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
2007-6
第1版 (2007年6月1日)
张恨水
451
500000
无
该书写于抗战胜利之后1946年开始连载1948年底载完,历时三年多。是张恨水“痛定思痛”之作。作者以冷峻理性的笔触,在控诉日寇的战争暴行同时率先对民族心理进行探索解剖国人在抗战中表现出的“劣根性”。小说以主人公李南泉为轴心,向读者展现了一幅蜀东山村众生图。人物栩栩如生、传神阿堵.语言幽默犀利在小说的描写功力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台湾学者赵孝萱女士称该书是“张恨水的最重要代表作也是他一生作晶最高巅峰”。
第一章 菜油灯下第二章 红球挂起第三章 斯文扫地第四章 空谷佳人第五章 自朝至暮第六章 魂兮归来第七章 疲劳轰炸第八章 八日七夜第九章 人间惨境第十章 残月西沉第十一章 蟾宫折桂第十二章 清平世界第十三章 各得其所第十四章 茅屋风光第十五章 房牵萝补第十六章 家教之辱第十七章 我的上帝第十八章 鸡鸣而起第十九章 内科外科第二十章 生财有道第二十一章 有了钱了第二十二章 西窗烛影第二十三章 未能免俗第二十四章 月儿弯弯第二十五章 群莺乱飞第二十六章 天上人间第二十七章 灯下归心
无
这是我读的张恨水的第一本小说,其实关于这部小说,在阅读之前并不是很了解,只是觉得小说之名有着一种特别诗意的感觉,当然,现在我知道了小说的名字取自“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诗在书中也反复为主人公所吟诵。
巴山夜雨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期间,位于重庆大后方一个小村落的众生相,透过主人公李南泉的所见所闻,既深刻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灭绝人性,也表现了这场战争对于广大国民的残酷性,但同时,更让人震惊的或许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大部分国民的麻木不仁。在这种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我们没有看到国民的团结,反而看到的是趁机发国难财的袁四维之流、作为高层官僚走狗只知鱼肉百姓的刘副官之流、骄横跋扈仗势欺人的二小姐之流以及流离失所、落魄不堪的以李南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份子,甚至于偷情的小公务员,让我们不由的感叹国民之劣根性。也许正因为国民的麻木和愚昧,甚至于自私自利,才导致我们的抗日战争在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和如此漫长的时间之后,方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也正如鲁迅先生所揭示的那样,比医治人的身体更重要是医治人的愚昧和麻木。
说句实话,我觉得本书在语言描写和人物刻画上真的可谓是行云流水、炉火纯青,整本书读起来是一气呵成 ,欣赏张恨水先生的遣词造句、嬉笑怒骂,真的是一种享受。
一直都很喜欢张恨水的书。喜欢这本书里对重庆生活的描写,让我这个重庆人感觉很真实,我相信曾经的人们就是那样生活的,但它又不是完全写重庆的,是写曾经的中国的一段历史,从某个角度来说,它把中国人的劣根性很直白的揭露出来,是不输给鲁迅小说的书。
在大学的时候就在校图书馆看过这本书,但是当时外面买不到,这一次终于买到手了,高兴.书写得非常好,不象张先生的出名的京华春梦或者鸳鸯蝴蝶之类的名作,属于另一种类型的,虽然是抗战小说,但是却以轻松的笔调写来,充满着幽默之处,体现着民众的坚强与乐观
很久以前看过的一本书,一直想拥有一本,拿到手的感觉很舒服,印刷质量和封面封底等设计,算是对得起张恨水先生的了。
很不错的书,以前在图书馆就看过,一直念念不忘,决定收藏了!
我超喜欢这本书,这是本适合放在枕边看的书,可我订了却没给我送来??还会不会给我送来啦???
及时、准确、服务好
《巴山夜雨》写于1946年,同年4月4日载于创刊的北平《新民报》副刊《北海》,1948年12月6日载完,全书有50多万字。同时在重庆《新民报》、南京《新民报》转载。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李南泉为轴心,向我们徐徐展现了一幅蜀中山村众生图。读起来亲切感人,自然隽永,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小说中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传神阿堵,形态各异,入木三分,使人如睹旧友,呼之欲出。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重庆遭轰炸的一些事情,全卷通过李南泉感官作为视角,演绎与阐释着一批穷教授们在小村庄的茅草房周围的喜怒哀乐。文章通过这群人间接的反映出抗战时期人民的疾苦。苦中作乐是这个文章的主题,普通的对话折射出战时这批人复杂的心情。文章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有些衔接处处理得不是很好,给读者以单调和贫乏之感,个人认为这是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缺陷。全文的中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两句诗中——君见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另一个角度的民国历史,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国难面前,不同人的嘴脸暴露无遗,无怪乎抗战要打八年!
有较多错字,可能是盗版书!
朋友推荐的,但至今还未看过,可能张恨水实在是不太对胃口,始终提不起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