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沉思录

[古罗马] 马可·奥勒留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

[古罗马] 马可·奥勒留  

页数:

211  

译者:

何怀宏  

Tag标签:

无  

前言

斯多葛派著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一180),原名马可·阿尼厄斯·维勒斯,生于罗马,其父亲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但早已定居罗马多年,并从维斯佩申皇帝(69—79年在位)那里获得了贵族身份。马可·奥勒留幼年丧父,是由他的母亲和祖父抚养长大的,并且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甚至绘画方面得到了在当时来说是最好的教育,他从他的老师那里熟悉和亲近了斯多葛派的哲学(例如埃比克太德的著作),并在其生活中身体力行。还在孩提时期,马可·奥勒留就以其性格的坦率真诚得到了赫德里安皇帝(117~138年在位)的好感。当时,罗马的帝位常常并不是按血统,而是由选定的过继者来接替的。在原先的继嗣柳希厄斯死后,赫德里安皇帝选定马可·奥勒留的叔父安东尼·派厄斯为自己的继嗣,条件是派厄斯亦要收养马可·奥勒留和原先继嗣的儿子科莫德斯(后名维勒斯)为继嗣。当赫德里安皇帝于138年去世时,马可·奥勒留获得了恺撒的称号——这一称号一般是给予皇帝助手和继承者的,并协助他的叔父治理国家,而在其叔父(也是养父)于161年去世时,旋即成为古罗马帝国的皇帝。遵照赫德里安的意愿,他和维勒斯共享皇权,但后者实际上不起重要作用。马可·奥勒留在位近二十年,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与东方的安息人的战争,来自北方的马尔克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进逼,以及内部的叛乱,使罗马人口锐减,贫困加深,经济日益衰落,即使马可·奥勒留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待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这部写给自己的书,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马可·奥勒留与安东尼·派厄斯的女儿福斯泰娜结婚并生有11个孩子。据说。他在一个著名的将军、驻叙利亚的副将卡希厄斯发动叛乱时表现得宽宏大量。但他对基督教徒态度比较严厉,曾颁发过一道反对基督教徒的诏书。公元180年3月17日,马可·奥勒留因病逝于文多博纳(维也纳)。斯多葛派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其目的在于为伦理学建立一种唯理的基础,它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人则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火的一个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他的本性是与万有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他应该同宇宙的目的相协调而行动,力图在神圣的目的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完善。为此,他必须让自己的灵魂清醒,让理性统率自己,正如它统率世界一样。所以,斯多葛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nature有“自然”、“本性”两层意义),而所谓自然、本性,实际上也就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或者说逻各斯(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中国的“道”),或者说一种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说它们有一种完全等价的意义,它们也至少是相通的,并常常是司以互用的。而作为一种理性存在物的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一种分享这一普遍理性的理性,一种能认识这一普遍理性的理性。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常常讲到一个人身外和身l内的神,讲到身外的神(或者说宙斯)把自身的一部分分给了人的理性灵魂(即身内的神),人凭内心的神,或者说凭自己支配的部分,就能认识身外的神,就能领悟神意。他说的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理性主要还是一种实践的理性,一种人文理性、道德理性。体现人的理性的主要不是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而是道德德性的践履,所以,理性和德性又联系起来了。总之,在斯多葛派哲学家的眼里,宇宙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宇宙,世界是一个浑然和谐的世界。正如《沉思录》中所说:“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一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因为有一个由所有事物组成的宇宙,有一个遍及所有事物的神,有一个实体,一种法,一个对所有有理智的动物都是共同的理性、一个真理;如果也确实有一种所有动物的完善的话,那么它是同一根源、分享着同一理性。”在这个世界上,低等的东西是为了高等的东西而存在的,无生命的存在是为了有生命的存在而存在的,有生命的存在又是为了有理性的存在而存在的。那么,有理性的存在,或者说理性的动物(人)是为何和怎样存在的呢?理性动物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是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这样,就把我们引到人除理性外的另一根本性质——社会性。人是一种理性动物,也是一种政治动物(这里沿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一种社会动物。《沉思录》的作者认为:在人和别的事物之间有三种联系:一种是与环绕着他的物体的联系:一种是与所有事物所产生的神圣原因的联系;一种是与那些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的联系。相应地,人也就有三重责任、三重义务。就要处理好对自己的身体和外物、对神或者说普遍的理性、对自己的邻人这三种关系。人对普遍理性的态度前面已经说过了,就是要尊重、顺从和虔诚。对自己的身体和外物,斯多葛派一直评价颇低,基本上认为它们作为元素的结合和分解,并没有什么恒久的价值。身体只是我们需要暂时忍受的一副皮囊罢了,要紧的是不要让它妨碍灵魂,不要让它的欲望或痛苦使灵魂纷忧不安。至于我们和邻人的关系,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斯多葛派则给予了集中的注意,事实上,人的德行就主要体现在这一层面。一般来说,斯多葛派哲学家都是重视整体、重视义务的。他们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个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对于来自整体的一切事物就都要欣然接受,就都要满意而勿抱怨,因为,如果凡是为了整体的利益而必须存在的,对于个体也就不会有害。对于蜂群无害的东西,也不会对蜜蜂有害;不损害国家的事情,也不会损害到公民。《沉思录》的作者说,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仍然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要恶人不作恶,就像想让无花果树不结果一样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要能完成自己的义务就够了,对于其他的事情完全不要操心,我们要表现得高贵、仁爱和真诚。看来,斯多葛派哲学家对个人的德性、个人的解脱看得比社会的道德改造更为重要,这也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个人无能为力的时代,生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上。所以,他们特别注意区分两种事情:一种是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一种是不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许多事情,例如,个人的失意、痛苦、疾病、死亡,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等等,这些往往并不在我的力量范围之内,但是,由于所有对我发生的事情都是符合宇宙理性的,我必须欣然接纳它们。我也可以做在我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这就是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正直、高尚、有道德的人,这是什么力量也不能阻止我的,谁也不能强迫我做坏事。在斯多葛派哲人对德行的强调中确实有许多感人的东西。例如,马可·奥勒留谈到:德性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要使自己专注于这样的思想:即当你在思考时,别人问你想什么,你任何时候都能立即坦率地说出来。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行动就是你存在的目的,全然不要再谈论一个高尚的人应当具有的品质,而是成为这样的人。总之,斯多葛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们恬淡、自足,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劳作,把这些工作看做是自己的应分;另一方面又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隅。斯多葛派哲学的力量可以从它贡献的两个著名代表看出:一个是奴隶出身的埃比克太德。另一个就是《沉思录》的作者,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1安东尼。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悬殊,精神和生活方式却相当一致。但是,另一方面,马可·奥勒留作为柏拉图所梦想的“哲学家王”。他的政绩、他所治理的国家状况却和理想状态相去甚远。所以,我们一方面看到斯多葛派哲学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灭社会环境的差别而造成同一种纯净有德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精神的极端无力,它对外界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几近于零,因为它本质中确实含有某种清静无为的因素。此外,我们也看到,斯多葛派的道德原则并不是很明确的。把本性解释为理性,把理性又解释为德性;道德在于按照本性生活,而按照本性的东西就是道德。这里面虽有某种强调理性、普遍和共相的优点、但也有形式化的循环论证的弱点。在斯多葛派哲学中有令人感动的对道德的高扬,但也有令人泄气的对斗争的放弃。它也许永远不失为一条退路,但对于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年轻人来说,走这条路还是一件太早的事情。它还不像基督教,它没有过多的对于彼岸的许诺,而是强调在此岸的德性中自足,但在情感和意绪方面也为基督教的盛行做了某种铺垫和准备。我们大概可以说,斯多葛派哲学能够为一个处于混乱世界,面对道德低潮而又感到个人无能为力的人、为一个在个人生活方面遭受挫折和失望(这是永远也免不了的),但又不至于向上帝援手的人,提供最好的安慰。不过也要小心这种安慰变为麻醉。最后,我们也注意到,斯多葛派哲学虽然不可能像有些理论(例如社会契约论)那样对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改善发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它其中所蕴涵的那种胸襟博大的世界主义,那种有关自然法和天赋人权、众生平等的学说,却越过了漫长的时代,对近现代的社会政治理论及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甜美、忧郁和高贵。我们可以同意他的话,并且说,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这几个特点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比方说,当我们谈到《沉思录》的最后一段,即说从人生的舞台上退场的一段,我们既感到忧郁,因为这就是人的命运,人难逃此劫。即使你觉得你的戏还没有演完。新的演员已经代替你成为主角了,这里的忧郁就像卓别林所演的《舞台生涯》中那些老演员的心情:苦涩而又不无欣慰,黯然而又稍觉轻松;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高贵,因为我们可以体面、庄严地退场,因为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给新来者腾出了地方。我们也要记得,《沉思录》是写给自己的,而不是供出版的,而且,这里是自己在同自己对话,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并常常用破折号隔出不同意见。既然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己说服自己,自然也就不需要过分讲究辞藻、注意交代和安排结构,而注意一种思想的深入和行进。有时话没说完又想到别处,并经常看到“但是”这样的转折。我们需要在阅读中记住这些,不然,也许会因为它不是一个精美的体系而感到失望的。只要我们让我们的心灵沉静下来,就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读出许多东西。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最后简单交代一下书的翻译。原书是用古希腊文写的,我是根据收在《西方名著丛书》第12卷的英文译本(Marus Aurelius,The Meditations of Marcus Aurelius,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Encydopadia Britannida,Inc)转译的。英译者乔治·朗(George Long)的译文是公认的比较好的。本来最好的办法还是根据希腊文造译,但目前国内希腊语人才奇缺,而这本书作为名著确实又有早日与国内读者见面的必要,所以译者觉得先转译还是比长久地翘首以盼为好,待到将来有好的直接根、据希腊语译出的本子问世,这一译本自然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1988年初于南昌

内容概要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沉思录

作者简介

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 温家宝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 费迪曼《一生的读书计划》
  马克•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
——〔法〕雷朗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 何怀宏
  1992年,我问克林顿,除了《圣经》,哪本书对他影响最大。他略微沉思了一下,回答说:“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盖瑞·威尔斯(《纽约书评》第45卷第15号,1998年10月8日)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想要引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罗素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 一本写给自己的书 Book 1 卷一 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  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 Book 2 卷二 来自命运的东西并不脱离本性  唯一能从人那里夺走的只有现在 Book 3 卷三 享受那你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的快乐  最长久的名声也是短暂的 Book 4 卷四 任何行为都不要无目的地做出  使你的智慧仅仅用于正直地行动 Book 5 卷五 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  寻求不可能的事情是一种发疯 Book 6 卷六 灵魂保持在一种状态和活动之中  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让人羞愧之事  没有人能阻止你按本性生活 Book 7 卷七 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  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东西  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 Book 8 卷八 幸福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  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义务  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 Book 9 卷九 与持有同样原则的人一起生活  在来自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  不同无知的人作无谓的交谈 Book 10 卷十 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  认识真正按照本性生活的人  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 Book 11  卷十一 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  总是想着有德之士 Book 12  卷十二 在无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训练自己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章节摘录

书摘《译者序言》摘录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甜美、忧郁和高贵。我们可以同意他的话,并且说,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这几个特点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比方说,当我们谈到《沉思录》的最后一段,即说从人生的舞台上退场的一段,我们既感到忧郁,因为这就是人的命运,人难逃此劫。即使你觉得你的戏还没有演完,新的演员已经代替你成为主角了,这里的忧郁就像卓别林所演的《舞台生涯》中那些老演员的心情:苦涩而又不无欣慰,黯然而又稍觉轻松;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高贵,因为我们可以体面、庄严地退场,因为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给新来者腾出了地方。我们也要记得,《沉思录》是写给自己的,而不是供出版的,而且,这里是自己在同自己对话,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并常常用破折号隔出不同意见。既然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己说服自己,自然也就不需要过分讲究辞藻、注意交代和安排结构,而注意一种思想的深入和行进。有时话没说完又想到别处,并经常看到“但是”这样的转折。我们需要在阅读中记住这些,不然,也许会因为它不是一个精美的体系而感到失望的。只要我们让我们的心灵沉静下来,就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读出许多东西。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摘自《译者序言》(何怀宏)唯一能从人那里夺走的只有现在由于你有可能在此刻辞世,那么相应地调节你的每一行为和思想吧。如果有神灵存在,离开人世并非一件值得害怕的事情,因为神灵将不会使你陷入恶;但如果他们确实不存在,或者他们不关心人类的事务,那生活在一个没有神或神意的宇宙中对你意味着什么呢?而事实上他们是存在的,他们的确关心人类的事情,他们赋予人所有的手段使人能不陷入真正的恶。至于其他的恶,即便有的话,神灵也不会使人陷入其中的。不陷入恶完全是在一个人的力量范围之内的。那不使一个人变坏的事物,怎么能使一个人的生活变坏呢? 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虽然那已逝去的并不相同,但现在对于所有人都是同样的。所以那丧失的看来就只是一单纯的片刻。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丧失过去或未来——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这样你就必须把这两件事牢记在心:一是所有来自永恒的事物犹如形式,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人是在一百年还是在两千年或无限的时间里看到同样的事物,这对他都是一回事;二是生命最长者和濒临死亡者失去的是同样的东西。因为,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在人的生活中,时间是瞬息即逝的一个点,实体处在流动之中,知觉是迟钝的,整个身体的结构容易分解,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指引呢?唯有哲学。而这就在于使一个人心中的神不受摧残,不受伤害,免于痛苦和快乐,不做无目的事情,而且毫不虚伪和欺瞒,并不感到需要别人做或不做任何事情,此外,接受所有对他发生的事情,所有分配给他的份额,不管它们是什么,就好像它们是从那儿,从他自己所来的地方来的;最后,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的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没有人能阻止你按本性生活每一个器具、工具、器皿,如果它实现了它被制作的目的,那就是好的,可是制作的人并不在它那里。而在为自然组合的东西里面,制作它们的力量是存在着、停留着;因此,更宜于尊重这一力量,并且想,如果你真是按照它的意志生活和行动,那么你心中的一切也都是符合理性的。而宇宙中那些属于它的事物也都是如此符合理性的。如果你假设那不在你力量范围之内的事物对你是好的或坏的,那必然是这样:如果这样一件坏事降临于你或者你丧失了一个好的事物,那你将谴责神灵,也恨那些造成这不幸或损失的人们,或者恨那些被怀疑是其原因的人们;我们的确做了许多不义的事情,因为我们在这些事物之间做出好与坏的区别。但如果我们仅仅判断那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物为好的或坏的,那就没有理由或者挑剔神灵或者对人抱一种敌意。我们都是朝着一个目标而在一起工作的,有些人具有知识和计划,而另一些人却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就像睡眠的人们一样。我想,那是赫拉克利特说的,他说他们在发生于宇宙的事物中是劳动者和合作者。但人们是多少勉强地合作的,甚至那些充分合作的人们,他们也会对那发生的事情和试图反对和阻挠合作的人不满,因为宇宙甚至也需要这样一些人。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于每一个人,这是为了宇宙的利益的:这可能就足够了。但你要进一步把这视为一个普遍真理,如果你这样做了,那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有用的东西也就对其他人是有用了。但是在此让“有用”这个词表示像通常说中性的东西那样的意义,也就是说既非好也非坏。当你打算投身快乐时,想想那些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德性,例如某个人的积极,另一个人的谦虚,第三个人的慷慨,第四个人的某一别的好品质。因为当德性的榜样在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展示,并就其可能充分地呈现自身时,没有什么能比它们更使人快乐的了。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榜样置于我们的面前。一个热爱名声的人把另一个人的行动看做是对他自己有利的;那热爱快乐的人也把另一个人的行动看做是对他自己的感官有利的;但有理智的人则把他自己的行为看做是对他自己有利的。对一件事不发表任何意见,使我们的灵魂不受扰乱,这是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因为事物本身并没有自然的力量形成我们的判断。使你习惯于仔细地倾听别人所说的话,尽可能地进入说话者的心灵。如果水手辱骂舵手或病人辱骂医生,他们还会听任何别的人的意见吗,或者舵手能保证那些在船上的人的安全、医生能保证那些他所诊治的人的健康吗?有多少和我一起进入这世界的人已经离开了人世。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没有任何违反宇宙理智本性的事情对你发生。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什么是恶?它是你司空见惯的。在发生一切事情的时候都把这牢记在心:它是你司空见惯的。你将在上上下下一切地方都发现同样的事情,这同样的事物填充了过去时代的历史、中间时代的历史和我们时代的历史;也充斥着现在的城市和家庭。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所有事物都是熟悉的、短暂的。那在我的心灵之外的事物跟我的心灵没有任何关系。——让这成为你的感情状态,你就能坚定地站立。恢复你的生命是在你力量范围之内,再用你过去惯常的眼光看待事物,因为你生命的恢复就在于此。无意义的展览,舞台上的表演,羊群,兽群,刀枪的训练,一根投向小狗的骨头,一点丢在鱼塘里的面包,蚂蚁的劳作和搬运,吓坏了老鼠的奔跑,线操纵的木偶,诸如此类。那么,置身于这些事物之中而表现出一种好的幽默而非骄傲就是你的职责,无论如何要懂得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就像他忙碌的事情是有价值的一样。在谈话中你必须注意所说的话,在任何活动中你都必须观察在做什么。在一件事里你应当直接洞察它所指向的目的,而在另一件事里你应当仔细观察事物所表示的意义。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颂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不要让将来的事困扰你,因为如果那是必然要发生的话,你将带着你现在对待当前事物的同样理性走向它们。正像在那些物体中各个成分是统为一体一样,各个分散的理性存在也是统而为一,因为他们是为了一种合作而构成的。如果你经常对自己说我是理性存在体系中的一个成员(member),那么你将更清楚地察觉这一点。但如果你说你是一个部分(part),你就还没有从你心底里热爱人们;你就还没有从仁爱本身中得到欢乐;你行善就还是仅仅作为一件合宜的事情来做,而尚未把它看成也是对你自己行善。不管任何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必须还是善的,正像黄金、绿宝石或紫袍总是这样说:无论一个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一定还是绿宝石,保持着我的色彩。有人害怕变化吗?但没有变化什么东西能发生呢?又怎么能使宇宙本性更愉悦或对它更适合呢?木柴不经历一种变化你能洗澡吗?食物不经历一种变化你能得到营养吗?没有变化其他任何有用的东西能够形成吗?你没有看到对于你来说,就像对于宇宙本性来说一样是需要变化的吗?你忘记所有东西的时刻已经临近,你被所有人忘记的时刻也已经临近。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东西在宇宙实体之外的宇宙本性,就仿佛实体是蜡,现在塑一匹马,当马被打破时,用这质料造一棵树,然后是一个人,然后又是别的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每个都只存在一个很短的时间。而对于容器来说,被打破对它并不是什么苦事,正像它的被聚合对它也不是什么苦事一样。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么热切地追求它们。同时无论如何要注意,你还没有如此喜爱它们以致使自己习惯于十分尊重它们,这样使你在没有得到它们时就感到烦恼不安。退回自身。那支配的理性原则有这一本性,当它做正当的事时就满足于自身,这样就保证了宁静。驱散幻想。不要受它们的牵引。把自己限制在当前。好好地理解对你或是对别人发生的事情,把每一物体划分为原因的(形式的)和质料的。想着你最后的时刻。让一个人所做的错事停留在原处。你要注意所说的话。让你的理解进入正在做的事和做这些事的人的内部。用朴实、谦虚以及对与德和恶无关的事物的冷淡来装饰你自己。热爱人类,追随神灵。诗人说,法统治着一切——记住法统治着一切就足够了。关于死亡:它不是一种消散,就是一种化为原子的分解,或者虚无,它或者是毁灭,或者是改变。关于痛苦:那不可忍受的痛苦夺去我们的生命,而那长期持续的痛苦是可以忍受的;心灵通过隐入自身而保持着它自己的宁静,支配的能力并不因此变坏。至于被痛苦损害的(身体)部分,如果它们能够,就让它们表示对痛苦的意见吧。关于名声:注意那些追求名声的人的内心,观察他们是什么人,他们避开什么事物,他们追求什么事物。想想那积聚起来的沙堆掩埋了以前的沙,所以在生活中也是先去的事物迅速被后来的事物掩盖。引自柏拉图:那种有着崇高心灵并观照全部时间和整体的人,你想他会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伟大的东西吗?那是不可能的,他说。——那么这样一个心灵也不会把死看做是恶,肯定不会。引自安提斯坦尼:国王的命运就是行善事而遭恶誉。对于面容来说,当心灵发布命令时,它只服从自己,只调节和镇定自己,这是一件坏事,而对于心灵来说,它不由自己来调节和镇定,也是一件坏事。因事物而使我们自己烦恼是不对的。因为它们与你漠不相关。①面向不朽的神将使我们欢愉。生命必须像成熟的麦穗一样收割,一个人诞生,另一个人赴死。①如果神灵不关心我和我的孩子。这样做自然有它的道理。②因为善与我同在,正义与我同在。③不要加入别人的哭泣,不要有太强烈的感情。引自柏拉图:但是我将给这个人一个满意的回答,这就是:你说得不好,如果你认为一个对所有事情都擅长的人应当计算生或死的可能性,而不是宁愿在他所有做的事情中仅仅注意他是否做得正当,是否做的是一个善良人的工作。雅典人啊,因为这确实是这样:一个人无论置身于什么地方,都认为那是对他最好的地方,或者是由一个主宰者将他放置的地方。在我看来,他应当逗留在那儿,顺从这偶然,面对他应得的卑贱的职分,不盘算死或任何别的事情。我的好朋友,且想想那高贵的和善的事情是不是某种与拯救和得救不同的事情;因为对一个生活这么长或那么长一段时间的人、至少是一个真正的人来说,考虑一下,是否这不是一件脱离这种思想的事情:那儿一定不存在对生命的任何爱恋,但关于这些事情,一个人必须把它们托付给神,并相信命运女神所说的,没有谁能逃脱自己的命运,接着要探究的是:他如何才能最好地度过他必须度过的这一段时间。环视星球的运动,仿佛你是和它们一起运行,不断地考虑元素的嬗递变化,因为这种思想将濯去尘世生命的污秽。这是柏拉图的一个很好的说法:谈论人们的人,也应当以仿佛是从某个更高的地方俯视的方式来观察世事,应当从人们的聚集、军事、农业劳动、婚姻、谈判、生死、法庭的吵闹、不毛之地、各种野蛮民族、饮宴、哀恸、市场、各种事情的混合和各个国家的有秩序的联合来看待他们。想想过去,政治霸权的如此巨变。你也可以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因为它们肯定是形式相似的,它们不可能偏离现在发生的事物的秩序轨道,因此思考四十年的人类生活就跟思考一万年的人类生活一样。因为你怎么能看到更多的东西呢?那从地里生长的东西要回到地里,而那从神圣的种子诞生的,也将回到天国。①一个人可能更善于摔倒他的对手,可是他不是更友善、更谦虚;他没有得到更好的训练来对付所有发生的事情,也没有更慎重地对待他邻人的过错。在任何工作都能按照符合于神和人的理性做出的地方,也没有任何东西值得我们害怕,因为我们能够通过按我们的结构成功并继续进行的活动而使自己得益,而在这种地方,无疑不会有任何伤害。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考虑不久以前你还没有身体、无踪无影,你现在看到的一些事物,现在生活的一些人也不存在。因为所有事物按其本性是天生要变化、扭转和衰朽的,以便在连续的系列中的别的事物可以出现。考虑一切都是意见,意见是在你的力量范围之内。那么,当你决定的时候,驱除你的意见,就像一只绕过岬角的舰队,你将发现一个平静、稳定、没有风浪的海湾。任何一种活动,无论它可能是什么,当它在它恰当的时间停止时,它并非遭受到不幸,因为它已停止了;做出这一活动的人也并非遭受到不幸,因为这一活动已经停止。那么同样,由所有这种行为组成的整体,亦即我们的生命,如果它在它恰当的时候停止,因为它已经停止,所以也并非遇受到不幸。如果一个受到虐待的人在恰当的时候结束这一过程,他也就没有受到痛苦。而恰当的时间和界限是由本性来确定的,有时像年迈而终的事情是由人的特别本性来确定,但通过其部分的变化使整个宇宙总是保持青春和完美,则总是由宇宙的本性来决定的。对于宇宙有用的一切始终是好的和合乎时宜的。因此生命的终结对每个人都不是恶,因为它绝不是耻辱,这是由于它不依赖于意志也不对立于普遍利益,而且这还是件好事,因为它对宇宙来说是合乎时宜的和有利的,是跟宇宙一致的。因为,那在他心里和神以同样的方式运动,朝着同样的事物的人,他也是在被神推动。你必须预备好这三条原则。一是在我做的事情里,不要做任何或者是不加考虑,或者是违背正义的事情,而对于那可能从外部对你发生的事情,考虑它或者是偶然或者是按照神意发生的,你决不能谴责这偶然或神意。第二,考虑每一存在从种子到它接受一个灵魂这段时间里是什么;从接受灵魂到给回灵魂这段时间里又是什么;考虑每一存在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它又分解成什么东西。第三,如果你竟然突然被提升到大地之上,你应当俯视人类,观察他们的差别有多大,同时也瞥一眼居于四周空气和以太中的存在有多少;经常像你被提升那样思考,你就将看到同样的事物、形式的相同和持续的短暂。难道这些事物值得骄傲吗?抛弃意见,你将得救。那么谁阻止你这样做呢?当你因为什么事苦恼时,你忘记了这一点:所有事物都是按照宇宙的本性发生的;你忘记了:一个人的邪恶行为接触不到你;你还忘记了:现在发生的一切,过去是如此发生,将来也如此发生,现在也在各个地方如此发生;你也忘记了:一个人和整个人类之间的亲缘关系是多么紧密,因为这是一种共有,不是一点点血或种子的共有,而是理智的共有。你还忘记了:每个人的理智都是一个神,都是神性的一种流溢;你忘记了:没有什么东西是人自己的,他的孩子、他的身体以至他的灵魂都是来自神的;你也忘记了:一切都是意见;最后你还忘记了:每个人都仅仅生活在现在,丧失的也只是现在。不断地回忆那些经常诉苦的人,那些由于最大的名声或最大的不幸,或仇恨,或任何一种最大幸运而非常引人注目的人,然后想想他们现在到哪里去了呢?他们已化为尘土和传说,甚至连传说也够不上。让这一类事情也都出现在你的心里,曾住在乡村别墅的法比阿斯?卡特利卢斯现在怎样了,在他的花园里的卢修斯?卢柏斯、在拜依阿的斯德丁尼阿斯、在卡帕里的第比留斯和维留斯?鲁弗斯(或维利亚的鲁弗斯)现在怎么样了。若好好想想对所有人们引以为骄傲的事物的热烈追求,人们竭力追逐的一切是多么无价值啊,而对一个人来说,在提供给他的机会中展示出自己的正直、节制,忠实于神,并且非常朴实地这样做是多么贤明啊!而为最不值得骄傲的事情骄傲则是所有事情中最难堪的。你希望什么?继续存在吗?好,你希望有感觉吗?希望有运动和生长?然后再停止生长?希望谈话?思考?所有这些事情在你看来有什么值得欲望呢?但如果低估所有这些事物的价值是容易的,转向剩下的事情,那就是遵从理性和神。但因上述事情苦恼是与尊重理性和神不一致的,因为死亡将从一个人那里夺走别的东西。分给每个人的是无尽的、不可测的时间中多么少的一部分!它立刻就被永恒吞噬了。还有,分给每个人的是整个实体的多么小的一部分!是普遍灵魂的多么小的一部分!你匍匐在上面的是整个大地多么小的一块土壤!想到这一切,就要认定:除了按照你的本性引导你的去做,以及忍受共同本性带给你的东西之外,就没有伟大的事情了。支配的能力是怎样运用自身的呢?因为一切都基于此。而其他的一切,不管在不在你意志力的范围之内,都只是死灰和烟尘。这种思考最适于使我们蔑视死亡,甚至那些认为快乐是善痛苦是恶的人也曾蔑视过它。一个人,如果对于他只有那在适当时机来临的才是善,那么,对于他,做出较多或较少的合乎正当理性的行为乃是同样的,对于他,有较长或较短时间来沉思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个人,死亡也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了。人啊,你一直是这个伟大国家(世界)里的一个公民,五年(或三年)会对你有什么不同呢?因为与法相合的事情对一切都是公正的。如果没有暴君也没有不公正的法官把你从国家中打发走,把你打发走的只是送你进来的自然,那么这又有什么困苦可言呢?这正像一个执法官曾雇用一名演员,现在把他辞退让他离开舞台一样。——“可是我还没有演完五幕,而只演了三幕。”——你说得对,但是在人生中三幕就是全剧,因为怎样才是一出完全的戏剧,这决定于那个先前曾是构成这个戏的原因,现在又是解散这出戏的原因的人,可是你却两方面的原因都不是。那么满意地退场吧,因为那解除你职责的人也是满意的。


编辑推荐

★权威译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沉思录》的内容是近两千年前的古罗马皇帝的人生感悟,而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一代代的领导人★包装美观精致,红色古罗马背景封面在书店里非常高雅,腰封上温家宝总理和克林顿总统的倾情推荐格外抢眼,让人有翻阅的欲望。温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2007年11月20日 1992年,我问克林顿,除了《圣经》,哪本书对他影响最大。他略微沉思了一下,回答说:“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盖瑞?威尔斯(《纽约书评》第45卷第15号,1998年10月8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沉思录 PDF格式下载



“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股青烟消失了。”这是2007年11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访问、会见中国驻新使馆人员和中资机构代表时,道出的意味深长的话。这句话原本出自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帝王”马可•奥勒留撰写的《沉思录》温总理还说:“这本书(《沉思录》)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十二卷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而人们看到,此回温总理在引用《沉思录》的名言时,就国内“三鹿问题奶粉”发出了掷地有声之言:当遇到灾难时不要退缩,要勇于面对,并且带领人民去克服,这需要坚定、勇气和信心。一个政府,除了对人民的负责、服务、献身和廉洁以外,不应该有任何特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都要为了人民。“那对身后的名声有一强烈欲望的人没有想到那些回忆他的人自己很快也要死去,然后他们的子孙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记忆都通过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们而终归湮灭无闻。”“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有这种想法,是受到了中国传统以来的“精英”阶层的思想影响。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要留当留万世名”一直是我自认为伟大志向的标准之一,并有追求的欲望,一时风光于我眼里,渐渐一文不值。但当今天读到《沉思录》的此句,我心灵受到一股震撼,来回激荡着:“即使留万世名,你又知道多少?你又能享受到当中的乐趣?你还在吗?”“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答案,其实很简单。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名声,它本虚无,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确认自己的幸福。如果根据自身的感觉来判断,就很难找到究竟是否幸福的答案。我们能引以自慰的只是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模仿,这使我们因为名声而得到骄傲和荣誉,与此同时,我们心中的感觉也许恰恰相反,我们会常常感到忧虑,甚至直至生命终结才能意识到自己盲目追逐的错误所在。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尽管名满天下,自己却一无所知,这样死去是不幸的。”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因此,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希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收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人物。名声,多少人被名声所捧?终而又被名声所累?在这个网络时代,名声大的人,一言一行都被监视。当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时候你不追名声,名声却会纠缠于你。出现这种情况时,你也要做好“小心言行”的心理准备了。当然,最好还是修炼内在,建立信念,独善其身。只是,难!名气大之人,赞赏的人固然很多,但同样心生妒忌、欲诽谤之的人也不少。执着于名利而郁郁不欢,岂不又吃一亏?当然,以我现在经历之浅,实在无法做到如此豁达——知道和做到还是两回事。名利依然是我追求的事物之一,也是我前进的动力之一。只是经过此思考过程,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这本书,由近两千年前的古罗马皇帝、西方历史上唯一的“帝王哲学家” 马可•奥勒留所著,内容多为作者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一个帝王的内心独白和人生絮语。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沉思录》是斯多葛派哲学的重要里程碑,书中记述了作者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吉光片羽,启思、耐品,很对我的口味。尤其是作者的民本情怀及其倡导的个体间的友爱原则、个体顺应整体利益的全维观念等,令人景仰。“我接受了一种以同样的法对待所有人、实施权利平等和言论自由平等的政体的思想,和一种最大范围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王者之治的观念。”这既是一代帝王对政治伦理的深刻解读,又是其体民、亲民思想的具体体现。此书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难怪成了温总理、克林顿等国家领导人百读不厌的枕边书!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这是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尽管它出现在“卷四”一个不起眼的段落,但在我看来,它完全能担纲全书的要旨。因为,此语是作者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完美体现,也是保持“外”与“内”和谐因应的一个明断。他认为,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他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或判断(即意见)。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倥偬、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囿的良药。作者主张: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在物化的社会里,这不失为当代人健康人生的指南。至此,不禁想起与作者年代相近的我国魏晋时期以王羲之、陶渊明为代表的士人生活:他们旷达玄远,自由洒脱,不心为物役,却追求内心的自在和真性情的释放,形成了为后人所称羡的“魏晋风度”,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文明的创造力,创造了中国文化史的一个传奇。因为本真,所以简单;因为简单,所以快乐。——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是一本励志书,自省且扣问心灵。《沉思录》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是作者的呢喃自语,是他思想和生活的真实写照。读此书,犹像在听一位先哲娓娓私语,又好似谆谆叮嘱。尽管我揣测不到他的面容,却感觉不出有丝毫的陌生、疏离和幽远。他见贤思齐,从父母兄弟及周围人们的身上汲取优良的品质,化作自身成长的精神钙质;他仁爱宽容,与邻人甚至恶人相处,铭记“同源“之情,常怀一颗宽恕之心;他豁达超然,认为生命必须像成熟的麦穗一样收割,一个人诞生,另一个人赴死,把死亡视为自然的一种有益运转;他恬静安然,谦恭修心,时刻告诫自己要观照内心,不仅行动要高贵,而且动机要纯正。认为,一个人退隐到何处,也不如退隐到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这些言行,对一个近2000年前的帝王来讲,是难能可贵,也是恢弘伟大的。他的思想,如天际星盏,穿跃岁月的沧桑,未蒙尘埃,却熠熠放彩。也似一泓涧水,,从时光的深处走来,净澈,淡然,不急不缓,浸染着我干涸的心田……  当然,这也是一本艰涩而难读的书。假如你抱着猎奇的心情来读,可能会令你失望。因为,此书在结构上算不上精致,甚至章节间也缺少必要的关联和递进,更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或许会妨碍你的阅读快感。个别处,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浸溢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和精思,但这,对读者却可能是一次智力加耐力的双重挑战。  但是,这丝毫不能阻却她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读一本外国名著,如同欣赏一首英文歌或交响曲,有时,语言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情感的沉浸和彼此的灵犀。尽管,书读了不止一遍,但不敢说真正读懂,我只能说自己曾经读过,且投入地。  1000个观众心里,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本书的意义何在?我的答案是,看它能否触动你,说服你,进而改变你,对你的生活有所助益。——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句话。  《沉思录》是一本对我有影响的书。我以为。


★权威译本,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本书内容是近两千年前的古罗马皇帝的人生感悟,而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一代代的领导人★包装美观精致,红色古罗马背景封面在书店里非常高雅,腰封上温家宝总理和克林顿总统的倾情推荐格外抢眼,让人有翻阅的欲望。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

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 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作为哲学著作,《沉思录》是人学著作,是人的哲学。哲学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最初的哲学,就是生活的,人生的,为人处世的。奥勒留在书中沉思个人伦理、社会伦理、精神信仰、国家与人民、灵魂与死亡……字数不算多,内容却繁杂。与一般译本不同,梁实秋先生的导读本,给每卷加了标题,从中可见书的概貌,比如这些:闪耀在私人生活圈的品质、做每一件事都像做最后一件事、人唯一能被剥夺的只有现在、灵魂不能为肉体奴役、简单朴素而愉快地生活、想要心中宁静只做必须之事、不朽之誉不过一时虚幻、不断地用思想去熏陶心灵、幸运的人给自己安排幸运、灵魂先于肉体屈服是可耻的、爱你命中注定所要遭遇的人、幸福就是按照本性生活、要本身正直不要被迫正直、苦痛对把舵的心灵并无伤害、灵魂乃是一个美妙的圆体、永久过最高贵的内心生活……


无数的名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我也希望我能有所收获并成为一个名人!!!
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 温家宝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 费迪曼《一生的读书计划》   马克•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 ——〔法〕雷朗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 何怀宏   1992年,我问克林顿,除了《圣经》,哪本书对他影响最大。他略微沉思了一下,回答说:“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盖瑞·威尔斯(《纽约书评》第45卷第15号,1998年10月8日)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想要引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罗素


曾经在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里看到过一个问题:把你扔在孤岛上两年,衣食无忧只是寂寞,允许你带一本书和一张唱片,你会怎么选。
唱片的事我不怎么考虑,我在音乐上的品味不是很高,只喜欢许巍,在孤岛上有张许巍听也很不错。但是关于带什么书我却思考了很多次,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年华的增长,我的选择也都不一样。
最开始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带一套二十四史——这也不算违规,白岩松的答案就是带一套鲁迅全集——我想两年的时间内一套二十四史够我打发时间的了,等到救援船来到,我重返人间的时候我可能又是一个袁腾飞。然而后来我觉得历史已经是前人写过的东西,看看还行,打发时间还不如看一本能够引发你长期思考的,于是我的选择就从历史变成了诸子百家,而百家里最难懂也最容易让人思考的就是《周易》,《周易》本就是文王在监狱里搞出来的,而我在孤岛这个露天监狱研究它则是相得益彰。而孔子演《周易》更是韦编三绝,三月不知肉味,可见这本书对人的吸引力,对打发时间的好处。
可是当我读完了一本书之后,我的想法又改变了,我觉得别的书最多可以让你“打发”寂寞,而这本书则会让你不觉得寂寞有多么难耐,会让你对寂寞安之若素,完全不觉得是人生的痛苦。
这本书,就是《沉思录》。
毋庸讳言,读《沉思录》是受温家宝总理的影响,总理说这本书他天天都读,读了有差不多一百遍。于是我就买下了这本书,买来之后并没有马上读,而是想等到合适的时机再读它。没想到,我所认为的“合适的时机”竟然是在病榻之上了。
那段时光,可以说是我人生当中迄今为止最为困难的时期,每天躺在床上,不断地怨天尤人,抱怨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倒霉,为什么会生下来就是不健康的,为什么又在我以为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的时候又来一次这样的打击,又悔恨自己前段时间太过辛苦,同时也对未来完全没有了信心,觉得人生可能就会这样消耗下去,直到死亡……
就在这种情形之下,我开始阅读《沉思录》,而在第二卷我就读到了这样的话:“那来自命运的东西并不脱离本性……此外有一种必然,那是为着整个宇宙的利益的,而你是它的一部分。”在第四章又有:“能同等地发生于好人和坏人的事情决不是恶。因为,同样发生于违背自然而生活的人与按照自然而生活的人的事情,既不有悖于也不顺应于自然。”
看了这些话,我开始思考:生病是每一个人都会遭遇到的事,虽然我可能遭遇得早了些多了些,但这也并不违反自然的本性,也不违反自然的利益,也许,冥冥中总得有些人是病人才能让社会处于更为和谐平衡的状态中。而我生病时确实是吃了很多苦,但是这并不是我的错,也不是我犯下的恶,所以我也没有理由自责。我曾经问过一个问题:“我又没有犯错,为什么生下来就是不健康的?”现在我知道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了:你确实没有错,但是你抱怨就是一个错误了。
接下来的阅读进行得也很慢,这是一本不能读得太快的书,它的每一条都很深刻,都足够你细细品读,而它的节奏却是宁静、恬适的。真的是“静水深流”,每一句都没有激烈的语言,每一句却都可以浸润到你的心灵。
《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代表人物。斯多葛派哲学的精华其实就体现在这本《沉思录》中,也体现在奥勒留身上。斯多葛派哲学崇尚自然,认为人不应该逆自然而行,一言一行一思都要顺应宇宙的旨意,也就是神的旨意。这种思想和中国古典哲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我们中国古人说人要顺应天意,“天意”其实就是自然的旨意、宇宙的旨意,到了斯多葛派这里就变成了神意。
斯多葛派追求人内心的宁静,其实既然一切都要顺应自然的旨意,那么内心的宁静就是理所应当的了。于是,斯多葛派在追求灵魂的完善的同时,也会排斥物质的享受以及身体上的享受。所以后人也有人认为斯多葛派哲学是禁欲主义的。其实斯多葛派的禁欲主义倾向是因为他们要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完美。他们不是只求不为肉体的快乐所动,更追求不为肉体带来的痛苦所动,马可·奥勒留指出:“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只要你记住它有它的界限,只要你不在想像中增加什么东西给它。”从《沉思录》里我感觉到,其实马可·奥勒留也是有痛苦的,或许他的一生也在和某种病痛相抗衡,而他抗拒病痛的办法就是内心的宁静,“在任何痛苦中都让这一思想出现,即在这痛苦中并没有耻辱,它并不使支配的理智变坏,因为就理智是理性或社会的而言,它并不损害理智。”
于是,在生病时“我招谁惹谁了”这样的问题既有用又无用,因为这的确不是因为你的道德问题引起的,也就不需要什么耻辱(而在这一点上我恰恰进入了误区,我有时候就会觉得生病是一件耻辱的事情),然而同时也要防范肉体上的痛苦损害了自己的道德,这一点也是马可·奥勒留一再强调的。
不为身体上的苦乐影响你的灵魂,要顺应自然的本性。同时,马可·奥勒留也强调不为他人的影响所动。他的思想是爱人,宽容人,他认为“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那么教导他们,容忍他们。”同时,对于那些伤害你的人,则要像避开荆棘一样避开他们,不和他们生气,要考虑他们出于什么动机、考虑他们在餐桌上和眠床上是什么样的人,要考虑他们是你的同类。奥勒留的主张是首先要完善自己的灵魂,然后对无端的指责就可以一笑了之,因为你的道德是完善的,那么任何人也无法破坏它的完善。
所以,《沉思录》的核心就是按照本性生活,不让任何的身体上的或是外来的事物干扰你的本性、你的灵魂,马可·奥勒留主张人应该这样思想:任何时间有人问你在想什么的时候,你都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出来。这是圣人的境界,我是肯定学不来,但是我想我应该学着不因为身体上的和外界的影响而损害我的道德——也包括我的理想,那么,即使我不是圣人,也应该会活得不错。
《沉思录》不是帝王哲学,也不是《论语》那样的处世哲学,或许它不适合毛泽东,但它确实适合温家宝。它或许不会让你得到财富地位,但它会使你懂得怎么面对痛苦和人生的无奈,会让你成为一个好人。即便你在一个孤岛上,你也会顺应本性很好的生活,而不会被寂寞所左右。即使你在病榻上,你也一样可以完善你的思想,而不被病痛所左右。当然,这一切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理想,是一个遥远的境界,所以这本书我也依然要读下去,要读一生。


 “在人的生活中,时间是瞬息即逝的一个点,实体处在流动之中,知觉是迟钝的,整个身体的结构容易分解,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
  
  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如是说。
  
  不同于一般的哲学书籍,《沉思录》就像是写给一个亲密的朋友,记录的是内心对一生的反思,是交响乐前奏曲的形式,萦绕着自己的梦幻的心灵音乐。优秀的东西,从根本上说是潜藏在灵魂的影子里沉默无言的。一个陌生人必须有亲切缓慢的信心,懂得怎样等待,别人的心门才会向你打开,《沉思录》正是交给自己一把如何打开这扇门的钥匙。这里没有故意卖弄,也没有对权力或影响力的妄自尊大,有的只是一颗时刻自省的心灵,一个思考关于灵魂的事的头脑。马可·奥勒留的任何一个想法都是在关注他身外的世界,我们几乎无法明白他是如何思考的。然而,他所做的事都是在密切地研究他自己,高度审视自己的缺点和识别自己的优秀品质。更重要的是,《沉思录》解析了生命的本质以及马可·奥勒留想要终身准守的道德规范,这是一本写给他自己的如何好好活着的手册。
  
  《沉思录》就其本身的内容而言并不构成一本书,因为它都是一段段的文字,被随意地分成几个话题,偶尔放在书中的各个部分。即使如此,一想到作者是在当年的鞍马劳顿中写下的这本书,你依然会非常兴奋!马可·奥勒留,这位统治罗马的最后五位伟大的皇帝之一,他不像其他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个哲学家,他只是一个精通哲学的皇帝、一个统治者、一个好的政治家,Edward Gibbon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描述这一时期是最幸福和最兴旺的。然后,在他空闲的时候,他也能脱去皇帝的外套,完成斯多葛哲学的重要部分。《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对自己的一个练习,对自己的一个告诫,对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规劝。他在统治的最后阶段,依然坚持每天写日记,真是让人非常惊讶。高深奥妙的哲学工作竟然融入到了一个人的日记当中,而这些日记,不是为了留给子孙后代的,字里行间你都能看到这位皇帝对自己信仰的不断提醒和对灵魂的不断揣摩。
  
  “每个人生存的时间都是短暂的,他在地上居住的那个角落是狭小的,最长久的名声死后也是短暂的,甚至这名声也只是被可怜的一代代后人所持续,这些人也将很快死去,他们甚至于不知道自己,更不必说早已死去的人了。”
  
  在现世中存活的芸芸众生们,整日里为了蝇头小利狗苟蝇营,为了金钱和物质的享受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殊不知,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一件让人羞愧的事。浮生若梦,一切的虚名甚至身后的名声都将不复。不要以为你将活一千年,死亡时刻在窥视着你。当你活着的时候,当你的行动在你力量控制范围之内的时候,思考一下什么才是值得你真正为之努力的东西。佛说涅磐,上帝说你可以上天堂,是否真有所谓的灵魂,在人死之后变得轻灵超脱?“如果灵魂继续存在,大气怎么无穷地容纳它们呢?大地又怎样容纳那些古往今来被埋葬的人的尸体呢?在此正像这些尸体在保持一段时间之后变化一样,不论它们变成什么样子,它们的分解都为别的尸体腾出了空间,那移入空气中的灵魂也是如此,在继续生存一段时间之后便被改变和分解了,通过融入宇宙的一种再生的智慧而获得一种如火焰一样的性质,以这种方式为到达那里的具肉的灵魂腾出地方。”这是马可·奥勒留对灵魂继续存在的这种假设给出的回答。
  
  你不必非常熟悉古罗马哲学就能够完全理解这本书上所说的一切,因为它是永恒的。《沉思录》指出了人类的思想本质,或是观察这个本质的深刻视角,那就是自省,那就是站在灵魂的高度审视自己。马可·奥勒留用一种散文式的笔调来挑战和推翻了我们企图想要控制自己的最大的恐惧和欲望。
  
  你能听到那羽翼在云霄深处振动的声音,它为你微微洞开一线光明,然后消逝,又盖上了幽禁生命的地窖之门。人类短暂的生命,犹如劫后残留的细小碎片,漂浮在千百万残片之间。阅读《沉思录》的过程,便是怀着对古罗马帝国这位先哲的感恩,对自身灵魂的深厚眷恋,在这内心旅程的倾诉中,感受着生命的柔弱和意识的强大。
  
  灵魂的事,归根结底不过是浮生一梦罢了。
  


读前据说深奥,可是我大致一翻,并不深奥啊。克里希那穆提的书才叫深奥呢。应该说叫深刻。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的一位帝国皇帝,这些深思录在天灾人祸的年代里,在他鞍马劳顿中写就的,仿佛札记,少则一句,多至一段。因为是写给自己的,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的认知和思想,绝没有炫技和华丽词藻,令人喜欢。“奥勒留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读之令人扼腕,令人怜惜,为一颗高尚的灵魂。马可•奥勒留是斯多葛派哲学家。“斯多葛派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习,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们恬淡、自足,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劳作,把这些工作看做是自己的应分;另一方面又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隅。……所以我们一方面看到斯多葛派哲学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灭社会环境的差别而造成同一种纯净有德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精神的极端无力,它对外界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几近于零,因为它本质中确实含有某种清静无为的因素。……但是,它其中所蕴含的那种胸襟博大的世界主义,那种有关自然法和天赋人权、众生平等的学说,却超过了漫长的时代,对近现代的社会政治理论及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何怀宏)摘录:“不管任何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必须还是善的,正像黄金、绿宝石或紫袍总是这样说:无论一个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一定还是绿宝石,保持着我的色彩。”“蹙眉苦愁的神态是不自然的,如果经常这样,其结果是所有的美丽清秀都消散了,最后是荡然无存以致完全不可能再恢复。试着从这一事实得出它是违反理性的结论吧。因为如果甚至对做了错事的知觉都将消失,还有什么理性会继续存在呢?”还有“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那一节中,当别人冒犯了你时的那九条规则,我也喜欢。前一段时间看的宋庆龄传,《沉思录》中的马可•奥勒留,抗灾中的温总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一颗朴实而高贵的灵魂。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马可•奥勒留:(MarcusAurelius,公元121—180年)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自青年时代起即三度出任执政官,并在40岁(161年)时成为拥有全权的皇帝。但是,他坚持同养兄维勒斯一道继承皇帝之位,形成罗马帝国的历史上第一次由两位具有同等地位和权力的皇帝共执朝政。他为帝国夙兴夜寐地勤勉工作,作为体恤民情的法律实践者,他颁布大量法令,作出诸多司法决定并从民法当中删除不合理的条款,作为统帅,他为平定兵患动乱而风尘仆仆征战四方,并最终死于军中。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想要引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罗素公元177年,马可·奥勒留,罗马帝国的皇帝,坐上了奔赴北方的战车。如果121年4月26日是他准确的生日的话,这一年他刚好五十六岁。但那时候人们通常只能活四十岁。多年来他的帝国一直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甚至可以说兵荒马乱,加上军队的内讧,他的年轮几乎是在战车下转动的,他的身体也十分疲惫。尽管所到之处,人们都在高呼“皇帝万岁!”皇帝本人却深知来日不多,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预感徘徊在他心头。不过他早已作好随时放弃生命的充分准备。作为万万人之上的皇帝,通常是没有朋友的,但马可·奥勒留拥有许多知心的朋友。直到三天前他们还在一起谈论宇宙、神灵与人生的深奥哲理。罗马城外,风把旗帜吹得猎猎作响,他深情地与朋友一一握手,就像生离死别一样。他的情绪可能感染了朋友,他们请求他留下自己的箴言。这就是今天我们可以在书架上看到的《沉思录——一个罗马皇帝的哲学思考》。多亏他的朋友,不然我们也许就读不到这册智慧的书——它本来是写给自己看的。虽然那场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奥勒留却在胜利的喜讯中撤离人世。马可·奥勒留从小就表现出探索万物本源的兴趣,十一岁时,他便有意身着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家们常穿的简陋的长袍,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他少年的心智,得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教化。在《沉思录》的第一篇,他列举了一长串对他的人格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他们是他的祖父、父亲、母亲、家庭教师和一些哲学家。令人感兴趣的是,奥勒留所列举的自己得到的教益大多是否定性的。如,他的母亲教给他不要在心中产生报复的念头;他的家庭教师使他“学会了不在运动场上加入某一方——无论是蓝队还是绿队;也不要为格斗比赛的任何一方叫好——无论他们是执方盾还是圆盾”;拉斯提库斯告诫他“不要因为虚荣而撰写冥思玄想的文字,或慷慨陈词地谈论道德,不要故作热情洋溢”;阿波罗尼乌斯教导他“不要让心依赖于偶然机遇”。


  读《沉思录》是一种折磨,如一碗味道怪异的汤,在口腔内充塞之际,只觉胃内一阵阵的酸水泛出,却又不得不入喉,仿佛相声里御赐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试举一例:“没有一个人天性不可忍受的事情对那个人发生。同样的事情发生于另一个人,或是因为他没看到他们的发生,或是因为他表现一种伟大的精神而使他保持坚定和不受伤害。那么无知和欺瞒竟然压倒智慧就是一种羞愧。”如此佶屈聱牙,让人怀疑《沉思录》何以作为经典流传千年。
  
  经过一番头皮发痛和自己角力的阅读,终于了解到,马克•奥勒留的思想原本清明朴素,阐释简约流畅。不是作者的晦涩繁复,是译者煞费苦心的翻译,把一杯澄澈的水,烹成馊气散溢的汤,这对翻译是再创作的说法是一种极好住脚。马克•奥勒留的原文是希腊文,中文译者何怀宏从乔治•郎的英文译本迻译而来。前言中,何怀宏的中文平实明朗,并不让人担心其中文造诣有太多问题,到了译文中,却仿佛变作一个英国人的中文翻译,不但充斥各类连词副词,西化语句回转反复到了让人晕眩的地步,且种种概念似是而非,要费力揣度才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因而显得混沌不堪。
  
  费迪曼在《一生的读书计划》里称赞《沉思录》“甜美、忧郁而高贵”,对于“甜美”这个词语,我无法苟同。《沉思录》无论如何不是一份曲奇般的甜点。抛开翻译的拗口不谈,马克•奥勒留朴素的思想背后,始终无法挥去的是一个隐忍的灵魂,在现实和理想中挣扎的痛苦。
  马克•奥勒留——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最后一位帝王。在他之前,罗马帝国的帝位继承并非如中国一样依靠血缘世袭,而是通过上一任皇帝收养有才能的养子承继,马克•奥勒留却把帝位留给了自己的亲身儿子康茂德。康茂德对赛车和角斗场的迷恋,远胜于治理国家的热情,史学家一般认为,这标志着罗马帝国辉煌时代的结束。尽管之后又有戴克里先、君士坦丁这样伟大帝的王出现,却也仅仅延缓了帝国衰亡的速度。马克•奥勒留是罗马帝国盛极而衰时代的帝王,当帝国的疆域危机四起,他不得不率领军队,奔波于帝国辽阔疆域之上,在马鞍上梳理思绪,因而《沉思录》也称为《马上沉思录》。
  
  作为一个帝王,马克•奥勒留的哲学思想带有一种高贵的气质,坚忍、宽宏而圣洁。“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份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奥勒留不止一次提到他人的恶无法左右自己的心态,对于那些不理解自己行为的人无需解释,对他们的观点不必挂怀。这种宽恕和谅解,一面显示了帝王的胸襟,一面也不免带有居高临下的道德优越感。这不是傲慢自负,而是超然物外,悲悯的观照人世。
  
  奥勒留所属的斯多葛派哲学体系,相信宇宙间的一切秩序,无论善恶美丑,都是有机的整体,合乎宇宙的本性,有永恒的理性在其中。“那看见了现在事物的人也看见了一切,包括从亘古发生的一切事物和将要永无止境延续的一切事物,因为一切事物都属于同一系统、同一形式”。由此衍生出的观点是“宇宙的实体是忠顺和服从的”,人应当服从宇宙的安排,对能够改变的事物尽力而为,而忍受那无法改变的现实。这是一种达观,也是无奈,斯多葛派或多或少带着对现实的无奈。
  
  成为一个帝王,该把天下当作一场盛宴,任我享用。平凡小民的梦想中,帝王生涯穷奢极欲、为所欲为,是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的生活。奥勒留的沉思中,却惟独缺少欢乐无拘的气氛。这是一个矛盾而疲惫的帝王,不断的追问自己,追寻答案。《沉思录》是一部关于答案的书,然而似乎并没有答案,他还不能说服我们,太多的挣扎与禁锢让我们看到一个矛盾的灵魂。
  
  “不要让任何人再听到你对宫廷生活或对你自己生活的不满”,这是一个忧郁灵魂的独白。理想的生活与现实的泥淖,高贵的哲学和卑劣的政治,误解和背叛,指责和攻讦,奥勒留只有在哲学的沉思中栖息。如果不是一个帝王,他会不会成为第欧根尼,住在木桶中,当真正的帝王亚历山大来访时,询问他有何要求时,第欧根尼要求站在身前的亚历山大不要挡住他的阳光。


两千年前,一位罗马皇帝在他的马背上驰骋沙场的过程中,写下了这本《沉思录》,这是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在一场战役之前,他的知心朋友们请求他离开前留下他自己的箴言,于是这本书才得以流传后世。现在,我的手上也拿着这本书,一个古罗马皇帝是不会想到两千年后他的个人想法会变成一本中文书。两千年的人世变幻,却并没有改变人心的真实渴求。现代人的生活与古罗马皇帝的生活毫无相似之处,更何况是万里之外的中国。但是,无论时空如何变迁,即使回到万年之前,原始人在篝火边看着用他们的文字符号编写的《沉思录》时,也会若有所思的。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

这本书的文体类似于散文,并没有成系统的论述,但它是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代表作。在这里不用赘述该派别的哲学理念,因为读者看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哲学,大多数人可能都是为了解开自己人生的疑惑才拿起这本书的。也许大多数人不会去关心:我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为了什么,我在宇宙当中到底有什么意义。至于为什么不关心,大家都知道,因为没用。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人类的生活似乎不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流行什么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但是我们就幸福了吗,我们比那个古罗马皇帝幸福吗?

人无论在哪个时代似乎在心理上的需求是一样的,想得到些什么,或者不想失去自己所拥有的。爱情、事业等等最后转变成内心的幸福感,才觉得这辈子没有白活。而死亡最终来临的时候,才明白什么都带不走。其实,古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现在还是没有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表面上看,是物质技术不断更新突破的过程。但是对待自己的内心,人类似乎并没有往前迈进多少。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折磨人的心灵,普遍的忧郁与失落似乎是现代人的通病,这因为什么?因为“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

我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为了什么,我在宇宙当中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本书就是在尝试解答这些问题。因此这是一本伟大的书,它想解决的是人类任何时代都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它是斯多葛派的理论,但却与其他地域的思想文化有某些共通之处,所以才会得到广泛的认同。我从这本书里,就看到不少的观点与东方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例如,作者认为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构成这个世界的是几大元素的聚散等等,这与佛教的某些理论不谋而合。另外斯多葛主义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普遍法则,即“自然法”,有时,他们又称它为“逻各斯”,“世界理性”。这就类似于中国的“道”。当然,这些都只是哲学理论的皮毛。在论及人与宇宙以何种形式相联系,以及具体方式上,这本书体现的智慧也是非常深刻的。但这些部分往往还是不会被人重视,一般也就看重他的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宏观的层面更容易被忽视。

“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让人羞愧之事”。如果我们觉得空虚与失望,不应该再怨天尤人,首先我们应该审视自己的内心。“没有人能阻止你按本性生活”“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这都是在解答我们内心的困惑。我也有归隐山林的欲望,而现在终于明白,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这位古罗马皇帝不是用疆土和战绩来使自己伟大,而是用智慧让自己被世人铭记。他的沉思因而不朽。


再度重读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17岁那年,在语文课外读本里读到,“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便立即着迷于这般洁净、高贵的文字。开始寻找他的书,我忘记是哪一年我第一次拥有了一本,后来随我去西安、青岛的途中,和一整箱其他的书一并丢失。后来买到了如上的版本,何怀宏在1988年从GerogeLong英译转译过来的,他的译本已经给我留了深刻印象,我自这本后再无读过其他译者版本。六年间,我多次,反复地读《沉思录》,但始终没能写点什么。少女时期所能体会到,是一种语言本身的宽广魔力,而并非真谛本身。也许恰如译者前言里认为,斯多亚学派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太早的事情。日渐成长所自我培养的判断力,让我每次重读都觉得珍贵、又能开始学会主动去思考。我是一个常常会过度焦虑的人,总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许之下发展,对于过去也时常会突然上泛起无法抑制的悔恨。“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己,远离对未来所有事情的焦虑,因为那些事情即使发生了,不发生,我也会照样用我对待目前时的理性,在那一日对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会在时光里消逝,你的记忆会消失,别人记忆中的你也将消失。他的自省。他如此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去热爱劳作,了解自己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而努力。永远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关心,不沉溺他人强烈的感情……从十七岁以来,两千年这位在马背上的古罗马皇帝,我一直在他颠簸战场时写就的文字里寻找解脱。我深信一个孩子的成长,一定需要一个充满智慧、拥有开放心态的成人。而命运让我缺失了,我很庆幸自己能在17岁的语文读本里知道马可·奥勒留,在一本小说合集里读到加缪的雅尼娜,从而初次知晓了自己的质料和内心激流,在书店的角落看到了吕坤的《呻吟语》,我为那种文字,传达千年、百年的缘分所感动。所以,这条人生道路我没有走错,并且一直也热烈地开放自己的心,去寻找其他能发自内心喜爱、信赖的一切。


人的活动,不外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里的世界,包括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内部世界即人的个体本身,其余皆为外部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皆属于内部世界的活动。人活着,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在环境的影响下,两者经常此消彼长。我们大部分人,或者说芸芸众生,一生都过着平凡的生活,出生、成长、成家、工作、退休、老去几个阶段而已,我们为之努力的,首先是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一般而言,这一需求是基本都能满足的,因为我们不绝句劳动和付出,除此之外,人们更需要精神的充实和内心的高尚,需要有关于真善美丑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不断自省,不断完善自我。两千年前的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一位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在马鞍劳累之中,用一生的时间在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活方式,在总结生活的艺术。两千年,放眼整个人类历史,不过一晃而过,两千年来,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早已今非昔比,但唯有哲学和智慧,不仅可以跨越时光,而且因其真切深邃愈显伟大。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除给人类带来便利外,也造成了人的异化,特别是人本性中的懒惰、自私、短视等,如果没有修身养性的“沉思”,人的退化将无可避免。一本被温家宝总理强烈推崇的书,一本皇帝哲学家写给自己的书,一本因可教人净化心灵、善其终身,而不因因作者和推荐者的身份显贵而洛阳纸贵的书。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 温家宝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本书很早就买了,后来这本书大热是在温家宝总理向大家推荐以后,所以我手上的这个版本是旧版的,和新版一样的红色封面,一样的装帧,只是书的正面一行小字变了,由“温总理读了百遍的案头书”替换掉了旧版的“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虽然我也是温总理的粉丝,不过就这本书而言,我觉得旧版的设计更贴切,当然了,因为温总理的推荐,能让更多的人关注这样一本好书无疑是有其意义的。马可·奥勒留作为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和践行者,在两千年以前写下了这些话,我在读的时候觉得这些话其实就是奥勒留的个人日记,或者说个人的思想笔记,只不过与我们普通人的日记不同的是这些东西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借用译者何怀宏先生的话,“这本书你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总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而我的感受是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读一读这样的文字,会带来不一样的感悟。当你焦虑时,它能抚慰心灵;当你处于困境中,它能给你勇气,智慧与决心;甚至当你得意忘形时,它能助你淡泊宁静。只要你愿意拿起它,只要你愿意阅读它。因为这本书,我大致的找了一些斯多葛学派的资料来看,在如今这个时代,披着麻袋生活的岁月早就离我们而去了,对于喜欢时尚,追求生活品味的我来说,也认为斯多葛学派的一些做法过于偏激,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勤俭的生活态度,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我们不懂珍惜与节约,任由欲望无休止的膨胀,那么将无法想象我们的明天会是怎样。


作为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的内心独白,《沉思录》的可贵之处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写此书的目的是“悦己”,而非“媚俗”或“钓誉”,这种定位决定了其内容必然少了哗众取宠之意,多了实事求是之心。  二,《沉思录》作者身为帝王,但内容重点却不在于驭人之术,而在于如何完善自己,挖掘内心“善”的源泉。这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认知让人敬佩。  三,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作为帝王,掌握着至高的权利和荣耀,野心和欲望一不小心就会膨胀甚至泛滥,如何定位、克制、驾驭自己要比治国更难。但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做到了,虽然时过境迁,但是穿过时空的鸿沟,他的驾驭内心的能力仍然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典范。  四,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对人生的看法“一方面要服务于社会,承担起责任,另一方面又要培养自己的德行,保持心灵的安静和自足。”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有意义,这种观点超出了简单的“出世”与“入世”,而是把两者辩证的融合在了一起,与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标榜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如出一辙。这是大智慧! 细细品读,净化心灵自我完善吧,至少能减少些许浮躁。   弘德与制怒    这是安东尼从爷爷那里学到的,这一点恰恰是年轻人最缺少的,不仅对安东尼这样的少主如此,对我们一样很重要!保持善心,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记住一个人真正的强大是从控制住“心魔”开始。      简朴而不吝钱财    过简朴生活的理由不仅仅是“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且还在于奢侈生淫,生跋扈,生不求上进。但是简朴不是学习葛朗台,而是在恰当的时机要慷慨大方,比如孩子的教育,比如朋友的正当求助。      不介入党争,不轻信流言    作为一个少主,安东尼能意识到这一点真的很让人佩服,但是我不知道家伙是否真的做到了!其实不仅朝廷、行政单位,几乎任何一个集体都涉嫌或多或少的“党争”,所以现实情况是,在一些集体,如果中立,甚至会成为牺牲品。所以这一点个人看法是,能不介入就不介入,很多时候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只要你清心寡欲,人正心正,还是可以“中立”的。但是在一些特殊单位,特殊阶段,如果实在必须,也不用自命清高,还须入乡随俗。    对于不轻信流言,我同样觉得要想真正做到很难,因为现实中很难区分流言和情报,呵呵!所以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个人的智慧!做一个倾听者、思考者、明辨者、慎行者……这也许是追求的目标。      不畏惧也不热衷于战斗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禅”,想起了少林方丈!不畏惧,不热衷——关键在于度!不仅适用于战斗,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套用这种心态、这种境界!在后文中安东尼还提到类似的惩恶而不深究的辩证关系:如果一个做错事的人,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并诚意道歉,就应该乐意和他和解。刚毅的性格,善良的品行,哲学的头脑,不断完善安东尼自身以及对“度”的诠释,对今天的我们为人处世仍有借鉴意义。      依赖理性    这句话看似平常,几近平庸,但是却贯穿全书,甚至连作者一再提倡的“度”也包含在内。这种理性并非是《厚黑学》里所讲的“避凶趋吉”。而是善良的内心+哲学的修养。难怪《沉思录》的封面上这样写道:“对于理性的动物来说,依据本性和依据理智是一回事。关照内心。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对于得失的随缘心理是一种理性;对于坚持和放弃的把握是一种理性;即关注自己的健康但又不恐惧疾病是一种理性;尊敬朋友但又不显得卑微是一种理性,拥有渊博知识而又毫不矜夸是一种理性……      抽出点时间给生活    作为一个体恤民情的父母官和一个戎马倥偬的将军很难想象安东尼还有时间给亲人、给朋友、给生活。他是否真的做到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沉思录》里,我们看到他作为国王,虽然有毫无矫饰的庄严,但是他同时也有为朋友谋利的细心。同时他还经常提醒自己不能总因公务繁忙而推卸对与自己一起生活的那些人的义务。而且,他还提醒自己,当一个朋友抱怨时,即使是看似无理的抱怨也不能漠然置之,而是要使其平静并尽力帮其找到症结所在……如果你很久没有陪家人了,那就暂时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吧抽出一点点时间吧。如果好久没有朋友的消息,那就拿起电话吧……      宽容    如果说“度”是善在大是大非事情上的演绎,那么“宽容”则是善在无伤大雅事情上的展现。宽容不仅是对自己,更是对别人。学会避免挑剔,学会灵巧地通过旁征博引的方式来探讨事物本身而非诡辩和人身攻击,从而达到以理服人。对于无知者和那些不假思索发表意见的人,能够毫不暴躁但又非表现出置若罔闻。对于因有事没有能参加自己重要活动的朋友,仍能一如既往。给于亲人、朋友的建议永远抱“改善”而非“纠正”之心。      原则    如果说“度”是一种平衡和折中,“宽容”是一种弘德和慈爱,那么“原则”则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学习哲学但并不赞成诡辩是原则;满怀善意,但毫不隐瞒对朋友具体事情的意见是原则;普爱众生但论功行赏是原则;不奢望不义之财,不推辞应得之份是原则;善于倾听但又不轻易动摇是原则;相信未知但又不探究天国是原则……    因为有了原则,朋友无需猜测你的内心,暂时的误会也会止于具体事情本身的层面;因为有了原则,才能成为危难中可以重托的生活朋友,以及事业上并肩作战的战友;因为有了原则,才能够放弃和享受那些许多人无法割舍但又不能够节制享受的东西。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所处混乱世界之身的感受,他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不仅要思考善,还要付诸行动,他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治学为人的思想不谋而合.
时刻沉思自身能力修养.奥勒留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过希腊文学,修辞,哲学,法律与绘画等.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古罗马帝国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人祸不断,尽管他以其坚定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哲学,他试图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从马可·奥勒留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修养的人,不是单单以地位,金钱,容貌来衡量的人,而是一个时刻自省自律的人,一个敢于挑战勇于挑战自己的人.在这个快速进步,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人心难免变得浮燥.守住自己的本性就必须不断与自身进行对话,在反思自己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剖析自身修养,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告诫,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
时刻沉思自身责任良知.我们要时刻深思自己的工作责任,时刻想到要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做一个有责任良知的党员干部.马可·奥勒留在文中写道:"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颂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最长久的名声也是短暂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立足本职岗位,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做爱岗敬业党员干部;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把对上承担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动承担责任,主动解决问题.对自身的工作失误,要勇于承认主动挑起责任,为成就事业树立威信,凝聚力量.
时刻沉思自身道德品质.马可·奥勒留在卷一中就如此写道:"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一个人的良好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党员干部的优良品德在和平年代也应该继承我们党一如既往的优良革命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铭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优良品德,在本职岗位上做到不唯上,不唯利,不为名,如马可·奥勒留一样常思"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事情吗 ".要正确对待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把自己当成人民群众的公仆,走进群众,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心声,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把群众情绪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意愿化作决策思路.


一本经久的书,两千年前有人读他,两千年后也将有人读他。一本写给自己的书,一个古罗马的凯撒,在鞍马劳顿中写下了这么安静沉思的话语,他的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世俗的我们都是被囚禁在肉身之内的囚犯”,书中表明他深感自己职责的重大及要隐退乡间的矛盾心理。中国的千古一帝--“康熙”让陈道明演绎地气势磅礴,在康熙执政的60年,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一个帝王,要想整理好一个国家,就要善于平衡各种关系,包括用各种各样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帝王术。奥勒留在古罗马虽为凯撒,但他也是斯多葛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最向往的是过自然的乡村生活,象哲学家那样生活,他觉得“幸福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从这个层面上理解,他的人生是矛盾的,他的一生并没有按照他的本性生活,但他留给世人的是他的思想,两千年来影响了很多人。对国家的责任,对自己心灵的禁锢,让矛盾的心理有个倾诉的空间,也许这就成就了“沉思录”。沉思录,很向善的一本书,可以经常拿出来看看。


《沉思录》读毕。   深红色的封面映透着古罗马帝国留下的残垣断壁,显得极为古朴和厚重。之前有无数人推荐这本书,我是怀着十分敬仰的心情翻开它,阅读它的。   自然、本性、理性、德行、法、神、宇宙、时间、实体、灵魂、社会、整体、个体、消亡、重生、循环等等,基本贯穿了全书,这些抽象的名词和概念,经过奥勒留这位成熟的智者自我反省、思考以及精神锤炼,在自言自语自问自答,不加任何多余修饰的朴素记录中,向世人生动地阐述了和谐、理智、包容、宁静、谦虚、朴实、善、仁爱的意义。每每读到这些,我的内心都仿佛被透透彻彻地净化了一番,我的某些不成熟的行为和想法、观念在这里都一一被纠正。   而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在于心灵的成熟和净化——成熟和净化不是一本书就可以帮我做到的,这需要时间的沉淀。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开始试着像马可·奥勒留一样思考,把思考作为自己的一个习惯,并使之伴随终生。对所遇到的人、物、事都应该积极的去思考,不仅思考它的表象,也要思考它的本源;不仅要思考结果,也要思考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并把它们联系起来,从宏观的角度再去看它一遍;思考周围的人,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思考我看到的某种现象,将它记录下来,并附上我的感想,肤浅也罢深刻也罢,至少是在尝试着思考。   书中对死亡、名誉、快乐、欲望等一些众人平时十分在意的事物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生命和名誉是虚无和无意义的事物,终究将被时间的洪流所淹没,而快乐和欲望应当遵循理性、本性和神的旨意,无论你得到多少,都要坦然接受,倘若跨越了规则去争取这些,那便是偏离了理性,违背了神意。这些见解充满了智慧和理智,然而却冲击了我原本的观念,以至于一时半会儿还无法转变:我惧怕死亡,因为我正在努力活的精彩;我追求名誉,因为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结出成功的果实;我向往快乐,因为快乐令我更加积极、向上。以上这些,只要是我通过自身努力,遵循法,不违背道德,为何不去争取,为何不去享受?对书中一些崇尚清静无为,仅高扬道德而放弃斗争的思想完全无法接受。即如译者何怀宏先生所讲:“它(斯多葛派哲学)也许永远不失为一条退路,但对于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年轻人来说,走这条路还是一件太早的事情。”   在书的最后一页,我写下:“二零零九年二月读毕,第一遍”。是的,我还要再反复去读它,反复的去体会那自强、自省、自我锤炼的过程。


《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写给他自己如何好好活着的手册,他统治着我们曾经见过的最强盛的帝国,却依然能用如此谦逊和优美的笔调写出这些平实而又发人深省的话语。他提倡纯洁的生活,经常提醒自己要按照最好的方式去生活。所有这些文字他不曾想到会出版,所以从书中你可以看到马可·奥勒留正在摈弃所有物质和世俗的困难,去关注他自身纯粹的心智,思考什么对他而言才是真正最重要的东西。他能够非常诚实地研究自身,非常坦诚地写下来,着实让我们惊叹,《沉思录》的每一页都充满了伟大的智慧。

你不需要哲学基础就可以轻易读懂这本书,这部两千年前的智慧之书,至今仍不失光辉,对今人的思想及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温家宝总理和克林顿总统的枕边书,《沉思录》并不长,200多页,里面多数都是深刻的人生感悟,文笔优美,表述简洁。这就意味着这本书非常容易读,随手翻翻就可以发现很多灵感。马可·奥勒留的写作并不针对某个民族、某个阶级、或是某种性别,而是直指内心,直指我们的精神和灵魂。读这本书,你会在高雅思想和纯净心灵中得到慰藉,每个人都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


斯多葛派著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是历史上少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罕见的仁慈君主.他的医生,他的著作,他的思想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产,发人深省.即使不能成功,也要在尝试后失败。……时常憎恨别人会让你的生命远离整个社会。……谴责他人的时候,转而谴责自己。……忍受是正义的一部分,也是成熟的开始。……<沉思录>实为一本人生必读书目.


这是一部哲学经典。作者是斯多葛派著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这本书主要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神,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探讨生命,自然。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从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重视整体,和谐统一,对于自然的一切事物都要欣然接受,既然所有的一切快乐不幸都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让我们平静的面对。按照本性生活,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注:原书是古希腊文的,这本书是有英译本翻译来的。所以翻译的不过尽善尽美,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作者思想的传播。值得一读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灵魂上,他是高贵的,功业上,他又是**的。古罗马皇帝马克 奥勒留是一位醉心于哲学的君主。全书中他不断在拷问自己,思考怎样与人相处、与己相处。他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你不需要哲学基础就可以轻易读懂这本书,这部两千年前的智慧之书,至今仍不失光辉,对今人的思想及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温家宝总理和克林顿总统的枕边书,《沉思录》并不长,200多页,里面多数都是深刻的人生感悟,文笔优美,表述简洁。这就意味着这本书非常容易读,随手翻翻就可以发现很多灵感。马可·奥勒留的写作并不针对某个民族、某个阶级、或是某种性别,而是直指内心,直指我们的精神和灵魂。读这本书,你会在高雅思想和纯净心灵中得到慰藉,每个人都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


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 温家宝。总理说的,正是古希腊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的沉思录。马可说:“这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为人处世之道尽在此书。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作为哲学著作,《沉思录》是人学著作,是人的哲学。哲学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最初的哲学,就是生活的,人生的,为人处世的。


收到书三天,读了一半,觉得还可以。书是古罗马皇帝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所写。描写的是他自己写给自己的话,在喧嚣的尘世中作者不断激励自己以一种关爱、和谐、淡泊的心态看人生。是斯多派哲学的重要代表作,和中国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有些相似。读后对于净化个人思想有一定意义。


《沉思录》就是心灵宁静时的回望记录。看着一段段文字没有太多关联,其实它是跟着思绪在一点点流露。马可·奥勒留,这位统治罗马的最后五位伟大的皇帝之一,他不像其他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个哲学家,他只是一个精通哲学的皇帝、一个统治者、一个好的政治家。
一个人退到任何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的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
马可·奥勒留要处理一国事务,同时需要归于宁静从哲学的层面探视自己,需要多大的控制力。中国古人经常梦想到世外桃源、隐居,我曾经也有过逃离当下的心情。原来最高的化于无形是靠自己的内心,与处于的地方何干?


一个人退到任何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我们生活在这个繁杂的世界中,每天面对不同的人,做不同的表情,行不同的路……是不是常常觉得疲惫不堪,常常希望停下来歇一歇?或是每当与周围的人发生了自己并不想发生的争执,又或者总觉得有太多的事需要自己去做,太多的责任需要自己去承担………那些让人迷惑又劳累的事是不是总是逼得自己很想逃开,逃到一个只有自己的角落里?但是人是社会中的人,无论逃到哪里都离不开周围人和事的束缚,而不彻底的逃又怎么能让心得到真正的解脱呢?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吧,只有那里才有真正的宁静和安详,只有回归自我才能真正地解脱……热烈地追求你认为好的东西。——是什么让我们停止了追寻梦想的步伐?内心和躯体的疲惫,还是周围人疑惑不解的眼光?被改变的思想、行为,甚至性格,到底是在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我还是内心深处原本就不够坚定?谁对谁错——连上帝都不妄加评断的事,为何别人几句“错了”就将自己的心打上永久的烙印?见过冲击岩石的波浪何时停止吗?见过向日葵背离了太阳吗?见过真理引人们的误解而改变了方向吗……让心灵真正变得纯净,于是坚定的信念便再也容不下任何杂念,而只剩下孜孜不倦的追求了。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历史的本质是不是不断地循环?两千多年前的帝王就看穿了现实中人与人交往中鄙陋的人性,而两千多年后,科技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依然保持着人们相互交往的矛盾性,重复上演着一幕幕的历史剧。帝王的困惑是不是也是现代人的练习题?——我常常觉得这是多么奇怪啊: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的意见,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沉思录》——古罗马帝国的王者写给自己的书,两千年后依然照亮人们探寻真理的道路。正如何怀宏教授所说: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这本出自古罗马皇帝的沉思录确实堪称经典,没有宏大记事,没有金科玉律,有的只是一个内心充盈了爱的人面对周边的人事的冷静的思考和总结,其实这样的点点滴滴累计起来不就是一本丰富的人生感悟吗?现在的社会心态普遍浮躁,读这本书的过程不自觉的慢慢平静下来,开始去思索一些现世价值体系之外的问题,好书可以引起心灵之间的碰撞,读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此。


能让心灵沉静下来的书---《沉思录》浏览当当网,看到一本小书的力荐上赫然写道:温家宝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竟然使一个大国总理天天放在床头,而且天天都在读呢?点击当当,书籍很快送了过来。合上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这本一代君王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久久的回荡在我的脑海之中。详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b90001008l75.html


这可以说是对一个帝王一生的思想的解读。对于马丁。奥勒留这个人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是个哲学家。这是一本需要时间去慢慢解读的书,需要你去品味、去思考、去回味。他就像一位先知,告诉我们在我们的人生中的烦恼与不公平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他就像一位伟人,屹立在那里,告诉我们我们是多么的渺小——不是肉体,而是灵魂与思想;他也像一位恩师,对我们谆谆教导,告诉我们善恶之分,让我们一点点从平庸走向不平凡。读这本书的同时,我在读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让我觉得人的思想可以那么的博大精深,而《沉思录》告诉我人的思想可以那么的高尚,高尚到让我觉得难以企及。这本书是我从网上买的第一本书,印刷不错,纸质也相当可以,绝对的物有所值。美中不足的是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译作”,太多的英语句式,显得迂回又复杂。当然,一个罗马文的作品,被用英语解读并翻译,再被转译成中文,出入和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译者也是很不容易的,理解万岁吗。


看看大家对温总理读一百遍如此质疑,我便去搜了搜,不但找到了温总理说这段话的视频,还意外的发现杨锦麟(我很喜欢的评论员)也在评华南虎的时候提过这书,真是让我大感兴趣.在“所有造假者,都是真老虎”,可见打假之难。这次鉴定结果出来后,相信当地还会“一如既往”地强调,自己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参与的“真虎”鉴定结果才是真的、权威的。造假的“真老虎”们会理会民心民意、真理理性吗?古罗马哲人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引用智者的话说:“我没有面包,但我坚持理性;我从学问上没有得到什么利益,但我也坚持理性。”不知道这两句话,对于其他一些热衷于追逐利益的官员和跟着官场走的学者有没有一点启示。


本书内容是近两千年前的古罗马皇帝的人生感悟,而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一代代的领导人


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直想看这本书了~~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作为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作为一个罗马皇帝,以朴素的语言和自我对话的形式来呈现


这是一位古罗马末代皇帝对人生的思考。他叫人平和,让人宽容,给人力量。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一本杂志上,杂志上说这是温家宝总理的枕边书。于是我有了很大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温总理他会读怎么样的书。。。。我同学说这本书不适合我们老百姓读,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人我们都需要书中所说的那种品质。值得一读,并思考从人生开始的结束的意义


这是一本需要有足够的平静才可以读懂的书。可惜,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已经变得越来越焦躁,没有时间欣赏风景,我们想的是别人的尔虞我诈,想的是怎样藏住自己的秘密,怎样伪装自己。而这本书,却给我们这些想法一记重重的耳光,突然清醒,我们太累了,我们已经离这个世界太远了,我们已经脱离了本性了。两千年前,古罗马的皇帝在鞍马劳顿中写下拷问自己的文字,一遍一遍审视自己,一遍一遍劝慰自己,使得自己成长。他不追求名利,但这本书让他拥有了无与伦比的荣誉——流芳百世。让我们都停一下,来重新回头看看脚下的路,然后在圣贤的阳光下成长。


1000多年前,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作品,相信大家有听说过,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沉思录》这本书我收藏有多个版本,这本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作为日理万机的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的经典之作,其内在价值都是不容含糊的,推荐阅读。我给满分。


“正像那些物体中各个成分是统为一体一样,各个分散的理性存在也是统而为一,因为他们是为了一种合作而构成的。如果你经常对自己说我是理性存在体系中的一个成员(member),那么你将更清楚地察觉这一点。但如果你说你是一个部分(part),你就还没有从你心底里热爱人民;你就还没有从仁爱本身得到欢乐;你行善就还是仅仅作为一件合宜的事情来做,而尚未把它看成也是对你自己行善。”——马可.奥勒留我努力工作,是把这当成一件合宜的事情来做,还是已经意识到这也是对自己行善?我向地震灾区捐款,是把这当成一件合宜的事情来做,还是已经意识到这也是对自己行善?世界是一个整体,社会是一个整体,自己周围的一切也是整体。我是融合之中的一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可以分割、分散的某一部分。所以,把自己分割出来,做与一己有利的事情,其实也是在对自己作恶。而做对整体有益的事情,其实也是对自己行善。这种思想大概是深植在人们内心的,所以同胞危难时刻,我们都感受到了切肤的疼痛,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一致,甚至是全人类的感同身受。看到这段话真好,人的内心其实都是有利己性的,这是一种本能,但是,当你意识到利他也就是利己,也就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段话让我心里有了些安慰的感觉,让我平静。难怪温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好,我也继续读下去,虽然还有太多内容我无法理解其深意。


你不需要哲学基础就可以轻易读懂这本书,作为日理万机的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的经典之作,这部两千年前的智慧之书,对今人的思想及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推荐阅读。


正如温总理的读后感: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只有经常思考,居安思危,忧国忧民先于忧己,这样才能治国。我很正式的给大家推荐这本书,他真的让你想请很多问题。


沉思录一有点晦涩难懂,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作为一个皇帝,他的思维跟我们平常人的不一样。不过我觉得多读几次,越读越有滋味。正道是:熟读百遍,其义自现。沉思录二比沉思录一更贴近我们平常人的生活。因为它的作者是奴隶出身,是皇帝的老师。而沉思录一的作者是皇帝,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目前为止,我接触到的最值得收藏的书有五本:四书集注,老庄,中国哲学简史,沉思录一,沉思录二。因为它们是原创书,是集作者大智慧的书。对完善人格非常有用。它们给人生以指导,让人获得有意义,有质量,有品位。


沉思录讲的好的内容是非常详细的,在人性的剖析上犹为突出。真的道出了一个罗马皇帝的史诗般人生历程,也为后人作出了前车之鉴!


曾经看到报纸上温总理阅读的《沉思录》。我感到有一种好奇心。里面到底是说什么,会让总理读了又读。后来购买回来才知道里面的内容。说出一个皇帝让人思考人生的道理!
而“温故而知新”让人读之有味!


花了一周时间读完了感觉边边编思考,真的很佩服这个古罗马皇帝在两千年前能想清楚那么多的人生问题一次读下来,遗留了一些没有想明白的问题就交给下一次阅读吧推荐没有看过的一定要去看下!


沉思录(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好书,书的印刷质量好,内容不用说,那是更加的好,精彩呀,不愧是总理推荐阅读的经典之作,虽然有些词句阅读时需要费些时间细细理解,但理解后觉得此书真的好极了,推荐购买阅读珍藏,我共买了两本,这本是留做日常阅读的,另一本也是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是绿皮的中英双语的,是留做珍藏的,好书.


一个古罗马皇帝写给自己看的书(一本自省的书),里面有他对哲学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


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很幸运,初读的 沉思录,是何怀宏 老师翻译的。
优美,动人。
一次,和男友吵架后。
我边泡脚 边重读了遍,
心情顿好。
这是每个人都应该 阅读的 好书,
但是我不同意 序言里 说的,觉得斯多各派 是消极的说法。
我一点也不觉得,那里有什么是偏激。
事实上,后来的哲学家,很多人都受到了 斯多各派人的影响。


沉思录---一本写给自己的书。收到书的感觉是包装很精美。很喜欢。从远古的罗马思想到现实的差距。想想人活着真的会很不一样。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不愧是温总理推荐的好书。公元220年,古罗马皇帝在思索什么?中国的皇帝又在思索什么?也许看了这部书,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中西方差别这样大!


这是我第一次给我买的书写评论,之所以选了这本书,是真的觉得很不错.前段时间遇到一些事情,情绪非常烦躁,思维混乱,甚至都有些绝望,当时在网上疯狂买书,这本也是其中之一.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没有从头开始,而是翻阅,因为书中都是一段一段的.我一下被书中所闪烁的智慧所吸引,简单的文字,却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短短的段落,却让我的思维一下打开,仔细的读下去,心也慢慢的平静下来,人开始变得安静,不再浮躁不再慌张,遥远的罗马皇帝,站在人生的高度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这本书的宣传语是:每个人都有需要读它的时候.也许我需要的时候到了.希望你也有需要它的时候.


花了一个星期读完了[沉思录],这是一本好书,但需要慢慢感悟。不管生活如何对待你,但始终保持微笑,用微笑面对一切,不抱怨生活所给予你的一切,接纳一切。人生无常,经历了太多,才发现保持一棵平常心,宽容的对待你身边的人和事是最难的。[沉思录]中所呈现出来的那份美好的品质,和高贵的心灵,以及那份大爱的态度,爱国家,爱亲人,爱朋友,爱真理,爱正义,真正的感觉到了一个王者之风范.这本书会成为我生活中必备的心灵指导书籍!


这是一位皇帝写给自己的书,我觉得他真的是到了“慎独”的境界。他并不追求赫赫声名,因为他知道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声名之后被人遗忘了,他并不惧怕死亡,那只不过是人生的一次退场,他清楚人的渺小——分给每个人的时间立刻就被永恒吞噬了,所匍匐的只不过是大地上很小的一块土壤。没有什么能阻止人按照本性生活,如果你自己愿意那么做的话。奥勒留所关注的是内心的平静,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这些话语就是在军营中写就的。这当头给了我们这些处于盛世的人们一记棒喝。多读读这本书吧,也许就能明白什么叫做慎独至少,我们应该读一本好书,做一个好人


几百年前一个古罗马皇帝的感想感思,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益,这是思想传承的魅力。虽然我没有读完,但我会认真的拜读与思考。


我承认是因为说是总理推荐的书才去看这本书的,但是果然名不虚传,真的很有哲理!虽然每天看的只是一两节,但是看完后总回去想一些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事情,然后总能让自己的心情豁然开朗,以前想不明白,或者纠结的东西,看到某些句子以后终于顿悟了。嗯,可以用会心的微笑来形容这样的感觉,朋友都说我现在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的广度都变了很多很多~因为我以前本是一个很冲动,很情绪化的人,做事情很多时候凭的是感觉,但是现在改变很多,这让朋友们惊讶,我承认反复读沉思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推荐给朋友看,都说不错!嘎嘎


沉思录是温总理提到的他阅读的课本,我是抱着仰慕温总理的心情而购买了本书。而当我自己开始阅读的时候,我就被此书作者的言论给吸引住了,他们就像一部过滤杂念、平复心情的机器,还不止呢,他们还是一位充满了无穷魅力的精神导师,我不得不问,怎么会有这么伟大的人物存在过呢、他们真的是整个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罗马皇帝对人生的思考,温总理都看了一百遍,想必此书一定会令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是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他的思考很有哲学韵味,耐人寻味!是一本常销书,值得多次阅读来领悟其中的真理!


深邃充满哲理和思考!我们的总理温家宝说他把这本书放在自己的床边,经常翻看。这是意大利的古代皇帝马可.奥利留的作品。有些名子很艰涩,需反复玩味。有的真不好弄懂。开卷有益!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我挣扎在现实与理想之间。那也是一种痛苦,无法解脱的痛苦。


沉思录(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没发现还有双语版,早知买双语了


沉思录(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书本质量好,快递快,很满意


沉思录.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何怀宏把沉思录翻译得简洁凝练、生动传神,展现了一代哲学皇帝的伟大的“沉思”!


想找个好好的时间好好【品味】。因为这本书是在是沉甸甸的。有点【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的味道。蛋还是很喜欢这位罗马皇帝的文字。反思。毫无上下之分,贵贱之感。顶了。总理和美国总统的推荐。确是很实在的呀。。


这本书比较适合抽小段时间读,是一本反思的好书。借鉴几千年前罗马皇帝的为人处世心得,人在反思的时候是最冷静的!


一本书到底值不值得读,主要在于能不能给你心灵一震撼,能不能潜移默化改变你的为人处事,你对世界,人生的看法。
沉思录——能够给你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他能够给你平静,给你朋友,给你生命。
在当代,人们越来越浮躁,安全感越来越差,怎么能够使我们感到平静,怎么能使我们感到自己是幸福的呢?我们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来得到。
沉思录中能够启发我们的名言警句太多太多,其中最使我感到震撼的莫过于这一句:如果一件事情发生在你,我,他每个人身上的概率是一样的,那么到不幸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感到不幸,因为他并不是针对你。
沉思录——值得推荐


曾经有一篇报道,说过,温家宝在每晚睡前,总是喜欢翻阅《沉思录》,几十年来未曾有过变化。所以我决定阅读次数,也许能够聆听伟人的教诲。书的质量也不错。很好。


周边不少朋友都觉得何怀宏译的《沉思录》有问题,不顺畅,我却相当喜欢。需要铭记两点:这是一本写在两千年前的书,文风当然有异于现在;第二,这本书本来就属于伦理学巨著,伦理学的东西除非专门研究,我想没几个人敢称自己游刃有余;最重要的一点,这本书原本就是自问自答录,不是写给其它人看的,所以在行文上风格有所不同,会显得碎片化。刚翻了几页《沉思录》(英文版),更感翻译之艰辛。致敬何怀宏!致敬中央编译出版社!致敬当当网!


生活中时刻需要人沉思的时候!沉思录--一本总理床头书


关注温家宝总理,得知沉思录是总理的枕边书,下了电子书终究觉得差了点什么,特地买了纸质书,现在也成为了我的枕边书。


沉思录第一次读是在休假的时候坐火车去玩的火车上,觉得里面的道理有些说教的意味,感受不是很深,而且觉得很多自己都懂.而当生活受到一些挫折,再偶然打开这本书读,发现很多金玉良言的闪光,对人有很多启发。有时候还想,为什么温总理会如此喜欢这本书,难道总理心里也很苦么?很薄的书但是推进会很慢,因为每句话都很能让人琢磨。


久闻沉思录大名,翻阅后,原来是作者马克奥勒留在各个方面的感悟,值得品味,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前几年也有记下感悟的习惯,看来这是一个反思自己的好习惯啊!


个人感觉《沉》是一本鉴于哲学于文学于一体的书籍,其中道理言简意赅,并无繁复难懂的哲理,但是小小的道理却有着大智慧。每个人都应该至少读上一遍的好书。读罢本书,仿佛心灵受过一次洗礼一般。然而本书却并非读一遍就可以满足的,说它是真正的手边书一点也不足为奇。生活中每时每刻遇到不顺意的事情是,翻开《沉思录》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2000年前的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


有点迫不及待的看它,很佩服这位伟大的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


感觉和一个古罗马皇帝在对话倾听他的心事


在新京报排行榜上看到的这本书,所以订了一本,当当第二天就送到了我的手中。见到它,我就知道了它上榜的原因。精致的封面体现出它的精工巧制,若隐若现的罗马风格建筑,让我们仿佛回到作者的那个时代很难想象这样一本流传千年的经典著作,里面的内容仍旧适合我,那些关于人生、死亡、声名的思考,仿佛又把我带回了中学时代——第一次读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整日沉浸在工作的忙碌之中,感谢这本书给了我片刻的宁静,让我脱离浮躁,重新打量起人和这个世界。


《沉思录》是一本不需要太多语言来介绍的书。看了会使人更有思想,更理解人生的真谛和使命。每天晚上睡觉前都坚持读几遍,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每一次都会发出不同的感悟。


如译者所说,“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古代斯多葛学派的思想贯穿于全书,某些部分近似于老聃的道家思想,这对于生活在现世中的人们颇有启示意义。本书装帧精美,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爱惜之情。


这应该是所有的译本里面最好的译本,《沉思录》作为温总理的案头必读书,确实有着不一样的感觉在里面,适合时时刻刻的品读,体会~对工作和生活都还是有益处的~


最近读了好多这一类书,比如韩国法定禅师的《活在时间之外》、《瓦尔登湖》等,别人以为我有出世思想,其实这些书都是教人怎样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大小事的,也就是说是积极的入世思想。如果不信,《沉思录》就是明证,那样一个帝王,在他所统治的那样强大的帝国里清醒地活着,其他哪一个帝王能做得到?我们现在有的钱的人就教孩子们成了“富二代”“富三代”——成了穷的只剩下钱的一群人。在这样的时候,真的需要读读这些经典啊,让自己的心里照进阳光!


这本书是一生中非常值得一看的书籍之一。对于这位罗马帝国的皇帝,钦佩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身在如此位置,却能如此看透人生,澄净自己的思想。“你的思想决定你的世界”,人生正是如此。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


奥勒留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读之令人扼腕,令人怜惜,为一颗高尚的灵魂。


这是一部罗马皇帝对自己人生的反思的著作,是一本值得读一百遍的好书。


古罗马皇帝的沉思


两千年前的人和现代人对自身的修养要求是一致的,说明人之本性从未更改,人始终是活在一个固定的模式和规则中,沉思录讲的是内心的一部好书,修身很有裨益,是属于自我修养方面的良书


常翻常新;陶冶心境,宁静致远。我相信书前序部分所言,两千年之后还会有人读这本书。思想的力量是跨越时空的;伟人的伟大,体现在其思想的征服力上;我们的头脑不完全是自我独立支配的,在成长过程中,吸纳并渗入了无数哲人的思考。沉思录就是一本渗透力很强的书。


沉思录是本很棒的书。装帧精美,大红色封面,字体上有磨砂。内容比较励志,同时又可以产生镇定的作用。常读常新,随手翻开一页,就能很快进入角色。我想,能够做到里面的一部分,就可以克服自身的一些缺点了。到书比较快,用上了当当的礼劵,又省了不少。希望常有礼券派发呀!!


开篇不久,我看到那段让我欣喜异常的文字。“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要拥有了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会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东西。”简单的几句话,隐含着深沉的道理。过去与未来,都不过是现在的衍化物,真正影响我们的,也正是现在此刻。或许换做另一个词,当下。明白脚下的路,看清了当下,去努力的把握住,才不会经历失去时的彷徨。更何况,未曾拥有过的东西,更是谈不上失去。喜欢哲学和喜好思索人生的人,这本书会很适合你。它有一定的深度,有些地方需要反复的揣摩,才能了解字句中的含义,当然有着一定人生经历的人,会看的更加透彻一些。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只是结合目前阅读时的感受,写了几句简单的感慨。我想,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应该会对自己的人生,有着影响和帮助。最后我记住了这段话: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做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