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智慧
2009-8
中国妇女出版社
柯龙
264
做人要扎根,这正如建一幢大楼,没有一个坚固的地基,这楼无论如何是盖不好的。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墙上芦苇,嘴尖皮厚腹中空”等警语,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不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就会有严重的后果。 而做人,正是人生的第一等学问。“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可见,做人——扎根的学问,是多么重要。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做人扎根,就要从尽孝开始。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敬,你能指望他真正爱国爱民吗范仲淹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句,在于他首先是个孝子,他把孝敬父母的心扩大,推而广之来孝敬天下苍生。否则,他怎么会有如此的胸襟与气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写出这句话,总得有个心理基础吧。这个基础,就是从孝亲开始的。范仲淹首先扎稳了做人的根,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从而具备了为天下人服务的情怀。
聪明制造问题,智慧解决问题。愿我们放下一切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多学学古人坦坦荡荡的大智慧。有一句谚语说“走最难走的路”,人生没有终南捷径,只有在扎稳做人的根之后,把圣贤教诲落实到待人、接物、处事上,才是做人的正道。一切遵循自己本善的内心,有悖道德、有违本心的事情不去做。包袱自然减少,烦恼自然也就消失了。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堪称人类智慧的宝藏。《礼记·学记》开篇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兴旺的基础,而德育历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了孝、悌等德行的基础,懂得怎样做人之后,才是知识的传授。
一、孝篇 1.虞舜耕田 2.仲由负米 3.闵损芦衣 4.曾参养志 5.老莱斑衣 6.郯子鹿乳 7.汉文尝药 8.郭巨埋儿 9.江革负母 10.蔡顺拾葚 11.姜诗出妇 12.黄香温清 13.董永卖身 14.丁兰刻木 15.陆绩怀橘 16.孟宗哭竹 17.王裒泣墓 18.王祥剖冰 19.吴猛饱蚊 20.黔娄尝粪 21.寿昌弃官 22.庭坚涤秽 23.李忠辟震 24.实夫拜虎二、悌篇 1.泰伯采药 2.赵孝争死 3.许武教弟 4.姜肱大被 5.缪彤自挝 6.王览争鸩 7.庚衮侍疫 8.刘琏束带 9.牛弘不问 10.田真叹荆 11.李勣焚须 12.文本乞恩 13.公艺百忍 14.士选让产 15.陈防百犬 16.文灿拒间 17.温公爱兄 18.朱显焚券 19.张闰无私 20.章溢代戮 21.郑濂碎梨 22.廷机教弟 23.严凤敬兄 24.世恩夜待三、忠篇 1.龙逢极谏 2.比干死争 3.张良复仇 4.纪信代死 5.苏武牧羊 6.日(石单)笃慎 7.丙吉护储 8.朱云折槛 9.李善乳主 10.嵇绍卫帝 11.敬德瘢痍 12.元方举知 13.金藏剖心 14.真卿劲节 1 5.李绛善谏 16.李沆不阿 17.王旦荐贤 18.岳飞报国 19.孟容制强 20.洪皓就鼎 21.孝孺斩衰 22.铁铉背立 23.于谦劝王 24.守仁求心四、信篇 1.季札挂剑 2.郭仅亭候 3.朱晖许堪 4.张劭范式 5.陈实期行 6.刘平期贼 7.羊祜推诚 8.曹摅约囚 9.魏征直谏 10.戴胄守法 11.子仪见酋 12.曹彬激诚五、礼篇 1.孔子尽礼 2.伯禽趋跪 3.宋桓罪己 4.锄麂触槐 5.孙晷温恭 6.荣绪拜经 7.原平恭耕 8.索敞严肃 9.彦光易俗 10.德言对经 11.朱熹间居 12.居仁敬斋六、义篇 1.冯谖焚券 2.云敞葬师 3.宋弘念旧 4.关公秉烛 5.祖逖避难 6.公义变俗 7.汉宾惠人 8.仲淹义田 9.天祥衣带 10.袁升还妾 11.孝基还财 12.刘濠焚宅七、廉篇 1.大禹克俭 2.刘宠钱清 3.孟尝还珠 4.杨震四知 5.孔明洁身 6.山涛封丝 7.隐之饮泉 8.虞愿见石 9.甄彬赎苎 10.孙谦感物 11.包拯贡砚 12.许衡心主八、耻篇 1.勾践尝胆 2.相如称疾 3.丘明素臣 4.王烈遗布 5.管宁善化 6.朱冲送牛 7.元琰避盗 8.弘景异操 9.于义决讼 10.钱徽焚书 11.卢革避试 12.纯仁无愧
一 孝篇 21. 寿昌弃官 朱寿昌是宋朝人,他七岁的时候,生母因为被嫡母忌妒,被赶出家门另嫁他人,从此,寿昌就和生母分离了。 寿昌从小就失去了母爱,他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母亲在身边,天天嘘寒问暖,疼爱有加,就非常思念自己的母亲。每到初冬,别人的母亲早早为自己的孩子做好了棉衣,可是寿昌的生母却不在;当别的小朋友心中有了委屈,可以依偎在母亲怀里撒娇时,可是寿昌却不能。寿昌是多么盼望能像别人一样,可以经常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 寿昌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一直努力读书,后来当了官,虽然生活很富足,可是天下哪有不思念父母的儿子呢?他一直明察暗访,并且抄经供佛给母亲积德。功德还不够,他就弃官离家,希望能尽快找到母亲。他在母亲没有找到之前,一口肉都不吃,说等母亲回来之后再好好吃。寿昌五十年来夜以继日地想念母亲,相思之情常每每言及就泣不成声,他是多么希望自己可以亲自服侍母亲,让母亲重享天伦之乐啊!可是虽然多方打听,却没有办法知道母亲的下落。 后来,寿昌已经上了年纪,还坚持要离家寻母。家里人也不放心他,都来劝阻,可是寿昌对家人说: “如果不见到母亲,我永远都不回来。”他意志非常坚定,远到陕西寻找母亲,希望与母亲共享天年。 寿昌一人在外,人生地不熟,遇到很多险阻,非常艰辛。可是,困难丝毫没有动摇他寻母的念头,相反,他想到和母亲分别五十多年都不能团聚,就更加深了寻母的信念。他走到哪里打听到哪里,天天祈祷。 后来,寿昌到了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正好碰上下大雨,他同一些当地人一起避雨,就趁机询问这些人。当他把母亲的一些情况同大家说完后,奇迹出现了,刚好有人知道他的母亲就在这个地方。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仍然健在。 朱寿昌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母亲,他非常高兴地把母亲接回家里,又把同母异父的兄弟都接回家同住。母子相聚,相拥在一起,多少悲欢离合啊,骨肉团聚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从此,寿昌全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朱寿昌与母亲分离长达五十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他始终保持对母亲的孝思不变,实为赤诚孝心的真情流露。谚云“孝感天地”,这一片真心终于使苍天降雨,让他有这个机缘找到了母亲。 朱寿昌不仅孝顺,而且在当官的时候,也是一个很廉洁的官员。他常常照顾和帮助穷人,遇到穷人没有能力安葬故去的人,都帮助他们顺利地把亲人安葬。后来朱寿昌的母亲过世之后,有许多白鸭在墓边徘徊,这样的异象感动了很多人,人们纷纷说这是老天要大家以孝传家。 【现代启示】 朱寿昌髫年别母,五十年来,没有一日忘怀。纵富贵兼全,最终还是弃官求访。他与家人诀别时的语气掷地有声、诚穿金石。所谓“有感必有应”,无怪乎上天也要降雨,使其天伦重聚了。 与朱寿昌相比,我们这些为人子女者,能有服侍孝养父母的机会是何等地幸运!把握住在父母身边的日子,用心尽孝,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和悔恨啃噬我们的心。 22.庭坚涤秽 北宋黄庭坚,擅长书法,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天性很是孝顺。 黄庭坚聪颖好学,二十三岁就考中了进士。元佑年间,黄庭坚已经做了太史。自己虽然做了贵官,显名天下,可是侍奉母亲,黄庭坚却极尽诚意。 黄庭坚的母亲特别爱干净。因为那时候的房子里没有卫生间,所以人们为了夜里方便如厕,通常都准备一个应急的便桶。黄庭坚为了保证让年迈的母亲身心安稳,避免因为仆人的卫生清洁达不到母亲的满意而导致母亲心生烦恼,他就坚持每天亲自为母亲刷洗便桶,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黄庭坚的做法曾引起了一些人的好奇和不解。有一次,有人问黄庭坚:“您身为高贵的朝廷命官,又有那么多的仆人,为什么要亲自来做这些杂细的事务,甚至还亲手做刷洗母亲便桶这样卑贱的事情呢?” 黄庭坚回答说:“孝顺父母是我的本分事,同自己的身份、地位没有任何关系,怎能让仆人去代劳呢?再说孝敬父母的事情,是出自一个人对父母至诚感恩的天性,又怎么会有高贵与卑贱的分别呢?” 【现代启示】 若我们是普普通通的人,对父母一般都比较谦卑有礼;但若我们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对父母就很难再保持那颗谦卑、恭敬的心了。世俗的成功,他人的赞扬,很容易让我们的自我意识无限膨胀。再加上父母的衰老,退休,思想上又相对比较保守,这很容易让我们将自己凌驾于父母之上,进而变得傲慢、无礼。 可怜天下父母心,试问世上除了父母,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地为我们付出而毫无所求呢?无论我们取得了怎样非凡的成就,父母的恩情都是我们这一生无法还清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呢? 23.李忠辟震 元朝的李忠,是山西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在他年纪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自从父亲过世后,他的母亲就开始身兼二职,默默承担起养家的重任。平时,她外出耕田种菜,像男人一样维持着家里的生计;走进家门,又要纺纱织布,打理家务,教育子女,尽心为孩子营造温暖的家庭气氛。母亲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和谨守节操的坚韧意志,让李忠耳濡目染、牢记在心。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忠不仅早早就懂得如何去体贴和照顾母亲,还以幼小的臂膀努力分担着母亲的辛劳。察觉母亲口渴了,他就为母亲端茶倒水;母亲外出劳作回来,他就帮母亲按肩捶背;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他就学着母亲的样子,扫地做饭;夜幕降临了,他就准备好洗脚水和被褥……不知不觉中,他学会了劈柴挑水;农忙季节,他小小的身影已经陪同母亲一起忙碌在田间地头。 李忠时时处处都念着母亲的辛劳和需要,还想尽办法替母亲分忧解愁。孝顺的李忠成为母亲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就算自己再苦再累,也觉得非常值得。失去亲人的伤痛,就在母子之间相互的爱与关怀中,慢慢被抚平了。饔飧不继的日子里,也不觉得艰难。 乡亲们看到小小年纪的李忠对母亲如此孝敬,做事勤奋努力,都深受感动。他们不但常常伸出援助的双手,还纷纷以李忠为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子女。村里出了这样至孝的孩子,是全村人的荣耀。 大德七年八月的一天,李忠家所处的郇保山一带,突然发生了猛烈的大地震。剧烈的震波突如其来,使整座山都在为之移动。震波所及之处,房屋都在顷刻之间轰然倒塌,成片成片地被夷为平地,被压死的村民,惨不忍睹。 就在剧烈的震波携带着郇保山被震飞的山头冲向李忠家的千钧一发之际,奇迹发生了:飞散的山头突然分做两支,呈V字形,从两侧绕过李忠家的房屋,一直到五十多步以外的地方,才又合拢在一起。李忠的家,就这样在强震的灾难之中得以幸免。 被震灾毁坏的一万零八百个区域一片狼藉,人员死伤不计其数。然而,无情的地震似乎也懂得敬畏孝子,使得李忠家能得以保全。 【现代启示】 史料中记载了许多至孝者身上发生的诸如瘟疫不侵、水火风雷不殃等孝感天地的故事。也许史料的记载目的并不是要后人考证其真实性,而是要教育人们:行孝行善的人最能够得到上苍的眷顾与保护。纵使是在危难关头,他们也能够趋吉避凶,化险为夷。 《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中国古代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这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他事业做得再成功,社会地位再显赫,如果他对父母都不孝顺,这样的人根本称不上是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所以古代把“孝”作为做人立德之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李忠一样,以“孝”作为提升个人道德的基石,以“孝”来支撑自己的人生。 24.实夫拜虎 明朝时,有个叫包实夫的人,他对父母非常孝顺,并且明理守规,颇有学问,在太常教书。 一年年底,包实夫回家看望双亲,行至半路,忽然遇到了一只老虎。老虎咬住了他的衣服,把他拖到了树林里。 在老虎把他放下喘气的时候,包实夫忍着惊痛爬起来,双膝跪下朝这头老虎拜道:“老虎呀老虎,你要吃我,我认命了,但是我死不暝目呀!因为我家还有七十多岁的老父老母!我今日只求求你,能否让我先回家,等我侍奉完双亲到他们去世后,你再来吃我。到时候,我一定自己回到这里来送给你吃。”那老虎听了包实夫一番话,竟默默转身走了。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拜虎冈”。 【现代启示】 所谓“有感必有应”,一个人的孝心,可以无灾不避,无物不降。哪怕禽兽草木,一切有情无情之物,都能因人性中的孝意而打动,感无不通。物类如虎,也会放下凶残而感服于人的孝心,所谓“孝感动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孝爱是天地生灵万物和谐的根本。“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而百善之首,以孝为先。孝子至诚的孝心孝行,是人的天性,本与天地大道相应,人人可行,人人必行。我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