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那些事儿
2006-12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东篱子
289
无
清朝,一个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王朝,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惊讶和太多的沉重。近些年来,以清朝为背景戏说的电视剧大行其道,说明这段离我们最近的古代历史仍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清朝被贴上的是腐败、屈辱的标签。其实,这只是晚清时期一个写照——所有王朝的没落时期概莫能外,大清王朝真实的历史要丰富得多,也生动得多。在中国历史上,有五胡乱中华的时代,有蒙古铁骑入主中原的时代,但时问都不长,像元朝就不足一百年。而崛起于边地的满洲人,却能牢固地掌控中原三百年,这足以证明了它的不同寻常。 我们讲清朝那些事,绝对不能不讲清朝的那些皇帝。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句话用到古代各个朝代身上也恰如其分。从秦朝往下数,除了创业的帝王,往下能有一两个干点正事的明白皇帝相当不错了。但清朝是个绝对的例外,自努尔哈赤以后,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个个雄才大略。即使嘉庆以后的几位皇帝比其父祖辈显得平庸,但依然个个勤于政务。所以在清朝皇权始终至上(慈禧也是皇权的代表),大臣权力再大,对皇权的威胁也是有限的。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说完帝王,就不能不提后妃和公主。皇帝的后妃都是有品级的,这说明你不能简单地把她们看作皇帝的大老婆、小老婆,他们是政治生活中不能忽略的一环,皇宫不大,但掀起的风浪却会波及全国。清代的后妃总起来讲还是比较守规矩的,但既然被卷进了是非地,就注定成为是非人,或者无法寂寞,如孝庄皇后,或者不甘寂寞,如慈禧,她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讲清朝那些事儿,还得说说那些王爷们。我们知道,曾国藩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差点颠覆了大清王朝的太平天国镇压下去,才不过得了一个一等侯的封爵,离着王爷的级别还远着呢。所以,王爷就好比拱卫在皇帝这个太阳身边的一颗颗星星,地位无比尊贵。但是也正因为离皇帝太近。稍不留神就被那个“太阳”的巨大引力吸进去,弄得个尸骨无存。这些至尊至贵的王爷们大多命运多舛,想卖命未必有机会,想逃也绝对逃不掉,就好像全部资产都押在垃圾股票上的大款,特别有钱,又是个地道的穷光蛋。 讲清朝那些事儿,必须讲一讲权相能臣的命运。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怕权臣当道威胁皇权,不惜废除了宰相,但以首辅大学士的新名目出现的宰相,并不比以前的宰相权力小。还是清王朝的皇帝更聪明,他们把哪怕是最有权的大臣都变成了奴才。奴才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主子手里,只要你进入了仕途这个圈子,就成了被皇帝牵着的一只风筝,让你浮你便飞升九重天,让你沉你就得入十八层地狱。权相也好,能臣也罢,除了兢兢业业地干好自己的活儿,剩下的只能看他与皇帝的缘份了。 讲清朝那些事儿,我们要说贪官廉吏们的悲喜结局。三百年的清王朝当中出了数不清的贪官,也出过一些廉吏。贪官污吏害国害民,是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去之不尽的毒瘤,也为百姓和正直之士所切齿痛恨。清官居其位而又不贪其利,他们大多是尽心尽力当差办事的典范,自然应该为人所景仰。大凡贪官,能以好的下场为自己的人生收尾的人很少,但作为清官,同样未必能得善终。贪官与廉吏的悲喜命运让我们面对历史的真实(因其真实而更显残酷)不能不掩卷长思。 讲清朝那些事,我们不能回避给当下的清官戏提供了不少素材的一个个谜团和异事。清王朝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政治、军事奇迹,同时,在这个少数满洲人统治着大多数汉人的特殊朝代,也发生了许多奇异的事,出现了许多奇异的人,这些人和事在今天看来有的很有趣,有的很可笑,有的很无奈,还有的则成了永远不可能解开的谜团。其实,任何奇人奇事都有其出现、发生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基础,揭开奇的表象,探究其背后的秘密,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清朝那些事儿,有辉煌,有凄惨,有温情,有血腥,有文治武功,有丧权辱国,有板上钉钉的铁案,也有难求答案的谜雾。清朝那些事儿,让我们起敬,让我们心痛,让我们回味。
壹 在仇恨的襁褓中诞生的新王朝 一个被仇恨改变人生轨迹的普通人 白手起家的典范 打出一块自己的根据地 鞭指大明的时候到了 一次胜负早定的战役 与袁崇焕的较量 怎一个“杀”字了得 一出英雄剧的落幕 撼人心魄的大妃殉葬之举 贰 四位帝王四台大戏 选举产生的大汗 名副其实的大清第一帝 该打的打该压的压 接受同化才能同化别人 用胸怀包容天下 英雄未必不多情 小孩子也能成为政治家 康熙帝平生最大的一次冒险 少有的一位学贯中西的皇帝 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 康熙至孝 一个无比英明的决策 明白人在家事上也犯糊涂 勤政严苛的雍正皇帝 雍正是个不折不扣的改革皇帝 雍正的两项举措把中央集权推向高峰 雍正有一个惺惺相惜的兄弟 洪福齐天的弘历 乾隆的治天下之道 跟西方的一次不亲密接触 六下江南觅风流 干叟宴上宴干叟 叁 生不逢时的五位平庸皇帝 嘉庆帝当了三年“夹板”皇帝 雷厉风行拿下和珅 惟一一个曾经遭遇刺客的皇帝 不能重振朝纲的原因 差点没能当上皇帝的道光 龙袍也会打补丁 取巧得位的咸丰帝 风流却被风流误 微服私访也成瘾 泼茶选后酿悲剧 又一个短命皇帝 幸与不幸中登基的光绪 变法求存功亏一篑 肆 不甘寂寞的后妃和公主们 孝庄皇后其人其事 嫁到吴三桂家的大清公主 红颜薄命的孝贤皇后 “香”名远播的香妃娘娘 皇宫里的异类和孝公主 像嘉庆这样少的后妃是很罕见的 歌声引来的皇后封号 两个女性之间的斗争 得到光绪宠爱的珍妃的悲惨命运 伍 被皇室光环套牢了的王爷们 不是王中王就是阶下囚 英年早逝的豫亲王 开国功臣死于三尺白绫 又一个因天花而逝的铁帽王 不幸的恂郡王胤褪 窥视皇位的理亲王 被慈禧开涮的奕诉 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 陆 权相能臣的官场沉浮 清代第一权臣范文程 从左膀右臂到仅保性命的明珠 下场凄惨的权相索额图 功高震主的年羹尧 被永远禁锢的国舅爷隆科多 举人出身的首辅鄂尔泰 盖棺未能定论的李鸿章 新旧兼备的名臣张之洞 柒 贪官与廉吏的悲喜命运 一时的贪欲毁了一生的清名 贪官之贪费尽心机 一个亏空二百万两的贪污大案 以进贡见长的总督李侍尧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贪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 “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 雍正时代的三大清官之一田文镜 满门清廉的张英父子 清正精干的晚清大臣王茂荫 刚正清廉的彭玉麟 捌 堪称一流的文治武功 逐渐变味的八旗制度 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康熙三度亲征准噶尔 青海大捷 平定张格尔叛乱 打出志气的中法战争 三次革新给晚清政坛带来新气象 玖 奇异统治下的奇人异事 一身谜团的顺治皇帝 关于乾隆身世的真假传闻 雍正皇帝的秘密立储创举 掉到老农头上的项戴 亲王变成了猪与狗 大字不识一个也能当总督 印把子惹出的咄咄怪事 清朝的太监们 考场上的作弊奇观
少有的一位学贯中西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有学问的皇帝不少,但像康熙这么有学问的皇帝不多。他不 仅精通满汉文化,而且难得地对西方科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 的学习。放在今天,康熙绝对是个文理兼备、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弄个博导 、院士之类的头衔不在话下。 在康熙皇帝发奋学习的早期阶段,经筵日讲是一个主要的学习方式。作 为中国封建社会君主自我教育的两种基本方式,经筵与日讲的主要内容是被 尊为经典的几部儒家书籍和有关历代王朝兴废代替的一些历史著作。其中儒 家经典如“五经”、“四书”,基本上都是成书于封建社会前期。由于这些 书籍的作者或传授者都是儒家阵营中一些最杰出的思想家,因而其中所阐发 的治世思想,对于封建君主施政,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正是因此,封建统 治者经过长期的选择,将其确定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朝以后,又将之作为 帝王自我教育的主要教材。至于有关历代王朝兴废的历史著作,则更为封建 君主临政治国所必需。因而,凡是有政治责任心的君主,无不对之加以重视 并将之作为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些封建君主即曾通 过努力学习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并将之用于实际政治而取得了成功并成为干 占称颂的明君,可见,学习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对于帝王自我教育和世道 治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早在康熙以前,作为一个新兴的封建政权,清朝统治者即注意学习儒家 经典和历史著作。人关前,清太宗垒太极曾先后设立文馆、内三院,致力于 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的翻泽、学习和应用;入关以后,多尔衮和顺治皇帝也 相继对之表示重视。从顺治_卜四年始,顺治皇帝还仿效历代帝王先例,专 开经筵,于仲春、仲秋请学问渊博的高级官员为自己讲解儒家经典。尽管这 些活动当时仅仅处于开始阶段,但是,对于争取汉族知识分子的合作,加速 统-进程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康熙时期经筵日讲的全面开展也产生 厂重要的影响。 顺治皇帝去世后,中央政权中保守势力的抬头延缓了自皇太极以来清朝 统治者学习儒家经典的进程。康熙皇帝即位时,清朝政权已基本上确立了其 对全国的统治,兼之以当时康熙皇帝本人年龄尚幼,正宜结合其早期教育及 时举行经筵日讲,使其比较系统地学习各种治国经验,以便日后挑起管理国 家事务的重任。有见及此,康熙皇帝即位半年之后,工科给事中王日高首先 疏请举行经筵大典,“以光盛德,以端化源”。尔后,康熙二年四月和康熙 四年三月,又相继有福建道御史王鼐、太常寺少卿钱胡等提出了大致相同的 要求。但是,由于顺治皇帝去世后上三旗四辅政大臣掌权,基于固有的民族 偏见,特别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既得权益,以四辅政大臣为代表的满族勋旧将 重用汉官、仿效明制视为对“祖制”的背叛。在此思想指导下,对于这些要 求,他们全然不予理睬。这样,几年之中,不但由顺治时期开始的经筵活动 被无形地搁置起来,而且,连一个宫中正式教读师傅也没有给康熙皇帝配备 。康熙六年七月,康熙皇帝开始亲政。这时,举行经筵日讲以学习传统治国 思想与方法的问题就愈显现实和迫切,不少臣下又为此纷纷上言,要求亟开 经筵日讲。如康熙皇帝亲政数日之后,吏科给事中蔺挺达即上疏要求他“敕 下礼部,详议讲读之规”,“慎选老成清正之臣以充讲读之任,使之朝夕侍 从,尽心启发”,于听政之暇,取“五经”、“四书”及《通鉴》等“讲贯 惰绎,寒暑无问”。次年三月,福建道御史李棠奏请“亟开经筵,以光典礼 ”。五月,贵州道御史田六善亦疏请康熙皇帝于听政之暇,“日取汉唐宋元 四代史册亲阅数条,凡一切用人行政,黜陟赏罚,理乱兴衰之故,反复讨论 ,庶圣德日新,大智日广”。康熙八年四月,兵科给事中刘如汉也疏请“先 行日讲,次举经筵,选择儒臣,分班进讲”。可以说,举行经筵日讲已经成 了臣下的普遍要求。然而,这时康熙皇帝虽在名义上已经亲政,而实际大权 却仍操于以鳌拜为代表的原辅政大臣之手。为了达到长期专权的目的,他们 把以开发康熙皇帝智力、培养其治国能力为目的的经筵日讲视为对自己权力 的威胁,对之仍然采取了不予理睬的顽固态度。对于在议开经筵日讲活动中 态度积极、影响较大者,还枪打出头鸟,予以惩处。如康熙六年六月,康熙 皇帝亲政前夕,内弘文院侍读熊赐履上疏康熙皇帝,要求他宜趁青年时期, 选择道德学问都出类拔萃的知名学者,作为自己的老师,“证诸六经之文, 通诸历代之史,以为敷政出治之本”。康熙七年儿月,他又再次上疏,指出 “讲学勤政,二者不可偏废,而在今日尤为切要者也”,并要求康熙皇帝将 之提到君德成就、天下治乱的高度加以重视。因为他对经筵日讲态度积极而 且将其意义也阐释得十分深刻,鳌拜等人极为愠怒。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 摘取其奏疏中涉及辅政大臣的只言片语,指为语含讥讽,企图藉此加罪。这 样,尽管其时康熙皇帝已经步入青年时期,但是由于鳌拜等人的无理阻挠, 经筵日讲却仍像康熙皇帝亲政以前那样迄未举行。……
清朝那些事儿本来很通俗,只不过有那么一些人做了一些事儿。因为通俗,所以精彩。清朝那些事儿本来就这么精彩,剔除后代强加的所谓研究猜测的成分,真实的清史才最鲜活、最好看。清朝那些事儿本来很深奥,有那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隐含着那么大的学问。因为深奥,所以难看。清朝那些事儿本来就这么耐看,只要你不把它简单化、庸俗化,就能从故事中读出做人做事的学问。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