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行星舰队

[美]拉里·尼文(Niven.L.),[美]爱德华·M·勒内(Lerner.E.M.) 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作者:

[美]拉里·尼文(Niven.L.),[美]爱德华·M·勒内(Lerner.E.M.)  

页数:

263  

字数:

187000  

译者:

李兆欣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说起《行星舰队》和《环形世界》的作者拉里·尼文,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幻作家和新派太空歌剧的引领者,迄今为止拉里·尼文已经赢得五次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这些获奖小说包括:短篇《中子星》(1967)(Neutron Star)、《善变的月亮》(1972)(Inconstant Moon)、《黑洞人》(1975)(The Hole Man)、《太阳系的边疆》(1976)(The Borderland of Sol)以及长篇小说《环形世界》(1971)(Ringworld),后者同时也为尼文赢得了一座星云奖奖杯。此外,拉里·尼文还曾获得普罗米修斯奖、海因莱因奖和日本的星云赏,并多次获得轨迹奖。   拉里·尼文原名劳伦斯·范·科特·尼文,于1938年4月30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市一个石油富商的家庭,在比福利山中度过了童年时代。1956年,他进入加州理工大学学习,但在一年半以后却因为迷恋上科幻小说而荒废了学业。直至1962年,他才在堪萨斯州的瓦希巴大学取得数学学士学位,同时兼修了心理学专业。此后他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了一年数学方面的毕业研究。1963年,他辞去职务,报名参加了一个写作训练班,并最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专业创作道路。   纵观拉里·尼文的科幻创作生涯,你会发现,他是名副其实的技术流,始终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创作自己的作品。1966年,科学家们刚刚发现了中子星,1967年,尼文的短篇小说《中子星》便获得了雨果奖。1968年,拉里·尼文又被“戴森球”系统的设想所吸引,戴森球这个概念是美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弗里曼·戴森提出的,戴森认为高度发达的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有能力将太阳用一个巨大的球状结构包围起来,使得太阳的大部分辐射能量被截获,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支持这个文明,使其发展到足够的高度。1970年,尼文将这一构思引入了自己的“已知空间”,创作出了他最著名的科幻作品《环形世界》,这一举为他赢得了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和澳大利亚科幻小说成就奖,此文后来被认为是新派太空歌剧初期典型的代表作。在2000年,他又受到有关暗物质的现代科学理论的启发,创作了《消失的质量》(The Missing Mass)一文。   《环形世界》是拉里·尼文作品“已知空间”系列里最著名的一篇。“已知空间”是一个离我们的总星系轴心33000光年之外的一片星团,其中有人类的母星。尼文的多数故事发生在700至800年之后的未来,那时,由于人类的边疆拓展,“已知空间”的直径已达60—70光年。在那样的年代里,地球繁殖力委员会施行严厉的生育政策,使得全球人口稳定在180亿左右。   而作为《环形世界》前传的《行星舰队》(Fleet of Worlds)则是拉里·尼文和爱德华·M·勒纳(Edward M. Lerner)于2007年合作创造的,故事讲述了傀儡族世界在发现环形世界前二百年时逃离银心爆炸途中发生的权力之争。   在《行星舰队》一文中,《环形世界》中的重要角色内萨斯(Nessus)再度登场,这次他是代表公民世界的探险者和殖民人一起驾驶“探索者号”为行星舰队的远行开辟道路。   故事发生在发现环形世界之前二百年,地球上派出的一艘满载人类胚胎的探险飞船“长传号” 在探险途中发现了一颗酷似地球的冰冻星球,实际上这是行星舰队的一颗星球。这次意外的发现没给长传号的船员们带来好运,相反还被公民的机器人部队所俘虏控制,成为公民们的“殖民人”。公民们天生胆小懦弱,利用人类胚胎培养出来的的殖民人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公民探险的先锋队。然而三位殖民人在探索行星舰队的航线时对于公民对待外星种族的做法产生了怀疑,进而发现了公民世界几百年来奴役其种族并隐瞒的真相,于是他们决定寻找事件的真相并解救被困长达几百年的“长传号”……   与此同时,公民世界内部的保守党和试验主义党在对待外星种族的方式和保护行星舰队的做法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权力之争纷繁复杂,各路神仙竞相登场。当然,这里面夹杂了大量的政治形态和勾心斗角,政治色彩大过传统的硬度,纵观全书,完全可看做是一部关于殖民人为争夺自己人权而进行的血与泪的抗争史。   在面对生死存亡的瞬间,面对昔日的伙伴和自己的同胞,我们的公民内萨斯会如何选择呢?是帮助殖民人取得自主权还是打入殖民人内部从中作梗……   ……   本文从科幻的软硬程度上来说不如《环形世界》那般硬,作者将更多的笔墨放在描写人物关系和社会的政治面目上,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在尼文的笔下脉络清晰,党派之间的明争暗斗波澜起伏不定。当然,除去坚实的科幻内核和完备的设定,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直接决定了一篇小说的成功与否。往往太空歌剧中会经常因太过庞大的背景和庞杂的人物关系而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备受煎熬,作为新派太空歌剧中的代表,拉里·尼文的《行星舰队》却另辟蹊径,简单明了的故事背景,线条明晰的人物关系以及百转千回的故事情节都在证明着此文远非一般。尼文的写作能力绝对不需要怀疑,故事情节松弛有度,搭配合理,悬念和包袱各有所长,不仅时刻引领着读者的思路,而且还时不时让读者大吃一惊,拍案叫绝。行星舰队从最初开始踏上征程就面临着诸多选择,公民世界的内部斗争一直延续到殖民人取得人权,其间各人的角色转换与利益所在不停地交换着位置,一次次意外,一次次化险为夷,跌宕的情节可谓让人目瞪口呆。   拉里·尼文小说中的作品主题都很有特点,除了过硬的技术细节描写外,也不忘提醒我们关注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通过对行星舰队和殖民人文明中人性和科技的描写和预测,来提醒世人需要注意诸如道德问题、责任问题和环境问题等人类在今后的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重大问题,这在科技发展史上具有很深远的前瞻性。而本文中强烈的道德感也时刻贯穿着主题,科技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也会带给我们灾难,也许远不是文中诸如胚胎繁殖奴役种族之类所能比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在人类社会进步时发挥作用,也有可能被滥用而引发更大规模的混乱,这时的道德感在人类发展中能使得科技发展的方向最大限度的沿着正确道路前进,选择靠技术生存,就必须找准方向,使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激情达到自然完美的平衡,否则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我们应该能够从中得到经验,吸取教训,避免幻想中的灾难在现实中发生,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这才是人类的悲哀。   不可否认,拉里·尼文和他的《行星舰队》成功之处在于完美的设定和细致的人际关系的描写,这与他工科出身的背景是离不开的,庞大的想象力加上大尺度的世界,拉里·尼文构造的“已知空间”系列小说已经成为了科幻界诸多经典系列的一员。   拉里·尼文《行星舰队》中构造出的诸多鲜明角色在续作中都有闪光,行星舰队会返回银心深处寻找幸存的种族吗?殖民人和公民的命运能如此轻易地分开吗?殖民人能不能找到他们的祖先——地球?这些都是《行星舰队》留给我们的疑问,想知道答案就请继续关注拉里·尼文的“已知空间”系列小说。

作者简介

拉里·尼文,原名劳伦斯·范·科特·尼文,1938年4月30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市,在比福利山中度过了童年时代。
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幻作家,迄今为止,尼文已经赢得五次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这些获奖小说包括:短篇《中子星》、《善变的月亮》、《黑洞人》、《太阳系的边疆》以及长篇小说《环形世界》,后者同时也为尼文赢得了一座星云奖奖杯。此外,拉里·尼文还曾获得普罗米修斯奖、海因莱因奖和日本的星云赏,并多次获得轨迹奖。

书籍目录

序 地球时间:2197放逐 地球时间:2650探索 地球时间:2650重生 地球时间:2650旅程 地球时间:2652

章节摘录

  他希望,他对殖民人的指导中能更少一些武断,至少比他平常遇到的少。特别是埃里克,他值得更好地对待:他为共谐献身毫不迟疑。在一代代新殖民人中,越来越多的人把他们自己舒服的存在视为理所当然,而埃里克永远不会是他们中的一个。  讽刺的是这不能用在内萨斯自己身上。他所质疑的那些所谓的权威、对当权者的忠诚本能、绝对保守、政治秩序,却是选择船员的主要标准。他除了接受外没有其他办法。也许有一天他的安全还有赖于他们本能的顺从。  “内萨斯?”埃里克恭敬地提醒着。  内萨斯让自己的思绪很快回顾了一下埃里克的简报和克丝汀偶尔发人深省的感叹。从一方面来看,他们没有比舰队的分析师提出更多的见解;从另一方面来看,尽管他们是自身族类中第一批远离故土的先行者,他们的结果到目前看来还不错。他没理由要求更多了。  “你的观测结果很有趣,你建议我们如何行动?”  “我打算靠近一些,”埃里克说,“也许我们能找出他们在洋面上的基地。”  “绝对不行,”奥马尔盯着内萨斯寻求支持,“我们之所以带上无人探测器就是为干这个事。”  探险家号之所以在G567-x2的远距轨道上绕圈,并不是内萨斯乐于让他的船员们相信的那样,而是为了提防至今没见着影的外星人。在这里可以使用超空间驱动,同样也可以用他藏在房间里的超波无线电。  如果探险家号向恒星航行,他们要在身后留下一个超波浮标,飞船可以靠它通过普通无线电联络。然而,只能以光速龟速爬行的电波,会耽误他和哈斯上专家的联系。无法及时依靠整个共协世界的专家,万无一失的感觉可就没有了。  看到奥马尔不安地转头寻求支持,内萨斯怀疑他选择成员的标准是否有错误。也许船长太像一个公民。在紧要关头,奥马尔会变得歇斯底里或是退缩吗?当然,奥马尔的小心谨慎是另一件内萨斯可以用来塑造和引导船员们的工具。

媒体关注与评论

  “硬科幻爱好者会非常过瘾。”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风格清新、悬念迭出……震惊揭示人类和傀儡人的关系。”  --《书单》杂志(Booklist)  “深邃迷人的人类和外星人物,清楚明白的科学细节描写……遥远的未来,在环形世界被发现之前的科幻冒险。”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如果你是尼文的粉丝,就去买书吧。这本书绝对好,是多年以后又一本优秀的已知空间系列作品。如果你想知道好的科幻小说是什么样,这就是一个好例子。”  --《Green Man评论》(Green Man Review)  “为已知空间的未来历史又增加重要的一笔。”  --SyFy频道(SciFi.com)  “这本书符合我们对尼文的期望,非常精彩;而勒内--《类比》的读者都知道,他也本领非凡。你会喜欢这本书的。”  --《类比》杂志(Analog Science Fiction and Fact)  “无论你是否读过环形世界系列,拉里·尼文和爱德华·M·勒内的合力之作都值得一读。”  --科幻评论网(SFRevu.com)  “如果知道一点就很危险,那么知道很多就能震动世界。”  --《堪萨斯城市之星》(Kansas City Star)


编辑推荐

  新派太空歌剧的引领者,五次雨果奖获得者——拉里?尼文新作巨献  多次获得普罗米修斯奖、轨迹奖、海因莱因奖和日本的星云赏  已知系列《环形世界》前传——《行星舰队》重装上阵  最强悍的视觉冲击,最强烈的感官体验,带给你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行星舰队 PDF格式下载



 本文从科幻的软硬程度上来说不如《环形世界》那般硬,作者将更多的笔墨放在描写人物关系和社会的政治面目上,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在尼文的笔下脉络清晰,党派之间的明争暗斗波澜起伏不定。当然,除去坚实的科幻内核和完备的设定,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直接决定了一篇小说的成功与否。往往太空歌剧中会经常因太过庞大的背景和庞杂的人物关系而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备受煎熬,作为新派太空歌剧中的代表,拉里•尼文的《行星舰队》却另辟蹊径,简单明了的故事背景,线条明晰的人物关系以及百转千回的故事情节都在证明着此文远非一般。尼文的写作能力绝对不需要怀疑,故事情节松弛有度,搭配合理,悬念和包袱各有所长,不仅时刻引领着读者的思路,而且还时不时让读者大吃一惊,拍案叫绝。行星舰队从最初开始踏上征程就面临着诸多选择,公民世界的内部斗争一直延续到殖民人取得人权,其间各人的角色转换与利益所在不停地交换着位置,一次次意外,一次次化险为夷,跌宕的情节可谓让人目瞪口呆。
  拉里•尼文小说中的作品主题都很有特点,除了过硬的技术细节描写外,也不忘提醒我们关注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通过对行星舰队和殖民人文明中人性和科技的描写和预测,来提醒世人需要注意诸如道德问题、责任问题和环境问题等人类在今后的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重大问题,这在科技发展史上具有很深远的前瞻性。而本文中强烈的道德感也时刻贯穿着主题,科技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也会带给我们灾难,也许远不是文中诸如胚胎繁殖奴役种族之类所能比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在人类社会进步时发挥作用,也有可能被滥用而引发更大规模的混乱,这时的道德感在人类发展中能使得科技发展的方向最大限度的沿着正确道路前进,选择靠技术生存,就必须找准方向,使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激情达到自然完美的平衡,否则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打击也是毁灭性的。我们应该能够从中得到经验,吸取教训,避免幻想中的灾难在现实中发生,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这才是人类的悲哀。
  不可否认,拉里•尼文和他的《行星舰队》成功之处在于完美的设定和细致的人际关系的描写,这与他工科出身的背景是离不开的,庞大的想象力加上大尺度的世界,拉里•尼文构造的“已知空间”系列小说已经成为了科幻界诸多经典系列的一员。
    
  拉里•尼文《行星舰队》中构造出的诸多鲜明角色在续作中都有闪光,行星舰队会返回银心深处寻找幸存的种族吗?殖民人和公民的命运能如此轻易地分开吗?殖民人能不能找到他们的祖先——地球?这些都是《行星舰队》留给我们的疑问,想知道答案就请继续关注拉里•尼文的“已知空间”系列小说。


科幻迷一定要看


太空歌剧,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虽然是《环形世界》的前传,但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没读过《环》也不会影响阅读。至于内容就不剧透了,顺便一提:硬皮书,邮递难免会有磕碰,购买时请慎重。


先收下啦,慢慢看,这次很划算呀


行星舰队与星球魔法师关联~


也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本来就是这么晦涩.

看来似乎是后者的原因,因为书的内容中,很多假设的前提没有描述,让人的想象毫无着落。

比如“公民”,这种东西一开始的行为、思维等一直无法理解,累得我够呛。看了老长了,才明白过来公民这种东西与人类毫无相同之处,是另一种双头生物。

我承认阅读时需要一些脑力会读者感觉过瘾,但是这本书明显过于挑战了一些。这与《光环》一书的风格相似。

先放下了,但回头还是会看完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