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魔
2008/3
中国检察出版社
海剑
294
270000
无
当各种恐怖事件不断出现在我们身旁时,我们不能如鸵鸟般熟视无睹;当中国社会如奔腾的江河滚滚向前时,我们必须看到洪流中裹挟着一股股污浊;当一个国家在巨变中迅猛发展时,莺歌燕舞的社会只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这正是《心魔》值得一读的地方。 阅读此书,也许可能使心理已经承受过多压力的公众衍生出若干不安的联想。曾几何时,在我们的生活中居然出现了如杀人狂魔乱舞一般、以极端手段报复社会的心理异常人群。但揭露黑暗并不等于掩盖光明,揭开伤疤是为了更好地治疗,我们必须直面真相警醒自身。《心魔》一书,用大量真实发生过的事例告诉我们,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如此严重的人类心理健康危机在这个文明古国出现了,一个心理疾病的时代正在悄然来临,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近年来,众多变态杀人事件已经令中国舆论哗然,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心理异常”现象,作家海剑撰写的《心魔》是一部严肃的具有新闻色彩的调查报告,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心理疾患者犯罪问题的报告文学。没有过度夸张的文学加工,没有主观杜撰和演义,在他笔下出现的众多活生生的变态犯罪者是真实人物,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海剑观察到什么?身为检察官和作家双重身份的海剑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从众多来自一线的事实中,他观察到“个体恐怖正威胁着我们的生活”,在社会大众中存在一个个潜在的“恐怖犯罪者”,这些个体像一枚枚“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制造令社会震惊的恶性案件。他观察到“杀人狂魔,凸显中国社会心理异常和时代的恐怖”,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各种精神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疾病)达1600多万人。这一数字还不包括那些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与此同时,不少病态人格者发展为违法犯罪者。随着一个个“心理炸弹”的引爆,社会转型期间的公众心理调适已成为当务之急。他观察到“社会适应缺乏症在厌世与杀人间”,由于诸多消极的因素,家长与社会“合谋”制造了严重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海剑呼吁警惕畸形心理导致的犯罪高潮的到来。 人类生活无时不在受文化的影响,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从古至今绵延不绝,但在我们的文化中似乎缺少“公布真相”的勇为,缺少对社会毒瘤的直面批判,道德说教取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探索,致使变态心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在中国文学长河中,昔日曾触及这一领域的《醒世恒言》、《三言二拍》等名著,只能在民间中流传,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却没有引起主流社会的重视,当权者甚至将其打入“冷宫”。 在海剑的调查报告中,有的变态者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虚幻的想象活动中,虚假的世界成为真实的世界。心理学研究证实,缺乏真实的感知,人就会出现某种异常的心理状态。因此,保持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的文化领域同样要保持健康的心理。 我们身边还有多少“疯子”在徘徊,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与其回避不如直面,值得欣慰的是,敢于揭露社会心理疾病的《心魔》一书的出版,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进步,面对已经发生的一个个“心魔”,我们该怎么办?阅读此书答案渐渐清晰,这就是全社会重视心理健康,去拯救更多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们吧!
本身是关于研究“中国心理疾患者犯罪问题深度调查”的报告文学,具体包括了:病态人格——“魔鬼”制造者、血案背后的“心理恶魔”、“疯狂红魔”的畸形心路、杀人狂魔的恐怖现实、制造连环命案的同性恋杀手、
“围城”杀戮的背后等方面的内容。
海剑,检察官、作家、学者。现供职于首都检察机关。先后就读于江苏省徐州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犯罪学学会会员、首都政法文化研究会理事、首都检察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
自1994年开始文学创作以来,陆续在《中国作家》、《人民日报》、《青年作家》、《随笔》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近千余篇,800余万字。
近年出版主要作品《遏制浊流——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犯罪》、《揭幕危险人群》、《玫瑰泪——都市女性犯罪调查》等二十余部。参与创作《底线》、《正义使命》、《完美指控》等影视剧多部。有20余篇(部)作品获得中央级、、省市级和海外奖项。
序 我们身边还有多少“疯子”在徘徊
第一章 病态人格——“魔鬼”制造者
1.“木桶效应”愈演愈烈
2.自卑者情路迷茫时
与爱情擦肩而过
苦涩男子品尝人生百味
幸福并痛苦着的爱
3.血案背后的“心理恶魔”
血案竞发生在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瞬间。 她俩并没有深仇大恨
行凶者也曾是家乡人眼里积极进取的榜样
血案过后的心灵拷问
4.怎样走出心灵困境
第二章 心魔难抑的心理疾患者
1.清华、北大“2·25”爆炸案震惊全国
2.动机缘起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
3.“我要做自己心灵的舵手”
4.自身存在“心理炸弹”
第三章 触目惊心的性变态犯罪
1.性变态犯罪案件频频发生
2.“疯狂红魔”的畸形心路
红色的幽灵——女子心中的阴影
他为什么如此疯狂
3.从疯狂意淫到变态奸妻
从意淫发展到在公共汽车上骚扰女性
想解决欲望,可是终究落空了
结婚后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个合格的男人
色令智昏竟成了变态强暴妻子的罪犯
4.防范性侵犯与性变态犯罪迫在眉睫
第四章 杀人狂魔凸显中国“社会心理异常”
1.杀人狂魔的恐怖现实
2.军乐小号手沦为恶魔劫匪
“我早就盼着这一天了”
面对专案组,他开始编造谎言
第一次得手,小号手开始走上不归路
3.心态失衡,恶魔专杀三陪女
抢到钱杀人灭口
恶魔专杀三陪女
小院冤魂揭恶魔
4.疑妻不忠,狭隘泄恨
饮水人惊见滔天血案
女儿泣血呼喊:“爸爸,你快出来吧
“我要上诉!”
心病难解使他失魂落魄
生活急转直下,心理崩溃在极限处
怒火燃烧在月明星稀的罪恶夜晚
标本案例拷问“心理危机人群”
5.警惕“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第五章 色情杀人狂——时代的恐怖
1.扭曲的情爱
2.变态木匠的末日之旅
为逞淫欲诱杀拾荒女
以嫖为名又杀卖淫女
淫欲复萌再杀拾荒女
故伎重演最终落法网
看守所中交代,一年前就曾犯命案
精神孤寂沉溺色情以至变态
司法鉴定凿实嫌犯并无精神病
3.血案之后的思考
第六章 制造连环命案的同性恋杀手
1.京都奇案
2.痛苦噩梦
3.难堪的夜
4.泪眼蒙陇说真爱
5.大学同学眼中的李义江
6.连环杀人的作案动机
7.同性恋犯罪: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第七章 “围城”杀戮的背后
1.家庭暴力:“未被检验出的癌症”
2.不堪肉体和精神双重虐待的女人
结婚不到三年,曾经的恩爱就被拳脚代替
彻底绝望的弱女子举起了刀
可怜的孩子见证了父亲死亡和母亲落入法网
3.如何不再“以暴制暴”
第八章 心理偏执者的疯狂
1.到底有多少心理偏执者在走向疯狂
2.爱情的“癌变”
分手,伤情最是深秋
相爱,曾经那么炽热
狭隘,心态趋向卑劣
报复,只为“难以忘却的爱情”
3.断弦的吉他,失调的情歌
对上海的才女一见钟情
美丽与妩媚的女友你快回来
爱情是如此的短暂,生命是如此的荒诞
4.邪恶的花朵总是开在荒漠的心灵
第九章 行为成瘾症的灾难
1.行为成瘾已经成为时代病症
2.网络性瘾:E时代的恶之花
3.毁人青春的色情网站
16岁那年,尚未成年的他收到了色情邮件
在网络色情的诱惑下,陷得越来越深
17岁的他将冲动的欲望又投向同班女生
4.该怎么看待色情网站的影响
5.远离互联网的新威胁“网络成瘾(IAD)”
第十章 社会适应缺乏症——在厌世与杀人之间
1.将“劳教”视为幸福的另类女孩
向往自然,她徘徊在犯罪边缘
日记里的心声与秘密
开始喜欢上了劳教学校的恬然生活
回味和留恋劳教学校的生活,让她无法面对现实
在她看来,“劳教”是一种幸福
2.清华高材生制造“硫酸泼熊案”
面对媒体的采访,他喃喃自语:那是违背人性的事
家庭教育对李小洋的影响
李小洋的小学与中学生活
在清华读书的李小洋
“凶手”是心理异常
功利主义的怪胎
我们该如何直面李小洋
3.本是同窗密友,缘何骤起杀机
对友谊近乎完美的苛求,导致友情难再续
决意报复,他选择了投毒
“害怕林生死去”
铊毒何以堪
直面刘小龙,惨案值得反思
4.杀人与自杀:弑亲背后的宣泄与逃避
自杀者:生命为何如此之轻
自杀研究和预防以前是个空白
如何挽留住轻生者的脚步
他们更需要心灵救助
第十一章 寻找诱发恶性犯罪的精神病灶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
警惕其他潜在的精神疾病
遏制心理病毒蔓延良方何在
后记
“木桶效应”愈演愈烈 2002年9月7日下午5点56分,京西。 北京市“110”报警服务台的电话骤然响起。一个男人语无伦次地说:“我把人砍了,砍了好几个,你们来抓我吧,我在古城庞村南街18号等你们……” 北京市石景山公安分局古城派出所的民警立即赶往报案地点所在的首钢集团,当场抓获了自首后等待警察的闫建忠。经查实,39岁的闫建忠在不足1个小时的时间里,持刀杀死9人,扎伤1人。死者中有上至76岁的老人和下至9岁的幼女。 赶到现场的首钢集团的领导和群众以及派出所的干警们都惊呆了。 这起血腥大案的起因,竟然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2002年3月份,闫建忠准备加盖自家后院的房子。而他家的院后面是56岁的妇女刘某家,两家本来相隔只有3.7米,闰建忠想再拓宽1.4米,可这样就会影响刘家的正常行走和生活。当闫建忠把自己拓宽房屋的想法跟刘某商议时,遭到了刘某的拒绝。协商不欢而散…… 但性格执拗的闫建忠打定了主意要盖房子,刘某将这个情况反映到了首钢集团的有关部门。因闫建忠搭建的是不合法的违章建筑,同时又影响到邻里关系,首钢专门派人对闫建忠的行为进行了阻止。由此,两家结怨。 越是阻止,闫建忠的逆反心理越强烈。2002年7月份,闩建忠还是买来了砖瓦开始盖房,为此,他和刘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两家还动了手,闫建忠甚至用铁锤敲击刘某家的墙以示威胁。 闫建忠与邻居的关系向来不和睦,因为曾在闫建忠家门口的土坡上倒垃圾,闫建忠与相邻只有10米远的前院张某家也积怨甚深。而相邻200米的另一邻居刘某曾为闫建忠家分家时作过证人,闫建忠的父亲去世,他就怀疑是邻居刘某使的巫术,他跟哥哥关系不好,他也怀疑是刘某挑唆的…… 无端的猜疑和紧张的邻里关系,很让闫建忠苦恼,他为此经常烧香,并且练坐功,练功的时候脑子里经常出现与邻居们僵持的影像,这更加深了他与邻居的矛盾,后来闫建忠再也不敢练了。 邻里关系的紧张是闫建忠杀人的起因,因盖房与刘某起争端,成为这起大案的导火索。2002年9月7日,闫建忠请了几个人在自家后院盖房。因为施工要路过刘某家门口,运建材的车子把刘某家门外的地面压坏了。下午6点左右,刘某很不高兴地责备包工、头说:“拉土的车把我们家门外的路弄坏了,你们注意点。”其实刘某的这番话是说给闫建忠听的,当时闫建忠上去就要和刘某理论,被民工劝住了,但闫建忠心里憋着一股气。 晚上7点左右的时候,闫建忠对自己的房子不放心,拿着手电到后院去查看。因为后墙矮,闫建忠手电的光恰巧射在正在自家院子的刘某脸上。刘某以为闫建忠故意挑衅,顺嘴骂道:“老××弄出个小××,往下还是××……”而“××”是闫建忠父亲的绰号,闫建忠的火气一下子上来了。 刘某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一句气话会引来杀身之祸,并成为一起轰动京城的大案的导火索。 闫建忠气不打一处来,他恶狠狠地甩了三个字:“你等着!”然后扭头往家里走。路过厨房,闫建忠进去喝了一大口用二锅头泡的药酒,转身进北房拿了一把西瓜刀,又回厨房拿了一把尖刀,并再一次狠狠灌了一口酒。 仗着酒胆,闫建忠从自家的后院翻墙跳进刘某家,左手拿西瓜刀,右手拿尖刀,恶狠狠地对刘某说:“我让你再骂!”话音未落,刘某身上已经中了七八刀。刘某只来得及喊了一声“救命”,身子就软软地倒在了地上。 刘某76岁的母亲闻声出来,发现闫建忠正在行凶。她抄起自己的拐杖自卫,但哪挡得住闫建忠疯狂的利刃?转瞬间老人就倒在血泊里。 杀完刘某母女,闫建忠转身就往张某家跑去。据他后来供述说:“我当时想,我要把骂过我家人、欺负过我家的人都杀光!”就是这个可怕的报复念头,促使闫建忠进行了一场疯狂的屠杀。 冲入前院张某家,闫建忠二话不说,连扎带砍就把张某的妻子杀死。这时候张某家的院子里还有四五个人,杀红了眼的闫建忠见谁扎谁,疯狂地追逐他能够追上的人,追上去就砍。在追逐砍杀中,张某的两个儿子,一死一伤。 在路上,闫建忠碰见其他邻居,邻居们见他拿着刀,问他干嘛,闫建忠说:“我不想活了,我要杀人。”有的邻居上去阻止,夺他的刀,但他拿着刀对着邻居们,谁也没能夺下来。 血洗了两个家庭的闫建忠,这时候一不做二不休,骑上自行车又向离家200米的另一邻居刘某家奔去。路过村西小卖部的时候,闫建忠怕别人报案,过去就把电话线砍断了。之后他赶到刘某家,灭绝人性地砍死了刘某的妻子、女儿、外孙女,甚至惨无人道地杀死了刘某只有9岁的孙女。 闫建忠在刘某家没有找到刘某,就骑车直奔村西环厂马路,闫建忠知道刘某经常在那里聊天。这时候刘某正在路边兴致勃勃地跟别人说话。杀红了眼的闫建忠阴沉着脸,上去就捅,直到把刘某捅死。周围的人一看,吓得四散逃跑。 闫建忠见到人就用刀砍,拿刀扎,怎么解气怎么来,脑子里一片空白。闫建忠在公安机关供述说: “要是他们家里还有耗子,我连耗子也得给弄死!杀人后,我的心里豁然敞亮了,再也不想杀人了。”然后他回到了小卖部,对小卖部的人说:“我要打110报警。” 闫建忠报案后,几个邻居怕闫建忠再伤人,就给他拿了一包香烟和一瓶啤酒,拉着他在小卖部边的铁桥上等着警察…… 被拘捕后,当公安人员问闫建忠是否请律师为他辩护时,闫建忠的回答是:“不请。”但基于法律的公正,开庭时,司法部门还是为闫建忠指定了辩护律师。 闫建忠犯故意杀人一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义愤。2002年10月8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在诉讼过程中,几乎被灭门的刘某、张某、刘某3家作为原告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立即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审理此案。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以故意杀人罪指控闫建忠。法院审理时,闫建忠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只求速死。 2002年11月1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被告人闫建忠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判决后,闫建忠没有提出上诉。 2002年11月15日上午,遵照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执行死刑命令,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将故意杀人犯闫建忠验明正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京西卢沟桥畔一声清脆的枪响,闫建忠伏法。这一天,刮起了北京市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风,吹落了很多秋天的落叶。 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资深检察官徐焕是闫建忠杀人案的主诉检察官,在承办此案过程中感触颇深。他认为,闫建忠杀人,并不是因为什么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而是再小不过的家常琐事。由此案可以看出,政府大力推行的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邻里之间和谐相处,不仅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类似闫建忠的案例在我们的社区,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仍在不停地上演。鸡毛蒜皮的小事也经不起日积月累,普普通通的“口角”最终也会酿成大祸!中国人大都好面子,比较看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尤其中国还是一个“熟人社会”,没有什么让一个人在熟人面前丢脸更让人抬不起头来的了!当别人的讽刺挖苦甚至是欺负到门口的时候,受害者找不到一种化解矛盾的途径时,最激烈的反应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甚至是以血还血!如果当事人是个比较能看得开的人,还不至于发生什么大事;如果当事人心胸狭隘,像闫建忠一样钻进牛角尖里出不来,在心理极度扭曲的情况下,人会慢慢向“魔鬼”演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肯定无法避免,但是如果有一种比较好的解决矛盾的机制和途径,这样的血案就不会发生。但遗憾的是,我们的社区里面口号标语虽然众多,但是该发生的还是发生着.
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中国心理疾患者犯罪问题的报告文学。作者海剑是来自司法一线的检察官作家,这位学者型的作家历时七年关注、调查此类犯罪问题。在采访和调查了变态犯罪、激情犯罪等恶性案件的基础上,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权威地解读了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清华北大'2.25'爆炸案",触目惊心的性变态犯罪案件,同性恋杀手制造连环命案以及杀人狂魔、色情杀人狂、网络性瘾患者制造的恶性犯罪案件。作者以翔实的案例、权威的分析,向我们解析了当代社会生活的新危险--心理疾患者制造的个体恐怖犯罪。 --方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害人者,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难言的暗疾: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因为我们生活在越来越不可捉摸的人群之中。 《心魔》告诉我们,获得安全首先从正视危险开始。 --楠客(著名作家) 《心魔》值得一读,因为它说出了真相:心理疾患者恶性犯罪的时代已经来临。 --李京华(新华社资深记者) 道德的说教、法律的惩戒并不能阻遏心理疾患者犯罪,最重要的是要从正视开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反击。 --韦彦凌(著名伦理学者)
《心魔:中国心理疾患者犯罪问题深度调查》是国内第一部关于中国心理疾患者犯罪问题的报告文学,也是国内第一部关于"非常态"人犯罪的奇书。作者以翔实的案例、权威的分析,向我们解析了当代社会生活的新危险--心理疾患者制造的个体恐怖犯罪。 阅读此书,可能使心理已经承受过多压力的公众衍生出若干不安的联想。
无
从中可以让人明白许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