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潜伏读出的潜规则

肖辅臣 肖辅臣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9-07出版)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肖辅臣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9-07出版)  

作者:

肖辅臣  

页数:

20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潜伏者的交际规则——难求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立志;潜伏者的人生信条——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潜伏者的行为准则——做事考虑周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潜伏者的行动信条——不求最快,只求比别人快一步;潜伏者的求胜信念——永远相信死角后面有出路;潜伏者的处世方略1——该潜在时候绝不抬头,该抬头的时候绝不犹豫;潜伏者的处世方略2——在做人做事的时候,懂得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的是一般聪明人,懂得给自己留多条后路的人才是人精;潜伏者的处世方略3——做事要有好奇心,但要装着不好奇的样子;潜伏者的思维韬略1——越是看似简单的事情,可能里面越有料;潜伏者的思维韬略2——穿上木讷的外衣,装傻的人绝不会是真傻,而只为藏锋避险。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每个人都应该懂得“潜伏”规则1. 聪明人都知道,但是谁都不会说出来的潜伏秘密2. 明规则只是个“样品货”,潜规则才是“高档货”3. 你不一定要去做布局者,但是一定不要成为别人局里的棋子4. “潜伏者”无处不在,只看你能否发现5. 高智商+高情商,潜伏是一种“刺激的游戏”第二章 潜伏者的目标和信仰:一切都可以灵活变动,唯一不变的是目标和信仰1. 为什么而潜伏,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2. 把目标提升为一种信仰,时刻印记在自己心里3. 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变动,但是目标要始终如一4. 潜伏之前,先认识你自己5. 永远知道自己是谁,致死都要心存大志6. 有专一的目标,才有专注的行动7. 潜伏者目标和信仰的私密性第三章 潜伏者的心态:心态的平静程度决定潜伏的深度1. 忘记潜伏,忘记所有的计划,只有自己相信了,别人才会相信2. 所谓的韬略,实际上就是一种平静的心态3. 凡事藏在心里,而不要挂在脸上4. 把每一次撒谎都当成性命攸关,这样才不会内疚5. 没有表情,就是最好的表情第四章 潜伏者的思维方式:“网状思维”与“线性思维”相结合1. 把事情思考得更周密,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对自己有用2. 思考问题要有提前量,别等事情来了才想对策3. 心胸要像大海一样广,但是心思要像针尖一样细4. 路多了才好走,任何时候都要给自己留两条退路5. 越是看似简单的事情,越要用网状思维6. 看似不搭界的事情,串联起来可能有奇妙的发现7. 表面上吃亏,暗地里获利8. 天衣无缝的计划,要花几秒钟再梳理一遍第五章 潜伏者的做事手段:只关注结果,不在乎手段1. 做事要有好奇心,但要装着不好奇的样子2. 人人都懂得取舍,却不懂得如何取舍3. 赢得好人缘,方能办好事4. 穿上装傻的外衣,藏住心中的秘密5. 露出缺点,赢得可怜6. 在原则上倔强,在处事上灵活7. 借他人之手,成自己之美8. 说话说一半,做事有心机9. 吃得“眼前亏”,赢得长远利第六章 潜伏者的人脉关系: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立场1. 天下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2. 感情再好,都不要成为连体人3. 不得罪任何人,并不代表不防着任何人4. 远离上司的隐私,心腹和心腹之患只有一步之遥5. 永远别把自己当做上司的人6. 一个朋友是一块矿石,而我们想要的是一座矿山7. 准备多套脸谱,应对不同人际8. 适时糊涂,是一种交际中的生存智慧第七章 潜伏者的时机意识:该潜的时候绝不抬头,该抬头的时候也绝不犹豫1. 该低头时,绝对不抬头2.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3. 不求最快,只求比别人快一步4. 时机需要等待,贸然行事只会打草惊蛇5. 机会就像小偷,抓不住它你就会损失惨重6. 该出手时不出手,只会挨得更惨7. 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8. 机会不但会造出强者,也会造出弱者第八章 潜伏者的执行力:想要改变命运,就应该首先提升自己的执行力。1. 潜伏者的执行力:坚决执行第一,个人情况第二2. 潜伏者的时间意识:时间就像橡皮筋该拉长时拉长,该缩短时缩短3. 潜伏者的记忆力:好记性不一定不如烂笔头4. 潜伏者的判断力:多角度多侧面考虑问题5. 潜伏者的意志力:永远相信死角后面有出路6. 潜伏者的自制力:悲情永远藏在心里,不影响行动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每个人都应该懂得“潜伏”规则“潜伏”是一种生存技巧,一种藏在暗处但是却极其有效的生存技巧!平日里那些叫声最大、呼声最高的人,往往不是最厉害的人,这些只是摆在明面上的摆设,藏在他们背后的人才是最厉害的人,藏着的人也就是这些“潜伏者”!每个人身边都有潜伏者,只是很多人发现不了而已……1.聪明人都知道,但是谁都不会说出来的潜伏秘密在这个社会上,有一种秘密,只在聪明人之间流传,优秀的人都在运用,但是谁也不肯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为什么有些人聪明而有些人平凡,有些人办事得心应手而有些人办事曲曲折折……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是否知道这个秘密。这个秘密很简单,也很复杂,简单是因为它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潜伏”;复杂是因为要想做到“潜伏”,需要很好地理解这两个字!从字面来理解“潜伏”比较容易,“潜”是一种姿态,“伏”是一个动作,“潜”就是要低调,“伏”是为了配合这个低调而做出的动作!在电视剧《潜伏》里面,余则成用自己的行动很好地解释了潜伏的意思。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敌方的阵营里工作,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而余则成是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一个特殊人物。他周围的大部分人,是他的“敌人”,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本身就需要非常大的智慧和勇气,而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并且获取到有效的情报,那就像在老虎嘴里拔牙一样艰难了。虽然艰难,但却不是不可能,这就要用到“潜伏”的技巧了。余则成是一个优秀的“潜伏者”,一个谍报人员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他都具备了,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我们来看一下,一个优秀的谍报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目标与信仰:潜伏者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不能经常与组织联系,并且在特殊时期还有可能与组织失去联系,这个时候,唯一支持他的就是目标和信仰。一个信仰不坚定的人,很容易在敌方阵营里迷失自己,忘记自己的身份,忘记自己的使命!稳定的心态:对于一个谍报人员来说,时刻生活在复杂的敌我斗争当中,生活在尔虞我诈的较量当中,这就需要一个稳定的心态和沉稳的心理素质。大多数谍报人员不是因为事情败露而被识破,而是因为心态不稳才被识破!对于潜伏者来说,被人识破身份就意味着死神的降临!缜密的思维方式:潜伏者的目的是为了情报,而获得情报和获得新闻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新闻可以光明正大地去采访,获得情报大多数时候需要从杂乱无章的信息中分析和总结,剔除一些无用信息,剔除一些敌人的烟雾弹,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情报。灵活的做事手段:潜伏者一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把钥匙是万能的!”做事手段也一样,没有任何一个手段是万能的,针对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需要用不同的手段,并且,一定要找到最恰当的手段。因为对于潜伏者来说,犯任何一个小小的错误,都意味着自己要与死神拥抱!广泛的人脉关系:对于人脉关系的要求,潜伏者和普通人不一样,大多数普通人需要的是有效的人脉关系,而潜伏者需要的是足够多的人脉关系,需要足够多的信息渠道。敏锐的时机意识:时机意识对于潜伏者来说至关重要,不同的时机做同一件事,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果,正如那句话所说的,要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儿!超强的执行力:前面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执行这个结果。万事俱备,就差东风是一件让人懊恼的事情。执行力由很多因素组成,潜伏者的记忆力、判断力、应变能力等都将直接影响到执行力!以上七点是一个优秀的谍报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人很好地运用了这些素质,而这些素质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秘密”!在余则成生活的那个特殊年代,潜伏者与敌人的较量是生与死的较量,而在我们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是得与失、进与退的较量。两个时代较量的结果虽然不同,但激烈程度却是类似的。让我们来看一看,在当今社会,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具备的这七点素质是怎样的:目标与信仰:如果我们把生活当中的聪明人也看作潜伏者的话,他们就是一帮没有组织、没有上级的潜伏者。没有人会给他们指派任务,也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他就是自己的领导,他的目标和信仰就是他的方向。一个没有目标和信仰的人,就像一个迷失了方向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稳定的心态: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个聪明人来说,稳定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有些人不是被自己的对手打败,而是被自己不稳定的心态打倒。缜密的思维方式:聪明人之所以聪明,就是因为他有着比一般人更缜密的思维方式,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盲目、冲动地蛮干,而是懂得先对事情作出有理有据的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然后根据分析出来的结果,再一步一步实施自己的计划。灵活的做事手段:聪明人都明白,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事手段。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恰当的手段,让对方甘愿为你“鞍前马后”。否则,就有可能得罪一竿子人,甚至让自己众叛亲离。广泛的人脉关系:对于聪明人来说,人脉资源多多益善,但决不是滥,而是尽可能多的让自己在各方面都有人,以至于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于聪明人来说,做人脉关系就像家常便饭一样。敏锐的时机意识:时机对于聪明人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在不同的时机抓住它,会有不同的意义。饿的时候,就是雪中送炭;饱的时候,就是累赘。超强的执行力:聪明人都有很强的执行力,因为他懂得速度和质量的重要性。做一件事情,光有速度还不行,要在有速度的同时注重把握质量。只有把速度和质量同时推上一个台阶,才是成功。以上这些,看上去像是摆在明面上的道理,实际上每个规则里面都隐藏着深层的秘密。这就像“最容易被发现的地方往往是最好的藏身之地”一样,这些规则是在看上去浅显的规则下隐藏着的聪明人都知道,但谁都不会说出来的秘密!2.明规则只是个“样品货”,潜规则才是“高档货”明规则就是摆在台面上的,人人都知道,也都在遵守和运用的一些规则;而潜规则是不会拿到台面上,只有一些聪明人知道,也在遵守和运用,但决不会说出来的规则。可以说,明规则就像一个“样品货”,而潜规则才是真正的“高档货”。明规则都是可以摆到台面上,拿出来说和做的一些规则,表现出来的就是做实事;而潜规则是不能也不会拿到台面上,但聪明人都心知肚明的一些规则,表现出来的就是会做人。在现实社会中,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光会做事还不够。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说,那些人人都知道的明规则。充其量也就是摆在商场里的一个“样品货”,而只有潜规则,才是真正的“高档货”。电视剧《潜伏》中的余则成可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档货”拥有者,不仅会做事,更会做人。余则成作为共产党在国民党军统区发展的一名潜伏者,成功地刺杀了投靠日伪政府的国民党叛徒李海丰,不仅是为国民党立了大功,同时也是为共产党、为广大人民除掉了一个祸害。这不仅使他得到了国民党的嘉奖,也得到了国民党高层领导的充分信任,最重要的是让他有了“混”入国民党高层的机会。余则成从此当上了国民党天津站的机要室主任,这个职位对于他来说,搞到情报就容易多了。在时刻留心情报的同时,余则成还要当好这个机要室主任,还要跟其他两个部门的领导——情报处处长、行动队队长——“搞好关系”。当情报处处长“犯事”,即将被用“家法处置”的时候,陆桥山的老婆来求余则成,说鉴于平时余则成跟站长的关系,只有余则成能帮他。余则成在天津站里是个“老好人”,为了“帮”陆桥山这个忙,说服了站长。这样一来,余则成就成了陆桥山的救命恩人,陆桥山对他更加友好了。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陆桥山发达之后,感念余则成的恩情,很给他面子。余则成在军统区潜伏得非常深,不仅工作做得出色,人也做得好,也正是因为他既会做事又会做人,让他得到了获得更多情报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形势不像内战时期那样复杂,也没有敌我矛盾之说,更不需要有人潜伏在某个机构里伺机获取情报,但我们要做一个聪明人。在单位里,不仅要会做事,还要会做人。因为,单位毕竟不是家里,是一个很多种类型的人在一起共事的地方,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因得罪某个人而丢掉饭碗甚至断送自己的前程。相反,如果两方面都做得好,那么前途就会不可限量。因工作需要,某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总经理要被调到分部,董事长要在两个副总经理中间提拔一个为总经理,他准备分别考核他们两人。一天午饭后,董事长悠闲地踱到副总经理张伟的办公室,闲聊了几句之后,董事长说他正在为物色一位工程部经理而发愁,他觉得以前离开公司的刘松合适,但不知道让他回来合不合适。张伟听完,说:“刘松走的时候跟您有隔阂,还是不要让他回来的好,我们可以再招合适的人选。”董事长点点头,又说了几句题外话就出来了。出来之后,董事长摇了摇头,接着走进了另一个副总经理李阳的办公室,也说了同样的话。李阳听后,略微思考了一下,说:“他当初离开的时候,您跟他不是有一点隔阂吗?——当然这不重要。那么,他之后跟您联络过吗?”董事长面露一点喜色,说:“有,他前些天给我打过一个电话——至少,他在表明一种既往不咎的心愿吧。”于是,李阳说:“我现在就联系一下刘松看看。”李阳拨通了刘松的电话:“喂,目前我们缺一个工程经理,我想到了你——当然,最后我得征求董事长的同意。对了,你跟董事长有过联系吗?”刘松对李阳心怀感激地说:“有,有,我前些天打过电话给他。过去的事也没什么——你跟他说说看吧,应该没问题的。”李阳笑着说:“要不,你有时间再跟董事长联络联络吧——既然你打过电话,再联络一次也表明你的心意呀。”董事长在旁边满意地点点头,感觉这个李阳跟他配合得“非常默契”!


编辑推荐

《潜伏读出的潜规则》:解读“余则成”职场韬略,领悟“潜伏”办公室政治。明规则是个“样品货”,潜规则才是“高档货”,穿上木讷的外衣,装傻的人绝不会是真傻,而只为藏锋避险。一场热播的电视剧,带来一系列热议的话题,解读剧中“职场圣经”《潜伏读出的潜规则》热销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潜伏读出的潜规则 PDF格式下载



老师给我推荐的,讲得比较详细,受启发。


该书讲述潜规则的部分没有什么问题,可是所引现代职场的例子,确有许多经不起推敲的,甚至可以说是虚假的,编造的,会引起读者的误解,甚至会将读者引入失败的境地。年轻的读者要注意,潜规则是存在的,但是不能正确认识和使用潜规则,给个人造成的损失将是极其惨重的。所谓邪不压正,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多研究一些古人的兵法和计谋的书,多掌握一些明规则,一些谋略,才是年轻人走入社会,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能力,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正确道路。国外有些论人生和社会的书也是不错的,值得研读的。此书可作为参考去读,但是,要按照去做,一定要小心。


还行吧!不过好多东西我已经这样在做。而有些是知道做不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