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评传
2008-1
经济日报
刘忆江
873
无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读书界出现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曾国藩热”,一直延续到新世纪初,坊间有关他的各类书籍,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造反有理的革命年代,曾国藩被视为反动派,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不可能出版他的传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泛政治化的流风遗韵尚在,斯时出版的曾氏传记,仍以阶级斗争史观裁判历史人物,其内容与结论可想而知。之后商品经济大潮席卷中华,书商们借曾氏大名炒作文化快餐,肆意涂抹,塞进了不少望风捕影的私货,就更是等而下之的垃圾了。曾国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在近代史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怎样看待他同太平天国的那场殊死战争,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何在?十几年来,没有一部详实、真切的曾氏传记来告诉我们这一切。所以编辑约稿时,笔者略费踌躇,便选定为曾国藩写一部评传。笔者撰述此书的宗旨,第一是真实,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第一手史料说话,用同时代的、可信的公私文献说话。当然,史料中包含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残缺不全的。所以,历史人物无法完全复原,能够近似地复现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就很不错了。为此,书稿不吝大量引证史料,虽不敢说无一字无来历,但力求言出有据,是做到了的。古代撰史者,提倡德学才识四者的统一,其中史德,也就是著述人的居心,尤为重要。作者对自己所表述的历史人物应该抱有“同情”,心存恕道,时不时地做一下换位思考,想一想自己若处在传主当时的情势下,会当如何?如此,才能真正进入你写的那个人的生活、思想乃至于情感,甚至感受到一种心灵的相通。抱着这种心态读古人之书,就仿佛同一位位严肃而睿智的先贤对话,进而对你所写的时代、社会与人物获得更为贴切的认识。真实而外,再就是评论了。古代私家撰史,都可以说是评传,譬如《史记》每篇传记之后的“太史公日”,《汉书》每篇之后的“赞日”,都是评传之一种。后来官修史书,也难脱其窠臼,一部二十五史,直至清史稿,都带有评传性质。而且史家都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之人,行文走笔之际,感情不可能不灌注于笔端,读太史公、班孟坚的书,沉郁而又饱含激情的文字下面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感动并激励着一代代读者,古人甚至有以《汉书》佐酒者,历史由是展示着自己的价值与文化传承功能。如此,历史并非客观、真实二词所能包揽,历史的撰述,亦应饱蘸激情的笔墨,给读者以感动。当然,激情中仍应保持足够的理性判断,不溢美,不隐恶,不以成败论英雄,太史公树立的这个传统,应为良史之标准,史家之圭臬。写曾国藩些什么,当然是这个人。就时代情势而论,曾国藩的处境类同于孔夫子,孔夫子生当“礼崩乐坏”的衰世,他四处奔走,呼吁君主们克己复礼,维护礼制与传统价值。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四处碰壁,皇皇如丧家之犬,其志可钦,其情可悯,其不遇可悲。他只能通过课读,向弟子们传授他的理念,虽赍志以终,但数百年后,其学说被定于一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巨,可谓大成功者。曾国藩亦遭逢大乱,以一介书生出任艰巨,艰难竭蹶,力撑危局,最终敉平大乱,再造中兴。在事功上,他比孔夫子幸运,在文化理念上,他也无愧于孔夫子的传人,是位真正的儒者。生当衰世,他以陶铸人才、转移风气为己任,坚执理念,躬亲实践,最终实现自我,成就为一代伟人。历史上很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杰,他们厕身官场,虽也不能不过科举这道门槛,可他们的学问、思想、理念,皆得自对儒家经典的刻苦研读,故其为官,皆抱有社稷苍生的大关怀。他们一代代传承给后人的,是文天祥诗中所阐扬的那种沛乎于天地苍冥之间的浩然正气,生生不息,涵养着中华文化存亡续绝之生机。笔者在阅读与撰述曾国藩的过程中,每每能感受到这股正气的激荡,心胸如洗之际,俗念褪色,境界提升。儒家学说能为历代精英所崇奉,主导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长达两千年之久,必有其过人之处,其中必有超越时代、种族、文化的普适性价值。余英时先生称之为道,李幼蒸先生则定义其为“仁学”。近些年来,学界关于自由主义、宪政主义的讨论很热,纷纷为中国的社会转型谋出路。最近刘军宁等又提出中国需要一场真正的文艺复兴,它不是要复古,而是要在古典文化中寻找普世价值,同时让普世文化在本土传统中扎下根来。。笔者在叙述曾国藩的思想时,也曾涉及到普世价值的问题,如恕道,故亦愿就此发表一点看法。人类对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是保守主义的,如赛西尔所言,人之心灵具有天然的守旧倾向,依赖经验,厌恶变化,这源于他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怀疑,因为未知事物意味着不确定性,从而具有风险。故所有改良社会的理想都是打着复古的旗号进行的。譬如孔夫子动辄颂扬三代,亟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等等,而其《论语》中的思想则全然不同于三代。又如宪政主义者所津津乐道的大宪章,“不过是系统地表述和肯定了这个王国的古代法律和习惯罢了”,但却由此开启了后世宪政的先河。所以,先不忙高扬什么自由主义,而要为保守主义正名,保守主义珍视传统与经过验证的基本价值,崇尚有道德的生活,主张渐进改良,是有效防止激进主义把社会引向灾难的制动器。也先别奢谈什么文艺复兴,出什么大师,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站到了前贤的肩膀上,才看得更远。胡适是中国自由主义当之无愧的先驱,可也是他最先提出整理国故,为什么?若漠视国故,直接借助西方的思想资源解决中国的问题,五四以来的历史已然证明,非邯郸学步,即淮橘成枳。文化废墟上复兴不了文艺,也出不了大师,因为缺失自身的思想资源。帝王们为了统治而利用儒学,但彼儒学非此儒学,与学者无关。所以要紧的不是纠缠于意识形态,而是读通我们自己古典大师们的原著,把为非普世价值颠倒了的是非恢复过来,如孔孟,如二程,如朱子,如理学。儒学能造就出一大批曾国藩式的志士仁人,表明了古典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自我修复功能。研究,读通原著,揭示出其中的普适性价值,立足本土,方可为多元文化的融会贯通打好基础。既是普适的,就是普世的,也就是相通的,无所谓移植,无所谓扎根。这部评传,就是读原著,读第一手史料的成果,它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曾国藩。“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还有更多的历史人物有待研究,有待于公正的对待,泛政治化的阴霾散去,历史恢复其本来面目,人们才会有健全的心智与正常的思维,坦然面对世界,面对过去与未来。是为序。刘忆江丁亥正月于北京
一个天分并非出众的农家子弟,二十七岁考中进士,点了翰林,从此循规蹈矩地生活,按部就班地升迁,以一凡庸官僚的身份随波逐流了大半生,孰料,在四十二岁那年,与国家一同遭遇了历史巨变。危难当头,他于艰难竭蹶中奋起,终于使生命焕发出异彩,将自己的印记深深烙在了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一个晚清之际挽狂澜于既倒的名臣,抛开其身后百余年不绝的赞美与詈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作为肩负国家存亡、文化续绝的栋梁,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思想、事业与为人,给后人以何种教益?一个故去百余年的人,何以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这部评传,既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也是以真实可信的史料勾勒历史人物,复苏国民记忆的一个尝试。它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曾国藩。
刘忆江,男,辽宁宽甸县人,现居北京,自由撰稿人。近年从事近代史人物传记及历史小说的写作。著有《袁世凯评传》、《曾国藩评传》及长篇历史小说《汉宫春梦》。
上 序 一、白杨坪曾家 二、京师居,大不易 三、曾剃头 四、衡阳建军 五、靖港之羞 六、东征: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七、赣江之厄 八、大转机 九、转战安徽 十、宿松群英下 十一、祁门之困 十二、咸丰之死 十三、走向覆亡的天国 十四、儒帅风采 十五、天下无湘不成军 十六、朋僚幕友之间 十七、大功克成之际(上) 十八、大功克成之际(下) 十九、北上剿捻 二十、教案与洋务 二十一、风中残烛 附录:曾国藩家族世系简表 跋
丙申(道光十六年)的恩科,曾国藩再次名落孙山。可这一年他没有白过,京师人文荟萃,使他眼界大开,在学问上也开始脱出八股制艺的窠臼。“研穷经史,尤好昌黎韩氏之文,慨然思蹑而从之。治古文辞自此始。”会试报罢,他由运河南下,途中去拜访了时任雎宁知县的同乡易作梅,“公久寓京师,窘甚,从易公贷百金”。之后经清江、扬州,自江宁(今南京)溯江而上,回转湖南。在金陵时,他在书肆见到一部《廿三史》,爱不释手,冲动之下,遂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豪阔之事,把借来的钱全用在了购书上,钱不足则以衣裘抵价。两考不中,又借了那么一大笔钱买书,回到家中,曾国藩见到父亲与祖父,心里一定杌陧不安。不想“竹亭公问所自来,且喜且诫之日:‘尔借钱买书,吾不惜为汝弥缝,但能悉心读之,斯不负耳。’公闻而悚息。由是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户几一年。”“正是由于京师与居家的两年苦读,“泛览百家”,拓展了曾国藩的眼界与见识,他的学识方能超越八股,进入到更高的境界,为下一年的会试打下坚实的基础。曾国藩以一个初入社会的农家子,居然肯,也居然敢借百金购一套《廿三史》,绝对是个异数。而乃父肯代还其书债,足见竹亭公虽然只是个村塾先生,却绝非三家村的腐儒。在曾国藩记忆中,父亲教书育人,“专重孝字。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譬如,星冈公发怒时,“举家耸惧,府君(即曾麟书,府君为子女对父亲的尊称)则起敬起孝,屏气扶墙,跛躇徐进,愉色如初”。道光二十六年八月,星冈公中风偏瘫,不良于行,非但生活不能自理,连话也说不出来了。有所需求,只能以目光表情示之。大小便频数,一夜六七起乃至十余起,全靠儿孙们侍奉,其中竹亭公出力最多。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竹亭公侍奉汤药起居始终如一。星冈公一病三载,“府君未尝得一(日)安枕,愈久而弥敬。是时,府君年六十矣。””星冈公病倒后,曾麟书方得以主持家政,此后人们看到的,再不是那个在严父面前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的儿子,而是个知书明理,外圆内方,不怒而威的家长。笔者观其家书,文字洗练,见识通达,内蕴方正之气。每每于儿子事业不顺,颓然彷徨之际,予以教诫鼓励,实在是曾国藩精神上的靠山与支柱。这里略举几例,以见一斑。曾国藩久宦京师,公事缠身,债台高筑,每每废然思返,流露出告假归家奉养老亲之意。竹亭公则每每嘱其以国事为重,不必挂念家事。“父亲每次家书,皆教我尽忠图报,不必系念家事。余敬体吾父之教训,是以公尔忘私,国而忘家,计此后但略寄数百金偿家中旧债,即一心以国事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升任礼部右侍郎,竹亭公得讯,于家书中谆谆嘱咐道:“官阶既高,接人宜谦,一切应酬,不可自恃;见各位老师,当安门生之分;待各位同寅,当尽协恭之谊。……若有人干以私情,宜拒绝之。做官宜公而忘私,自尽厥职,毋少懈怠已耳。此嘱!”随着曾国藩的仕途腾达,曾家门第亦发生巨变,由耕读为生的农户一变而为当地的士绅望族,求曾家办事的亲友也多了起来。曾国藩极不愿自家人借势武断乡曲,堕入劣绅一流,每每于家书中劝诫家人不可干预地方公事。竹亭公深明此意,五年不进城。道光三十年十月,朱孙诒调任湘乡知县,将征收粮赋之事委托给各乡绅士办理,以杜绝胥吏浮收滥取、侵渔中饱之弊。此举大得人心,竹亭公亦积极参与,但也仅限于公事。为了让曾国藩放心,在家信中,竹亭公一再言明自己出头只为县令是清官,兴利除弊,理应助一臂之力。而“于公事外,私事全不与闻,非公事断不来县”,“公事毕后,余仍杜门不出,课子孙,检点农事,守吾之拙而已。”咸丰元年,曾国藩为儿子纪泽择配,聘同乡贺长龄之女为偶。两家即将正式订亲之际,曾国藩忽然致信家中,颇有退约悔婚之意。表面上的理由是,京城人家儿女定亲,最讲究嫡庶之分。欧阳夫人打探到贺家女儿是庶出,意欲别择。可由两家当时的运势来看,则曾国藩或有难于启齿的想法。贺长龄,字耦耕,湖南善化人。嘉庆十三年进士,累官至贵州巡抚,云贵总督,后因处置云南回乱不力,被朝廷斥为庸懦,降职,道光二十七年托病还乡,后又因回乱之事被追论撤职,且于一年前病故。与这样一个家世没落了的人家联姻,仕途光明的曾国藩难免会心存瞻顾。可竹亭公目光如炬,一眼便看出儿子言不由衷,所谓儿媳嫌贺家女儿庶出云云,“此尔饰非之词也”。之后便规以大义:“予为之定一淑女,岂可以庶出为嫌乎?昔卫青无外家,其母更不能上比于庶。卫青为名将,良家淑女,岂不肯与为婿乎?”鲫又举胡林翼娶陶澍庶出之女为例,无非告诫儿子,英雄不论出身,为人行事,不可以势利决定取舍。之后戒其毋听妇人之言,“尔宜以此告知尔妇尔子。夫者,扶人伦也。冢妇宜听尔教训,明大义,勿入纤巧一流。至父为子纲,纪泽尤当细细告知,勿长骄矜之气习。”再凛然责之以诚信:“我家世泽本好,尔宜谨慎守之。况尔前信内,念及耦耕先生,始与结姻,人人咸知。今又以庶出不对其女,更有何人来对?贺氏固难为情,即尔此心何以对耦耕先生于地下?尔寄信于予,要对此女为媳,予又为之细察,始择期订盟。今忽不对,尔又何以对予于堂上?”由这件事情,可看出竹亭公待人诚信,不趋慕势利的品格。咸丰二年底,曾国藩奔母丧归乡,本打算在家守制。当时太平军横扫湘鄂,形势严峻,朝廷下了要他帮办湖南团练的谕旨。敦守理学的他,决意坚辞不就,并已写好了辞谢的奏折与致巡抚的信件,正待发出。适逢好友郭嵩焘连夜赶到,劝他出山应命,曾国藩执意不可。“(嵩焘)乃以力保桑梓之谊言之太翁(即曾麟书),召语文正公(即国藩),以嵩焘之言为正。即时收回所具疏,定计赴省。”可见,在曾国藩墨经从戎这件事上,竹亭公的态度起了关键作用。曾国藩出山后,65岁的竹亭公自撰一联,以明心志: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看似优游豁达,其实儿子带兵出征,竹亭公不能不担着一份心,对曾国藩的行军作战时有建议。这些书信没有流传下来,可从曾国藩的家书中,还是可以略窥端倪。如咸丰四年三月二十五日的家书中,曾国藩对竹亭公提出军营吃饭宜早,扎营宜坚,用兵不可分散,对敌宜讲求阵法,严查形迹可疑之人等数条建议,一一做了回复。其中起早,深沟坚垒,严查间谍等项,也确实成为日后湘军作战的准则。成丰四年三月,曾国藩与太平军初次交手,兵败靖港,愤而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竹亭公接到儿子事先寄回的遗嘱,“寓书长沙,饬公有云:吾儿此出以杀贼报国,非直为桑梓也。兵事时有利钝,出湖南境而战死,是皆死所(意谓:死在哪里都是死得其所);若死于湖南,吾不尔哭也。闻者肃然起敬。”竹亭公之胸怀凛然,实大有过人之处。又如咸丰六年三月,湘军大将罗泽南在武昌伤重阵亡,两湖震动。竹亭公得知曾国藩在江西的孤危处境,迅即派其弟曾国华北上武昌,一为吊唁罗泽南,一为恳求胡林翼速派兵救援江西,给与儿子很大的助力。竹亭公所说的“半读半耕”的家风,是传统农业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士绅阶层的生活方式:子弟外出做官,父老谨守田园。为官者为国宣劳,年事渐高或仕途失意之际,告老或托病还乡,又送下一代子孙赴考出仕,一代代循环往复,传承了上千年。进,可以干禄;退,可以自养。这种植根于乡土,以耕读持家的方式,其实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的现实缩影。
自跑北图等处搜集资料起,一易寒暑,书稿终于顺利杀青。说顺利,在于文献足征。这里特别要提到两部大书,一是大陆岳麓书社整理出版的《曾国藩全集》,提供了传主的全部文献;一是台湾沈云龙教授主编的三辑《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煌煌三千巨帙,近代,尤其是曾国藩同时代人物之文献,几乎网罗无遗,而且是影印本,错讹甚少,这就为著者考求传主事迹提供了大量可作旁证的史料。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出版工作,无疑是水之源、木之本,是近代史研究之基础,尽管整理出版者的工作默默无闻,但嘉惠学林,功在学术,吾辈感激之情,不能不于此三致意焉。这部评传仍本着实事求是,以第一手史料说话的态度,执守太史公不溢美、不隐恶,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良史传统,以尽可能全面地展示传主的真实面貌。惟当时大量公私文献中,于造反者(如太平军、捻军等)均称之为贼、寇、匪、逆等,反映了官方对反体制异己分子的仇视;反之,太平天国文献中亦将官方称之为妖,双方势不两立,乃当时之实际情况。本书既以第一手史料说话,大量引征原始文献,相信于此等称谓,读者自能分辨,毋庸笔者赘言也。一个天分并非出众的农家子弟,27岁考中进士,点了翰林,从此循规蹈矩地生活,按部就班地升迁,以一凡庸官僚身份随波逐流了大半生,孰料在42岁那年,与国家一同遭遇了历史巨变。危难当头,他于艰难竭蹶中奋起,终于使生命焕发出异彩,将自己的印记深深烙在了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一个晚清之际挽狂澜于既倒的名臣,抛开其身后百余年不绝的赞美与詈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作为肩负国家存亡、文化续绝的栋梁,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思想、事业与为人,给后人以何种教益?一个故去百余年的人,何以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凡此种种,都需要在梳理、分析史料的基础上,重新勾画。近代中国因落后而挨打,由固步自封而被迫转型,百余年来饱受欺侮,丢失了大片领土,也丢失了尊严与自信,但破坏最大者,乃是我们民族赖以维系的文化。文化,与其所传承的价值体系、所积累的思想资源,乃一民族安身立命之本,国家之盛衰、王朝之兴灭,都不足以毁灭一个民族,唯独文化之破坏与缺失,会使社会一盘散沙,沦入精神荒漠,致使民族之复兴与崛起,成为不可能。在撰述本书的过程中,笔者感触最深者,乃于滔滔衰世之中,儒学仍能造就出一大批曾国藩式的、有着传统理想人格的好官,成为社会之中流砥柱,进而振颓起衰,转移风气,再造中兴。充分反映了作为传统文化中主流价值体系的儒学,所具有的陶铸人格,启迪与修复社会良知的力量。百余年来社会的激荡变革,几将传统文化破坏殆尽,其精华遭人漠视甚至亵渎,其糟粕则大行其道。在现代化与国家复兴的道路上,靠什么凝聚、整合民族精神?去哪里寻求支撑民族精神的价值体系?笔者当然不主张回到孔夫子、曾国藩时代,可新时代在呼唤新的思想伟人,更需要曾国藩那样的躬亲实践者。笔者寓希望于悲观的原因是,历史与文化是割不断的,孔夫子以来的古圣先贤(自然也包括曾国藩)留下的思想资源,经扬弃后必会是新文化不可或缺的要件。这一过程势必很艰难,也许很漫长,但最终将如春雨润物,沛然而莫之能御,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生命,引领我们的后人步入历史的坦途。克罗齐有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面镜子,今人读历史,为的是鉴往知来,思考自己的社会、人生与未来。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志士仁人,亦如一面面镜子,使今人无所遁形。曾国藩坚执理念,知行合一,躬亲实践,或许正是这个时代中国人所最为缺失的品质。试想,名公巨卿们若都能效法文正公,心忧天下,行己有耻,洁身自好,且管束好下属与家人子女;则转移风气,陶铸人才,造福百姓,社会还愁不安定、不和谐吗。人之一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如吾等芸芸众生,自不免时时沉浮于与命运及嗜欲的搏战之中,意志坚定者会有所成就,薄弱者则随波逐流,化于凡庸,甚或堕为下流。人是要修身的,也是要自省的,这是个痛苦的心路历程,读懂了曾国藩的人,内心会生发善念,想做好人,也会不安于凡庸,努力把握自己。这种敦迫人们审视自己,面对良知的内在力量,百世以下,犹能促人奋起,于世道人心大有裨益。或许这才是文正公为人敬慕,与世同辉的真正原因吧。刘忆江丙戌十月于北京寓所
《曾国藩评传(全2册)》这部评传,是以真实可信的史料勾勒历史人物,复苏国民记忆的一个尝试。它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曾国藩。 曾国藩是一个性格表现多侧面的复杂历史人物。他一手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使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延祚了半个世纪,严重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但其为官治学又不无可取之处。
无
关于曾国藩的书我看过一些,包括小说2种、民国时传记一种,最近购买了《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评传》,阅读了一小部分评传,感觉资料详实,言之有据,是有关于曾国藩的最平实的研究。
看过很多关于曾国藩的书籍,如唐浩明的《曾国藩》,张宏杰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等,但都感到不很满意,而读完《曾国藩评传》个人感觉是这些书中写得最好的一本,值得推荐和精读。
我特别喜欢曾国藩评传
内容虽然有点多,但是很多东西确实是作者用心去写的,我也算更加了解了曾国藩吧。
透过此书,对曾文正的认识有了启蒙般的效果。问题是,容易对于曾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认知和判断,容易被任教牵头鼻子走
非常优秀的传记,要结合胡林翼评传一起看
看了一半,觉得真是好书,冷静,详实,唯一不足我觉得的是稍多了一点点个人感情(对社会观察)在进而,真的很不错,按以前学习的说法是:以历史的眼光看人物。
刘先生写作功底扎实,有史德,史料考证做的好,力求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值得反复的阅读
不仅仅是故事性描述,而且有大量史料佐证。是难得一见的好书。
2008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下册717~732缺页。。还请买了人都注意一下。
比小说了解得更多。
这两套书还都没具体看,粗略的翻了一下,挺好的。唯一的不足之处,送快递的时候,箱子压扁了,上面的两本书的硬装壳压坏了一点
另:楼上有人说下册717~732缺页。我拿到手的是2010年5月第二次印刷版,无缺损,装帧/排版/印刷均好,推荐购买。
还没有看完,但是觉得真的很值得阅读,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生活中都有所启发。
文言文的,,,,,有点看不懂
帮朋友买的,他非常满意,真的挺高兴的。
一直想多了解曾国藩,通过这两本书,我做到了,书的内容很翔实,从曾国藩的起家写到曾氏家族的繁衍,看到了一个更加完整的没有掩饰的曾国藩,也学到了伟人成长的有用经验。我想我不会再找其他的介绍曾国藩的书来看了。本书已经足矣,珍藏。
资料丰富且详实,可以看出作者的深厚功底。评价也较正面客观,个人认为比唐浩明的《曾国藩》转要好。不足之处是可将书中年份和公元纪年相结合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准确的指导事件发生的年代。
好书,值得一看,老公最近对曾国藩着了迷,精挑细选买了这一套
刘忆江先生的这部书资料详实,分析细致,值得购买。不过,这部评传是非典型传记,未严格按照传主的生平展开论述,对相关背景介绍得较多,有点专题研究性质。
纸张有点破,内容很喜欢。
资料较全,语言通俗易懂,不足之处在史识
自己还没看,但是拿在手里感觉还不错,没事的时候要好好学习
我是先拜读过刘忆江先生的《袁世凯评传》后,慕名购买《曾国藩评传》的。《袁》一书,逻辑清晰,品评精当,一扫正统教科书的乏味与贫乏,在历史的血肉中评人论世,真有振聋发聩之感。而该书则在语言的犀利、思路的敏捷上不及前作,感觉险在一种中庸的泥潭中,少了些锐气。
作者写的内容太冗长、罗嗦,有很多写的都是与曾国藩无关的内容,价格还蛮高的,买了以后有点上当的感觉,最好建议购买曾文正工集,听说还不错!
这本书偏重战争的分析和描写,作者也很严谨,有很多自己的观点,值得一看,书的质量也不错,我很喜欢这本书的纸质。现在也只敢在当当上买书了,因为之前买科颜氏牛油果眼霜是fake,所以再也不敢在当当买化妆品什么的了,想买书想总不会有大问题吧,结果包装太差,书回来也不成样子 。
还有一个手机订单8941395151,上面写明了手机购买这本书送20元话费,结果5个月过去了,还没送!!!我十几次打当当的客服交涉,他们推来推去,只说什么我会帮您向上反映;我今后会告诉周围所有人不再当当买东西!
刚读到一半,此书品评人物方面的识见且不论。体例上,叙述很详细,材料亦多,只是略觉详而寡要,尤其对战争具体经过铺陈覼缕太过,颇失裁剪,有平弱琐碎之感。其余都还好。
还行,就是内容太杂,不太条理
我是看了张宏杰那本关于曾的书才买的。总的感觉还可以。资料很详实。但文笔一般。没什么新意。而且内容上有些大而不当之感。
看过这个书,就知道那个唐XX写的是多么的简陋可笑。
《曾国藩评传》给人以极大的阅读快感和深刻的启迪。1、它有极强的可读性。尽管它线索繁复,人物众多,事件交错,但读起来丝毫没有混乱、拖沓、累赘之感,相反像读一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字、叙述及其自然、流畅的小说,给人以极强的想象刺激,好像在看一部电影,有很强的画卷感。尤其是曾国藩的形象,可以说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该书事件的选择、章节的安排都非常自然。2、它有极强的说服力。不仅表现在翔实的文本印证,而且表现在对事件、人物性格、史上误解等的分析非常细致、逻辑非常严密。而且毫无原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没有半点原意识形态的痕迹,也无半点与原意识形态较劲的架势。它以一种新的更深刻的历史观来评说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为它本身没有扭曲,因此它是一面认识现实的有益的镜子。3、它有极强的启迪性。它着眼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着眼于对这一核心价值的捍卫,着眼于这一核心价值在历史中的作用(对天下的分析,尤为重要),就使对这段历史的把握和把握这段历史的意义都获得了一种更高的境界。最后一章集中地表现了曾国藩的思想境界,也集中阐释了作者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理解,这一部分具有独特、且独立的意义。另外,它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析使人受益匪浅。因为它没有受丝毫非理性的(即讲不出任何道理,但却强硬坚持的)观念左右,所以能让人从中获得理解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更多借鉴。此书最重要的...成就在于:一是揭示了曾国藩所以名垂青史、与世同辉的原因,即揭示了其历史与认识价值所在;二是以可靠的史实和经过批判的历史观重申了中国天平天国运动,颠覆了主流史学营造出来的太平天国形象。 阅读更多 ›
没想到印刷那么差,第二册封面还破了,不过内容很好,懒得换了
刘亿江老师的三本传记我都看过了,感慨颇深。在书里你能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儒学将才。在奉行升官发财,锦衣玉食的当代社会,去看看这几本传记,对于人生的重新思考有很大帮助。
内容倒是不错,不过书应该是盗版的,纸很薄,质量很差!
还好能看懂,就是有点费脑子
看到网上的评论买了此书,目前刚开始读下册,总体感觉是作者为写这套书认真研究过曾国藩,资料非常丰富,加上各种援引,应该说是很好的书籍。
因为纸张差的关系,打分减一颗星。这本书装帧一般,纸张质量不敢恭维,整体的感觉像是那种地摊上定价30元钱一本的大厚超值合订本。但书中内容翔实,立场客观,讲述事件也几乎是言必有出处。内容值这个价,装帧纸张不值这个价,不过也无所谓,我买书买的是内容。(看过一些唐浩明的书,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作者对资料的占有不惟空前,恐怕也绝后了,整书结构稍欠奇思妙想,不过个人还是很喜欢。
书很好,包装也很结实。第二次买了,老公很喜欢。
写作方法不同,叙述角度不同,史料翔实,语言简练。
理性上觉得: 一、此书装帧古朴,字体大小适中,拿在手里觉得舒服。 二、绝不掺水,没有什么捕风捉影,牵强附会的东西。 三、由于成书较晚,资料详尽,全面客观,可了解曾之全貌。 四、作者议论中肯,有良知,切中时弊,可以鉴今。... 阅读更多
这本书,装帧很不错,纸张很好,摸着很有手感。我很喜欢,就这方面,我推荐,待看完之后,我会继续补充我的评论。
作者的学识、品识值得信赖。同系列还著有《胡林翼评传》、《袁世凯评传》,窃以为均为同类传记中之上品。希望看到作者再接再厉,再完成《李鸿章评传》《左宗棠评传》,这样晚清时代的巨人群像就完整了。
与时下诸多粗制滥造的过度商业化的书不同,作者态度严谨,不乱说不胡扯,尊重史实,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