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中国
2009-2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新京报社
418
无
《新京报》创刊于2003年11月11日。作为《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一份具有广泛影响的新型时政类城市日报,根植北京,面向全国,放眼全球。 《新京报》办报理念为“品质源于责任”,将媒体责任与新闻规律结合起来,以敏锐的视角、快速的反应、客观的报道、深厚的功力,持续推出重磅新闻和独立评沦,彰显法治与人文精神,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文明。 《新京报》日均88版。报纸内容丰富多元,览尽时政、社会、国际、体育、经济、文化、娱乐、生活。创刊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多次被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媒体”、“中国最具成长潜力的媒体”、“中国最新锐报纸”、“中国最具新闻影响力的报纸”等,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序 始于197810月19日 分期付款◎分期付款买电视,过上“欠国家钱”的日子 新观察:分期付款:打碎储蓄罐的启蒙教育 民间记忆:初行双休日,忘了周六不上班 那时流行:按揭10月20日 首个业委会◎电费纠纷解决时,首个业委会应运而生 新观察:业委会需要引导向着法治、理性、和谐踏步 民间记忆:上海人居住条件好啦 那时流行:家政服务10月21日 婚姻介绍◎交上五毛钱大龄青年婚介所里搞对象 新观察:当婚姻也可以“经营”时 温故知新:农村也应建婚姻介绍所 那时流行:电报10月22日 邓平访日◎小平访日,坚定改革开放决心 新观察:以开放为先导 民间记忆:从雪花膏到男士美容店 那时流行:相声10月23日 《苦恋》风波◎“庆幸未因《苦恋》带来一场政治运动” 新观察:“双百”方针,知易行难 温故知新:望“《苦恋》批评”助文艺批评开展 那时流行:澡堂子10月24日 邓小平访松下◎松下幸之助和邓小平有个“君子约定” 新观察:跨国公司改变中国企业经营理念 民间记忆:第一次留电话号码我写下7个“8” 那时流行:学电子琴10月25日 引进程控电话技术◎引进程控电话技术,消灭排队打电话 新观察:从引进到自主创新需政企研发机构共同努力 民间记忆:二狗叔的三个外号 那时流行:公用电话亭10月26日 居委会自治◎中英街直选“小巷总理”居委会自治回归 新观察:居委会自治任重道远 民间记忆:居委会小秦的烦恼 那时流行:卡耐基10月27日 连战访大陆◎连战访大陆“从来没有过犹豫” 新观察:思想解放为对台政策提供新思路 温故知新:国防部长宣布停止炮击 那时流行:刀郎10月28日 “西北风”歌潮◎“西北风”中国流行乐原刨第一波 新观察:“呼喊”成为流行主旋律 民间记忆:“西北风”如冷空气南下 那时流行:先锋文学10月29日 内地香港签署CEPA◎经济低迷,速签CEPA助推香港 新观察:内地和香港的共荣与共赢 温故知新:市民盼CEPA零关税港货 那时流行:攀岩10月30日 首个产权交易所诞生◎首个产权交易所“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新观察:产权交易市场改革需要“正名” 温故知新:277万资产,545万成交 那时流行:掌上游戏机10月31日 第一代打工妹◎打工妹初到蛇口 领工资时惊讶“多劳多得” 新观察:改变自己改变社会 温故知新:《外来妹》里群众演员不好找 那时流行:“深圳速度”11月1日 引进“洋厂长”◎“洋厂长”上任三把火获称“叫得太早的洋公鸡” 新观察:引进“洋掌柜”不是“万灵药” 温故知新:格里希清洗部件给女工做示范 那时流行:铁皮青蛙11月2日 马丁文章事件◎马丁文章被讹传编者准备进“牛棚” 新观察:实现解放思想的现实期待 温故知新:不要随便扣“自由化”的帽子 那时流行:故事会11月3日 注射死刑◎注射死刑第一针耗时30秒的人道 新观察:从一枪到一针,是对生命的尊重 民间记忆:“我打下中国注射死刑第一针” 那时流行:Windows 95……
10月20日 首个业委会◎电费纠纷解决时,首个业委会应运而生 红牌管理员碰上“拦路虎” 然而,业主心目中“红牌物业管理员”也有解决不掉的问题。入职不久的陈之平发现,天景花园业主们为缴电费伤透了脑筋。 陈之平介绍,因为天景花园是商住楼,供电局要求按商业用电收费。相比一般住宅来说,商业用电收费高出许多,对此业主们颇为不满,很多人干脆不交电费。第一个人住小区的业主林建平说,从1990年10月开始,业主陆续向物管处反映要求解决。 为了争取让业主按照居民用电交费,管理处的电工陈之平“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 陈之平告诉记者,他也记不清当时和物业经理姚牧民找了相关部门多少次,但三四个月时间过去后,供电局仍旧不愿松口。 供电局解释说,由于天景花园用地性质属于商住,所以小区业主不能享受居民用电待遇。 无奈之下,物业管理处只能垫交电费。“垫到一定的时候就垫不起了。”陈之平说,物管处深陷窘境。 难题解决业委会相伴而生 正当管理处一筹莫展之际,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区一位与供电局内部人士私交颇好的业主,“打了个招呼”。不久,供电局答应,按照居民用电收费。困扰物管处许久的难题,就这样被搞定了。 后来升任天景花园物管处主任的陈之平意识到,光从香港引入物业管理还不够,必须发挥业主在物业管理中的作用。 “必须把业主们的力量都充分发挥出来,业主也希望解决问题。”陈之平想,如果物管处能够创造一个与业主沟通的平台,将是一件有益的事。 1991年初,正想在第一个房产项目上实现突破的王石,也正有此意。说干就干。陈之平借鉴了新加坡的“屋村管理”,在天景花园开始推行业主和物业共管模式。 “物管处先把共管模式和文件拟好,去找感兴趣的业主谈。”林建平回忆说,当时他是记者,与万科打交道较多,陈之平也找到了他,工作进行得很顺。
《新京报》独家推出跨年度366期系列报道精粹。六卷一部改革史,三十年一日从头阅。重温历史,见证足印。 ……翻了一下案头的报纸,“日志中国”已出了几百期。一份报纸拿出如此多的篇幅、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做一个专题,在现今中国报业中也算凤毛麟角,更为难得的是,以我们的才疏学浅末学后进,操作这样一个敏感、复杂而重大的题材,竟还能赢得上下左右的一致首肯,殊为不易。为此要感谢本报采编人员的职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特别是新闻中心的主力编辑记者们……希望“日志中国”不仅能够有始有终,还能为读者留下难忘的回忆。 ——新京报社社长、总编辑戴自更
无
日志中国离我们越来越近了,随着年代的移近,书中的事仿佛都在昨天,都在身边,真的很感动!感谢出版社,感谢编者!期待有更好的书出现在我们面前——因为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也更期待明天!
以前买了4部 现在收集剩下的 作为80一代 有必要了解这段历史
对于经历哪个年代的人来说,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好书。
这一套图书的立意不错,内容不错,个别书页有些脏,擦过之后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