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光阴光影

柯川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

柯川  

页数:

24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记录的是一个有文字情结的金融学教授,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职业特色,对电影所抒的独特感悟。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编“关于电影:感性与理性”,介绍了作者所推崇的电影评价标准;第二编“穿过你的镜像的我的人生”,是对影响自己人生的各位大师、各种类型片、各部电影的致敬;第三编“生活就是生活,不是其他”则是作者基于一个思考者、学者的立场,对电影、对电影对每个人的人生的启示做出的更宽泛的思考。

作者简介

柯川,生于七十年代、长于八十年代的文青、影虫,中美名校共同加工而成的经济学人。曾任职于某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现任香港某大学金融学教授。

书籍目录

开场白:我的电影年代我的电影排行榜第一编 关于电影:理性与感性 1.SCORE:评价伟大电影的得分体系 2.为什么我们偏偏要喝爱情电影这一壶? 3.男人一生中必看的十部电影(上) 4.男人一生中必看的十部电影(下) 5.幸好,还有一个贾樟柯 6.烂电影“长尾理论” 7.我们国家的电影人能拍出伟大电影吗? 8.电影叙事时代的来临 9.数据来说话 10.禁!禁!禁!第二编 穿过你的镜像的我的人生 1.头脑——记满对白的黑皮笔记本 2.谁来教你玩“深沉”? 3.迷失在翻译中 4.你一定要喜欢周星驰 5.记得伍迪·艾伦 6.我的电影师承 7.向希区柯克致敬 8.香港,香港为什么那么香? 9.生活,在刀尖上跳舞 10.那忧伤的蛋蛋 11.爵士和电影第三编 生活就是生活,不是其他 1.“我看到我的心变成黑色”——三部战争电影的阅读体验 2.为什么要活着? 3.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4.人生的横切面 5.关于命运 6.电影也是用来说的 7.关于电影人的种种 8.电影史上最令人啼笑皆非的自以为是站在原处,眺望远方——代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编 关于电影:理性与感性1.SCORE:评价伟大电影的得分体系只看一遍感觉肯定不够的电影绝对是好电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评论什么是好电影是一件招砖头砸的事情。可随手打开电视,看着一茬一茬的大大小小的明星或是电影人在镜头面前侃侃而论艺术人生,以及某某最新片里的某某元素时,却有了扔砖头的冲动。拍了这种烂片还敢出来讲!“喂,我们是花钱买票进场的,真的这么好糊弄吗?” 虽然我们不确知评价好电影的标准是什么,但我们绝对知道什么是烂电影。可是寻找一套评价伟大电影的标准却实在是一件让人心手皆痒的事情。住小讲,能省下去剧院看烂电影的钱;往大讲,凡事皆有标准(Benchmark),不能说电影能搞特殊吧!真正伟大的电影应该带给观众他们所不知道、所不熟悉的感受。但这个标准太抽象,不具操作性。其实想弄清楚伟大电影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不难。找出史上公认的一百强,每部电影看三遍,然后花一些时间思考一下它们的共性,找出使得它们成功的决定因素(forces at work),不就成了!一部电影花六个小时(三遍),总共只需600小时,相当于咨询公司的一个小型咨询项目,但对社会的贡献可谓巨大。听起来滑稽,我居然这么做了。历时十来年,看了逾千部电影之后(有的是多次观看),我自忖对好电影的评价标准已经了然于胸。借用一下我以前在咨询公司工作时常用的分析框架略为梳理,我把这套评价指标称做“评价伟大电影的得分体系”(SCORE)。简而言之,好电影应该具备五个要素:不落俗套的故事(Story),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Charaeter),至少一幕决定性的情景(One defining scene),让你有一看再看的冲动(Re-watch),以及打动你、让你喜欢让你愁(Emotions)。把每一个要素英文的第一个字母合在一起,得到英文单词SCORE,“得分”之意。相信我,这五个要素是使一部电影成为好电影的充分条件。我迄今尚未发现一部具备这五个要素却仍是烂电影的例子。在这五个要素的基础上再加上一点原创性,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伟大电影了。故事(Story)所有的好电影都有一个好故事,差别只是在于讲故事的方式。其实,找到一个好的编剧,电影就成功了一半。《教父》(Ⅰ、Ⅱ)能成为经典的首要原因是精彩的故事。忠诚、背叛、野心,相识于微时,搏杀于江湖,总之一个江湖故事所应具备的所有元素俱全。导演科波拉是编剧出身。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电影学院学的是编剧,并曾以《巴顿将军》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他熟谙好莱坞讲故事的技巧。在《教父》中以极其聪明的方式用毫无瑕疵的细节,通畅自如的场景切换把整个故事和盘托出。他驾驭故事的能力在《教父》(Ⅱ)中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影片有两条主线。一条讲述老教父维托·科里昂从西西里逃到纽约,并在纽约的小意大利立足乃至成为黑帮老大的经历;另一条则是讲述迈克尔·科里昂在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接管家族事业之后、逐渐把事业重心从纽约迁到拉斯维加斯,并尽力合法化其业务过程中所遭遇的故事。两条线都贯穿着同一个主题——对家庭的忠诚。科波拉技巧熟练地穿梭在两条线之间。两条线上各自的小故事相得益彰,凸显深化主题。我一直认为《教父》第二部的成就超过了第一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故事及讲述故事的方式更具原创性。电影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要把两个故事放在同一部电影中,否则,你会一无所得。《教父》(Ⅱ)以一种获得极大成功的方式背离了这一惯例。我们只能感叹科波拉是一个识别故事和讲述故事的天才。几年前曾风传科波拉想拍《教父》第四部。在《教父》小说作者马里奥·普佐去世之后,科波拉伤感地说:“朋友走了,灵感没了。”(The friend left:inspirations are now gone.)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也是,没有好故事,不拍也罢。不能不捉张艺谋。我对张艺谋的评价两极化。我喜欢他早期的电影。《红高粱》虽然粗糙,但你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命的张力。而且“我爷爷”与“我奶奶”在高梁地里发生的那档子事,其实蛮吸引人的。算是好故事,得益于莫言的小说。《活着》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原因很简单,故事能够打动我。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显得极其本分,没有任何花哨的心思。他只是在琢磨怎样才能不把这样一个好故事给糟蹋了。结果这成了他最成功的一部电影。余华的小说实在是好,糟蹋了是犯罪。曾经有笑话说,张艺谋曾经是全中国的导演中唯一一个酬看《小说选刊》的人。此言有理,至少早期的张艺谋是清楚的,知道好故事对电影的重要性。张艺谋后来走了弯路,变得越来越不会挑故事,越来越不会讲故事了。本来先天不足,书读得少,人文素养太一般,又自我膨胀,脱离自己熟悉的语境和题材,能有何作为?怎么看老张都越来越像个搞装修的(注:原话大概是王朔说的)。看到他在《英雄》及《十面埋伏》里用夸张的特技,漂亮得让人眼花缭乱的画面,拙劣地讲着烂得不能再烂的故事时,我在心里说:“再见,张艺谋。”拜托,要用诸如“天下”、“苍生”、“爱情与背叛”这样的理念来打动观众,最不该选择的就是武侠片这种形式。有没有搞懂什么是武侠电影?同样是武侠片,《卧虎藏龙》有境界自成高格。中国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江湖弘扬的是侠义精神。李安通过李慕白、俞秀莲、玉娇龙和罗小虎之间或含蓄或张扬、或正或邪的情感纠缠,以一个好看且让人唏嘘的江湖故事点题:“江湖上卧虎藏龙,其实人心里更是卧虎藏龙”(李慕白语)。在一个充斥着功名利禄,人心浮躁让人无所依从的江湖社会里,重要的是“无论你对今生的决定是什么,你一定要对自己真诚”(俞秀莲对玉娇龙语)。中国文化中推崇的“侠义”精神透过江湖人物的微言微行,显其大义。《卧虎藏龙》是一部有格调的武侠片,李安也用这样一部电影,以一个极精彩的江湖故事暗合了中国人心中特有的江湖情节,并向中国武侠片及中国侠义人士致敬。人物(Character)一个关于好电影的大拇指准则(Rule of Thumh):好电影里一定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说到《教父》(Ⅰ、Ⅱ),我们立即想到马龙。白兰度扮演的老教父和阿尔·帕西诺扮演的迈克尔·科里昂。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德尼罗(Robert De Niro)演绎的年轻教父,甚至罗伯特·杜瓦尔(Robett Duvall)扮演的汤姆·黑根和黛安·基顿(Diane Keaton)扮演的凯(Kay)——都是不作其他人选的杰出演绎。我把人物的重要性放得比故事要稍低一些,主要是因为好故事可以成就一个人物;但好的人物演绎却很难大幅提升一部电影的档次。阿尔·帕西诺在《闻香识女人》(The Scent of woman)里具爆发力的演出,几乎让我们相信他一人就能搞定这部戏。“盲眼上校”一角让阿尔·帕西诺如愿以偿,获得了睽违多年的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可是,《闻香识女人》这部戏却只能徘徊在二流电影之列,难于跻身伟大电影——故事的确是弱了些。反之,《教父》(Ⅰ、Ⅱ)使得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从无名之辈变成好莱坞巨星;《低俗小说》(Pulp Fiction)让约翰·特沃尔塔(John Travolta)咸鱼翻身,再度成为“当红炸子鸡”。理查·基尔(Richard Gere)在整个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乏善可陈,几乎动摇了所有导演对他的信心,然而一部《漂亮女人》(Pretty Woman)让他重新成为一线男星。究其原因,是好故事本身给了人物极大的发展空间。至少一幕决定性的场景(One Defining Scene)又得提及电影界的另一个大拇指原则:“一部能吸引观众的电影至少应该有三个好的场景,而且没有坏的场景。”我在这里再简化一下。在具备了好故事和人物的前提下,一部伟大电影需要有一幕决定性的场景来实现质上的突破。什么是决定性的场景呢?它是你在若干年后回想起这部电影时第一个出现在你脑海中的那个镜头;它是你在两个小时的观看时间里想一看再看的那一幕;它是一部电影被观众甚至影评家一再谈起的那一个影像瞬间。简而言之,它是一部电影的高潮。例如,一提到达斯汀·霍夫曼的成名作《毕业生》,我们想起的必然是最后一幕(该电影其实有不止一幕伟大场景):本杰明(霍夫曼饰)赶到依莲正在举行婚礼的教堂,目睹心爱的女人即将成为别人的新娘,痛不欲生,声嘶力竭,大叫“依莲,依莲,依莲,……”,直到唤回伊人归。这段表演非常夸张,充满戏剧性。也正因为如此,它才传递出了整部电影的主旨:在一个人性混乱、价值迷失,充满压抑感的虚伪社会里,一个依然纯净的年轻人对真诚生命的呼唤。“依莲,依莲,……”本杰明呼唤的并不仅仅是他的爱人,也是他的生活——那个他差点丢失的生活。据说《教父》迷可分成两派:一派是第一部的拥趸;另一派则喜欢第二部多过第一部。严格讲,我属于第二派。诚然,《教父》(Ⅰ、Ⅱ)里堪称伟大的场景比比皆是,然而最能打动我的一幕却出现在第二部结尾。一声枪响,佛雷多(迈克尔的二哥)出卖家庭利益,被迈克尔下令在塔霍湖(Lake Tahoe)枪杀。良久,迈克尔坐在客厅,面无表情,眼直直看着趋于平静的湖面,内心却在翻腾。镜头切换到了二十年前,1941年的圣诞节,教父全家欢庆圣诞。餐桌前我们看到这个家庭第二代的所有成员:脾气火爆的桑尼、冷静内敛的汤姆、单纯幼稚的佛雷多、仍显青涩的大学生迈克尔、任性的康妮及她未来的丈夫卡罗。温馨的场景,完全是一个纯真年代。接着,桑尼在知道迈克尔自愿从军后与他发生激烈冲突,汤姆、佛雷多忙于劝解,康妮则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卡罗身上,享受着恋爱的喜悦,卡罗则显得有些困惑……如果迈克尔在当时就知道二十年后每一个人的命运,他会作何想?我们看着这个场景,感触着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起伏,更多的是人性的起伏。 造化弄人,世事多舛。

后记

我曾经想怎样才能描述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原态,浮于脑海的是“站在原处,眺望远方”八个字。我们是不幸也是幸运的。我们的不幸在于在我们的精神、学识、思想和气质形成时期,我们大多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我们的成长时期,旧的几乎全被摧毁了,而新的尚未到来,也不知是否会到来。我们没有形而上的宗教信仰;我们不背四书五经,全唐诗和古文观止;肉蒲团,金瓶梅,三言两拍,赢台泣血记被父母严严实实锁在书柜最高层;我们不会弹钢琴,拉大小提琴,最多只是拿上海乐器厂生产的两块钱一个的英雄牌口琴吱吱呀呀;我们周边的英雄样板单一甚至虚幻,他们的高大完美让我们产生很严重的自卑感——沮丧自己不够心灵单纯,沮丧自己不够公而无私,沮丧自己看到美丽姑娘会心旌摇曳,沮丧自己看到那幅油画那块玉会有据为已有的冲动。爱默生曾说:“一个人的生活是由他每一天所想的事情决定的。”我们因而认定我们的生活低俗而不入流。


编辑推荐

《光阴光影》:SCORE体系、长尾理论、数据、逻辑、测不准的繁荣与衰退;新浪潮、无厘头、叙事、抒情、说不尽的电影江湖;洋洋洒洒铺陈开的是电影感悟还是经济直觉?穿过重重镜像,回首望处,却是自己活着、思考着、渐渐坦然的人生轨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光阴光影 PDF格式下载



老师的书,支持一下,笔风很幽默也


影像和经济学可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门槛很低。低到,影像就是照相,经济学就是算账,没什么太高的入门要求,所以,经济学家和持影像器材的人一样多。什么人都可探讨经济问题,正如什么人都可评几句影像一样。经济学家们本来应该是理性的,可厌的是,他们往往想表现他们有丰富的感性;而更可恶的是,由于门槛低,换门庭就容易,这门舞不动就舞另一门。


买书的原因 是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觉得很不错 所以想买来收藏 并且细细品读书送来的速度还算不错 而且是正版的 不过去图书城买正版的都挺贵的 我就想到了 来卓越~


电影爱好者的愤怒之声,在这里完全出现了,看完很痛快


在学校图书馆看到的,觉得不错就买了


  SCORE体系、长尾理论、数据、逻辑、测不准的繁荣与衰退;新浪潮、无厘头、叙事、抒情、说不尽的电影江湖;洋洋洒洒铺陈开的是电影感悟还是经济直觉?穿过重重镜像,回首望处,却是自己活着、思考着、渐渐坦然的人生轨迹。
  
  
  第一编 关于电影:理性与感性
    1.SCORE:评价伟大电影的得分体系
    只看一遍感觉肯定不够的电影绝对是好电影。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评论什么是好电影是一件招砖头砸的事情。可随手打开电视,看着一茬一茬的大大小小的明星或是电影人在镜头面前侃侃而论艺术人生,以及某某最新片里的某某元素时,却有了扔砖头的冲动。拍了这种烂片还敢出来讲!“喂,我们是花钱买票进场的,真的这么好糊弄吗?”
    虽然我们不确知评价好电影的标准是什么,但我们绝对知道什么是烂电影。可是寻找一套评价伟大电影的标准却实在是一件让人心手皆痒的事情。住小讲,能省下去剧院看烂电影的钱;往大讲,凡事皆有标准(Benchmark),不能说电影能搞特殊吧!
   真正伟大的电影应该带给观众他们所不知道、所不熟悉的感受。但这个标准太抽象,不具操作性。其实想弄清楚伟大电影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不难。找出史上公认的一百强,每部电影看三遍,然后花一些时间思考一下它们的共性,找出使得它们成功的决定因素(forces at work),不就成了!一部电影花六个小时(三遍),总共只需600小时,相当于咨询公司的一个小型咨询项目,但对社会的贡献可谓巨大。
   听起来滑稽,我居然这么做了。历时十来年,看了逾千部电影之后(有的是多次观看),我自忖对好电影的评价标准已经了然于胸。借用一下我以前在咨询公司工作时常用的分析框架略为梳理,我把这套评价指标称做“评价伟大电影的得分体系”(SCORE)。
  简而言之,好电影应该具备五个要素:不落俗套的故事(Story),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Charaeter),至少一幕决定性的情景(One defining scene),让你有一看再看的冲动(Re-watch),以及打动你、让你喜欢让你愁(Emotions)。把每一个要素英文的第一个字母合在一起,得到英文单词SCORE,“得分”之意。相信我,这五个要素是使一部电影成为好电影的充分条件。我迄今尚未发现一部具备这五个要素却仍是烂电影的例子。在这五个要素的基础上再加上一点原创性,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伟大电影了。
    故事(Story)
  所有的好电影都有一个好故事,差别只是在于讲故事的方式。其实,找到一个好的编剧,电影就成功了一半。《教父》(Ⅰ、Ⅱ)能成为经典的首要原因是精彩的故事。忠诚、背叛、野心,相识于微时,搏杀于江湖,总之一个江湖故事所应具备的所有元素俱全。导演科波拉是编剧出身。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电影学院学的是编剧,并曾以《巴顿将军》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他熟谙好莱坞讲故事的技巧。在《教父》中以极其聪明的方式用毫无瑕疵的细节,通畅自如的场景切换把整个故事和盘托出。他驾驭故事的能力在《教父》(Ⅱ)中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影片有两条主线。一条讲述老教父维托·科里昂从西西里逃到纽约,并在纽约的小意大利立足乃至成为黑帮老大的经历;另一条则是讲述迈克尔·科里昂在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接管家族事业之后、逐渐把事业重心从纽约迁到拉斯维加斯,并尽力合法化其业务过程中所遭遇的故事。两条线都贯穿着同一个主题——对家庭的忠诚。科波拉技巧熟练地穿梭在两条线之间。两条线上各自的小故事相得益彰,凸显深化主题。我一直认为《教父》第二部的成就超过了第一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故事及讲述故事的方式更具原创性。电影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要把两个故事放在同一部电影中,否则,你会一无所得。《教父》(Ⅱ)以一种获得极大成功的方式背离了这一惯例。我们只能感叹科波拉是一个识别故事和讲述故事的天才。
  几年前曾风传科波拉想拍《教父》第四部。在《教父》小说作者马里奥·普佐去世之后,科波拉伤感地说:“朋友走了,灵感没了。”(The friend left:inspirations are now gone.)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也是,没有好故事,不拍也罢。
  不能不捉张艺谋。我对张艺谋的评价两极化。我喜欢他早期的电影。《红高粱》虽然粗糙,但你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命的张力。而且“我爷爷”与“我奶奶”在高梁地里发生的那档子事,其实蛮吸引人的。算是好故事,得益于莫言的小说。《活着》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原因很简单,故事能够打动我。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显得极其本分,没有任何花哨的心思。他只是在琢磨怎样才能不把这样一个好故事给糟蹋了。结果这成了他最成功的一部电影。余华的小说实在是好,糟蹋了是犯罪。曾经有笑话说,张艺谋曾经是全中国的导演中唯一一个酬看《小说选刊》的人。此言有理,至少早期的张艺谋是清楚的,知道好故事对电影的重要性。
  张艺谋后来走了弯路,变得越来越不会挑故事,越来越不会讲故事了。本来先天不足,书读得少,人文素养太一般,又自我膨胀,脱离自己熟悉的语境和题材,能有何作为?怎么看老张都越来越像个搞装修的(注:原话大概是王朔说的)。看到他在《英雄》及《十面埋伏》里用夸张的特技,漂亮得让人眼花缭乱的画面,拙劣地讲着烂得不能再烂的故事时,我在心里说:“再见,张艺谋。”拜托,要用诸如“天下”、“苍生”、“爱情与背叛”这样的理念来打动观众,最不该选择的就是武侠片这种形式。有没有搞懂什么是武侠电影?
  同样是武侠片,《卧虎藏龙》有境界自成高格。中国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江湖弘扬的是侠义精神。李安通过李慕白、俞秀莲、玉娇龙和罗小虎之间或含蓄或张扬、或正或邪的情感纠缠,以一个好看且让人唏嘘的江湖故事点题:“江湖上卧虎藏龙,其实人心里更是卧虎藏龙”(李慕白语)。在一个充斥着功名利禄,人心浮躁让人无所依从的江湖社会里,重要的是“无论你对今生的决定是什么,你一定要对自己真诚”(俞秀莲对玉娇龙语)。中国文化中推崇的“侠义”精神透过江湖人物的微言微行,显其大义。《卧虎藏龙》是一部有格调的武侠片,李安也用这样一部电影,以一个极精彩的江湖故事暗合了中国人心中特有的江湖情节,并向中国武侠片及中国侠义人士致敬。
    人物(Character)
  一个关于好电影的大拇指准则(Rule of Thumh):好电影里一定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说到《教父》(Ⅰ、Ⅱ),我们立即想到马龙。白兰度扮演的老教父和阿尔·帕西诺扮演的迈克尔·科里昂。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德尼罗(Robert De Niro)演绎的年轻教父,甚至罗伯特·杜瓦尔(Robett Duvall)扮演的汤姆·黑根和黛安·基顿(Diane Keaton)扮演的凯(Kay)——都是不作其他人选的杰出演绎。
   我把人物的重要性放得比故事要稍低一些,主要是因为好故事可以成就一个人物;但好的人物演绎却很难大幅提升一部电影的档次。
  阿尔·帕西诺在《闻香识女人》(The Scent of woman)里具爆发力的演出,几乎让我们相信他一人就能搞定这部戏。“盲眼上校”一角让阿尔·帕西诺如愿以偿,获得了睽违多年的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可是,《闻香识女人》这部戏却只能徘徊在二流电影之列,难于跻身伟大电影——故事的确是弱了些。反之,《教父》(Ⅰ、Ⅱ)使得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从无名之辈变成好莱坞巨星;《低俗小说》(Pulp Fiction)让约翰·特沃尔塔(John Travolta)咸鱼翻身,再度成为“当红炸子鸡”。
  理查·基尔(Richard Gere)在整个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乏善可陈,几乎动摇了所有导演对他的信心,然而一部《漂亮女人》(Pretty Woman)让他重新成为一线男星。究其原因,是好故事本身给了人物极大的发展空间。
  至少一幕决定性的场景(One Defining Scene)
  又得提及电影界的另一个大拇指原则:“一部能吸引观众的电影至少应该有三个好的场景,而且没有坏的场景。”我在这里再简化一下。在具备了好故事和人物的前提下,一部伟大电影需要有一幕决定性的场景来实现质上的突破。
  什么是决定性的场景呢?它是你在若干年后回想起这部电影时第一个出现在你脑海中的那个镜头;它是你在两个小时的观看时间里想一看再看的那一幕;它是一部电影被观众甚至影评家一再谈起的那一个影像瞬间。简而言之,它是一部电影的高潮。例如,一提到达斯汀·霍夫曼的成名作《毕业生》,我们想起的必然是最后一幕(该电影其实有不止一幕伟大场景):本杰明(霍夫曼饰)赶到依莲正在举行婚礼的教堂,目睹心爱的女人即将成为别人的新娘,痛不欲生,声嘶力竭,大叫“依莲,依莲,依莲,……”,直到唤回伊人归。这段表演非常夸张,充满戏剧性。也正因为如此,它才传递出了整部电影的主旨:在一个人性混乱、价值迷失,充满压抑感的虚伪社会里,一个依然纯净的年轻人对真诚生命的呼唤。“依莲,依莲,……”本杰明呼唤的并不仅仅是他的爱人,也是他的生活——那个他差点丢失的生活。
  据说《教父》迷可分成两派:一派是第一部的拥趸;另一派则喜欢第二部多过第一部。严格讲,我属于第二派。诚然,《教父》(Ⅰ、Ⅱ)里堪称伟大的场景比比皆是,然而最能打动我的一幕却出现在第二部结尾。一声枪响,佛雷多(迈克尔的二哥)出卖家庭利益,被迈克尔下令在塔霍湖(Lake Tahoe)枪杀。良久,迈克尔坐在客厅,面无表情,眼直直看着趋于平静的湖面,内心却在翻腾。镜头切换到了二十年前,1941年的圣诞节,教父全家欢庆圣诞。餐桌前我们看到这个家庭第二代的所有成员:脾气火爆的桑尼、冷静内敛的汤姆、单纯幼稚的佛雷多、仍显青涩的大学生迈克尔、任性的康妮及她未来的丈夫卡罗。温馨的场景,完全是一个纯真年代。接着,桑尼在知道迈克尔自愿从军后与他发生激烈冲突,汤姆、佛雷多忙于劝解,康妮则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卡罗身上,享受着恋爱的喜悦,卡罗则显得有些困惑……
  如果迈克尔在当时就知道二十年后每一个人的命运,他会作何想?我们看着这个场景,感触着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起伏,更多的是人性的起伏。
    造化弄人,世事多舛。
    ……


柯川的电影排行榜: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2103104/


LS好厉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