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绝恋
2008-1
中共党史
梁柱,贺新辉著
325
无
《生死绝恋:李莎与李立三的跨国婚姻》以李立三、李莎两人的感情生活为主要背景,描写了他们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组成一个国际家庭所经历的坎坷和磨难,以及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所折射出的这一小家庭五味杂陈的现实生活。书中尤其生动刻画了李莎这一位伟大的俄罗斯女性,对李立三忠贞不渝的爱情,读后不禁令人为其所作所为而软佩和感动。同时,也使读者从另一角度了解到李立三更加真实的一面,体味其在家庭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
爱的海洋第一章 同李立三相识相爱在莫斯科出生在俄罗斯的贵族之家李立三慧眼识珠似曾相见不相识李立三给她取了个中国名字:李莎第二章 李立三蒙冤入狱 李莎放弃团证救丈夫黑海之滨度蜜月丢失公文包惹大祸李立三和王明的旧怨新仇王明、康生乘机陷害李立三李立三入狱,李莎不要团证、要丈夫监狱苦寻李立三十月革命的礼物:李立三回家了第三章 李立三受诬 李莎协助他写《李立三自述》进行申辩铁窗苦斗:李立三在狱中纪实协助李立三写《自述》,为他和中共中央辩诬经历苏联卫国战争的考验女儿英男出世救助患难中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第四章 李立三回国 李莎别母携女,与他团聚在哈尔滨除夕传来喜讯:李立三当选中共中央委员《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立三路线”作了结论在党的七大毛泽东为李立三“竞选”李立三托郭沫若带信给党中央李立三归心似箭两地相思,两心相印东北战火又起,李立三写信劝李莎尽早启程李莎告别祖国、母亲,携女儿来到中国第五章 夫唱妇随他们在北京建立了和谐、幸福的国际家庭从家庭编译小组到中共中央编译局接济婆母,李莎帮李立三找回儿女保护烈士遗孤,李立三送孙维世去延安,结怨林彪李立三为叶群背“黑锅”陈云称李立三是辆“坦克车”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接见李立三、李莎一家李立三参加了新中国成立的筹备工作,一身肩负六项要职李莎参加筹办北京外国语学院一个和谐的国际家庭教育子女成长孩子们叫她“李莎妈妈”婆母找她要“海子”不贪又无怨困难时期李莎家有“三不准”第六章 李立三受屈罢官李莎对他开导劝慰遭遇陈伯达闷棍,李莎对他开导劝慰警惕“工团主义”李莎劝李立三到下面考察、学习30年后党中央为李立三平反,倪志福代表中央将红头文件送到李莎家中第七章 李立三第三次复出他为全家人立下座右铭迟到40年的来信引发思考接待老朋友斯特朗甘居人下,一心一意为党创造性地工作第八章 中苏对抗李莎放弃苏联国籍加入中国籍林彪庐山发难给康生写信辩解向陈毅求助同秘书坦陈心语规劝当时的“陈世美”周总理批准李莎加入中国籍女儿李英男的国籍风波“我是中国人!”李莎的珍惜与自豪第九章 红色之旅李莎说她“成了真正的中国人”心系井冈山参观中共诞生的摇篮瞻仰顾正红烈士纪念碑为鲁迅纪念馆题词东湖宾馆巧遇秘鲁共产党中央委员荡舟游西湖烈士墓前赋诗赞秋瑾岳飞庙内斥佞臣途经南昌未过夜李立三是南昌起义的发起者和领导人之一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游览井冈五大哨口慰问袁文才、王佐烈士亲属李立三填词赞颂:井冈好拜谒雨花台访南京梅园新村参观“总统府”李莎宴客谈心得第十章 为李立三平冤李莎过了12年牢狱、监禁生活一纸便笺,李立三第三次被罢官康生点火。对李立三的批斗升级江青篡改历史,批判电影《燎原》李立三顶着高压为刘少奇作证李立三、李莎诀别,他劝李莎:“多多保重!”在监狱中,李莎最放心不下的是李立三和女儿“监禁”生活,动摇不了李莎为李立三平冤的决心胡耀邦批准李莎回到北京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为李立三、李莎彻底平反邓小平等出席追悼会,公开为李立三平反昭雪党中央送给李莎的生日礼物李立三生前曾开过三次追悼会第十一章 矢志不移晚年喜作黄昏颂享受外国专家待遇,加倍努力工作李立三故居开放,李莎第一次回婆家为李立三找回失散50年、未见过面的女儿,合家庆团圆祖孙情深深厚的中国情结草环相报,愿为第二祖国鞠躬尽瘁不是结尾的结束语李莎:中俄友好的见证人李英男、李雅兰:中俄交流的姐妹花刘铮、刘铉、李张鲁:薪火传递的第三代李永:在圣彼得堡小有名气的“中国人”李立三自述(1940年)后记
出生在俄罗斯的贵族之家 众所周知,李立三是于1930年在国内犯了三个多月的“立三路线”错误之后,由共产国际召到莫斯科作检查、接受批评的。后来,得知情况是这样的:当时的中央总书记向忠发,由于是工人出身,政治文化水平都不高,党中央实际是由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宣传部长、秘书长的李立三主持工作的。在1930年6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李立三提出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错误决议。这一决议标志着“立三路线”的形成,其中既集中体现了李立三本人的错误主张,同时又反映了党内严重存在的小资产阶级分子的革命急躁情绪和主观性、片面性,还包含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不切实际的指导。决议执行不久,便暴露出它的严重问题。在党内多数同志的批评反对下,中央在同年9月召开的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上,决定停止执行这一决议。李立三对此作了检讨并离开了领导岗位。“立三路线”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三个半月时间。谁知此事却被别有用心的王明等人一再利用和无限夸大了。虽然李立三已在六届三中全会上承认并检查了自己的错误,又奉命赴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并继续检讨错误。王明等人仍揪住问题不放,不让他回国。1931年8月,李立三被安排到国际列宁学校研究班学习。一年之后,共产国际执委会东方局决定指派李立三到赤色职工国际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代表,同时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李莎就是在这个时期认识李立三的。 李莎的原名是叶丽莎薇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乳名叫丽扎,1914年3月20日出生于古老的俄罗斯萨拉托夫省巴拉绍夫县的斯图坚科村。李莎的父亲是沙皇时期的一个贵族知识分子,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当过律师。他与第一位夫人生了六个子女,后妻子因肺病离开了人间。丽扎的母亲11岁时成为孤儿,来到李莎父亲家里,开始母亲只是帮助做家务。父亲39岁丧妻,后来由李莎的母亲续弦,生下哥哥与她兄妹二人。李莎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排行第八,是个小宝贝疙瘩,特别受大人的宠爱,她美好的童年是在草原地带的农村度过的。但是好景不长,李莎的父亲于1919年离开人间,母亲在农村靠养蜂、制衣等拉扯着两个孩子。1920年,新的苏维埃的内战结束了。但是,国民经济的烂摊子,加上几个月不下一滴雨,粮食颗粒无收,长时间的干旱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广大农村饿殍遍野,人们只能以野草树叶充饥,成千上万的人被饿死。为求生存,当年秋,母亲痛心地把童年的哥哥送到一个富农家里当牧童,带着年仅六岁的李莎,背井离乡,迁居到莫斯科投靠亲友。 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还没有摆脱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包围及经济封锁,生活物资供应相当困难,每人每日只有300克黑面包配给,人们连土豆皮也舍不得扔掉。为谋生计,母亲只得进到一家缝纫工厂做工。艰难的童年生活,把小丽扎磨炼得很坚强。1922年,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领导下,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情况逐渐好转。妈妈开始送她上小学念书,她在学校里是活跃分子,参加体操组、合唱团、游泳队,身心得到很好的锻炼,刚满11岁就加入了少先队。她和同学们穿上队服:白衬衣、小蓝裙子、鲜红的领巾,整齐地排好队,敲着锣,打着鼓,吹着军号来到莫斯科红场,参加隆重的全市性入队式。在庄严的列宁墓前,面对克里姆林宫的高墙下革命烈士安息之地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在学校她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经由全校同学选举,她当上了学生会主席。 李立三慧眼识珠 李莎是怎样结识李立三的呢?说来也是有缘。她虽然生活在千里之外的俄罗斯,李立三这个名字却早就印在脑海中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风起云涌,她还系着红领巾上小学时,就很关心世界革命形势,也很爱看画报上的图片。有一次翻开一本画报,不知为什么立即注意到一张照片,上面是大型群众集会,台上站着一个穿长袍、身材高大的人。他很有魄力,满怀激情地伸出手,慷慨陈词。下面有一行文字说明:这是中国大革命时期的一次工人集会,演讲者是上海总工会领导人李立三。李立三——李莎记住了这个名字。 小学毕业后,因为家里困难,上不起中学,李莎考入了莫斯科出版印刷技术学校半工半读。1931年,17岁的她毕业,便自愿报名去苏联远东工作(类似中国的“支边”),分配到哈巴洛夫斯克边区出版社搞版面设计,并担任出版社共青团支部书记。由于工作出色,李莎曾荣获一枚劳动奖章。有一天,校对一本政治小册子时,李莎被题名吓了一大跳。上面白纸黑字写着:《反对列宁主义的斗争》,她赶快核对原作,发现原名应为《反对立三主义的斗争》。因排字有误,差一点酿成政治错误。那么“立三主义”是什么主义?为什么要反对?她带着这些问题找老编辑,了解到李立三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前不久犯了“左”倾冒险错误,共产国际正对他进行批评。想起来了!就是画报上那个五卅时期的李立三!她那天真少女的想象力给她刻画出一副白发苍苍、前额布满皱纹的老者形象。担任中国共产党要职,又犯了这么大错误的人,肯定是这个样子! 两年以后,她回到莫斯科,在地质出版社工作,同时就读夜校,准备报考大学。1933年秋,她去看望远东时期的好友萨尔达(时任共产国际英语翻译)。萨尔达的爱人杨松,原名吴绍宜,1907年出生在中国的湖北省,1927年来苏联中山大学学习,起名为尼古拉?瓦西列夫。1931—1933年,他在苏联远东工作时,与萨尔达结婚。1933年,他们一起调到共产国际工作。1934—1935年,杨松到东北参加抗日游击队,1935年返回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留在共产国际机关工作,1938年回国,在延安病逝。 那是1933年初秋的一天,天高气爽,莫斯科街心公园的菩提树一片金黄。在高尔基大街上,她和女友柯拉娃怀着喜悦的心情向萨尔达?雷菲洛娃家走去。——她当时还只是一个刚刚19岁的少女,天真、活泼,对未来充满着幻想。然而,她做梦也没有想到,那天的偶然机遇却改变了她的整个命运,使她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女友萨尔达家里,她们一进门就看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中国男青年,正在同杨松交谈。他高高的个子,蓬松的黑发,清瘦的脸上一双热情的大眼睛炯炯发光。“这是李明同志”,萨尔达向她们介绍说。她们三个女友凑到一起,唧唧喳喳地聊起天来,李明却坐在一边很少说话。可能是因为他的俄语不够流利,不便插嘴,也可能是悄悄地在观察着她们。后来萨尔达才透露,她当初的用意是想把柯拉娃介绍给李明。柯拉娃是个相貌出众的俄罗斯少女——清秀端庄,碧绿色的大眼睛深沉、迷人。丽扎和她在一起总觉得处处不如人家,她原本是来做“灯泡”的。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