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印记
2008-1
中国华侨出版社
安心竟
21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宛如一部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人间正剧。其间或有天朝的盛衰兴替,或有人生的苦辣酸甜,或有相互的勾心斗角,或有彼此的悲欢离合。有卑鄙无耻的跳梁小丑,也有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有充满智慧的先贤圣哲,也有默默无闻的平头百姓。太多太多的传奇,至今仍然让人荡气回肠。阅读历史,可以铭记过去,更可以启迪人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华文明的兴替流变。一辈又一辈的祖先们,将这部兴替流变史演绎得精彩纷呈,不仅筑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培养了勤劳善良的民族性格,而且增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归属感、认同感。忘记过就意味着背叛,背叛过去又如何面向未来?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说:“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甚至说有义务追溯历史,牢记历史。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逝者如斯,演绎历史的人们早已远去,大概永远也没有机会对自己亲历的历史再说些什么。作为后来者,我们却完全可以置身“庐山”之外,以旁观者的视角从历史之中汲取营养。历史的价值在于真实,谓之真实,正是因为它是人性的流露,因而可以说,历史的经验给了人性最为直接的考察和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最终来源,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借鉴历史的经验,少走甚至不走弯路,这就是历史的智慧,人生的启迪。从这个意义上讲,追溯历史、牢记历史固然重要,总结历史、品味历史更属必然。 可见,阅读历史不仅富于意义,而且富于享受。 关于天朝的兴盛,例如商朝,之所以能够取夏朝而代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夏桀暴虐而商汤仁德。他的仁爱不仅体现在家国大事之中,更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的“网开三面”的故事,使商汤的仁德慈爱极大地笼络了人心,也难怪人们发出“汤德至矣,及禽兽”的赞叹了。后来人们争相归附,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关于天朝的衰亡,不妨仍以商朝为例。其末代暴君商纣王罪恶滔天,罄竹难书,可本书的着眼点是与他有关的两件小事,其一是开始使用象牙筷子,其二是喝酒喝得忘记了日子,事情虽小,可都是朝纲废弛的具体体现,箕子(商纣王的叔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两个细节,并且据此准确地预言了商朝的最终命运。 白驹过隙,转眼千年,雪泥鸿爪,岁月留痕。昔人已去,万事成空,我们只有循着这些细枝末节去探究、去寻找、去靠近、去还原,去近距离地感受历史的体温与气息。宛如沿着依稀“印记”,整理出一条分明“路”,将这些“印记”与天朝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为我们阅读历史、感受历史、品味历史、总结历史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阅读兴趣。 这些所谓的“印记”,有的是家喻户晓的典故,有的是情节曲折的事件,有的是成语俗话的渊源,有的是发人深省的现象。将这些“天朝印记”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去,并将其与天朝命运联系起来,不仅可以使我们熟知“印记”本身,更能够加深我们对历史发展轨迹的认识与理解。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的是挥之不去的印记。历史不仅仅是镜子,更是富于美感的艺术;阅读历史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是对人性的敲打和对人生的反思。阅读历史,就是要铭记过去,启迪人生;就是要汲取营养,滋润心灵;就是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祝愿读者通过读史体会世间沧桑,更能独具慧眼,参透历史中的智慧。 书中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白驹过隙,转眼千年,雪泥鸿爪,岁月留痕。天朝的迷梦睡了又醒,醒了又睡。盛世巅峰的辉煌、末世穷途的凄黯,无不成为今人口中饱含感慨的一声叹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的是挥之不去的印记。《天朝印记:决定中国古代王朝命运的那些事儿》将带您循着这些印记,去重温那异彩纷呈、荡气回肠的天朝大梦。 《天朝印记——决定中国古代王朝命运的那些事儿》以时间为顺序,以王朝变革为线索,选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的是家喻户晓的典故,有的是情节曲折的事件,有的是成语俗话的渊源,有的是发人深省的现象……全书史实细节具体,文字简洁生动,图片丰富悦目,是一部有品位的历史知识读物。 天朝的迷梦一去不复返,今人只有从那些所谓的。“印记”中去探究和还原历史的真实。吕不韦何以成就他的政治投资计划?楚汉争霸中,为何刘邦后来居上?曹操真的是小说家口中的“奸雄”吗?“宋初三大疑案”真相到底如何?明朝末年,“后宫三大案”有何玄机?…… 于今人而言,追溯历史、牢记历史固然重要,总结历史、品味历史更属必然。愿您在对天朝印记的探寻中完成对人性的敲打和对人生的反思,愿您通过读史体会世间沧桑,更愿您能独具慧眼、参透历史中的智慧。
前言夏朝大禹:劳苦功高,三过家门而不入杼:一代名王,发明甲衣桀:自比太阳,怎奈红日落汤池商朝汤:网开三面,得人心者得天下太戊:桑谷共生,尹陟巧劝太戊王盘庚:盘庚迁都,再定江山二百年武丁:野鸡鸣叫,直叫出武丁中兴纣王:见微知著,箕子二勘商纣王西周文王:虞芮息争,天命终归周文王周公:周公吐哺,天下莫不尽归心夷王:天子势微,夷王下堂见诸侯厉王: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防川幽王:红颜误国,岂可烽火戏诸侯东周齐桓公:重用管仲,任人唯贤泯恩仇秦穆公:求贤若渴,五张羊皮赎奇才勾践:养马食粪,卧薪尝胆始报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壮国威秦孝公:城门立木,商鞅变法助秦朝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几家欢喜几家愁吕不韦:奇货可居,一介商贾做相国秦朝秦始皇:自称皇帝,并吞八荒成一统胡亥:指鹿为马,权臣当道若奈何陈涉:揭竿而起,王侯将相本无种项羽: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韩信:幸遇伯乐,萧何月下追韩信楚汉:四面楚歌,霸王无颜过江东西汉刘邦: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文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最难得汉武帝:尾大不掉,刘彻巧颁推恩令元帝:昭君出塞,独留青冢向黄昏汉哀帝:割袍断袖,不好女色好男风王莽:沽名钓誉,只因未到篡汉时东汉刘秀:韬光养晦,收拾山河复汉家梁冀:跋扈将军,乱政弄权皆此公灵帝:宦官专权,竟将常侍比父母张俭:党锢之祸,望门投止思张俭张角:苍天已死,当立黄天创太平三国曹操:一代奸雄,宁我尽负天下人刘备:求贤若渴,三顾频繁天下计周瑜:火烧赤壁,雄姿英发周公瑾刘禅:不曾思蜀,只缘身在此间乐两晋晋武帝:骄奢淫逸,荒唐天子荒唐臣/100晋惠帝:白痴皇帝,无食何不吃肉糜/102司马伦等:八王之乱,自相残杀何太急/104司马睿:始建东晋,王与司马共天下/107苻坚:投鞭断流,骄兵必败古今同/109南北朝南朝刘宋:暴虐淫乱,刘宋帝室最荒唐/114北魏孝文帝:文治楷模,孝文帝拓跋宏/116高洋:有才无德,空能快刀斩乱麻/118梁武帝:笃信佛法,梁武帝舍身佛寺/119陈后主:荒淫无道,但作玉树后庭花/121隋朝杨坚:再现一统,辛苦只为天下计/126杨素:废立太子,杨素矫诏乱江山/128杨广:雄心大欲,亦功亦过大运河/131李密:瓦岗起义,群雄聚起亡隋朝/133唐朝李渊:李渊起兵,更见世民另一面/138建成、元吉:玄武门外,弟兄相煎何太急/139李世民:房谋杜断,更因魏征明得失/141武则天:独步古今,一代女皇武则天/144唐玄宗:开元盛世,明君贤相两相宜/146杨玉环:香消玉殒,此恨绵绵无绝期/149牛朋李党:朋党之争,唐王朝雪上加霜/151五代十国李存勖:荒唐天子,皇帝伶人李天下/154石敬瑭:叹石敬瑭,甘当契丹儿皇帝/156冯道:官场奇迹,长乐老臣事五朝/158李煜:失国愁绪,恰似春水向东流/160北宋赵匡胤:陈桥兵变,赵匡胤建宋代周/164宋太祖:谋释兵权,一杯薄酒藏玄机/167宋太宗:烛影斧声,太祖之死有蹊跷/169南宋宋高宗: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174岳飞:精忠报国,可叹屈死风波亭/176贾似道:蟋蟀宰相,误图专权留骂名/178文天祥:一代名相,留取丹心照汗青/180元朝成吉思汗:一代天骄,功在建立蒙古国/184忽必烈:吞金灭宋,忽必烈建立元朝/185耶律楚材:功定八荒,堪称为北国卧龙/187红巾军:水深火热,石人一出天下反/189明朝朱元璋等:几代明君,庶乎又见盛世来/194郑和:显耀国威,三宝太监下西洋/196明神宗等:明末混乱,犹记后宫三大案/198魏忠贤:称九千岁,八千女鬼乱朝纲/200袁崇焕:自毁长城,崇祯错杀袁崇焕/202清朝康熙:智擒鳌拜,清圣祖自此亲政/206雍正:箕豆相煎,自古无出其右者/208文字狱:臭名昭著,只因大兴文字狱/210和坤等:大清名臣,和坤刘墉纪晓岚/212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去留肝胆两昆仑/214宣统:大清末帝,封建皇朝至此完/216
大禹:劳苦功高,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有两个著名的部落,即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后来这两个近亲部落结成了部落联盟,统一了中原地区。轩辕黄帝取得了在中原的统治地位,他和炎帝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在观念习惯上共同信奉的祖先。 传说中被人广为传颂的尧,是黄帝的后代。尧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淹没土地,冲毁房屋,人民苦不堪言。尧召集部落首领商量治水之策。有的首领推荐鲧去,尧采纳了这个意见,任命鲧去治水。鲧采用了“水来土挡”的方法治水,用石头和泥土垒成堤坝把洪水拦住,可这样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患,鲧治水九年,劳而无功。 尧帝死后,舜继承了帝位。见鲧治水无功,就把他流放到羽山,后又任命鲧的儿子禹接替鲧的事业,继续治水。 关于禹的出生,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相传,禹的母亲叫修己,她吞了薏苡,就生了禹。还有一种说法是鲧死后三年,尸体不腐,有人用刀把尸体剖开,禹就出世了。 禹吸取了鲧筑堤防水失败的教训,利用了水向下流的性质,用疏导的方法来治水。他带人按照地势的高下,把漫溢的洪水分别引入一定的水道,使大家得以在平地上安居下来。他还带领大家开沟渠,便利了农业生产。他和人们一起劳动,日夜不辍,吃则野果粗粮,穿则破衣烂衫,住则荒郊野外。 他的手和脚都起满了茧子,由于长年浸泡在水中,他的脚趾甲都脱光了,腿上的汗毛也都磨掉了。其中最令人感动的,还是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四天后即离家去治水。第一次路过家门时,屋子里传出婴儿哇哇的哭声,这是妻子刚刚生下儿子启的声音。禹很想冲进家门,看看自己的亲生骨肉,可到底还是忍住了,匆匆而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妻子抱着儿子站在家门口,禹只是远远地望着,满怀深情地朝妻子挥了挥手便又上路了。第三次路过家门口时,启已经十来岁了。禹只是在家门口摸了儿子的额头,便又远行,仍未迈进家门一步。 禹穷十三年之功,先把九条大河疏通,将洪水引入大海,又开通各处支流,将原野上的积水排除,终于平定了水患。禹劳苦功高,在部落中建立了崇高的威望,受到人们的崇敬,被称为“大禹”。 舜帝生前,即宣布大禹为接班人。舜帝死后,大禹过了三年的服丧期,即辞去帝位,将帝位让给舜帝的儿子商均。但是,大禹治水成功,威望极高,诸侯们都不同意商均即位,又见大禹谦逊淡泊,功成身退,都去朝拜大禹而远离商均,所以最后大禹即位为王。 当然,并不是说大禹是因为“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样的细节才最终即位为王的,但这个细节却充分体现了他的勤劳执著、为公忘私。这些优秀的品质以及在此基础上为治水所做的卓越贡献是他得以建立崇高的威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到后来为诸侯所认可的基本前提。大禹最终成为远古大同时代的最后部落主。 禹年老时,选定部落首领、辅佐他治水有功的皋陶为接班人。不想皋陶先大禹而死,于是伯益又被推选出来作为禹的继承人。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不愿向伯益朝拜,而是在夏部落的推举下自立为王。启继禹位,破坏了部落联盟的民主推选制度,自然遭到包括伯益在内的一些部落首领的反对。经过多年的战争,伯益兵败被杀。有扈氏指责启的做法,启派兵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其成员被罚做“牧竖”。这样“父传子,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就代替了大同时代的禅让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最终建立起来。 禹的时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明确,交换关系逐渐增加,等级观念和私有观念在人们的脑海中日益牢固,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已然在悄悄地解体。启作为夏朝的实际建立者,不能不说是承其父大禹之余荫,也难怪有的人把大禹视做夏朝的开国之君。 杼:一代名王,发明甲衣 杼是夏朝的第七代帝王,被认为是能够继承大禹的一代名王,为夏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不朽功勋,却还要从他的一个小小的发明说起。 启取得了王位以后,并无太大作为,而是整日沉醉于饮酒、打猎、歌舞。启的儿子太康即位,更是不问政事,曾经和几个家属接连几个月到洛水北岸打猎不回朝,引起了夏民的怨恨。有穷氏的后羿趁机起兵,赶走太康,自立为王。 后羿善射,传说中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即是写他的,但他在政治方面却很昏庸。他对政事不闻不问,又任用寒浞主持朝政。寒浞奸诈,收买后羿的亲信将后羿杀死,取而代之,夺得了最高统治权。 太康失国外逃,死后传弟仲康,仲康传儿子相。相先后被羿和寒浞攻杀,在帝丘避难时,寒浞派兵攻打,当时相的妻子后缗已经怀孕,在仆人的帮助下从墙洞爬出,逃归母家有仍氏,生子少康。少康长大后,做了有仍氏的牧正,学管畜牧,被追杀,又逃到舜的后裔有虞氏那里,当了有虞氏的庖正。有虞氏部落的首领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后来,少康集合亲信部落,整顿队伍,积蓄力量,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复国运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少康终于恢复了帝位,并巩固和壮大了夏朝。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少康中兴”。 杼是少康的儿子,发明了用于防御的甲。在当时的冷兵器时代,有了防御用的甲,就可以有效地抵制敌人的进攻,保护自己,实际上等于变相地增强了自身的军事实力,夏朝也因此而拥有了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 由于杼的这个发明是针对射箭而产生,因此,在与人交战时自然可以避其锋芒,克敌制胜,也就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杼在覆灭寒浞的战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使夏朝得以彻底肃清了寒浞及其残余势力。杼即位后,战功卓著,各部落陆续归附夏朝,有的部落甚至还接受了夏朝的爵位,称臣入贡。通过杼的努力,夏朝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鼎盛时期。 杼是一位十分能干的帝王。他继承了父亲少康的事业,巩固了“少康中兴”的成果,对于夏朝的发展与鼎盛,可谓功不可没。 夏朝历经“太康失国”、“少康中兴”,自杼以后,没有什么有作为的英明君主出现,似乎也没有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平淡的历史进程中,夏朝也逐渐由兴盛走向灭亡。
洞明历史真相,破译千古之谜 品鉴成败得失,探解历史悬案 白驹过隙,转眼千年,雪泥鸿爪,岁月留痕。天朝的迷梦睡了又醒,醒了又睡。盛世巅峰的辉煌、末世穷途的凄黯,无不成为今人口中饱含感慨的一声叹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的是挥之不却的印记。 《天朝印记:决定中国古代王朝命运的那些事儿》将带您循着这些印记,去重温那异彩纷呈、荡气回肠的天朝大梦。 《天朝印记:决定中国古代王朝命运的那些事儿》以时间为顺序,以王朝变革为线索,选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的是家喻户晓的典故,有的是情节曲折的事件,有的是成语俗话的渊源,有的是发人深省的现象……全书史实细节具体,文字简洁生动,图片丰富悦目,是一部有品位的历史知识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