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陈寅恪与红楼梦

刘梦溪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5-1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刘梦溪  

页数:

46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陈寅恪先生释证钱柳因缘诗作和论述《再生缘》及其作者陈端生,每每牵及小说《红楼梦》,其实并不偶然。这些作品的作者和人物,都活动于明清之际以及清朝乾隆时期的社会舞台,也就是当政权吏迭和新朝的统治特别严酷的时候,此种历史时刻,更能见出士人的出处进退与立身之大节。如果说陈先生晚年撰写《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是在“颂红妆”,那么《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再生缘》的作者陈端生,早于他三百多年就在那里大“颂”特“颂红妆”了。人所共知,曹,陈(端生)的“颂红妆”是有历史时代的缘由的,那么寅恪先生呢?他何以要在衰病之年以千钧之力来撰写《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点佛弟之额粉,久已先干。”《论再生缘》后序如是说。“纵回杨爱千斤笑,终剩归庄万古愁”,《柳如是别传》第一章“缘起”第一首题诗如是说。

作者简介

  刘梦溪  辽宁人,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中国文学专业。后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暨《世界汉学》杂志创办人、主编,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专聘教授、文艺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华夏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中日韩东亚比较文化国际会议(常设)执行理事。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论陈寅恪的学术创新与研究方法》、《汉译佛典与中国的文体流变》、《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的奠立》、《传统的误读》、《中国现代学术要略》、《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编著《中国现代学术经典》(35卷,3000万字)、《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10卷,300万字)等。  刘梦溪,一九四一年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研究方向为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九十年代以来的主要著作有《传统的误读》(一九九六)、《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一九九九)、《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一九九七)、《学术思想与人物》(二○○四)、《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二○○四)、《陈寅恪与红楼梦》(二○○六)等,及研究陈寅恪、马一浮的专题论文二十余篇。

书籍目录

  题记  第一篇 陈寅恪与《红楼梦》  第二篇 曹雪芹和他的文学世界  第三篇 《红楼梦》的创作缘起  一 曹雪芹时代的历史大势  二 《红楼梦》产生的思想文化环境  三 作家的不寻常的经历  四 饱含血泪的创作  第四篇 《红楼梦》第一回与《堂吉诃德》卷首比较研究  一 借别人的嘴巴讲自己的话  二 摹仿真实的文学主张  三 “骑士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  四 异地相契和易时而通  第五篇 《红楼梦》前五回在全书结构上的意义  一 现实主义——曹雪芹结构艺术的纲领  二 “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谙则深有趣味”  三 整个悲剧的一个插曲  四 典型环境  五 “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远远处发来”  六 “护官符”的作用  七 梦中之梦  八 结语  第六篇 《红楼梦》早期抄本的回前诗和回末诗对  上篇 回前诗研究  一 回前诗在各早期抄本中的分布情况  二 回前诗的内容和作者问题  三 上篇结语  中篇 回末诗对研究  一 回末诗对在各早期抄本中的分布情况  二 回末诗对的内容和作者问题  三 中篇结语  下篇 综论《红楼梦》每回的开头和结尾  一 《红楼梦》早期抄本每回的开头和结尾概观  二 由每回开头和结尾的形式谈到《红楼梦》的创作过程  三 下篇结语  第七篇 有关《红楼梦》版本的几个问题  一 为什么发生版本问题  二 早期抄本和脂砚斋  三 从抄本到刻本  第八篇 论甲戌本《石头记》的“凡例”  一 “凡例”的内容和抄写款式  二 “凡例”的作者绝不是曹雪芹  三 所谓“凡例”曹撰 三论据质疑  四 “凡例”是怎样形成的  五 由“凡例”谈到甲戌本的年代  第九篇 论晴雯  一 问题的提起  二 晴雯的社会地位  三 晴雯的思想倾向  四 晴雯和袭人  五 晴雯和宝玉  六 晴雯和小丫头  第十篇 《红楼梦》里的管理思想  一 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  二 大观园的新经济政策  三 理念与实践之间  四 管理效果评估  第十一篇 秦可卿之死和曹雪芹的著作权  一 小引  二 宝玉的年龄与秦可卿死的时间  三 贾蓉没有续弦吗  四 秦可卿死于“赏中秋”晚上质疑  五 赘语  第十二篇 王昆仑与《红楼梦人物论》  一 历史仿佛兜了 一个圆圈  二 初版《人物论》写作的 一些情况  三 在对比中研究人物  四 重视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  五 对人物性格的独特理解  六 人物形象与创作思想  第十三篇 茅盾与红学  第十四篇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  第十五篇 《牡丹亭》与《红楼梦》  跋尾  跋尾 二

章节摘录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作《红楼梦》这样一部作品?我们从他的特殊的家世  生平中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他决不是无所用心而写作的,而是怀着创痛来回  忆往昔的生活,抒写对人生和社会的感喟和理解。《红楼梦》第一回援引的  一段“作者自云”,是打开曹雪芹创作意图的一把钥匙。  这段话是这样写的:“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  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可以相信,这确实是  曹雪芹自己说的话,是关于《红楼梦》创作缘起的真实的自白。所谓“历过  一番梦幻”,所指无他,就是康熙和雍正政权交替给他的家族带来的政治大  变故,使“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大家族一变而为负罪的平民。这种突如  其来的变化对曹雪芹的打击太沉重了,也太突然了,他不敢相信,又无法不  相信,真如做了一场大梦一样,一觉醒来,目瞪口呆,不知此身为何物矣。  正是这场政治大变故,使他历尽了人间沧桑,饱尝了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  的现实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恪守封建正统观念的人生道路。《红楼梦》第  二回写贾雨村闲居无聊,到郊外赏鉴村野风光,忽在山环小旋、茂林修竹中  隐隐看到一座庙宇,门前对联写的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他觉得这两句话文浅意深,“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  这应该写的是曹雪芹自己的真切感受。只有“翻过筋斗”,经历过大挫折,  有大阅历的人,才能写出《红楼梦》这样的旷世奇作。古人讲发愤著书,西  哲说义愤出诗人,揆诸《红楼梦》,自然也是发愤之作。敦敏《题芹圃画石  》诗后两句是:“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不单画石,写作《  红楼梦》一定也是这种心态。  再没有比自己的家族遽然败落对一个人的影响更直接也更深切的了。曹  雪芹抚今忆昔,上下求索,不能不追溯这败亡的因由。第五回《好事终》曲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是《红楼梦》作者的一种解释  ,近似于“情孽论”。第十三回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说:“常言‘月满则  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  ,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  的诗书旧族了。”又说:“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  的。”这是曹雪芹对其家族败落所作的又一种解释,走向了历史循环论,但  也不无辩证法思想。《红楼梦曲》里说的:“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这又是一种解释,宿命论的解  释。而“树倒猢狲散”这句话,是曹寅生前经常说的,曹雪芹不能毫无所闻  ,连这句话都直接写进书中,说明作者写作《红楼梦》的寄托多么深远。但  情孽论也好,宿命论也好,历史循环论也好,只不过是作家暂时的思想归宿  ,无法回避的更为现实的因素,是雍正上台以后整治政敌,他的家族遭到了  牵连,被抄家没产,从此一蹶不振,因此他对清朝的腐朽政治特别是皇室内  部的倾轧,实抱有切肤之痛。敦敏和敦诚的与曹雪芹有关的诗里写的:“秦  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扬州旧梦久己觉,且著临邛犊鼻挥”  、“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等,都昭示出曹雪芹写作《红楼梦  》,是怀有深刻的今昔感的。尤其敦敏《赠芹圃》诗里的四句:“燕市歌哭  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氇毺白眼斜。”诗中直接  点出了“新愁旧恨”,可见曹雪芹是怀着怎样愤懑的心绪来写作《红楼梦》  。诚如脂砚斋批语所说:“特为梦中之人特作此一大梦也。”但这样的创作  意图,无论作者和批者,都不敢公开讲出来,所以又必须“将真事隐去。”


编辑推荐

  对于《红楼梦》,陈寅恪先生并未撰专文进行研究,但在其论著中曾多次提及且有精彩的评价。他的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的整体评价以及对作者、成书渊源的观点;二是以《红楼梦》为参照系,与他的红妆研究进行比较,有时也顺便对《红楼梦》中的一些细节给予简要的评述。《陈寅恪与红楼梦》严谨地论证了陈寅恪之于红楼梦的研究及精辟言论,值得一读。从《陈寅恪与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寅恪凡在其著作中提及《红楼梦》之处,都是有其深意在的,决非闲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陈寅恪与红楼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