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

何宗光 长征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长征出版社  

作者:

何宗光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震撼世界一千天的抗美援朝战争,对作者何宗光来说是一个无法抹去的记忆。
何宗光同志作为连队的文化教员、作战参谋、连长,从“跨过鸭绿江”的第一仗“激战云山”、“急涉九龙江”到“收复平壤”,一直到把美国侵略军赶出北朝鲜领土,退回到“三八线”以南……他始终和战士们一起,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中摸爬滚打。
这不是小说,而是亲身见闻经历,从朝鲜战争爆发、奔向三八线、突破临津江,剑指汉城、云山大作战……那一个个生死相依的战友、那一幕幕苦乐相伴的战地生活、那行行色色的美军俘虏、那隆冬的慰问袋,那金秋的慰问团、生死线上那情,那泪,那大爱、那些可敬可亲的战地女兵、那黎明前的秘密凯旋。
本书作者何宗光是20多万字的自传体的叙述文。何宗光同志把他在朝鲜战场上三年的亲身经历,写成几十个小故事,以“我”为主线串联起来,相互连贯,前后呼应,既是一个完整的大故事,又可独立成篇。这些回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场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的片片断断,星星点点,内涵深沉,语言朴实,真实可信,感人至深。

作者简介

何宗光,男,1932年7月出生在湖南省溆浦县小江口乡何家村。初中文化,爱好文学、哲学。
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九军,进军广西。
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进入朝鲜作战。历任连队文化教员、连长、营、团司令部、作战参谋等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大小战斗40余次,负伤3次,立功4次,伤残军人。
1953年朝鲜停战后,回国进入军校指挥系学习,后任陆军军官学校战术系战术教官。 1959年参加平息西藏叛乱。
1960年转业到北京,在中央煤炭工业部从事党务工作及行政管理工作。获高级政工师,经济师职称。
1992年离休后,被聘任从事经济研究工作至1996年。

书籍目录

序一 难得的“回忆”(成善一)
序二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引子一 追忆抗美援朝战争:青春在战火中闪光
引子二 鸭绿江断桥:那年,那月,他们从这里走过(徐海均)
第一章 难忘,那短暂而又漫长的等待 /21
★我们是东北边防军 022
★补充:毛泽东的大手笔 023
★备战,请战,血指印摁在决心书上 025
★ 这年,我18 岁 032
第二章 难忘,那一刻我们走过鸭绿江大桥 /41
★“ 今夜过江!”那一声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042
★ 走过大桥,那一刻我们都回首凝望 044
★ 焦土路边,那趴在母亲身上哭泣的孩子啊! 046
第三章 难忘,那一场场血与火的鏖战 /51
★ 首战云山:中国“虎”狠狠咬了美国“马”一口 052
★ 补充采访:永远忘不了的第一仗 061
★ 补充采访:“胆大包天、心细如发” 的老连长忆当年 068
★ 一场遭遇战:警卫员没能拽住老团长 075
★ 追歼路上:遭遇凝固汽油弹 078
★ 急涉九龙江: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082
★ 收复平壤:仅仅48 天,美军仓皇逃离了 085
★ 奔向三八线:突破临津江,剑指汉城 089
★ 补充:事先的准备很细很扎实 091
★ 补充采访:他们向汉城奔去 098
★ 防御阵地:神枪手打掉敌人的威风 104
★ 老营长的眼泪:防御战中的一次失误 107
★ 夜袭131 高地:雨夜,我们潜伏在敌人眼皮底下 112
★ 强攻高旺山:真想不到,这竟是我的最后一战 118
第四章 难忘,那一个个生死相依的战友 /123
★ 五班长,我只记住了你那绰号,想来真抱愧! 124
★ 二排长,你那“红包”至今我仍感到好沉好沉! 127
★ 胡大个,你那砸烂敌人脑袋的木盒子枪还在吗? 134
★ 老金,我真希望汉城外围那个“黑衣人”不是你! 141
★“ 老表”,你在突击前的那番话我一直记着呢! 146
★ 王连长,走到哪你都会是一颗快乐的种子! 151
★ 夏副连长,想起你就想起那个为你画像的姑娘! 155
第五章 难忘,那苦乐相伴的战地生活 /163
★ 头顶,曾有个“黑寡妇”哭丧 164
★ 饥饿,那6 个窝窝头真香 169
★ 行军,打着呼噜也向前 172
★ 掩体,不只是为了自己 174
★ 罐头,美军的意外赠与 176
★“ 仙女”,废墟上的奇遇 179
★ 洗澡,战地的别样“浴室” 184
★ 除虱,战士发明“冰冻法” 188
★ 哑弹,修坑道的增速与牺牲 189
★ 西海岸,荷枪坐睡两个月 194
第六章 难忘,那形形色色的美军俘虏 /201
★ 搜山,“喊”出4 个美国兵 202
★ 深夜,小个子战士“牵”来5 个大块头美军 205
★ 防空洞,黑人伤兵的那声号叫 209
★ 补充:一位美国被俘将军被遣返前的呼喊 215
第七章 难忘,那隆冬的慰问袋,那金秋的慰问团 /219
★ 沂蒙山姐妹的一双布鞋垫 220
★ 我把慰问团亲人接到了阵地上 224
★ 仲星火送我一张伟人像 231
第八章 难忘,生死线上那情,那泪,那大爱 /237
★ 云山战斗,一块弹片打在我脑壳上 238
★ 元旦凌晨,我倒在了马智里盆地 242
★ 绝望中,天边走来阿妈妮 249
★ 大山中,阿爸基和他的大黄狗 256
★ 伤好了,伤残证也被我撕掉了 264
★ 补充采访:撕掉的伤残证,57 年后又“复原”了 266
★“ 轰”的一声,我被埋在观察所内 269
第九章 难忘,那不长而又久长的初恋 /275
★ 养伤逢初恋:她从上海来 276
★ 补充采访:相约夕阳红 284
第十章 难忘,那些可敬可亲的战地女兵 /299
★ 钢铁战士的泪:不在最前沿的最可爱的人 300
★“ 骒马”与“骡子”:女中尉一言噎住了“点子连长” 305
★ 篮球场:志愿军小伙禁不住朝鲜女兵贴身紧逼 310
第十一章 难忘, 那黎明前的秘密凯旋 /315
尾声 拒绝遗忘(徐海均)
附 我的遗憾
后记 热血热泪凝成的“记忆”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追歼路上:遭遇凝固汽油弹“凝固汽油弹”!58年后,当我在纸上写下这几个字,依然难抑一腔怒火!那是在1950年11月下旬,第二次战役中的一天,我们营正在向南追歼敌人的路上。那天,阴沉沉,灰蒙蒙,从天象看,像是要下雪的样子,但又没下起来,虽然没刮大风,但仍然觉得干冷干冷的。天亮前,我们占领了公路北侧的无名高地,估计敌人会经过山下一条不宽的公路南去。公路的西南端是一片较大的耕地,视野开阔,便于敌人坦克、汽车行动。那里虽然靠近公路,但地形特殊,又是大白天,不利于我们隐蔽,为防敌人袭击而蒙受损失,我们只能在离公路较远的山上躲藏。一夜行军下来,大家已很疲劳,加上天冷地冻,挖工事实在费劲。我们只构筑了很短、很简易的野战工事,堑壕和射击掩体挖得很浅,全是露天敞开式的,深度还不到50厘米,只能隐蔽身体,不能防御敌人炮兵和飞机的轰击。敌人完全是机械化,他们离开公路就寸步难行,而我们恰恰是翻山越岭抄近路走,所以我们反而走在了敌人的前面。我们没有飞机和高射武器的掩护,大白天不适合大部队运动。此时此地,如果敌人没发现我们,估计就只能眼睁睁地放过敌人,让他们往南逃,等以后寻找更有利的地形和机会再歼灭他们。上午11点左右,听到从公路北端的远方传来了敌人车辆运动的响声。我们五连的两个排和机枪连一个排,迅速从休息状态奔向堑壕的射击位置,隐蔽等待。很快,500米外有一股尘土扬起,紧接着就看到一长串车辆在三辆坦克引导下,轰隆隆地朝我们占领的山下开来,其中有四辆汽车牵引着大炮,有六七辆汽车满载着美军步兵。是打,还是放敌人过去?我们都屏住呼吸等待着命令。满载着敌人步兵的汽车刚到我们山下,忽然空中传来嗡嗡声。不好,敌人用来掩护行军的三架飞机飞临我们头顶。敌人飞机很可能已发现了我们在山顶构筑的临时野战工事。


编辑推荐

《1950-1953我在朝鲜战场: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去朝鲜那年,我刚18岁,入伍一年。”“我们连出国的时候一共130多人,回来时只剩下8个。”1950年10月,《1950-1953我在朝鲜战场: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作者何宗光跟随第一批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从朝鲜战争爆发、奔向三八线、突破临津江,到剑指汉城、云山大作战……曾先后负过三次伤,最后一次被敌人炸塌了观察所,活埋了四个多小时,可谓九死一生。《1950-1953我在朝鲜战场: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作者在参加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一部朝鲜战争最前线最真实的口述史,一个九死一生抗美援朝老战士的战场亲历,为你泣泪讲述那三年士兵生活到底是怎么过的!隆重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 PDF格式下载



与众多描述朝鲜战争的书籍不同,本书作者是那场扬威域外的立国之战的亲身经历者,是39军116师的一名文化教员。在此之前,作者本人并没有参加过任何战争、战役。
由于其亲身的经历,使得本书更加可信、愈发感人。它的视角也不同于其它描述朝鲜战争的军事著作,更多的是从作者本人及所在连队的“微观”经历出发的,更加细腻、鲜活。
“去朝鲜那年,我刚18岁,入伍一年。” 1950年10月,作者跟随第一批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从朝鲜战争爆发、奔向三八线、突破临津江,到剑指汉城、云山大作战……前后曾负伤三次,最后一次被敌人炸塌了观察所,活埋了4个多小时,可谓九死一生。“我们连出国的时候一共130多人,回来时只剩下8个。”
仅仅由这一个连队就可以看出,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可以和平的生活,参与那场战争我们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正是那么多烈士的大无畏、献血和牺牲,才换来了新中国未来几十年在那么复杂险恶多变的国际局势下难得的、相对的和平和环境。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所下达的决策和事先采取的种种应对措施,经过60年岁月的考验,依然被事实证明是无比英明的(虽然英明这个词现在已经被滥用的太多了)。正是那个时候的领袖,把一盘散沙的、百年来对外战争屡战屡败的绵羊一样的中国人,变成了战无不胜的猛虎雄狮。
切记:“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经过几十年和平的岁月,长期生活在安定的环境下。使得部分人,忘记了战争对中国的威胁。甚至还有一小部分人对那场战争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对这些不是脑残、就是汉奸的人,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看看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的局势,再看看乌克兰和吉尔吉斯的那些所谓的革命,最终无一例外的,最悲惨的就是大量的老百姓。再看看现在伊朗所不得不面对的赤裸裸的战争威胁。
再想一想1840年以后中国所经历的百年屈辱史,看看当下中国所面临的极度复杂险恶的环境。
“国无利器,人可辱之。有了利器,还要有敢于使用的勇气、魄力、决心和智慧。
由此,再来看看那场60年以前的那场战争,更加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作者年高80,病榻上写写停停前后持续写就5年、出版过程长达3年,从着笔到今天出版总共长达8年,真乃十年磨一剑啊。书中有很多珍贵的图片,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战争。
但作者毕竟不是专业作者,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文字的流畅度和叙事的结构,都还有很大的欠缺。同时,有很多大段落的感情表白和抒发,我相信那是作者本人的真实的内心感受,但在书中过多了,和书的主体内容有些脱节。无论如何,瑕不掩瑜。
向何宗光老人致敬。
向参加那场战争的最最可爱的全体志愿军战士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不要忘了,正是因为他们的流血牺牲,才能有我们现今的和平生活。


送货速度很快,昨晚订购今天就收到书了。书的装帧印刷品相非常棒,很上档次,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感觉。送领导送朋友真是再好不过了。

80岁的作者病榻上写写停停前后持续写就5年、出版过程长达3年,从着笔到今天出版总共长达8年的出版周期,真乃十年磨一剑啊。。由衷地敬佩何宗光老人。


在书的前面作者有一段“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的前言,读来令人非常感动,特摘抄下来,希望更多读者能够看到,不忘历史。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抗美援朝战争过去六十年了,18多万战士牺牲在战场。
这本书告诉人们,能让战士慷慨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只有祖国。
当年,踏上朝鲜土地,所看到的是燃烧的房屋,烧焦的土地,母亲在哭泣,孩子悲哀绝望地嚎叫,遍地尸首、一群无家可归,向鸭绿江逃难的老百姓,脸上刻着痛苦的表情。从他们绝望的眼神中,像是在求助我们,更像是在询问我们,他们应该怎么办才好?
只有在这时,我才更深刻地理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唇亡齿寒的真实意义所在。如果让美军占领全朝鲜,打到中国。那么我们的父母、孩子不是也会遭此苦难吗?想到这些,我的心剧烈地抽痛,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含着悲愤的泪水,带着满腔仇恨去同敌人战斗,保卫我们的人民。
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先后倒在血泊之中,我怎能忘记他们啊!我们不敢忘记他们啊!《烈士唱给祖国母亲的歌》是受烈士生前嘱托而作。记录下来,告诉后人
无数英雄倒在血泊中的形象,总是在我眼前摇来晃去,使我终日食无味,睡不安。我想,这是不是战友们的英灵在催促,要我写下他们英雄业绩,使他们亲人和后代记住他们。
我猛然从病床上坐起,再也忍不住了,用墨水和着泪水,用心血一遍一遍地回忆、一字一字记录下来。因身体有病,只能写写停停。从2003年至2007年,历时五年之久,终于写完了约32万字之后。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艰难地伸伸麻木的手臂,从心中轻轻地喊出一声:“亲爱的战友们啊!我尽力了!”你们的英雄业绩,可以用这本书告诉你们的亲人,让后代记住你们。
我们的战士都是一群什么样的战士啊?他们都是极普通的士兵。当年,他们多数并不是共产党员,甚至连青年团员也不是。但是,他们是把祖国和人民利益看得重于自己生命的人。当面对敌人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无所畏惧地同敌人血战到底,他们是一群充满人性、具有丰富情感和阳刚之气的男子汉!他们的心灵纯洁美丽,精神高尚,他们也有七情六欲需要情感,渴望爱情。但是,为了国家的安宁,他们都自觉地将情感欲望,深深压在心底。
我只想用书的形式,把真实的战士告诉后人。以告慰那些为抗美援朝战争而付出鲜血和青春的战友们,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让我们永远记住英雄的志愿军战士们吧!尤其是那些埋骨他乡的志愿军烈士们。让我们用无限的思念怀念他们。为祖国明天更美好多做贡献,以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中华民族!




何宗光于北京 2011年4月15日


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口述史,非常感人。讲的是39军116师的亲身经历故事。中美第一战王振斌英雄单刀直捣美军指挥部,世界震惊,大大挫伤了美军士气,也给中国志愿军极大的胜利信心。书中都有详细讲述。
书包装非常好,印刷超级棒,图文并茂,相当值得珍藏、送人。
很好的书。


与国外汗牛充栋般的个人对于战争的回忆相比,我们中国人对于60多年前朝鲜战争个人回忆录少得可怜。
而那场战争表现出来的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特别是目前有些国外国内的代理人,无端攻击朝鲜战争,特别是汉奸(包括日奸、韩奸)疯狂叫嚣,意淫地认为美国、韩国是所谓的胜利者,荒谬可笑之极!
让这些汉奸代理人胆寒的是,当年是美国无奈地签署了《停战协定》,也就是休战书,如果愿意,我们中国人非常乐意奉陪到底再打一次,到时候,韩国是否存在还是个问题呢!

作者是亲历战争的老兵,在朝鲜三次负伤,无所畏惧,而文字中至今对于那些负伤、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们的怀念之情让人难忘!


一个底层军官的回忆录,讲解抗美援朝战争参战士兵的切身感受,无论是吃饭、睡觉、洗澡、行军、打仗等方方面面日常生活,还是进攻、撤退、周旋、穿插、迂回、隐蔽等战术行动,都很值得玩味,从这书中朴实无华而又生动真实的语言当中定能让人寻找到原汁原味的战场形态,我个人觉得此书犹如芙蓉出水,让人读罢不能!我给满分。


作者通过记叙当年抗美援朝的战地实闻,展示战争的残酷.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以警示世人:勿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创伤!!!


刚收到书,草草翻了一下,很好看。

但是出版社和编辑太不负责任了,作者介绍一览赫然写着“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九军,进军广西。”

拜托,二十九军到广西去了,那去福建的是谁?二十九军参没参加过抗美援朝?

其实翻开第一页就知道,老英雄是三十九军的。本书编辑不了解军史、战史,也缺乏对老英雄应有的尊重!


一个普通战士经历的抗美援朝战争,展现了一个中国老战士强烈的爱国情怀!


13.9元买入,朝鲜战争是一个迷,以前这方面的资料都是千篇一律的赞文,那么真实的朝鲜战争是个啥,我想这本书也许能给出答案


我想任何一场战争都是这一个一个的普通战士构成的,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我的亲人,他也把自己的伟大生命留在了朝鲜的土地!


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口述史,非常感人。印刷非常好,图文并茂,相当值得珍藏。五星。


最近读了不少关于朝鲜战争的书,仿佛回到那个年代。可以一读。


一位志愿军低级军官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回忆。不错。


这套书整体不错,关于抗美援朝的书籍已出了很多,此书最大特点就是集中记录了下层官兵的战斗生活,真实地反映了那段历史,


为抗美援朝的死难烈士鞠躬,小米加步枪的战斗方式战胜飞机大炮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奠定东北亚二战后新格局,奠定新中国建立的和平建设环境,抗美援朝功不可没!~


那年,那月,鸭绿江那边的记忆


以一个亲身经历战争的人来反映历史,比起那些教科书般的更吸引人


从中国人的角度或是韩国人的角度看6.25战争感觉都不够真实


写实,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的。


国家的光荣是这些士兵用血肉之躯体铸成的


作者的亲身经历,可读可信


写的真实,值得读


希望是真实的。关于韩战,假的东西太多


真实的故事是越来越少,难得。


还没有看 真实就会喜欢


书本质量不错,内容还算真实吧,没细看,慢慢看再来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亲历者会越来越少,留下他们的记忆是对历史的严谨。


关于38军的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我们享受着先辈打出来的和平,也应该了解他们尝过的艰辛。


好书 值得一读 推荐 包装也不错


纸质超好,字很大,看着舒服。


书还没看,看了再评。


不错,书很值得看


最近喜欢这种小说,很过瘾,情节挺紧凑的。


没啥说的 好书


你丫的卖的比白菜还便宜,太超值了。。。


喜欢。。。。。。。。。。


发货很快,内容大概看了一下,感觉不错,纸的质量也不错,,嗯嗯嗯挺厚的一本,,总之不错


年轻人要了解的历史 大家都快忘记了


到货速度很快,孩子很喜欢


听老师介绍的,挺实惠的。


一部更真实、更贴近一线普通士兵的朝鲜战争佳作,读后和其他类似作品有明显的不同。


一个志愿军下级军官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回忆。不错。正因为低级,所以很真实的战争第一线的记忆。可以一看。


抗美援朝战争过去六十年了,这是改变中国人世界地位的历史性战争,战争中中国军人表现出来的勇气值得我们自豪、尊重、纪念、学习。向抗美援朝的将士们致敬!


缺点:一、图书校对不是很令人满意,有许多错误,特别是经常出现“曰”和“院”这两个无意义的字,好像是应该是标点的位置。
二、经常有空洞的大段抒情,老作者有玩弄文笔的需求,但其实不必要。这个问题《定陵风雪》也有,但对于全书的价值,瑕不掩瑜。


可以结合另一本近期的朝鲜战争力作《最寒冷的冬天》来看,从中美角度,互为补充。


我们的士兵天下无敌,抗美援朝现在很少宣传,不知为什么?


虽然只是片段,但是是真实的历史,艰苦的环境,作者亲身的感受,告诉我们抗美援朝的胜利来之不易


老先生的书看了大半,照片比较丰富,内容感觉有点零散,谈不上多精彩,但一个半身不遂的老人花了好几年写成的书还是值得一看的,真人真事,真实历史,补充正史不足。在书中,你能感觉到他们那一辈人的思想观念,他所受的教育已在他的头脑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那种情感,现在的年轻人未必能够体会和接受,但他们表现得是那么赤诚,令人感动!不管后人对那场战争如何评价,所有曾为理想而舍生忘死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


对这段战争是一个很好的读物。


老人是老军人,现在总想起那段岁月。这是同他一个师写的,非常喜欢


比起官方的正史,个人的口述史更值得重视。


历史真实,文笔一般


书很精美,内容正在读,应该不错吧。


希望了解那段历史,可以看看


还没看,但想对那段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一本了解当时历史好书,超值。


朝鲜战争,困难中的勇敢战士


喜欢它的真实的那部分。要是纯民间,纯个性,真实的部分更多些,就更好了。


文笔不是很好,内容朴实


内容比较细,但是琐事较多,可作为了解当时情况的一种补充读物。


可以了解一下。反思还是不够。


额外突然


这本书写的一般,不是很满意


重温战天斗地的历史,图片尤为珍贵


很实在、细腻的文字,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情感体验让我们后来者懂得了那个战火年代的悲壮,懂得了那些美丽、朴素、感人的情怀!何宗光老人在病床上历时3载写就的这部书值得细细阅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