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产业工人阶层

谢建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4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谢建社  

页数:

266  

字数:

228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农民工”发展到“民工潮”,再到“新产业工人”,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农民工”问题本上是农民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热门话题。  “农民工”的产生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他们的社会与政治地位、他们的历史与归宿、他们的现在与未来,是贯穿本课题研究的主线。  因此,探讨分析“农民工”的社会功能,对于正确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加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实现社会和谐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书中所阐述的农民工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从农民工整体这个角度来展开的,谈农民工的正面功能较多,至于农民工的负面影响涉及的较少,主要考虑到农民工的社会作用,社会贡献是主要的,处于主导的、支配的地位;其负面功能是次要的,处于被主导的、被支配的地位。此书仅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奉献给大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与大家交流,学习、深入研讨。

作者简介

谢建社,笔名谢树芳,汉族。教授,硕士生导师,高校骨干教师,上海大学2002级社会学博士生。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六项,参加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八项。主持撰写的专著九部,参编著作六部,公开发表论文六十余篇,著述共计二百余万字。主要论文有《社会变迁下

书籍目录

序 第一章 社会变迁:中国“农民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 中国“农民工”诠释   (一)“农民工”新论   (二)“农民工”是社会变迁的必然产物  二 中国“农民工”的历史发展   (一)关于“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概述   (二)近代“农民工”的产生   (三)现代“农民工”的流动  三 中国“民工潮”产生的动力因素   (一)“民工潮”产生的推拉动力因素   (二)“民工潮”产生的主要社会影响 第二章 “差序格局”:“农民工”为之赋予新的内涵  一 新形势下乡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一)“差序格局”的路径依赖   (二)“差序格局”对“农民工”的影响  二 “农民工”为“差序格局”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姻缘关系与拟似血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二)业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三)利益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四)“团体格局”渗入“差序格局” 第三章 社会功能:“农民工”的巨大贡献  一 “农民工”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加速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四)推动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   (五)减少了农村社会的冲突  二 “农民工”对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农民工”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发挥着重大作用 三 “农民工”对国家发展的贡献   (一)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促进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四)转移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  四 “农民工”对乡村宗族的解构   (一)“农民工”加速了农村宗族的社会变迁   (二)“农民工”改变了农村宗族的社会结构   (三)“农民工”缓解了农村宗族的社会矛盾 第四章 土地流转:“农民工”带来新机制  一 劳务输出与土地流转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一)劳务输出是决定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二)土地流转是农村劳务输出的结果  二 土地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   (一)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三 建构土地流转机制   (一)采取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   (二)构建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  四 “民工荒”对土地流转的影响   (一)“民工荒”引起“争地风”   (二)“争地风”给人以深刻启迪 第五章 回流“农民工”: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  一 “农民工”回流原因分析   (一)路径依赖:“农民工”回流现象的自我强化过程   (二)创业动机:家乡投资是最理智的选择  二 回流“农民工”的特征   (一)“农民工”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农民工”的职业具有临时性、季节性、流动性   (三)“农民工”的人生理念焕然一新  三 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   (一)人力资本决定“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   (二)社会资本是“农民工”回乡建设的重要资本  四 回流“农民工”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   (一)号召回流“农民工”参与村“两委” 工作   (二)扶持回流“农民工”开办私营企业   (三)鼓励回流“农民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四)倡导回流“农民工”投资创建农民小城镇   (五)带领回流“农民工”创造了农业产业化的新型模式 第六章 “民工荒”: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预警  一 众说纷纭的“民工荒”问题   (一)“民工荒”不是真的荒   (二)“民工荒”是可喜信息   (三)“民工荒”折射中国经济四大变化   (四)“民工荒”不应发生   (五)“民工荒”折射出地方政府职能缺位  二 “民工荒”现象的原因论   (一)“民工荒”产生的社会因素   (二)“民工荒”的根源是“权利荒”   (三)“民工荒”的主因是“劳技荒”   (四)“民工荒”实则“教育荒”   (五)导致“民工荒”的二因说   (六)国家发布“民工荒”四原因报告   (七)蔡防关于“民工荒”的五因说   (八)“民工荒”是“区域经济多元”发展的结果   (九)“民工荒”是“劳动成本”影响的结果   (十)“民工荒”产生于民工回流现象  三 “民工荒”呼唤用工体制改革   (一)构建以权利为基础的保障制度   (二)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大市场   (三)健全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制度   (四)建立供求信息   (五)规范劳动力市场   (六)调整用工标准   (七)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对口人才   (八)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 第七章 关注农民工:善待农民工  一 “农民工”的非市民待遇   (一)“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报酬少   (二)“农民工”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三)“农民工”受各种歧视,社会地位低  二 关注农民工:善待农民工   (一)“农民工”的生活状况   (二)给予“农民工”以“国民待遇”   (三)循序渐进地改革户籍制度   (四)建构“农民工”期盼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实现“农民工”国民待遇的“路线图” 第八章 流动党委:“农民工”中党的建设新探索 一 “农民工”党建中面临的新课题   (一)部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二)党建工作的落后性与市场经济的多元性不协调   (三)党员教育管理处于松散局面   (四)部分农村党群关系紧张   (五)“农民工”就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困难重重  二 “农民工”离土离乡不离党   (一)“农民工”有了“信息库”和“党员培养链”   (二)农民务工到哪里,党的组织建到哪里   (三)流动支部和党委发挥重大作用  三 “农民工”精英成为党组织的后备力量   (一)“农民工”精英的优势   (二)“农民工”精英在村支部中的作用 第九章 新型工会:直面一亿“农民工”群体  一 新型工会产生的客观条件   (一)“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法律依据已经明确   (二)“农民工”有着十分迫切的组织需求   (三)建立“农民工工会”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二 新型工会应运而生   (一)“变形”的工会:厂长兼做工会主席   (二)新型工会:应运而生  三 新型工会向传统组织模式的挑战   (一)工会自身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工会之外的维权力量不断壮大   (三)新型工会应对策略  四 新型工会的作用逐步显现   (一)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调整“农民工”劳动关系机制的建设   (三)指导“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   (四)开展“农民工”健康的文化活动  五 新型工会:未来与发展   (一)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的论断影响深远   (二)新型工会:前程似锦但任重道远 第十章 历史归宿:新产业工人阶层在崛起  一 关于“新产业工人阶层”的论断   (一)党和国家对“农民工”身份理论的新突破   (二)专家学者对“农民工”身份理论的新贡献   (三)“农民工”身份新理论的现实意义  二 “农民工”:新产业工人阶层在崛起   (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与农民阶级的职业分化   (二)由农民阶层到新型产业工人阶层   (三)新型产业工人的基本特征  三 “农民工”的历史归宿:一个未尽的话题   (一)“农民工”与中国社会的新整合   (二)“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实现条件 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新产业工人阶层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