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
2008-12
中央编译出版社
吴晓峰
349
无
晓峰的博士论文经过认真修改后要出版了,我们都有一种收获的感觉。她嘱我写序,我愉快地答应了。2001年入学的时候,她在当年文艺学博士生中是最小的一位,看起来像个小姑娘。慢慢熟悉之后,我的印象改变了,觉得她比实际年龄更为稳重、成熟。她从小学、中学、大学本科到硕士,上的都是名牌学校,基础相当扎实, 整体文化素质好。她学习勤奋刻苦、为人正直谦逊,善于同人相处。在我眼里,在许多老师和同学眼里,她是个好学生。但从一个好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博士,成为一个年轻的学者,还需要不断磨炼,还需要有一个艰苦努力的过程。三年的博士生学习过程,她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并且取得了成功。长期以来文艺学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大多偏重文学,很少选择与语言相关的论题。晓峰却以《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互动关系研究》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她对同语言相关的论题情有独钟,固然同家学有关,从小受到研究语言的父亲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她深刻认识到语言对文学的重要性,语言研究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特别是20世纪“语言学转向”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尽管博士论文选题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她的选择正体现了年轻学者的学术眼光和学术勇气,也博得了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们的一致肯定和赞扬,认为这是一个独特的、让人眼前一亮的选题。
发生在近现代文化转型期的语文变革是中国现代性追求的重要一步,它们不仅完成了语言和文学自身的蜕变,实现了传统语言文学向现代语言文学的转型,而且成为了整个个文化现代性追求的起点和先导。因此,研究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互动关系不仅町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新文学、新文化以及现代性追求的历史发展进程,也能提供思考和解决语言文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本书从历史、个案、理论三个角度,深入细致地考察了1917—1921年期间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联合的历史必然性、两大运动互动的方式和成果,以及两大运动对于现代文化转型的意义。
序言绪论第一章 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互动关系的历史研究 第一节 自由开放的时代氛围 第二节 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历史演进 一、从早期音标文字运动到国语运动 二、从早期白话文运动到文学革命 三、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联合 四、联合时期的三次重要论争 附录: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纪年表(1915—1921) 第三节 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联合的历史必然 一、共同点 二、分殊点第二章 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互动关系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理论个案一:胡适的“十字纲领” 一、“文学”和“国语的文学” 二、“国语”和“文学的国语” 第二节 理论个案二:钱玄同的语文改革理论 一、“音本位”的原则:文字改革理论 二、“统一”的辩证法:语言改革理论 第三节 实践个案一:鲁迅的《狂人日记》 一、文本的语言学分析 二、文本的超语言学分析 三、文本形式的意义 第四节 实践个案二:四种国语文教科书 一、早期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 二、国语文教科书的选材和编排第三章 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国语运动对新文学的影响 一、对新文学文体的影响 二、对新文学主体的影响 三、对新文学研究的影响 第二节 文学革命对国语的影响 一、对整合语言要素的影响 二、对建构语言体系的影响 三、对更新语言意识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变革对文化转型的影响 一、语文变革影响文化转型的意识 二、语文变革影响文化转型的途径 三、语文变革影响文化转型的结果余论参考文献后记
理论上说,文学和语言的关系研究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静态的, 一种是动态的。以往对“文学语言”的研究主要是一种静态的研究,它关注的是文学语言区别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而具有的审美性问题。西方二十世纪“语言论转向”中的很多文学理论也是静态研究的结果,它们关注的是语言和文学研究方法上的共享性, 特别是语言学研究方法对文学研究的辐射。这两类研究关注点虽然不同,但研究对象都是文学和语言的静态产品——作品或者方法。而且,稍加辨析就会发现,这类研究虽然名为文学研究,但都是以语言学为立足点,是语言学研究的分支或延伸。因为,在语言和文学的关系中它们突出的是语言的核心或主导地位。因此在静态研究之外,还可以也应该建立-种动态研究。语言和文学是历史的发展物,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常常以鲜明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动态关系是理论研究应该注意的。从理论研究视角出发对语言和文学的动态关系加以考察,应当有别于文学史研究和语言史研究,这意味着研究中必须始终贯穿一种理论的思考—— 语言的变革在文学及其发展中究竟占有怎样的地位?反之,文学的变革在语言的发展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当然,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并非互不关联。首先,静态研究的历史较长,有很多认识和结论是动态研究可以运用和借鉴的。其次,动态研究的结果,需与静态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由此揭示出文学和语言关系的最基本规律。因此,动态研究既要借鉴静态研究的成果,又要开拓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史论互补揭示出文学和语言基本关系的更多内涵。
《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互动关系研究》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该课题就其性质而言属于文学和语言学跨域研究,是我一直关注的领域。语言和文学的关系作为一个基本论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以往关于二者的关系人们多从静态角度考察,对二者表层关系的揭示比较多。然而只此一面显然是不够的,语言和文学之间动态的和深层的关系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本书对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中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这两大事件的关系予以考察,试图通过对这一典型个案的观察和分析,触及语言和文学关系的另一面,为这一论题的深入做一些基础的工作。对于语言和文学关系的思考来说,本文既算不上一种开始,更不是一种结束,后续的和相关的研究还有很多很多;但对于我本人而言,本书的出版大概算是学术道路上的一个分号、一次小结,今后我还会继续关注于此。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五四文学革命从根本上说是语言的革命。当然文学革命和国语运动的关系,并不完全等于文学和语言的关系,但是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互动关系的研究,不仅对于研究五四新文学运动至关重要,是研究新文学运动的一条合乎学术内在理路的正途,对于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深入思考文学和语言关系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程正民
《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对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中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这两大事件的关系予以考察,试图通过对这一典型个案的观察和分析,触及语言和文学关系的另一面,为这一论题的深入做一些基础的工作。
无
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20世纪初的两场最重要的文化运动,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动。分开来研究的书很多了,把两都联系起来研究还真有意思。
对五四白话文运动分析得比较客观,值得一读。
主要是介绍汉字经历的时代,朋友学汉语学叫买的,不错
供语言类专业学生和老师使用,分析较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