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论语中的处世智慧

刘雯 海潮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作者:

刘雯  

内容概要

《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国人的处世圣经,历来被读书人视为必读的经典书籍,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其中所蕴藏的处世智慧《论语》的魅力在哪里?孔子的魅力在哪里?《论语》中又蕴藏了我们今天需要的哪些道理?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穿越千年的时光,回到孔子生活的时代,从中寻找答案。 本书主要从如何快乐生活、如何成功管理、如何成功经商、职场中如何谋求发展、治学中的成功经验、交友时好友和损友的区分、如何成功说话、日常生活中如何与人成功交往、如何建立和谐家庭关系、如何正确对待逆境等十个方面谈其中的处世智慧。本书多用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对这些道理进行解读,目的在于拉近孔子与我们的距离,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本书同时结合现实列举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案例,旨在使我们活学活用,达到一点就通,更好地参悟《论语》中的处世智慧的目的。每一句语录后面,均用点睛之笔,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及人生启迪。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以豁达心态面对人生 乐以忘忧,舒心自在 莫让人生虚度过 放得下才担得起 学会运用自己的长处 做人要有一颗宽容心 看淡荣辱得失 人生苦短当珍重 快乐人生,和谐相伴第二章 以德服人,以礼待人 以身作则,树立威信 以诚为本,取信下属 严于律己,方可服众 勤政爱民,上下一心 善于忍耐,成就事业 招贤纳才,知人善用第三章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失败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不过不及,挑战困境 掌握信息,成就未来 居安思危,蓄势待发 把握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第四章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大智若愚,能而不露 抓住机遇,表现自己 广听良言与人合作 做事不要急功近利 成功在于自己的坚持 不要患得患失第五章 成大事有捷径 勤奋刻苦,持之以恒 忍受寂寞,知耻后勇 贵于实践,学以致用 学无止境,艺多不压身 天生我才必有用 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第六章 以“和”为贵 尊敬长辈,以孝为先 远亲不如近邻 言传身教,培养子女 把握角色意识,做好角色定位 尊敬父母,处理好家庭关系 孝悌是仁的根本 宽容是调剂夫妻关系的润滑剂第七章 练就火眼金睛 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要和小人保持距离 真金要靠火来炼 识别益友和损友 知己知彼,择善而从 有比较才有鉴别第八章 对人不可全抛心 谨慎做人,保全自身 成人之美,广结人缘 不要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 保持得体的仪态举止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不要时时争强好胜第九章 口才决定成败 掌握分寸,恰到火候 话留七分,只说三分 分清场合,恰当说话 说话要“有的放失” 好口才能避祸 沉默是金,言多必失 言之有据,以理为先第十章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坦然面对不如意的事 坚持自己的信仰 不要被暂时的失利击垮 看准了的事情就去做 摆脱受人排挤的被动局面 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固守” 顺应变革,坚持操守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以豁达心态面对人生乐以忘忧,舒心自在〔经典语录〕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经典释疑】①燕居:闲居,古代士大夫退朝而居叫燕居。②申申如也:仪态舒展的样子。如,形容词词尾,义同“然”。③夭夭如也:和乐喜悦的样子。【阐微】孔子说:“在家闲居的时候,仪态要舒展自如,神色要和乐喜悦。”活学活用一肩挑尽古今愁,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孔子在家闲居时却仪态舒展自如,神色和乐喜悦,过着无忧无虑的个人生活,完全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一副愁眉苦脸,严肃庄重的样子。这是因为他虽然忧国忧民忧天下,但却在个人生活上抱着以平淡为乐的旷达态度,所以始终能保持爽朗的胸襟,舒展自如的心情。孔子是一个十分勤奋而机敏的人,他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认为一个人总要有所作为。孔子的心态,用他的话来说,叫“君子坦荡荡”,他不忧不惧,因为他没有做亏心事。他感到人生是勤奋而快乐的,是乐以忘忧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应该说是复杂的社会环境,但他处处谦虚、恭敬、诚实、礼让,“内省不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我们今天常常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生活太累!快乐离我们太远!其实,不是快乐离我们太远,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和快乐之间的距离;不是寻找快乐太难,而是我们活得不够简单。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珠宝到远方去寻找快乐,可是走遍了千山万水也没有找到。一天,一位衣衫褴褛的农夫唱着山歌走过来。富人见农夫这么快乐,便向他讨教快乐的秘诀。农夫笑着说:“哪里有什么秘诀,只要你把背负的东西放下就可以了。”富翁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背着这么沉重的金银珠宝,腰都快被压弯了,而且一路上还提心吊胆,生怕被土匪抢劫,整天惊魂不定,忧心忡忡,哪里还快乐得起来呢?如果富人放下行囊,把金银珠宝分发给过路的穷人,不仅肩上的负担没有了,还能够看到一张张感恩的笑脸,这不是他想要寻找的快乐吗?为什么要整天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而让自己不快乐?其实,快乐的种子埋藏在我们心中。当我们能够真诚地热爱生活和热爱他人时,我们的内心就能够感到逍遥自在,从而快乐起来。在物质世界里,我们仍然拥有精神世界。如果我们想要完整地表达精神世界的好品质,就必须先领会以下要点:第一,我们必须接受自己拥有精神世界的事实;第二,思想的延伸和发展,将会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第三,这些想法和态度能经由人类彼此的交流而发出能量和光辉,从而影响自己和他人。以喜乐这种精神品质为例,实际上,生活中的喜乐和幸福来自自己的内心感受,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心中去寻找和体会喜乐、幸福的感觉,而且我们还要让这种信仰成为自己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使我们在面对任何人、事、物时,都能保持喜乐。另外,我们也应该与身边的每个人分享这样的态度,因为在为别人带来快乐的过程中,我们也将获得更多的快乐。有人说,当我们把快乐和别人分享时,我们便得到双倍的快乐。说到底,快乐就是要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精神。并不是拥有财富和名利地位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相传有一个财主,生意做得很大,每日操心、算计,要么担心长工不给他好好干活,要么担心家里的钱财被小偷偷走,要么担心路上的货物遭遇劫匪,有时甚至还担心自己百年后万一财产分配不均子女们闹不和怎么办……总之,他每天茶饭不思,没有一天快乐过。挨着他家的高墙外面,住了一户很穷的人家,夫妻俩以卖茶水为生,老两口无儿无女,家徒四壁,却整天有说有笑,日子过得快快乐乐。财主太太说:“我们还不如隔壁卖茶水的两口子,他们尽管穷,却活得很快乐。”财主听了,便说:“这有什么难,我叫他们明天就高兴不起来。”于是他拿了一锭50两重的金元宝,从墙上仍了过去。那夫妻俩发现这从天而降的金元宝,喜出望外,夫妻俩于是茶水也不卖了,先是讨论院子里的金元宝是从哪里来的,紧接着就开始商议拿这金元宝该干点什么,之后又想万一这金元宝被别人误认为是偷来的怎么办,随后又想万一有人知道他们家有金元宝前来打劫怎么办……总之,他们讨论了三天三夜也没有得出结果,于是茶不思,饭不香,觉也睡不好,当然再也听不到以往的欢声笑语了。财主对他太太说:“你看,他们不笑了吧,办法就这么简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金钱未必能够带来快乐,假如人们一味追逐财富、名利,成年累月心劳力竭,神经紧张,疲惫不堪,尽管锦衣玉食,满屋金银珠宝,也不能拥有快乐。人生的诱惑太多,如果在各种诱惑面前分不清、看不明,只是盲目,地追逐潮流,身不由己地为名利而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为功名利禄、锦衣玉食不停地追求,等喧嚣过后,一切归于寂静,才发现自己的情感被销蚀得千疮百孔,连自己原本拥有的快乐都已经丢失掉了。快乐源自于自己的心底,是一种与财富、名利、地位无关的精神境界。现代人为了名利、财富、金钱而疲于奔命,有时候甚至置亲情、个人的健康于不顾,最终丢失了亲情、透支了身体,生怕失去了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却又逢人便感叹:“唉,活得真累!”累什么呢?不外乎是累财累名累地位,累一己之得失、累个人的利益,其结果是连“燕居”的时间都没有了,更不用说什么“申申如也,天天如也”。与其如此,倒不如向圣人学习,甩开个人名利之累,一切顺其自然,保持舒展和乐的心态,平平淡淡、轻轻松松、快快乐乐过一生。智慧启迪:做人需要尔观豁达,淡定平和,保持这样的心态,放眼望去,四周尽是美景乐事,领人赏心悦目,自然就会拥有永远的快乐。莫让人生虚度过〔经济语录〕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经典释疑】①立:只在社会上立身处世。②耳顺:指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了。③不逾矩:不超越规矩。即使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规矩,说明世上的规矩,已完全内化在自己的身心中。【阐微】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移,五十岁时懂得世事的发展,都是老天的安排,六十岁时一切的话都能听得进去,七十岁从心到身,自由动作,不会超越规矩。”活学活用孔子用简单的话勾勒了自己的一生。从中也大体显示了一个成功的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少年时代要发奋学习;30岁左右成家立业;40岁左右应该树立坚定的信念;50岁上下应该明白世上的一些当然之故和必然趋势;60岁时要达到声人心通的境地,对各种意见都能正确地理解和对待;70岁时对社会的法则运用自如,精神进入自由王国。儒家把实践仁、义、礼、智的价值观念视为顺“天命”,即看成自己必须承担而决不能推卸的做人的责任。能知天命,就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就不会有失落感、忧愁感,不会因一时一事的得失成败而烦恼,也不会因社会的动乱、生活的甘苦、个人的荣辱、生命的安危而扰乱自己的人生追求,孔子的一生都在朝这个目标奋斗。孔子的一生,都在寻求政治主张的实现,并积极从事教育。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开办私学者。他从而立之年起就开始从事教育。他35岁去了齐国,见到了齐景公。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止,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岁返鲁。他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的县官,最后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55岁到68岁这l4年问,奔走于卫、宋、陈、蔡、楚等国,宣传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之后,退而继续从事教育。直到73岁去世。孔子15岁时,即已立定人生志向,以学问立身,人当少年,便已设立了人生的远大目标。孔子30岁立足于社会;40岁时,对前途充满信心,开始超越一切迷惑,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孔子并非天生的圣人,亦非早年开悟,而是先设定人生目标,然后为之奋斗,百折不挠,勇敢突破,以致有成。孔子73岁的生命,可说是由一连串的不顺遂所构成,但他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的热爱,使其始终保持有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念,即使面对重重的阻碍、挫折、打击、刺激,乃至生死关头,也不能使他放弃初衷,无法阻止他勇往直前。孔子说“三十而立”,就是说30岁要能够在社会上立身处世。这不由得使人想起张爱玲说的“成名要早”。人生短暂,要依志向和兴趣尽早确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思想文化进步、科技进步的职业,心怀进取自强,有所规划,倾力而为。要努力做到向长者学经验,向年轻人学新知,不断锤炼和完善自己,当人到40岁时,才能做到“不惑”,40岁是对自己的言谈行为都坚定不移的年龄。睿智超常的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人到50岁,也就到了顺应事态发展的年龄了。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人到60岁以后,就会变得完全通情达理,年轻时对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常会感到刺耳;自己也常意气用事,对别人的意见,什么也听不进去;常抱有成见,主观地偏听偏信,只能听进一个方面的话。孔子一生听到的逆耳之言是很多的,子路给他挡驾了不少,子路死后,孔子说:从我得子路以后,“恶言不闻于耳”。耳顺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表明了一种欲望的消退。也就是说,人到了70岁,还有什么呢?即使随心所欲,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更不要说什么超越法度和越轨的行为了。这是一种在经过之后的洒脱,放弃之后的快乐。这段语录是孔子一生治学的深切感受。而不同的人根据自身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来品味孔子的这段微言大义,必然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生活的艺术就在于何时应该把握,何时应该放弃。对于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应该珍惜。我们应该虔诚对对待生命的每一天,珍惜每一个小时,抓住每一分钟,但又不能抓得太紧,有时候,也要学会放弃。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受到挫折,但也从中得到了锻炼。生命是有限的,但生命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我们的父母通过我们延续他们的生命,我们又将通过下一代来延续自己的生命。我们创造的价值,我们塑造的美好形象将会永远流传。不要让你的生命白白浪费,不要像追求物质那样追求思想,因为思想将赋予生活以意义,它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同物质是完全不一样的。放弃那些不适合自己去充当的社会角色,放弃束缚你的人情世故,放弃伪装你的功名利禄,放弃徒有虚名的奉承夸奖,放弃患得患失的心态。静下心来,用足够的精力和智慧来发掘自己的潜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明确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把人生划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追求目标和心境。在努力达到人生目标的同时去体悟人生,不要让太多的无关的人事功名来消耗我们的光阴和智能,不要过分去追逐名利。华罗庚说:“时间是由分秒组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就来。”是否珍惜时间对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人不懂得珍惜生命,不充分利用时间来发展自己,在时间面前他永远是个弱者,它不懂得珍惜生命,成功也就抛弃了他。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说:“余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而鲁迅先生,则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现代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每天勤于作画,没有特殊情况从不间断。在他作画的60多年中,据说只有两次间断,10天没有动过笔。一次是他63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几次不省人事,另一次是64岁时母亲病故,他因过度悲伤,没有作画。85岁那年,有一天他连画4张条幅,已经很累了,可他仍然坚持再画一张。画毕,他在条幅上题写这样的话:“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一张补充之,不叫一日空闲过也。”齐白石在艺术的道路上十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他不停地辛勤耕耘,不为功名利禄所累,放弃了一些该放弃的东西,一心扑在绘画上,一心追求自己的事业,乐在其中,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绘画成就。齐白石的一生应该说是快乐的一生。智慧启迪:懂得珍异生命,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时间来成就自己事业的人生,是快乐的人生。放得下才担得起〔经典语录〕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般人以柏,周人以粟。曰,使民以粟”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经典释疑】①社,土地之神,此指祭祀时所立的木制牌位叫做神主,是神灵的依附。②宰我,孔子的学生。姓宰,名予,字子我,鲁国人。从《论语》中对宰予的记载来看,孔子感到他几乎一无是处。最后他到齐国做官,与田常一起作乱,被灭了族。孔子以此为耻。③说,解释,说明。④遂事,顺势已在办理的事。遂,顺当。【阐微】哀公向宰予问社祭的情况,做神主用的是什么木料。宰予尊敬地说:“夏王用松木,殷人用柏木,周人用粟木,说是要让老百姓害怕得战战兢兢。”孔子听了说:“已经完成了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正在顺势办的事就不要再劝阻了,已经过去了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活学活用孔子不满意宰我关于“使民战栗”的解释,因为它不符合德政爱民的思想。但周代又确实是用栗木做的土神牌位,所以孔子不好正面批评宰我,而是从思想方法上来说,既然已经过去了的事,就不要去追究它了。不管这件事本身的是非曲直,孔子这里所表现的,是一种弃而不咎的宽大胸怀。有些东西,我们尽管很不愿意放弃,但为了取得一个圆满的结果,该放弃时还得放弃。放弃过去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放弃心中积攒下来的烦恼和负担。


编辑推荐

《论语中的处世智慧》由海潮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论语中的处世智慧 PDF格式下载



很有智慧····


有空的读读,理解一下,觉得很好


内容是一些小故事。大道理。不实用这本书不太好。不推荐。


还行,读起来还有点感触!


我是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然后被某偷走了重新买的,没看


书不错, 发现内容有点小问题, 有一节中两个例子居然用两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