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史
2007-5
中央编译出版社
弗兰克·韦尔什
677
无
我第一次对香港产生兴趣是在1970年。当时,我担任董事的一家伦敦银行收购了道亨银行,道亨银行是香港一家规模不小的华资银行,之后我到这个殖民地去了一趟。 不久,我家在1972年买下了弗拉斯宅邸,这是从前广州和香港商人颠地兄弟(兰斯洛特·颠地和威尔金森·颠地)在威斯特摩兰建造的一座宅邸。1839年,中国当局威胁要拘捕兰斯洛特·颠地,引发了最终导致第一次英中战争的事件。这场战争通常以“鸦片战争”而闻名,结果导致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广州贸易大多转移到香港,颠地洋行成为这个新殖民地最有实力的商号之一。弗拉斯宅邸,连同内部保留下来的家具(德拉姆市古尔本吉安东方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式大床值得一看),清晰地反映出维多利亚时代早期那些“富商巨贾”的品位。弗拉斯宅邸有一些细节颇为有趣,这些细节表明了颠地洋行有别于其主要竞争对手怡和洋行的特征。与马地臣和三行地臣在苏格兰高地建造的豪宅相比,弗拉斯宅邸显得朴实无华,体现了兰斯洛特·颠地更为严谨、较少浮夸的性格。弗拉斯宅邸的一些细部颇有特色,如手绘墙纸、乳白色的室内家具以及精致的意大利样式金属制品。宅邸向公众开放后,我们在肯德尔市阿伯特霍尔博物馆协助下,安排了关于对华贸易沿革的小型展览。我为这个展览撰写了一份简明指南,这份指南就是本书最早的雏形。 我想在此先做几点说明。不幸的是,任何关于英中两国关系的历史著述大都是片面的和不完整的。之所以说是片面的,原因在于,任何一位准备研究北京的历史档案馆所藏满文和中文官方档案的学者,多半不会注意到19世纪英国政治和社会的微妙之处;而且学术界入士在研究这个殖民地历史中突出的商业问题时,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另一方面,若是不懂中文,就不得不依靠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翻译和节选出来的材料,本书作者就是如此。这样一来,除了可能存在的其他不足之处,本书的叙述不可避免地是以英国为中心的。要用一本书的篇幅涵盖如此宏大的主题,描述一个社会将近两个世纪的历史,势必要做一些乏味的概括,或是选择一些能够反映问题的事件。为了避免平淡乏味的概括,我很遗憾地不得不省略许多相关材料,但我相信本书所附的参考书目至少能够在史料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香港的时局变化很快,由于写作与出版之间难免有时间间隔,我无法在本书中对这一间隔时期的时局变迁做出公正的评判。1991年3月到1993年3月的两年间,香港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英国。不光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其他许多指标上,这个殖民地最终、或许是永久地、而且肯定是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高速度超越了“宗主国”。 政治的发展也很迅速,而且更为令人吃惊。1992年10月,香港总督决定以一种颇为罕见的方式——如果说以前曾经有过的话——运用王室特权。总督凭借一纸政令,改变了立法局的组织结构,以及立法局与行政局的平衡。这种情形如同一位斯图亚特王朝君主运用自己的绝对权力改变政府的运作方式。虽然彭定康的动议强调了王室权力的权威性,但这项动议改变了香港宪政的发展方向。本来,宪政改革的方向是立法局民选议员进入行政局。彭定康先生的动议还造成了一个小小的后果,那就是我不得不在结语中修订我对彭定康到来之前香港宪政体系的描述,以反映这些新变化。 我意识到本书的不足之处,愈加发自内心地感谢那些曾经给予我慷慨帮助的人士。英中友协的劳拉·里夫金、印度事务部图书馆的托尼·法林顿、中国国家档案局局长冯子直,使得我的北京之行成为可能。在北京,我得到了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徐艺圃和国家档案局外事办副主任沈丽华的帮助。他们慷慨而友好的帮助使我们能够鉴别一些重要史料,从而对19世纪40年代的英中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剑桥大学图书馆的查尔斯·艾尔默承担了最为艰巨的任务,他准确地把手写体的中文史料翻译成英文。在香港,冼玉仪博士和陈刘洁贞博士在好几个问题上耐心指导我,张荣洋博士和普里西拉·罗伯茨博士不知疲倦地给予我殷情款待,并在从广州贸易到现代美国历史的诸多问题上给予我指点。我感谢上述人士,感谢香港大学历史系的其他教员,尤其是Adam Liu博士,他毫无怨言地容忍了我这个不速之客。我还要感谢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教授、副校监阿尔伯特·罗德里格斯爵士、迈乐文博士、彼得·韦斯利·史密斯博士以及柏立基教育学院的院长和全体职员。在香港,我还要感谢卫奕信勋爵伉俪、翟克诚爵士、姬达爵士、马世民、吴应湘,尤其要感谢克莱尔·霍林斯沃思和莫里琳·赛宾。奈杰尔·卡梅隆、苏珊娜·霍伊、阿兰·伯奇等历史学家极为友善,他们关于香港的知识远比我丰富。香港政府新闻处的马克·平克斯通和Shirley Wong,香港历史博物馆的丁新豹博士、政府文件处的Thomas Lau博士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我感谢马克·亨内克-梅杰、莱斯利·亨内克-梅杰以及菲利浦·沃克尔、玛丽·沃克尔,他们为我引见了多位香港人士,其中包括刘健仪议员、安格斯·福赛思、毕比·福赛思、彼得·卡尔顿、特丽西亚·卡尔顿。 回顾往事,我意识到,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与戈尔-布思勋爵、科林·克罗爵士、约翰·柯尔维尔爵士等睿智而渊博之人的交谈,使我受益匪浅,他们关于外交事务和威斯敏斯特的经验罕有其匹。我还要感谢约翰·佩奇、埃利奥特·肯达尔牧师、约翰·M.斯各特、D.B.埃利森、外交与联邦事务部的M.J.F.洛根夫人、罗伯特·麦克斯通·格雷厄姆、Yen Chung、詹姆斯·卡斯尔斯教授,罗利画廊的乔纳森·萨维尔、雪莉·哈泽德(弗朗西斯·斯蒂格马勒夫人)、乔治·沃格伯、埃利·沃格伯、玛丽·特恩布尔、伦纳德·雷纳。 英国、香港、法国和美国的一些图书馆工作人员总是耐心地对待我这样一个毫无经验又几乎不懂电脑的研究者。我特别感激给予我很大帮助的香港驻伦敦高级代表约翰·亚克斯利,代表处图书馆、厄休拉·普莱斯以及国家海洋博物馆图书馆尽心尽责的工作人员。我还特别感谢怡和洋行允许我使用他们的档案资料。 感谢以下人士和机构允许我复制一些说明性资料: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G.H.克里准将、格林尼治国家海洋博物馆托管人、香港政府新闻处、大英博物馆托管人、伦敦威尔康姆学院图书馆、香港皇家警察队以及《南华早报》。马丁·格雷戈里画廊惠允我使用本书封面所使用的油画。 有关中国的著作都会面临一个难题,这就是中文姓氏的音译是采用威妥玛式拼音还是汉语拼音,1985年之前出版的著作通常采用威妥玛式拼音,汉语拼音则是现在最普及的注音方法。读者接触到的英文历史著作,包括李约瑟博士的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大多都采用威妥玛式拼音或是其变种,因此本书关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所有参考资料采取这种拼音系统。另一方面,当代中国人姓名使用汉语拼音拼写。一些特殊的人物姓名,如Chiang Kai-shek(蒋介石)、Mao Tse-tung(毛泽东),属于西方新闻界的习惯用法。这样一种折衷做法既避免了那种“愚蠢的连贯性”,又可以方便编制和查找索引。为保险起见,重要历史人物用两种拼音拼写。 香港的粤语姓名拼写尤为困难。在其出色的《香港社会的形成》一书的附录三,陈伟群博士列出了至少54种不同的英文姓名拼写方式。除此之外,有些人士既有教名,又有中文姓名,显然很难采取一种统一的标准。 另外一个特别容易造成误解的问题是香港的货币单位。银元是广州贸易使用的货币,香港用来作为通货,虽然交易记录的货币单位通常是中国的银两。殖民地早期账目的货币单位是英镑,从1862年开始,港币成为通行的官方货币单位,其价值随白银价格的涨跌上下浮动。1981年,港币与美元挂钩,汇率是1美元兑换7.80港元。除非特别指明是美元,否则本书中的“元”均是指港币。如果需要与英国的情况做比较,有时会把货币单位折算成英镑。 以下一些度量衡也需要说明: 1两等于英制度量衡的一又三分之一盎司; 1亩约为三分之一英亩。 还要指出的是,在本书中,香港政府的二号人物和白厅的殖民地国务大臣通常都是用“Colonial Secretary”(译者按,中文版分别译为“辅政司、布政司”和“殖民地大臣”)。 后记 这本《香港史》即将和读者见面了,欣慰之余,还有复杂的心情。写这个后记的时候,离最初着手翻译此书,已过去整整10年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初书稿如约完成后却未能出版。10年后的今天,当年在南方寒冷冬夜挑灯翻译的情景犹历历在目。除了感慨时光的流逝,也觉得总算是能够对过去的岁月和付出的心血有一个交代。 感谢弗兰克·韦尔什先生授予中文简体字版版权,使得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虽然出版时间之长恐怕要大大超出他的预料。征得韦尔什先生同意,我对少数几处地方的文字做了处理。
本书系统、全面地叙述了1838到1990年间香港的发展历史,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问题,如律劳卑使团、港脚贸易、两次鸦片战争、英国强占九龙、新界、“香港海关封锁”、19世纪末香港的瘟疫、香港与1911年的中国革命、香港与抗日战争、战后香港的发展等,引证了大量原始史料加以论述,尤其是深入分析了英国国内政治对英国对华政策以及香港前途的影响。 为拟定此书,作者除参考数百种相关著述外,还遍访英、美以及中国的档案馆,广泛收集了大量原始资料,其中很多属此前从未使用过的未出版档案。丰富的史料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此前较少或从未接触到的英国方面的一手史料,也使本书细节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弗兰克·韦尔什,生于19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迄今已出版颇受好评的英国史、南非史、澳大利亚史和香港史著述多种。
序前言:不情愿的双亲第一章 两个帝国 末代王朝 学者与士绅 东印度公司的崛起 不幸的航程第二章 鸦片生意 使人快乐的植物 多变混乱的程序 我此生从未见过鸦片 一群花花公子 收入不错的行当 谁想打一场对华战争第三章 律劳卑勋爵的屈辱 凄凉的墓志铭 第一个提议占领香港的人 别让煮熟的鸭子飞了 最谦卑而顺从的仆人 兰斯洛特·颠地衣领之战 鸦片与威士忌第四章 不平等条约 保护神 瞄准琉璃塔的大炮 南京条约 两个帝国的仲裁者第五章 贫瘠之岛 “女王陛下的领地” 璞鼎查时代 体面而富有的华人第六章 德庇时突袭 马丁的报告 刑罚 硫磺、树脂、啤酒和黑啤酒——还有鸦片 广州城里的是是非非第七章 英法联军 名声不好的房子、台球厅和小船 庸医包令 “亚罗”号事件第八章 喧嚣与骚动 不顾一切的对抗 九龙半岛 殖民地部 汇丰银行 非法游戏 亲王来访第九章 令人不快的话题 污水与肉刑问题 梅毒只能通过接触传染 总税务司赫德 来访者的评述第十章 香港要塞 捍卫英帝国 法国的野心 萨金特将军的大炮 瘟疫第十一章 香港殖民地的拓展 1895:中日之战 无视法律的恶例 秘密社团的“恶棍首领” 弥敦爵士的铁路第十二章 香港与中国革命 恶毒的议员 爱国的通奸行为第十三章 动荡的局势 冷若冰霜的面孔 为什么必定会发生对日战争? 妹仔 蹒跚走进20世纪第十四章 大东亚共荣圈 可耻的默许 大难降临 我们现在自由了 英帝国被一笔勾销了 英国选民根本不在乎香港第十五章 在夹缝中生存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态度 金钱至上 毛泽东的变革计划第十六章 黄金时代 麦理浩走马上任 司空见惯的腐败 华人社会第十七章 退场 香港的前途 直接选举问题 破旧的帝国背包 殖民主义的终结尾声附录一 历届英国政府与中国的重要人物附录二 历任香港总督参考书目索引译后记
总督司徒拔情绪激动地要求用贿赂或武力来结束抵制,继任者金文泰爵 士则采取了较为平和的政策。金文泰是殖民地部门的一个怪人,他以优异成 绩毕业于牛津大学,文官考试的成绩异常出色,足以让他任意挑选工作部门 。他本可以去印度事务部、外交部或财政部,结果却选择了被视为才智平庸 之辈避难所的东方殖民地司。金文泰兴趣广泛,颇具个人魅力,还曾编辑出 版4世纪拉丁情诗集《维纳斯的不眠之夜》,这本书是少数出自殖民地总督 之手的学术著作。1900年,金文泰前往香港,在新界从事土地登记工作。金 文泰的上司全都热情称道他的才干,卜力认为他是“东方司最具才干者之一 ,一个学者和思想家,有朝一日必将有所成就”。卢押认为他才华横溢,富 有同情心,令人愉快。在出任香港总督之前,金文泰曾被郑重其事地提名为 香港大学校长。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学会了多种语言。1907年,他开始进行 从中亚到九龙长达3000英里的徒步旅行。此后,由于殖民地部众所周知的原 因,金文泰在英属圭亚那和锡兰工作了12年,关于中国的稔熟知识在那里毫 无用武之地。 可怜的辅政司施勋竟然一度想当总督,1925年8月22日,他在给妻子南 恩的信中写道:“金文泰被任命为总督让我非常吃惊,我想他会干得很出色 ,这个任命不失为明智之举,可是我也在香港,大家都认为我干得很不错, 这个任命就很成问题了。”金文泰很快理顺了司徒拔时期遗留下来的纠缠不 清的各种关系,不但与广东政府,还与英国外交部及其驻北京、广州的代表 建立了联系。驻广州总领事詹姆斯·杰弥逊长出了一口气,他认为司徒拔和 施勋根本不了解中国人,“香港的外国人甚至比中国大陆的外国人……更把 握不住变革的性质和范围”。杰弥逊正确地觉察到中国“非常敏感的民族主 义精神的发展”,香港当局却对此“无动于衷,十分愚蠢地一无所知”。 这位新总督谒力争取舆论的支持,他得到日后成为行政局议员的罗旭龢 和周寿臣的帮助。罗旭龢得到一笔政府津贴的扶持,出版了一份在这个殖民 地和华人中有众多读者的反共报纸。金文泰力图巩固这一成果,抱怨伦敦禁 止他展开“防御性的反宣传……我希望上次大罢工的教训在本地劳工界形成 足够强的舆论,使人们相信相对于肆虐的工会暴政,资本主义剥削的鞭子还 算仁慈的”。金文泰认为必须猛烈回击共产主义宣传,只有那些盲目轻信的 人才会相信政府为了保障桥梁的安全而把幼儿埋在桥底下的传闻。但是,印 度旁遮普发生臭名昭著的阿姆利则大屠杀之后,下述传言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1919年,昂泽黎[?]部族1万多人在公园集会,结果遭到英国士兵用机关 枪扫射,全部罹难。”殖民地部并未密切留意这个殖民地的民意,1927年2 月21日,殖民地部助理次官沃尔特·埃利斯写道:“我认为不必理会那种认 为香港华人‘秉性忠诚’的说法。中国佬一无所有,势必会感谢上苍让他们 生活在英国正义护佑、而不是军阀和共产主义者控制的香港。” 广东政府全面支持罢工者,罢工者的行动很快就失去控制。他们要求资 方彻底让步,恢复工作,发放金额超过2000万元的罢工津贴和赔偿。香港政 府不愿输得如此灰头土脸,经过毫无成效的磋商,金文泰决定转而采取强制 措施。这个决定遭到英国驻广州总领事约翰·白利安爵士的强烈反对,却得 到殖民地部的大力支持。自去年11月以来,利奥·艾默里执掌殖民地部,总 是乐于表现出一种极端的帝国主义姿态,艾默里在自传中写道:“中国咄咄 逼人的反欧民族主义的发展……导致我们与外交部发生巨大分歧,外交部主 张采取绥靖政策,我们更关心英国企业在香港这样一个繁荣的殖民地的既得 利益……但是,”他不无遗憾地补充说,“面对华人的抵制,香港几乎束手 无策。” 抵制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包括不能赊账这样令人难以忍受的不便。 法国外交官保罗·莫兰幸灾乐祸地报告说: 香港正陷入一蹶不振的境地……革命的中国通过令其商业破产,竭力一 点一点地使这座城市屈服……通常在这些地区买任何东西都可以签单,就连 鸡尾酒也可以赊账。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旅馆和商店贴出告示,提醒人们 :“请付现金”。 不过,事态正朝着有利于这个殖民地的方向发展。孙逸仙去世后,蒋介 石掌握了国民党领导权。蒋介石曾在日本军队受训,到莫斯科考察过红军的 体制,他被任命为黄埔的军事学校校长。他以这所军校为基础,组建了一支 强大的军队,日后凭借这支军队重建中央政权。蒋介石的第一个举措是发动 向上海和南京的北伐,这就需要巩固他在广东的地位。1926年3月,蒋介石 支持者发动政变,解除了共产党人的武装,从而大大缓和了局势,白利安称 之为“一次彻底的大转向”。6月,蒋介石提出一项“八点方案”,其中之 一就是结束抵制。至此,秋后算账是迟早的事了。英国皇家海军小规模地炫 耀武力,驱赶码头上的示威者,香港政府也坚决拒绝给罢工者任何金钱补偿 ,进一步加速了抵制的结束。1926年10月,在没有获得任何补偿的情况下, 抵制静悄悄地结束了。P422-424
《香港史》是迄今为止西方出版的最权威、最详尽的香港通史,一出版即大获好评,并多次印刷。
无
鸦片战争、英国强占香港岛、九龙、新界、19世纪末香港的瘟疫、香港与1911年的中国革命、香港与抗日战争……作者引证了大量原始史料加以论述,描述了香港社会将近两个世纪的历史,尤其深入分析了英国国内政治对英国对华政策以及香港前途的影响。情节生动,发人深省。好书!
香港的历史并不算长,但是在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以及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几十年间,这个弹丸之地却成为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焦点。每每提及香港,不免就要想到林则徐,还有邓公、李嘉诚。但是在英国人的历史研究中,却并不如此。这本书,可能由于很少从中国人的角度去思考香港的历史,其史观带着纯正的西方文化观念,反而却成为西方人最为接受、评价很高的关于香港历史的一本书。再加上这位作者有着最成熟文化的底蕴,文字功底深厚,资料详实、知识丰厚,在把香港还原为一座中、西文化交流和冲突的重镇的过程中,一直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解读,使我常常不能释卷,深深地为那一段历史过程叹惜。没有中国人,怎么会有香港?没有世界对于香港的发现,又怎么会有殖民时期和沦陷时期的香港?没有未来对于香港的冀望,又怎么会有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没有人们对于自身理解的变化,又怎么会让香港在不同时期显现不同的魅力?可以说,香港人如果不知历史,就绝对不会拥有新的目标、崭新的明天。同样可以说,一个普通中国人,如果不知道香港的过去,也同样无法真正融入自己的未来。这或许就是《香港史》的价值所在。不妨一读。不妨读几段。不妨跳出香港来再看一下中国的历程,想一下,还有哪些可以让中国人体会得更深些?
这是英国人写的香港史。其实,英国人可能比我们中国人更懂得香港的历史,了解香港历史上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本书的遗憾在于,为了能够顺利出版,在征得原作者同意的情况下,译者“对少数几个地方的文字做了处理。”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译者在哪些地方做了处理,是怎么处理的。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最近在读《香港历史》,一个外国人写的,很好奇这会是怎样一本书?!虽只读了几十页,已感觉到极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对历史的分析也不乏客观与深刻。初步读后感是,同样的素材,分析问题角度不同和切入点不同,反映出的历史发展内因亦会大相径庭。也许,读史的乐趣便在于此。
作者很好!把香港史说得很清楚。大英帝国政府是全世界第一个“跨国公司”,香港是他非常重要的“分公司”。把中国看成一个公司,四种人才在搞经济:海归第一人当然是香港;本土西式教学高材生当然是上海;官办特训班的尖子是深圳;外加党校毕业的代表北京。第一遍看《香港史》,我心里想的主要是以上两点。下次看可以进一步。
有助于了解香港的历史,有比较具体的史料。
对香港的感情起了微妙的变化
之前在新华书店买过这家出版社的《澳门史》一书,感觉非常好。
外籍作者对史学客观尊重,文章扎实、精彩。注重专业素养、却不呆板。
书外观很好,外国人的视角,做为学史的参考吧。
导师说过,回忆历史才是对目前的最好的珍惜。
值得收藏的一本书,很厚重,在书店翻过了才决定买的。
书的内容很不错 比较容易理解
以后要经常在当当上面购书
纠结苟合的一对
还没看了,是一本正史啊。
作为一本讲述香港历史的著作 它本身的历史味挺浓厚的 有些页面还有泛黄的印迹 但价值是予以肯定的
对香港又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啊
对城市史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此书写的不错,很好的,与我们一般的看到的历史有所区别,能让人感觉到不是一味的那种照搬照抄的感觉,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就是价格太贵了点
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书。
对于一个深圳人很有必要读读此书。就是翻译的有点晦涩,特别是人名的翻译。
为了凑齐获奖券金额,吆喝同事一起买书,于是他就选了这本书,说很好看。本人没看过,但是以同事的意见为参考,打个四分吧。
很全面,很详细,很中立的参考史书
书挺好的 不过很脏 包装的塑料纸已经烂了 书页上也有灰 希望配送可以温柔一点
看到是畅销书,买了,很值得一看
以英国人视野和位置写就,年代略久远。
这是我见过的最详细具体的有关香港历史的书籍
可以,挺好的,不赖,还行,约西,八哥呀路,咯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