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服饰路
2009-9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华梅
391
450000
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来说,60年都意味着成熟,意味着有资格去回顾一下走过的路。 60年,我们的国家经历了风风雨雨,有荆棘也有花丛。令人振奋的是,进入21世纪的中国在迅速崛起,比起发达国家来,我们竞显得如此年轻,充满朝气,欣欣向荣。 值此之际,让我们透过服饰,去抚摸共和国的脉搏,去倾听中国人的心声。服饰,当它作为文化时,就是一部绚烂的画册,一首有形的诗篇…… 1949年,新中国的服饰路开始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犹如朝霞在东方升起,瞬间染红了蔚蓝色的天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都是新的,但服饰却呈现出中西泾渭分明的态势。一方面,沿海城市中刚刚从旧社会殖民地走出的人依然西装革履;而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和城市下层民众仍维持着最基本的“短褐不完”的着装水平。 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和以苏维埃为模式的工农联盟,改变了中国人的服饰形象。从此,我们看到的着装主流的升级、低落与反弹,都主要依据经济基础,以及作为经济集中反映的政治。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活动都是对于旧的社会制度的革命的否定,因此服饰的演化,更主要的是依据政治,政治决定着人们的着装。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反”“五反”“公私合营”,也许是第一次使资方人士自觉地解下领带,脱去西装革履,融入工人群众之中。农村土地改革以及“镇反”运动,更是迫使地主老财不再敢戴瓜皮帽,不再敢穿团花缎面袄。一句“地主帽”,饱含着阶级成分的政治要素,它与馄饨帽、虎头帽的称谓可是截然不同。
本书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服饰形象的演变来写60年所走过的路。作者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以亲历者的身份,以独特的专业视角,娓蝇道来新中国60年所经历的,所探求的,所追寻的……令读者在仿佛亲临的状态下去重温或了解60年的困惑与喜悦,艰难与成功。这里有幼稚也有成熟,有纯净也有狂热。温馨的50年代,革命的60年代,初醒的70年代,时尚的80年代,狂热的90年代,多元的21世纪初……通过600多幅真实的老照片,形象地记录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本书对于服装专业来说,是一部难得的至今还没有的新中国服装史,对于社会科学界来说,是—部珍贯的包括新民俗和社会心理的参考书,对于文艺界来说,本书清清楚楚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文字与资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又是一部兼具实用性和收藏性的书籍。老一辈人可以借此回忆自己所经过的岁月,青年一辈则可以从中感受到现代人难以体会的20世纪的新中国历史和真实的新中国……
华梅,女,1951年生于天津市,祖籍无锡。现为天津师范大学美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师大华梅服饰文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家人事部授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7年天津市劳动模范,1998年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
温馨的50年代 朦胧而又清晰的过年红棉袄 秧歌舞绸带与朴实形象 年画中的服饰看不够 “求子”习俗也与服饰有关 “老虎搭拉”情结 苏式列宁服、布拉吉与鸭舌帽 慈母手中线革命的60年代 服饰偏见 不堪回首说补丁 我心中的红领巾 “封、资、修”服饰 从红卫兵到“全民皆兵” 像章狂飙 样板戏与服装模式 宣传画集中了革命装 穿军装的知青 康伯的灰布褂及其他初醒的70年代 “麻酱罐”与“一字领” 白布劳动帽 政治语言中的服饰 说不尽的套袖与围裙 假(衬衣)领与脖套 莫名其妙连衣裙 “联动”引发“土联”装 手表几件伤心事 计划经济缩影——票证 悲喜1976时尚的80年代 喇叭裤风卷神州 变换不定的太阳镜 一人一件蓝呢制服 风靡北方的油绿半大猴儿 从蝙蝠衫到“反常规” 牛仔神话在中国 梦幻般的染缬狂热的90年代 超短——缩手——露脐 几度风光老头儿衫 内衣成为礼服 男“捂”女“露” 疯狂追求脏与怪 酷、蔻与“韩流” 职业形象职业装 东方神韵在回归多元的21世纪初 女装婴儿化愈演愈烈 “波希米亚”不肯离去 汽车族分外光鲜 绘面、文身与人造美女 仅凭着装难辨雌雄 多彩少数民族装 日渐豪华表演装 真想说说低腰裤 渴望原生态 大街小巷孕妇装回眸变迁 祖国卫士的戎装形象 现代都市标志——警服 从婚服看观念 家庭照与儿童照留下历史印痕 履现发展路 包上记载岁月 对运动装的几点感受结语后记
年华似水,青春如梦。童年的记忆一片朦胧,但朦胧中又有清晰的影像。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恰值新中国开国伊始。百废俱兴,人心思进。生活尽管清得像一泓秋水,但人们过起年来却有滋有味,色彩斑斓。 1951年冬,当我知道观察这个世界时,最先看到的也许是那挂在北方民居屋顶的大红鱼灯。过年挂鱼灯,是京津一带的风俗。只不过,天津人最讲究的是由小孩的舅舅在孩子落生后头一个除夕前购到,是不是这还有些母系氏族社会的遗痕?总之,它使人感到亲切温馨。 白皑皑的雪,红彤彤的年:吊钱儿、春联、爆竹、鱼灯,还有那馒头上的红点儿……一片猩红,辉映着我小小的红棉袄。 妈妈做的红棉袄,每年一件。她总要等到除夕掌灯时才许我穿。我盼呀盼,盼一年。那是大红绸子或红花布做成的对襟立领中式小棉袄,有的在边缘镶上卷毛的羊羔皮边儿,一溜儿镂空黄铜扣,闪着光,晃晃悠悠地富有动感。我别提多喜欢它了。迷茫中,红棉袄伴随着我跨越了一个个严寒的冬天,走过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年。
《新中国60年服饰路》是由天津师范大学美术设计学院院长、服饰文化学专家华梅教授历经十余年所撰写的,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与广泛好评。 从20世纪90年代,华梅即以亲历者的身份,以服饰文化学的独特视角,在亲友中搜集照片万余幅,然后从中筛选出635幅作为书中插图,以61篇文章生动地记述了其所经历的事件与故事,以服饰这一载体纪录了新中国所走过的路。
无
新中国六十年来的服装都是统一无个性,此书写不出新意,也就没有学术上和阅读上的价值.后悔买了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