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建构和平

赵磊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作者:

赵磊  

页数:

250  

内容概要

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特殊的责任,正在联合国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赵磊博士这部专著问世是近年来国内在这一学术领域里的新成果。本书试用建构主义的分析视角,以历史的方法,细致地梳理了自1949年以来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对联合国采取的不同对策,研究了中国对联合国重大问题的立场变迁及其内外因素。

作者简介

赵磊博士,1977年6月生人,籍贯山西阳泉,法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太原师范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外交学院,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集中在中国外交、多边合作等领域,目前研究兴趣主要是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与中国。曾参加多项国家课题的研完工作,参与爱国际关系史》(十一卷)等著作的撰写,并在《外交评论》、《理论前沿》、《社会科学论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理论框架的建立 一、文化结构 二、国家身份 三、国家利益 四、外交行为 第二节 演进模型的建立第一章 中国对联合国外交行为的历史分期——文本分析(1949—2006) 第一节 确定历史坐标:中国对联合国外交行为的分期问题 第二节 联合国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 第三节 文本内容验证 一、1949-1971年中国对联合国的“不满、批评、谴责”态度明显 二、1972-1989年政治利益向经济利益转向,中国与联合国的经济合作日益活跃 三、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联合国步入深层次互动阶段,各项事务全面展开 小结第二章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对联合国的外交行为 第一节 中国对联合国外交行为的背景分析——文化结构特点 一、国际体系文化结构特点:冷战开始及美苏阵营激烈对峙 二、中国与联合国间文化结构特点:互动起点充满敌意 三、行为体内部文化结构特点:政治运动成为国内政局主流 第二节 中国领导人对文化结构的认知及中国的身份定位 一、对时代主题的认知——“战争与革命” 二、对世界格局的认知——从“两大阵营”到“两个中间地带” 三、“革命的社会主义国家”身份定位与“四面受敌”的客观结果 第三节 中国的国家利益及其对联合国的外交行为特点 一、中国国家利益突显政治利益 二、中国对联合国的外交行为特点:挑战 小结第三章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对联合国的外交行为 第一节 中国对联合国外交行为的背景分析——文化结构特点 一、国际体系文化结构特点:美苏关系开始缓和 二、中国与联合国间文化结构特点:互动起点始于关系“正常化” 三、行为体内部文化结构特点:政治问题逐步解决,经济问题日益突出 第二节 中国领导人对文化结构的认知及中国的身份定位 一、对时代主题的认知——“和平与发展” 二、对世界格局的认知——“世界多极化” 三、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定位与“重要一极”的客观结果 第三节 中国国家利益及其对联合国的外交行为特点 一、中国国家利益突显经济利益 二、中国对联合国的外交行为特点:参与、合作 三、中国否决权实践(Ⅰ):伸张正义、主持公道 小结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对联合国的外交行为 第一节 中国对联合国外交行为的背景分析——文化结构特点 一、国际体系文化结构特点: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 二、中国与联合国间文化结构特点:互动起点充满“好感” 三、行为体内部文化结构特点:安定团结、政通人和 第二节 中国领导人对文化结构的认知及中国的身份定位 一、坚持“和而不同”构建“和谐世界” 二、“负责任的大国”的身份定位 第三节 中国的国家利益及其对联合国的外交行为特点 一、中国国家利益突显“责任利益”,重视国家形象 二、中国对联合国的外交行为特点:维护、扩展 三、中国否决权实践(Ⅱ):以负责任大国身份慎用否决权 四、“收敛锋芒”与“施展抱负”的角色冲突 小结第五章 案例分析:中国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第一节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概述 一、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基本内涵 二、“两代维持和平行动” 第二节 中国对维和行动观念的转变 一、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将“联合国军”看做是帝国主义的警察部队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维和行动采取了冷静观察的态度 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认同维和作用,主动参与维和行动 四、20世纪90年代至今,维和行动成为世界和平支柱,中国在维和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三节 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制约因素及国家利益分析 一、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制约因素 二、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国家利益分析 第四节 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类型及地域分析 一、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类型分析 二、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地域分析 第五节 主权原则与道义原则结合的典范——解析中国参与苏丹维和 一、履行国际道义:充分发挥大国在缔造和平方面的特殊作用 二、捍卫主权原则:苏丹政府同意是达尔富尔维和的前提 第六节 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行为趋向分析 小结终章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节 确定历史坐标:中国对联合国外交行为的分期问题如何对中国的联合国外交行为进行分期,文书引入的分析指标是《人民日报》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联合国特定领域关注的密度、强度。具体来说,就是看中国政府更加关注联合国领域哪一层面的活动,由此判断中国与联合国交往是更加注重政治利益、经济利益还是责任利益。本章数据来源于《人民日报》之“图文数据全文检索系统” (外交学院图书馆镜像站、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镜像站),时间区间限定为1946-2006年,取样步骤为:1.在“标题”与“正文”栏内,同时输入“联合国”字样,进行初步检索。2.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首先排除有“联合国”字样,但与联合国组织毫无关系的文章,如《“葡萄联合国”青年农民李先华的葡萄园里,生长着来自世界上九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多种珍稀葡萄》(1995年10月1 3日)等;其次排除内容相同,但重复录入的文章。例如, 《江泽民会见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2000年11月22日),该文在搜索结果页面上重复出现两次,本文要排除多余的一次。3.确定数量范围,进行定性分析。最后选取的素材主要包含下列三类文章:(1)中国与联合国直接交往的文章。如《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署援助协议》(1990年4月24日)、《温家宝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003年12月9日)等; (2)他国参与联合国事务或联合国自身活动,中国虽未参与,但表示关注。如《南朝鲜决定派部队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1992年7月6日)、《联合国秘书长结束对苏联访问》(1983年3月31日)等。 (3)对联合国性质、状况、作用进行分析、评价的文章。如《空前繁忙、作用增强——联合国一年回顾》(1992年12月31日)、《联合国作用不容忽视》(2002年7月5日)等。

后记

本书的构思和写作,融入了许多老师、朋友、亲人的关心和支持。付梓之际,谨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首先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曲星、熊志勇教授、清华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楚树龙教授。在求学与从事教研工作期间,我能够时时感受到各位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宽厚的为人品格。他们将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还要感谢美国阿拉斯加大学政治系的孟吉瑞(Jerry McBeam)教授。孟教授为我购买了大量专业外文书籍,并利用来华之际,将这些厚重的书籍亲自予我。此外,我的硕士导师亓成章教授,国际关系学院的陈文波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的李铁城教授,外交学院的秦亚青、郑启荣、朱立群等教授,也都给予本人诸多教诲。感谢中国联合国协会前副会长兼总干事周欲晓、副总干事张云飞及潘辉、邵微露等同志,他们为本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尤其在材料获取方面提供了很多便利,而这对本书的写作大有裨益。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的期盼与鼓励始终是我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出版得到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领导与同事的帮助和支持,得到东莞市长城环保服务有限公司的赞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本书的结构和资料还不够完善,书中必然存在诸多不足和浅拙谬误,恳请各位专家、学者、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联合国不断面临挑战,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活动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活跃,联合国的作用正在不断加强。一个日趋全球化的世界,需要一个强大的联合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特殊的责任,正在联合国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研究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特别是研究中国对联合国的政策是一个很有战略性的课题,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十分重大。赵磊博士这部专著问世是近年来国内在这一学术领域里的新成果。本书试用建构主义的分析视角,以历史的方法,细致地梳理了自1949年以来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对联合国采取的不同对策,研究了中国对联合国重大问题的立场变迁及其内外因素。书中资料丰富、详实,论证仔细、严谨,表述明确。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可作为一家之言。我认为,本书可开阔视野,可启发思考。它不仅对研究中国外交,特别是对研究中国多边外交颇有参考价值。  ——李铁城,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本书提供了研究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新视角,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中国对联合国外交政策演变的特征、内涵、逻辑、意义。现在,中国在联合国扮演着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但中国与联合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如果不了解历史,就不能够真正懂得为什么今天中国与联合国建立了如此密切的利益关系,而本书正好提供了这样的知识平台。  ——曲 星,外交学院前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观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公使赵磊博士的这本书是联合国研究领域中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它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展开了充分的研究。该著作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详实的材料,分析了两方关系在不同时期变化的原因和结果。  ——熊志勇,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基于对《人民日报》、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的发言等文本资料的广泛整理、深入分析,作者建立了研究中国对联合国外交行为的理论框架,探完了各个时期影响中国与联合国互动关系的国内、国际因素。全书线索清晰、叙述准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郑启荣,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建构和平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