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公司

[美] 泰德·C. 费晓闻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美] 泰德·C. 费晓闻  

页数:

306  

译者:

韩伟,员晓枫,陈晓文 等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一个一度曾被贫穷和旧的思想体制搞得步履维艰的大国如何变成了有着超强活力的全球资本中心?中国三倍于美国的发展速度意味着什么?中国消耗了分别占世界总量40%的水泥和25%的钢材又意味着什么?3亿农民离开他们的土地迁到城市,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迁徙对世界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几乎全球所有的最大的公司都在中国有大规模的运作?企业迁入中国,对留在美国、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工人又意味着什么? 同时,是什么造就了不断壮大的中国企业具有如此危险的竞争力?一旦中国有能力以一半的成本生产和制造目前只有美国和欧洲才能生产和制造的几乎所有的一切,诸如计算机、汽车、大型喷气式飞机等等。又将会发生什么?这些发展又如何触及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并且直接进入所有美国人的日常生活? 以上问题。《中国公司》一书提供了所有的答案。美国新闻记者泰德·费晓闻(Ted C.Fishman)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关中国宏观发展方向的生动画卷。费晓闻首先描述了众多低消耗的中国厂家爆发式的生产能力和13亿消费者日益膨胀的胃口,两者皆系外国资本史无前列地进入中国市场和中国内部强劲的技术进步所致。费晓闻穿行于纷乱繁忙的中国各地,足迹遍布中国的工厂、集市、街道、商店、乡镇和城市。在那里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们正在谱写着中国式自由经济的生动故事。在采访了大量中国、美国和欧洲的工人、经理以及高层决策者的基础上。费晓闻告诉人们中国将会怎样迫使所有的人深刻反省自我,不管你是消费者、工人、公民,还是为人父母。该书及时的报导和精辟的分析将深刻改变读者如何去思考美国的前途。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泰德·C.费晓闻 译者:韩伟 等

书籍目录

序 世界因中国的增长而变小 巨大的劳动力市场 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厂的工人意识到了什么? 数字告诉我们什么——它们又不能告诉我们什么? 惊讶还在后头 跟着钱走——到中国去 实力变化导致新秩序第一章 乘着悠闲的游船看快速变化的中国 台湾怎样“入侵”上海 火箭式建筑第二章 反对旧思想体系的革命 13多亿人的大脑 共产主义的一亩三分地 集体化及其弊端 18位农民是如何拯救了中国 用资本武装到牙齿的共产主义战士第三章 要想生产160亿双袜子。先得犯法 借时间来买未来 需要整个村庄才能增加国际市场份额 摸着石头过河 一个皮带厂在麻省关闭,同时有上千家厂在中国开张 只要你造起了工厂他们就会来 熊彼特在21世纪第四章 和乔治·杰森在北京相遇 模仿的魔力 源源不绝的现金 妖魔是如何从瓶中逃脱的 深圳的劳动妇女1 为钱而工作得更认真 深圳的劳动妇女2 明亮的工厂,黑暗的城市 男人在哪里? 淘金 请多一些果汁 地平线上的毒雾 “我必须将我的妻子带到中国看看” 龙之动力 公路卫士第五章 “毛主席”卖起了汤 吃好喝好 拉面飞舞 流动的宴席 毛家菜第六章 窥镜里的中国 全球化的玉米迷宫 ……第七章 中国价格第八章 后来者居上第九章 盗版问题第十章 中美经济第十一章 中国的世纪第十二章 最后一个故事译后记

章节摘录

  费晓闻,美国著名的、有着资深商业背景的新闻评论人。长期为《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Times Magazirle)、《哈泼斯》(Harpers)、《今日美国报》(LJSA Today)等媒体供稿。他的评论经常被美国公共国际广播电台的市场栏目(Marketplace)引用。他曾供职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在1992年以前经营自己的证券交易公司,现定居芝加哥。


编辑推荐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解放了中国人压抑已久的生产能力,中国正发展为“工业超级大国”,全球经济秩序也因此发生深刻的变革。菲什曼说,在美国沃尔玛超市里销售的商品中,有70%是中国生产的。中国现在不仅是玩具、服装和电子消费品的最大生产者,而且还迅速地升级到汽车、电脑、生物、航空、通信生产领域。CNN在报道最近德国汉诺威举行的一个通信展时,两位主持人就惊叹中国参展厂商的数目已经超过了美国。“中国制造”席卷几乎所有工业制造领域,美国公司根本无力招架,作者说,它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到中国设厂,要么关门大吉。而美国企业出走中国,直接导致美国国内的就业水平降低,也因此造成了美国人薪水的减少。但是到中国设厂对美国企业也是福祸相倚,因为中国公司会学走美国的技术,然后复制生产,但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格却更低。这样,大量廉价的中国货又拥入美国市场,美国贸易赤字也因此节节攀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公司 PDF格式下载



如果下一个大国是中国,那我们就要有我们的文明,而不是一个暴发户,眼里只有钱,只有势力,只有官二代,富二代,中国的老百姓应该强大起来,而不是一天到晚被忽悠,只有民富才能国强,中国人目前光只有团结没有用,还要有思想!


官腔不重的外国人写中国,再加上是一些留学生翻译的,应该没怎么走样。书中有很多小信息非常有意思,比如:美国有14个小城市叫北京,32个小城市叫广州,据说都是当年集体认为,从地球另一端的北京、广州打洞,打穿了从美国冒出来就是他们的地方。当然还有更多有价值、有趣的信息。


有收获,不过措辞难以吸引人。有点累。


2012年1月8日成交为什么我买两百块钱的东西积分到现在没有返还?


hx此书内容不错,但纸张质量不是很好,而且其中还出现有别字的现象


书的内容,仅仅是一些罗列,有些浪费时间


作者原名特德 ? 费什曼( Ted C. Fishman ),费晓闻是他为自己选择的中文名字。有过证券交易经历,后来成为新闻评论人。写了此书,为自己取一个中文名字,是遵从中国学家取中文名字的传统,隐隐有以中国学家自喻的抱负。 本书原作者是一个现实主义的观察者。虽然本书所涉常识、意识形态上存在或多或少错误、偏见(如说公社化打破了家庭,因为搬到集体居住使家人不能团聚;认定药房都归政府所有,处方须经三、四层小官僚审批),但他的基本出发点却是主张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上,国与国之间应该彼此依存,互通往来,必须正视中国崛起的事实,才能与之恰当的相处。作为一个以求真、求知为目的的异域观察者,作者的眼光是敏锐的:既看到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秩序造成冲击的猛烈,也看到存在制度制约等造成的严重问题;既看到美国面临的挑战、无奈,也看到美国的优势;既看到两国利益的冲突,也看到彼此互补带来的好处。此书给中国读者带来的,既有值得乐观的兴奋,也有曾经沧海的劝勉。 不用说,作者的着眼点当然是美国利益,但是他对中国的态度是接触、交往,而不是遏制;他认为,只有采取这样的方式,才符合美国利益。利益冲突是客观存在,立场差异也是客观存在——对此我们似乎无法也不必提出更高的要求。求同存异,是我们在冲突的世界里达致并存的明智和应有的雅量。作者的批评虽然尖锐,但总体上说是出于友好和善意,而非恶意拆台。美国报刊评论《纽约时报》:作者以一种“混合着害怕和赞赏的感情”来描写中国的经济奇迹。书中讲述了中国成长为世界经济繁荣头号引擎的过程,还在多个层面上,尽可能详细地分析了中国的繁荣给世界——特别是美国所造成的影响。李尔庭(《金融时报》亚洲版总编辑):在预测充满活力的亚洲各经济体将如何改变世界格局的书中,为这些经济体贴上“公司”(Inc)的标签,这已成为一种成人仪式,而且往往也是个咒语。如何评估中国复兴的本质,记者费什曼则纵观了有趣的事实和一些重要思想。 阅读更多 ›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