯恩的从政经历 身体离开越南,脑子犹在战场——麦凯恩的强硬言论集粹 担心中国崛起,支持日本人常——麦凯恩的亚太政策后记

章节摘录

凡事无绝对——天主教徒破例,魔门教徒试水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总有例外发生。在基督教新教徒占统治地位的美国,约翰·肯尼迪总统是一个例外。他19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总统。肯尼迪是天主教徒,从广义上说,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新教属同一宗教,因此,肯尼迪虽不是“WASP”,却也酷似“WASP”。尽管如此,肯尼迪竞选时,他的罗马天主教信仰还是不断受到攻击。许多人认为,在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教会的虔诚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对此,肯尼迪没有百般掩饰,而是直面问题。美国总统演讲撰稿人克里恩·马修斯在畅销书《硬球》中总结道,肯尼迪的策略是不断提到自己的宗教信仰,但又反复强调在美国“没有任何天主教的高级教士会在这个国度里对总统指手画脚、发号施令”,而且利用美国公众对自由的偏爱,强调“宗教自由是如此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至于针对某一教会的任何一个恶意举动,都会被看作是针对所有人的恶意举动”。同时,他又一再保证,一旦他感到自己的宗教信仰与整个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他将毫不犹豫地辞去总统一职。2004年大选时,民主党的约翰·克里就没有肯尼迪这种手腕了。这位辩才虽然能说会道,但在自己的宗教信仰方面却遮遮掩掩,至少没有和布什一样反复强调。布什说,信仰在他的生活中相当重要:对他而言,信仰是非常个人的事,他常为家人和美国的部队祷告,也常祈求力量与智慧。由于这种信仰策略,使得他不费任何气力就获得了犹他、爱达荷、田纳西、密苏里等几个宗教大州的支持,在失掉原本有望信手擒来的加州27张可观选票后依然能稳坐总统宝座。在这方面,克里就远不如布什。虽然他也同布什一样表演性地参加教堂礼拜活动,也在辩论中表示尊重信仰,但他并未像布什那样表演得那么频繁,语言运用也不是那么坚决,他的天主教背景更是一大劣势。结果,克里是天主教徒,与信仰基督新教的布什相争应该沾点儿本人所属教派的“光”,可事实并非如此。布什除赢得基督新教徒59%的选民支持外,还获得天主教徒52%的支持,而克里只得到天主教徒47%和基督新教徒40%的选票。2008年总统大选的党内初选阶段,可以说是少数派“亮剑”,民主党这边希拉里代表半边天,奥巴马代表黑人拼得你死我活,可共和党这边却形势明朗,约翰·麦凯恩早早的击败党内对手,虚位以待。败在麦凯恩手下的,就有一位摩门教徒,典型的少数派,出于外界压力和渺茫的获胜希望,他提前退出竞争。说到摩门教,不得不多说几句。1844年5月17日,摩门教的创始人约瑟夫·斯密斯宣布角逐美国总统。很快,由于他的教会捣毁了一家印刷反教会材料的印务所,约瑟夫·史密斯被投入监狱,6月17日,暴民冲击了监狱用私刑杀害了他。39岁的约瑟夫史密斯成了殉道者。此时距他宣布参选仅仅过了一个月的时间。2008年,又一位摩门教徒站了出来,他的名字是米特·罗姆尼,在共和党的初选前几站中,他和纽约前市长朱利安尼、参议员麦凯恩三分共和党天下。如果说,天主教作为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还可以为美国人所接受,摩门教则连分支都算不上,在部分美国人眼里它甚至被看作是“邪教”,尽管它自称是基督教的一支。摩门教1830年创立于纽约西部。初期实行一夫多妻制,后不见容于当地,教徒遂向西迁徙。1839年,他们逃往伊利诺州的瑙沃镇,几年后,小镇的发展又招致基督徒的不满。摩门教徒为了保卫自己,成立了一支实力不弱的私人军队,但仍寡不敌众,连创始人约瑟夫·史密斯都被投入监狱遭暴民杀害。此后,摩门教徒不得不再次放弃他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聚居点,向犹他州盐湖城地区逃亡。1847年7月,他们来到犹他的盐湖地区。头领杨百翰选中该地区为定居地,开始建立一个宗教社会,过着与外界隔离、自给自足的生活。实际上,1858年以前,整个犹他境内不存在非摩门教徒。1849年,摩门教徒们自己成立了州,起草宪法,选出官员,并向联邦政府申请加入美国。但美国国会于1850年只批准它为特区,任命摩门教徒领袖杨百翰为特区总督,并又从华盛顿派去一位特区秘书,监督经费的开支。据记载,杨百翰一生娶妻56位(一说55位)得子女56人(一说57人)。在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笔下,实行一夫多妻制的摩门教遭到了无情的嘲弄。目前摩门教信徒约有1200万,大本营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该教非常注重传教和慈善事业,以禁用茶、咖啡、酒精饮料、烟草而著称,其教规之一就是信众将其收入的10%捐献给教堂。如今,摩门教徒散居美国各地,和其他美国人言行举止一样,也从事着相同的工作。但是,正统的基督教新教徒还是认为摩门教是异端邪说。摩门教是铁杆的共和党支持者,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时,95%的摩门教徒投票支持布什。罗姆尼竞选总统,被看作是摩门教完全融人美国社会的实验。杨百翰大学宗教学教授罗伯特·米勒说:“罗姆尼的参选说明人们不再把摩门教当作怪物,而是当作正常的事物来对待了。”在参加竞选前,罗姆尼曾经接受《每周正论》发行人特里·伊斯特兰德的采访。罗姆尼说:“在美国,有信仰的人总是受欢迎,我所在的共和党更是如此。但是,人应该更多是被他做过的事情所定义,而不是单纯地从宗教信仰来判断。”初选开始后,罗姆尼在一次演讲中表示:一个人不应因为他的信仰而被选上,或是因为他的信仰而被拒绝于门外。若当选,绝不会让摩门教进驻白宫。罗姆尼还以美国首任天主教徒总统肯尼迪为例,申明“就像他,我是一位参与总统竞选的美国人,我不是以宗教的身份参选的”。2008年2月8日,罗姆尼宣布停止竞选,他发表退选演说时激动地说,我并不想退出,因为我不是知难而退的人,而且2008年的选举事关美国的重新崛起,事关美国今后的反恐大业,事关重振美国的道德雄风。但是,为了共和党的团结,为了击败民主党的挑战,我决定急流勇退,以利共和党早日开始准备预选之后的全国大选。在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恐怕他自己也明白,摩门教徒当美国总统,没戏!

后记

写书是件快乐的事情,尽管这个过程肩膀会疼、眼睛会酸,但最后一个句号落下的那一刻,除了快乐、激动,更多的是感激之情。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经验丰富的责任编辑陈立旭先生,他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修改建议,令本书增色不少。当然,如果不是郑挺颖牵线搭桥、朱家雄代为奔走,此书的出版肯定还要多些波折。在寻求出版的过程中,阎昕霞、陈小茹、吴劲松、许鑫、白小薇、沈中明、李锐,都提供了帮助,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向他们说声谢谢。感谢我所服务的《中国青年报》,这是个催人奋进的集体。感谢把我招进报社的梁平老师,是她指导我从一个学生成为记者、编辑;感谢国际部主任陈为民老师,他的豁达、宽容给了我个人发展的空间;感谢国际部副主任高鑫诚,他和我亦师亦友,他对文字的雕琢是我难以企及的;感谢我的同事石洪涛,我怀念我们一起做新闻的那段日子,也感念他的鼓励和支持。同时,感谢报社所有帮助过我的领导、同事,特别是曾“共患难”的原副总编辑樊永生。尤其需要感谢的是徐冰川,她提供了一处供我潜心写作的场所,累了可以赏花品茶,也可葡萄架下听雨声,邱永峥当然不能忘记,他的鼓励和敦促一直是我写作的动力。我还要特别感谢一个人,从2000年相识以来,她给我提供了许多工作上的帮助。她是熊昱彤,在美国驻华使馆新闻文化处工作,她的鼓励和关注让我有了更多的工作激情。还有一个人需要特别致谢,那就是曹守忠医生。我们是多年好友。我写作期间,他调配的中药解决了我多年的“小恙”,令我保持充沛的精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我写书烦躁时只一句话就惊醒梦中人:干吗烦呢,写书应该是件快乐的事啊!此刻,还要和我的老师们说声谢谢,北大的陈昌凤老师是我的新闻学启蒙老师,李琨老师教会了我做研究的方法,山东师大的徐震老师在我学英语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高中时代王宏老师给予我学习的信心,初中时王德省老师作为班主任给了我许多帮助,小学时候的语文老师徐金福让我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在此,对许多教我的老师无法一一列举,他们每个人的帮助我都放在记忆的深处。当然,第一本书问世之际,父母之恩当铭记。我的父亲王德海、母亲刘玉兰含辛茹苦把我养大,供我上学。最让我难忘的是,我上高中时他们离开家乡到外地挣钱,一待就是十年。如今,他们回到农村老家,我希望他们身体健康、高高兴兴的生活。不能忘怀的还有叔叔王德建和婶婶张慧,没有他们的鞭策和激励,我的人生可能会大有不同。另外,我的爷爷如果能看到这本书,也一定会很高兴的。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岳父刘玉明、岳母孙桂清,他们不辞劳苦地帮我做饭、熬药、带孩子,让我得以全身心投入写作,平时说不出谢谢,借此机会表达感激之情。最后,我要感谢的我夫人刘玲和儿子王汉骏。夫人的鼎力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她在我气馁时的鼓励让我一路坚持下来。儿子王汉骏是我的开心果,每次看到他,所有劳累都消失了。本书截稿之际,也是他的两岁生日,这,算是我送他的生日礼物吧!当然,他要长大了才能读。作者2008年9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美国大选是美国政治以至全球政治的一个风向标,不可不关注。本书为观察这个风向标打开了宽敞的门窗,值得一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王缉思


编辑推荐

《选票的背后:透视美国大选和美国政治文化》是一本关于美国总统大选及大选背后的美国政治、文化、历史的书。作者以记者的敏锐、学者的睿智,深入考察美国大选,洞悉美国政坛运作,虽然话题严肃,却写得幽默、浅显,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读者通过《选票的背后》,可对美国政治、美国大选的方方面面一览无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选票的背后 PDF格式下载



没有哪次大选像奥巴马这次令国人如此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希望深入了解美国的政治文化,希望在这本书里能找到我想看的内容。


美国大选是现在最热门的事件,如果奥巴马当选,他将改写历史。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奥巴马到处拉选票,而且提出的竞选纲领更多侧重在改善全民医疗制度,结束并不获得大众认同的伊拉克战争。这本书写得很有意思,可能是因为作者是记者的缘故,很多内容非常生动。只是遗憾这本书的书名不是太合适。


当初写论文时查资料用的,不过学术意义不大,倒是很适合作为一般读物去了解美国社会


收到书的第一天,一口气看了30页,接下来的30天,阅不到3页,或许,书亦同,没“好”与“坏”之分,只适合与否也。


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大选中美国国民的政治态度和美国方式的优势弊病。


开始时,我很不喜欢这本书作者的极端观点和看法,但是看着看着发现有些观点不谋而合,总体上来说,这本书浅显易懂,而且比较生动,也说明了一部分问题和揭示了一些现象,对于那些对美国政治文化比较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还是值得一读的。


该书内容让人很感兴趣,字里行间流露出些许幽默,说理深入浅出。


每届大选,我都会关注,因为很喜欢美国文化。


刚收到书,觉得故事性还是很强的,


本书在奥巴马竞选胜利前采访的,内容应该是不错,值得看看。


美国大选沸沸扬扬这么久,已经不单是美国自己的事情,而演变为全球关心的话题。我们应该多了解了解。


  
  准确的说,应该是美国总统大选来了,由于本国大选与国人无关,我们只能看看美国大选的热闹和笑话,并且过过干瘾。虽然我知道本国确实有大选,虽然我确实也知道我有选举权,但是,我们连自主选举村长或者街道主任的权力都没有,更不要说选主席。虽然胡总一再声明他自己并没有想要做主席,是人民信任他,要他做主席,可在我印象里,要他做主席的只有一个邓。
  
  评论大选的文章和书籍也多了起来,我最喜欢看的大选评论,首推牛博网上的吴澧写的吾讲斯美(五讲四美)的选美专栏,每期必看,看完以后还觉得不过瘾,总盼着赶快接着写,丫太懒,每周只写一次,知识又太多,一个月还按着什么教育,附庸风雅等若干顺序写,偶尔打破一下,急得人抓耳挠腮。
  
  其次也是牛博网上的老摇写的我摇你滚,可惜他是最近才开写,以前刷新又特别慢。
  
  朋友知道我喜欢看大选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昨天给寄来一本他朋友写的新书《选票的背后——透视美国大选和美国政治文化》,花了2个多小时,看完了。先感谢我的朋友,也感谢书的作者,然后再批。
  
  书写的还算幽默,看得出来,作者也不想一本正经的说教,采访的东西细节也很丰富,研究的史料也有可读性,尤其是作者4年前单独采访就能遇见奥巴马竞选参议员,阴差阳错成了奥巴马见过的第一位的中国记者,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记者的新闻敏感,当时就能预见并且提醒读者注意,奥巴马可能成为是未来的美国首位黑人总统。这一点值得赞许。不过,作者还是明显带着被三句请安牛奶洗过的脑袋思考美国问题。书里有限发表作者感慨的地方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一会说美国人宗教信仰从来不是形式,从来不是摆设,是道德观价值观,深入社会主流人群的内心(书中p51),一会又认为美国与伊拉克开战最实际的理由是因为伊拉克是石油宝库(书中p85)。
  
  作者大概是有意选择性遗忘中国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了,当西方石油公司都因为苏丹政府实施的种族屠杀而远离苏丹的带血石油的时候,中石油却不顾任何人权道德价值观,扩大加速在苏丹达尔富尔的扩张,导致苏丹反政府武装不断杀害中国石油工人,你就不为苏丹人民想想,也该为本国石油工人想想,不要组织他们集体去苏丹送命吧?
  
  作者大概还选择性遗忘了这样一幅画面,当美军坦克驶进巴格达的街头时,根本不见萨达姆抵抗的军队,而是伊拉克人民自发欢迎美军的队列和鲜花,按中共惯用的语言描述的话就是攻打伊拉克,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符合绝大多数伊拉克人民的利益,伊拉克人民获得自由,获得人权,从此免于萨达姆的威胁。以美国军队为首的多国部队也捍卫了联合国人权宣言,也保卫了各国人民在伊拉克的利益,其中也包括中国人民的利益。否则,萨达姆支持疆独分子的力度不会小于本拉登。
  
  幸亏作者书中谈论这些问题的地方不多,否则我会怀疑是张召忠将军化名出的一本新书。基于以上几点,我建议同志们要选择性的看这本书,凡是有实际例子,记者采访的东西还是值得一读的,作者表明的观点,发表的议论啊,还是能免则免,没什么新意,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伊拉克前外交部发言人萨哈夫有几分神似。
  
  http://www.daynew.net/?p=1053
  
  


同意。这本书的例子虽然多但太杂了,给人的感觉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看了一半感觉云里雾里。浪费我半天时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