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道学新论
2005-1
社科文献出版社
傅小凡
宋代儒学主要以道学的形式得到复兴,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儒家,建构了完整的本体论体系,并且逐步在思想界取得独尊的地位。明朝末期,心学取代理学的独尊地位而成为显学,中国哲学发展出现了鲜明的路向转变。人们从以对客观实体的思考为中心,转向以对主体心性的探求为中心;又主体适应客体,转向客体适应主体。哲学主体性的转向促进了晚明思想的解放。出现了摆脱宿命论束缚的“意愿论”和意欲冲决传统礼教的“唯情论”,并且出现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并行的两条路向。明清之际,道学的发展表现出调和理性与非理性、整合意志与宿命,统一知、意、情的努力。理、气、心三派最终达到圆融统一,完成了对哲学主体性转向的历史结论。
傅小凡,男,籍贯辽宁,出生于甘肃省。1998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现在厦门大学哲学系任教。近年来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晚明自我观研究》、《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美学意义》和《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等专著。
导 言 第一章 建构宇宙模式 第一节 从无极到人极 一 自无极而为太极 二 诚乃万物资始与圣人之本 三 原始返终,知生死之说 第二节 际天人之学 一 数之用为生物之时 二 体用交而人物之道备 三 富贵在天,功德在人 第二章 初创中的分歧 第一节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一 元来只是此道 二 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 三 此道无对,大不足以名之 第二节 天理本体论的初建 一 元无少欠百理具备 二 吾生之所固有者 三 尽心知性而知天 第三节 初具规模的本体论 一 太虚为体气为用 二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三 大其心能体天下之物 第三章 本体论的完成 第一节 本体与存在 一 精神性的本体 二 物质性的存在 三 本体与存在的关系 第二节 主体与心性 一 人道与人性 二 心体与心用 三 心体与性情 第三节 主客体的统一 一 天与人 二 心与物 三 知与行 第四章 认知的主体性 第一节 吾心便是宇宙 一 道一而充塞宇宙 二 心乃天下之同心 三 道与言说 第二节 天理是人的内在尺度 一 吾心中正之本体 二 随处体认天理 三 吾之所以为吾者 第三节 提升物质存在的地位 一 理无非一气而已 二 元气之上无道理 第四节 我的灵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一 对客观本体论的改造 二 良知说的主体性意义 三 自我觉醒与主体意识 第五章 顺应生命意愿 第一节 身是矩,天下国家是方 一 天然自有之理 二 天下万物依于己 三 身与道原是一体 第二节 生命存在的优先地位 一 生命本体论 二 人生之理与功利 三 御天造命的意志 第三节 主体权利与合理欲望 一 “矩”范畴的主体性 二 满足人们的合理欲望 三 主体间的沟通与平等 第六章 情的普遍意义 第一节 剔除天理后的孤独 一 穷究生死根因 二 童心与真我 三 孤独与自由 第二节 独抒性灵后的无我 一 反对文坛的复古主义 二 追求个性自我到无我 三 “无我”的深层意蕴 第三节 追求情的普遍意义 一 因情成梦 二 以情设教 三 一爱爱人 第七章 意志主宰生命 第一节 寻求永恒理想 一 立极存乎体 二 立教以救时 三 一副真精神 第二节 创有意义人生 一 反思的本体地位 二 精神世界的纯静 三 心灵的自由独立 第三节 精神主宰生命 一 一元生意周流不息 二 无极而太极独之体 三 闻道在破除生死心 第八章 历史性的总结 第一节 经世与责任 一 反对清谈,主张务实 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三 知耻尽责,死而后已 第二节 理气心圆融 一 本体圆融,路向统一 二 批判封建,渴望治法 三 生死关怀,人生价值 第三节 反思与总结 一 世界本质的探索 二 道德本体的重建 三 主体价值的追求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