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
2009-4
中央编译出版社
[美] 约·埃尔斯特 主编
286
周艳辉
无
“协商民主译丛”首批共4本译著在2006年推出后,在国内理论界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反响。译丛在初版后很快得以重印,协商民主这一概念已经成为政治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一些研究西方协商民主的专题论著不断面世,相关的学术研讨也广泛展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理论界还就协商民主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意义进行了热烈的争论,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对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而言,选举民主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协商民主只能起补充的作用;另一种认为,协商民主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不应走选举民主的道路,而当走协商民主的道路。正像一句老话所说:真理愈辩愈明。无论对于我国的政治学研究,还是对于现实的政治发展,这样的讨论与争论,都是十分有益的。“协商民主译丛”,是一套严肃的学术著作丛书。与一般的学术译丛的一个明显不同是,这套丛书的基本读者不仅包括学者,也包括广大干部。从出版社方面获悉,一些党政机关直接向出版社方面订购“译丛”。这表明,协商民主理论不仅为学者所关注,也为政府官员所关注。之所以能够引起学者和官员的热烈关注,我所想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收录了从不同角度论述“协商民主”的十篇论文。这十篇论文的内容包括:“Claro!”:论话语中的大男子主义;作为讨论的协商;所有人都是说谎者:民主是无意义的吗?;协商与制宪;协商的困境;协商与意识形态控制;支持协商:关于某些怀疑的思考;民主与自由;健康之间的权衡;完全代表权、协商与公正。 可以说,该书为读者了解这一民主机制提供了更全面的字料。
约·埃尔斯特(Jon Elster):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科学教授。1968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师从著名学者雷蒙•阿隆,197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著有《莱布尼茨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逻辑与社会》、《尤利西斯与塞壬》、《酸葡萄》以及《解释的技术变革》等著作。约•埃尔斯特是著名哲学家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导言 一、历史背景 二、概念背景 三、界定协商民主 四、关于争论的争论 五、协商动力 六、有关协商的替代方案和补充 七、个案分析 八、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第一章 “Claro!”:论话语中的大男子主义 一、协商民主的优势 二、分析性知识与导向性知识 三、导向性信念的行为后果 四、导向性信念下的话语竞争 五、相关预测 六、规范性问题第二章 作为讨论的协商 一、揭示私人信息 二、限制或克服有限理性 三、推动或鼓励一种为需求或要求进行正当性辩护的特殊模式 四、产生在该群体看来是合法的最终决议 五、提高参与者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 六、做“正确的事情”,不受讨论结果的约束 七、结论第三章 所有人都是说谎者:民主是无意义的吗? 一、导论 二、民主投票是无意义的吗? 三、民主讨论是无意义的吗? 四、民主是欺骗吗?第四章 协商与制宪 一、宪法与制宪 二、协商的背景 三、制宪会议中的协商 四、某些规范性结论第五章 协商的困境 一、协商与诱发性偏好 二、认同与虚假认同 三、结论第六章 协商与意识形态控制 二 三 四 血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第七章 支持协商:关于某些怀疑的思考 一、导言 二、非协商程序出了什么错? 三、理性的论证 四、合理的多元主义 五、更好观点的力量 六、支持协商第八章 民主与自由 一、主要观点 二、合理的多元主义 三、公共推理 四、讨论、协商与动机 五、宗教自由 六、表达自由 七、道德自由 八、共同体、合法性与民主第九章 健康之间的权衡 一、问题 二、概念 三、合并健康之间的比较 四、法庭与现有法律 五、新的制度 六、结论第十章 完全代表权、协商与公正 一、协商与公正 二、完全代表权与公正 三、宪政起源中的完全代表权与公正 四、在当代社会实现完全代表权 五、结论索引译后记
插图:二、概念背景由自由、平等和理性的个体作出的集体决策并非必然采取协商的形式。还存在其他的集体决策模式,我们可以根据有效性、公平性和内在的适当性对其进行评价并将之与协商进行比较。在本文的第三部分,我将全面考察本书的各位作者是如何评价各种模式的优缺点的。这里,我力图准确地说明存在哪些模式,以及它们具有哪些特征。当一个由平等的个人所组成的群体想要就一件与他们所有人相关的事情作出决策而最初提出的所有意见又缺少一致性时,他们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争论、讨价还价和投票。我相信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包含了所有的方式。在以前,决议也可以通过决斗、比武和类似的手段达到,但这些手段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一个群体可以通过使用这三种方式中的某一种,或者其中两种的结合,或者三种的结合来达成决议。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争论和讨价还价是交流形式,也就是说,它们是言语行为,而投票则不是。
由约·埃尔斯特主编的《协商民主》一书收录了从不同角度论述“协商民主”的十篇论文,可以说,该书为读者了解这一民主机制提供了更全面的字料。坦白地讲,在翻译这部论文集之前,“协商民主”对于译者本人而言并不算一个熟知的领域。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译者身份,我还是一名充满疑问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也是带着各种问题进入到翻译过程中的。“什么是协商民主”必然是第一个跃入脑海的问题,此外,“协商相较于其他民主机制具有何种优点”以及“协商民主是不是一种完美的机制”,也是我感兴趣的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就像埃尔斯特在本书《前言》中所说的:“本书的作者们就协商民主给出了明确的或含蓄的定义,这些定义彼此之间有着极大不同。”这种概念界定上的不一致,似乎是理论建构中应该避免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不一致恰恰又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的空间。至于第二个问题,即协商民主机制的优点问题,这与其存在的意义有关。对于本书的读者而言,将协商民主与以往的民主制度,例如代议制民主进行比较,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卡斯·桑坦斯、甘贝塔、费伦等人为协商民主的优点进行了辩护。
《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是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和实践形式,是对传统代议民主的某种超越,代表了西方民主的最新发展。罗尔斯、吉登斯、哈贝马斯等西方思想界的领军人物都是协商民主的积极倡导者。“协商民主译丛”精选西方学者在协商民主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论著,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思想渊源、代表人物、主要观点、重要争论和现实基础,旨在为国内读者了解和研究当代西方民主政治提供基础性的文献资料。
无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作者的翻译很见功力,让我对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有较全面了解,对研究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很有帮助。
很不错,关于协商民主书,会好好看的
这本书主要介绍美国学者埃尔斯特的学术观点,非常到位!好书!
还是多了解了解
都很不错,很实用。帮助很大
综合分析很有启发
买到了自己需要的书!应该不错
给我寄的书那么旧就算了,封面上那么长那么深的两道蓝圆珠笔印,难道当当工作人员看不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