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日志中国》第二卷

新京报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作者:

新京报社  

页数:

516  

Tag标签:

无  

前言

1978年,我正在农村那座土地庙改建的学校读初三。那年春节很冷,冷得潮汐都结了冰。正是渴望有事发生但又茫然混沌的年龄,一个信息却让人有些憧憬:今年开始,只要学业优异考试通过,不仅可以到大城市读书,而且毕业后还可以成为正式职工。3月份开学后,我这个没明确想法的学生和一些有朦胧想法的青年老师就开始准备中专考试,我报考的是初中中专,老师准备的是高中中专。在我一边下意识地抵御扰人的蚊子,一边把勾股定理、唯物辩证法、串联和并联等翻来覆去倒腾的时候,心里是很忐忑的,总觉得这事不太靠谱:以前听说过书中有黄金屋、颜如玉什么,但环顾四周没有一例是现实的,隐约听说邻村个别学富五车的高中生也多在那年冬天的应考中铩羽。而我无论家人还是亲朋,不是种田就是捞鱼,对我通过读书而改变命运大多嗤之以鼻,他们希望的也就是让我胡乱认些字,以便一则可以分得清布票、粮票和糖票的区别,二则不至于成为睁眼瞎受欺负,而我父亲最核心的想法就是让我混到虚岁16,这是生产队规定挣工分的年龄,而我毕业时刚好够,于是姑且勉强耐心等待。无心插柳总能成荫。我的考试分数竟然超了当年浙江省初中中专的录取线——尽管考试一结束我就怀着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想法跟着叔伯们开始学习海带养殖——于是欣欣然又茫茫然地去体检,然后填报志愿,闲暇之际也想着去台州或者温州这样的大城市读书是什么感觉,但造化弄人,冈为填报的志愿全是轮机或者驾驶之类的专业,与我眼睛的色弱条件格格不入。

内容概要

  《新京报》创刊于2003年11月11日。作为《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一份具有广泛影响的新型时政类城市日报,根植北京,面向全国,放眼全球。  《新京报》办报理念为“品质源于责任”,将媒体责任与新闻规律结合起来,以敏锐的视角、快速的反应、客观的报道、深厚的功力,持续推出重磅新闻和独立评论,彰显法治与人文精神,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文明。  《新京报》日均88版。报纸内容丰富多元,览尽时政、社会、国际、体育、经济、文化、娱乐、生活。创刊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多次被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媒体”、“中国最具成长潜力的媒体”、“中国最新锐报纸”、“中国最具新闻影响力的报纸”等,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书籍目录

序 始于19784月19日 汪国真现象 曾记否:笔记本上抄的那些汪国真诗句新观察:审美趣味负增长的年代温故知新:知识青年奔农村十姐妹建养猪小组那时流行:汪国真诗4月20日 互联网 中国互联网: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新观察:互联网成为推进社会演进的沙盘温故知新:“商标”争夺名企“网”上无名那时流行:笔友4月21日 北京万人马拉松赛 一个业余选手的马拉松梦新观察:体育本不分专业和业余温故知新:河南固始百名姑娘下广东那时流行:我的中国心4月22日 中国制造大飞机 大飞机“中国制造”一梦40年新观察:科学的决策体制是改革前行的动力温故知新:“发展民航买旧飞机不合算”那时流行:倒卖国库券4月23日 “光彩事业”扶贫 以“光彩”扶贫的名义为私企标明正身新观察:光彩事业能否借鉴“赢在中国”温故知新:扶贫攻坚7年消灭绝对贫困那时流行:哈日风4月24日 首个亿元村 大邱庄,首富之村的跌宕之路新观察:禹作敏悲剧的启示温故知新:大邱庄十年六个大变化那时流行:比基尼4月25日 千岛湖事件 千岛湖事件催生“突发报道要争取时效”新观察:让真相公开天塌不下来温故知新:姑娘相亲只看门楣“光荣牌”那时流行:超市4月26日 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 “梁大胆”起用“牛鬼蛇神”走上先富之路新观察:从“先富”到“共富”的路径温故知新:先富的苦恼:干部揩油群众眼红那时流行:存在主义4月27日 汪辜会谈 汪辜握手跨越海峡40年隔绝新观察:民间融合才是两岸的黏合剂温故知新:“汪辜会谈”后挂号信可过海峡那时流行:《渴望》4月28日 老山作战 老山作战副连长留下欠账单新观察:“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温故知新:烈士遗留录音震撼同龄人那时流行:《高山下的花环》4月29日 青歌赛开办 通俗唱法进青歌赛 曾被人称“乱弹琴”新观察:让这场歌唱盛宴发出“原生态”气息温故知新:青歌赛“西北风”还要刮多久那时流行:黄土高坡4月30日 英语热潮 全村500人一台电视,都迷《跟我学》新观察:开眼,向洋,看世界温故知新:冒名替子当兵骨肉分离34年那时流行:甲A5月1日 华山抢险英雄 华山抢险,英雄集体绝顶而生新观察:“80年代”真正的英雄温故知新:越南邀请境外记者采访“撤军”那时流行:军帽5月2日 清查“洋垃圾” 600吨洋垃圾“熏出”两项新罪名新观察:仅靠法律难堵“洋垃圾”温故知新:进口设备中暗藏“洋垃圾”那时流行:打卡碟5月3日 浦东开发 显示改革决心 中央打出浦东“王牌”新观察:定义浦东要在“创新”温故知新:“宁要浦西床,不要浦东房”观念在变那时流行:上海“永久”5月4日 评选杰出青年 1990年开评“杰青”,给年轻人一个榜样新观察:青年,总是可以向上的温故知新:团员结婚贴告示 “不收礼不待客”那时流行:“小虎队”5月5日 卓长仁劫机案 卓长仁劫机18年后在台杀人被枪决新观察:从法制认同到价值观认同温故知新:国务院授予王仪轩“英雄机长”那时流行:伤痕文学5月6日 大兴安岭火灾 大兴安岭20年浴火难重生新观察:一次真实的灾难记录温故知新:首都第一座跑马场开业那时流行:冬天里的一把火5月7日 驻南联盟使馆被炸 驻南联盟使馆被炸后的理性爱国新观察:以公民心态爱国我们渐行渐近温故知新:李肇星舌战美国“铁嘴”那时流行:网络作家痞子蔡5月8日 邓丽君逝世 千封群众来信力挺“靡靡之音”新观察:邓丽君:另一种美丽温故知新:“连老太太也唱邓丽君,很不好”那时流行:露天卡拉OK5月9日 中国摇滚乐诞生 崔健从“一无所有”开始新观察:崔健给了中国一种声音温故知新:看表演喝倒彩曾司空见惯那时流行:上海滩5月10日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一个乡间粮贩的20年奋斗史新观察:农村市场化:奇迹正在发生温故知新:孬小麦说啥不能交给国家那时流行:“打白条”5月11日 真理标准大讨论 胡福明: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是民主运动温故知新:干部带头补好真理标准讨论课那时流行:“摸着石头过河”5月12日 中国首个个体户 一纸执照,个体户不再偷偷摸摸新观察:应为小商小贩“松绑”温故知新:私营饭馆生意好众人议论观点异那时流行:逛夜市5月13日 满负荷工作法 首创满负荷工作法张兴让收到辱骂信新观察:让产权改革来解张兴让的困局温故知新:结合“满负荷”探索五天工作制那时流行:“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5月14日 中美草签贸易关系协定 1979,中美贸易打开一扇门新观察:让世界分享“中国梦”温故知新:群众举报信“扳倒”21名党员干部那时流行:《大西洋底来的人》5月15日 首个征婚启事 羞怯征婚后,煤矿工娶了个大专生新观察:男婚女嫁,揭开羞怯面纱温故知新:全总座谈解决大龄青年结婚难那时流行:侃大山5月16日 《红太阳》畅销 《红太阳》热销,稿酬寄给“毛主席”新观察:新长征路上的娱乐事件温故知新:豫北农民自造“长剑”牌汽车那时流行:股票认购证5月17日 国债期货夭折 资本巨头对决首个金融斯货夭折新观察:金融期待创新不忘以史为鉴温故知新:上交所开张不搞期货交易那时流行:小说连播5月18日 引进港剧 “霍元甲”打头阵“射雕”携港剧纵横内地新观察:港剧,排闷消愁的玫瑰之路温故知新:为什么教孩子唱“昏睡百年”那时流行:“靖哥哥”和“蓉儿”5月19日 “5·19”球迷骚乱 5·19兵败球迷围堵国家队3天新观察:一场足球公民的青春骚动温故知新:新秀高洪波3场进5球那时流行:足球要从娃娃抓起5月20日 中原首富村 刘庄联产承包路上的“钉子户”新观察:刘庄的共性与个性温故知新:“中原首富村”户均存款2.5万元那时流行:电子游戏厅5月21日 国产VCD 国产VCD一场挽救未果的陷落新观察:中国制造业的“围城”温故知新:卡拉OK在我国兴起那时流行:还珠格格5月22日 直销亮相中国 致富冲动下的直销变形记新观察:让“一夜暴富”远离中国市场经济温故知新:教师雇人代课一心致力传销那时流行:泰坦尼克号5月23日 “百花奖”恢复举办 140万张选票人民批准“百花”重放新观察:把电影交给观众交给市场温故知新:政委下令放电影不准出现“爱”那时流行:《大众电影》5月24日 星星美展 星星美展:在艺术界投了颗原子弹新观察:“星星”的价值在于解放心灵温故知新:利益驱动下美术展览泛滥那时流行:《走向未来》5月25日 国企改革试点 首钢1979,厂长扩权新观察:约束机制缺失改革试点陷入泥潭温故知新:产品自销不再滞销那时流行:皮皮鲁、鲁西西5月26日 人生观大讨论 “潘晓”来信喊出青年困惑新观察:无解的讨论温故知新:关心青年就要让他们讲真话那时流行:《讽刺与幽默》5月27日 首批博士 研究生复招:从“特权阶级”到“学术勇士”新观察:珍视“国家名器”温故知新:莫让“将军扛炮弹”那时流行:评书连播5月28日 首家农产品期货市场开业 价格调控中诞生“期货教父”新观察:中国期货并非市场内生温故知新:“红头”文件管不住外国可乐扩张那时流行:《废都》5月29日 参与联合国维和 投身维和8名中国军人献出生命新观察:维和树起开放的旗帜温故知新:公司员工为维和牺牲战士捐款那时流行:施瓦辛格5月30日 《红旗》停办《求是》创刊 《求是》创刊:探讨改革问题批评党内腐败新观察:政治开始回归理性温故知新:《求是》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经验那时流行:电视剧《围城》5月31日 安徽农村改革 “安徽农民的‘胆大妄为’救了自己”新观察:中国乡村需要新的联合温故知新:凤阳县大旱之年获丰收那时流行:《难忘今宵》6月1日 农村民主自治 山歌之乡诞生首个村委会新观察:民主政治何处起步都是进步温故知新:村民谈恋爱村委会先查文凭那时流行:变形金刚6月2日 企业承包第一人 搞承包“失前蹄”马胜利再出山新观察:企业家的“崩溃”升华市场的灵魂温故知新:马胜利街头卖纸那时流行:“一包就灵”6月3日 中国工程院成立 “特意安排”下诞生两院院士新观察:科技体制改革是民族自新的基本条件温故知新:中国工程院成立那时流行:《雾里看花》6月4日 百万大裁军 邓小平伸出一个手指:裁军100万新观察:战略心态的调整温故知新:钱其琛:世界裁军任重道远那时流行:方便面6月5日 中关村科技园诞生 “中关村照搬硅谷模式行不通”新观察:30年后中关村还未真正发迹温故知新:李开复:创新须满足市场需求那时流行:跻身世界500强6月6日 人才交流中心成立 建人才市场为“不安分者”服务新观察:公平竞争起点是人才体制改革的核心温故知新:一公司干人求职未进一人那时流行:人事代理6月7日 湛江走私大案 湛江国门洞开走私巨案震醒国人新观察:反走私一靠打击二靠开放民间记忆:一张准考证那时流行:随身听6月8日 苏南模式遭质疑 苏南模式,每次质疑总在瓶颈出现后新观察:“苏南模式”只是地方性知识温故知新:照搬“模式”很容易误事那时流行:新马泰6月9日 收容遗送办法废止 孙志刚身后的世界新观察:从收容变救助从管理变服务民间记忆:儿子羡慕我有哥哥、姐姐那时流行:航天英雄杨利伟6月10日 直播世界杯 非洲兄弟世界怀爆冷中国破格转播新观察:向世界打开的一扇窗民间记忆:罗西:职业球迷20年那时流行:滑早冰6月11日 停薪留职 县官停薪留职当虾倌“下海”3年又上岸新观察:权力与财富需要各归其位民间记忆:陈育新:我打停薪留职报告没人敢批那时流行:“待业青年”6月12日 关广梅现象 改革先锋关广梅曾被调查8年新观察:虚幻的平等不是社会主义温故知新:售货员主动问候顾客“吓一跳”那时流行:摸奖6月13日 中国首例艾滋病患者 艾滋“入侵”,医生穿三层隔离衣看病新观察:艾滋病防治的中国之路民间记忆:“HIV,你好!”那时流行:夜总会6月14日 选美 选美穿泳装上级部门通知停赛新观察:身体的解放和商业消费温故知新:美的历程:中国选美备忘录那时流行:保龄球6月15日 开启货币化住房 10年一觉房改梦待从头回归“保障”新观察:房改待解问题:完善产权和住房保障民间记忆:10年前房展比庙会热闹那时流行:《中国可以说“不”》6月16日 民间借贷被查 孙大午:中国需要尤努斯新观察:破题民间金融亟待立法规范民间记忆:粮食不好卖 “借给”孙大午那时流行:农家乐6月17日 庭审开放 直播庭审观众来电话担心“失控”新观察:正义不仅要看得见而且要不容置疑温故知新:10年未见公开审判法庭回到群众中来那时流行:俄罗斯方块6月18日 公社改乡 不剪彩没宣传向阳“公社”悄悄换牌“乡政府”新观察:“人民公社”摘牌的勇气民间记忆:为了办护照给领导送礼那时流行:弹玻璃球

章节摘录

插图: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对象,仍然属于教条主义,属于“左”的指导思想。新一轮解放思想,应当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服务。邓小平说过“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现在需要深化改革,既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也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新京报:改革开放30年,现在社会上出现一些论调,一些人怀念改革开放前的日子,认为那时没有房子压力,没有贫富差距。胡:必须充分、坚定地肯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有些现象是改革中必然要产生的,收入分配,拉开差距也很正常。问题是我们抓得迟了,比如对环境问题,对其严重性认识不够,现在迫切需要总结教训,狠抓。新京报:你刚说到要继续经济体制改革,下一步的突破点在哪里?胡: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实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把土地的永久使用权还给农民。农民的土地永久使用权要可以继承,可以租赁,可以抵押,可以转让,可以人股。民主建设应小步走、不停步、不断进步新京报:现在社会上价值观越来越多元。你的一篇文章开启一代思想解放的浪潮也许难了。退休后,更多的在研究一些什么问题?胡:我现在在研究前苏联垮台的教训。他们垮台的教训只有4个字——_、没有民主。新京报:为什么这么说?胡:现在有些观念认为是西方反动势力和平演变的结果。这个说法似是而非,根本上是不准确的。从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各国反动派一直想消灭布尔什维克,什么手段都用了,但是没有消灭它。为什么在前苏联有了原子弹,很强大之后还会灭亡?根本原因是没有民主。苏共执政后,掌握了全国所有的权力和资源,难免产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出现特殊化、特权化。而民主和民主政治可以避免这一切消极腐化现象的发生。苏联看起来有民主,开大会喊“乌拉”,实际上都是假的。苏联到了后期官僚特权化极其严重,官僚的工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40-50倍。黑海边官僚们的别墅、高级疗养院到处都是,而普通老百姓连基本的蔬菜牛肉和鸡蛋都很难保证。新京报:改革为什么没有拯救苏联?胡:到戈尔巴乔夫时,他们的改革已经改晚了。应该在二次世界大战或赫鲁晓夫时就开始改。赫鲁晓夫也改了,但是指导思想还是计划体制那一套。但是他们的改革力量很薄弱,官僚形成了特权阶层,阻力很大,缺少群众力量支持。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推行。要“感谢”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把“左”的路线,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的危害暴露得淋漓尽致,发展到了极点。通过“文化大革命”,绝大多数人民觉悟了,认识到了“左”的灾难。“文化大革命”也把一大批干部打倒了,他们吃够了苦头,也开始反思。因此他们都起来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支持改革开放。新京报:你怎么看待民主?胡:民主是由人民参与制定法律,人民按照法律行使自己的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出版、结社的权利,国家事务的参与权,监督的权利。我们的《宪法》也写了'权利属于人民,但是需要一系列的具体制度来落实。现在有些土霸王,权力太大了,没有民主,人民就没有能力监督他们。像前段时间西丰县委书记派警察跑到北京拘记者的事情,那个县委书记猖狂得不得了,真是无法无天。新京报:提到监督问题,你怎么看待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监督?胡:互联网是一种新的民主形式。我要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互联网这种民主形式还要发展,最好的方法是参与和引导。

媒体关注与评论

……翻了一下案头的报纸,“日志中国”已出到143期。一份报纸拿出如此多的篇幅、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做一个专题,在现今中国报业中也算凤毛麟角,更为难得的是,以我们的才疏学浅末学后进,操作这样一个敏感、复杂而重大的题材,竟还能赢得上下左右的一致首肯,殊为不易。为此要感谢本报采编人员的职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特别是新闻中心的主力编辑记者们……希望“日志中国”不仅能够有始有终,还能为读者留下难忘的回忆。  --新京报社社长、总编辑  戴自更


编辑推荐

《日志中国:回望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第2卷)》是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联合《新京报》共同推出的6卷本图书《日志中国:回望改革开放30年》的第二卷。《日志中国》通过“全面解读+信息集成”和“漫画+老照片”的“小切口反映大事件”、“新视角揭秘关键点”等独特视角,全方位记录、解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30年风雨征程,内容既涉及中央领导的重大决策,又与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日志中国》第二卷 PDF格式下载



某事比百万大裁军重要的多


早就看上了,读完了很喜欢。


很平实的语言记录中国时代变迁和老百姓生活的悄然变化,当年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看起来是那么正常。观念的转变才是最大的转变!推荐!!


六卷书记录中国改革开放30年,《新京报》的同志们很有创意,事件与评论相结合,很见采编功力,相信如果把报纸的版面再放进去会更精彩,或者单独出版面解读等等。透过此书,可以回望30年的沧桑与成就,很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