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历史与戏剧的碰撞

林岷 林岷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9-01出版)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林岷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

林岷  

页数:

202  

前言

1963年我从大学历史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首都中国戏曲学院。由于工作环境的关系,接触戏曲和戏曲界人士多了,也就对戏曲逐渐熟悉并产生了感情。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各地的著名京剧艺术家经常应我校邀请来京演出,我院的老艺术家也经常作示范演出。对这些名家的表演,我都有幸到场观赏。萧长华、马连良、雷喜福、张君秋、袁世海、叶盛兰、李万春、姜妙香、王玉敏、赵桐珊、李少春、王金璐、关肃霜、杜近芳、高盛麟以及新起一代的刘秀荣、刘长瑜、杨秋玲、冯至孝、李景德、袁国林、李光、刘琪、郑子茹、李维康、周龙、王蓉蓉、张火丁等的精湛表演,深深吸引了我,使我深感京剧艺术的魅力,也深刻认识到京剧必须改革创新,要使观众在观剧中了解历史,也要在读史中去熟悉戏曲艺术,从而使我萌发了要对戏曲进行研究的念头。有一次,我陪一位朋友看京剧《谢瑶环》,散戏后,这位朋友说,这出戏演得很精彩,可以算作一出成功的历史剧。我认为,不管这出戏在艺术上是否成功,如果从历史方面说,友人的说法至少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剧中人物武则天、武三思、来俊臣虽然实有其人,但剧中主要人物谢瑶环却是虚构的。其次,整个戏剧故事本身也是虚构的;而且故事中的一些情节(如,谢瑶环以女官身分女扮男装巡视江南,与阮华产生恋情等),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由此事可以说明:一般观众,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对什么是历史剧,还是模糊不清的。我是一个史学工作者,又在戏曲院校工作,是有责任帮助广大观众澄清这一问题的,因此更加深了我进一步研究戏剧的决心。

内容概要

  《历史与戏剧的碰撞》系林则徐六世嫡孙、中国戏曲学院林岷教授的力作。作者以流畅的文笔介绍了历史和历史剧之间的同异,分析了史、戏之间的矛盾,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读者了解历史真实,通过分析戏剧作品让读者品味戏剧艺术,旨在使读者透过戏剧看历史、还原历史品戏剧,达到洞悉历史真实、感悟戏剧真谛的目的。书中涉及诸多重要历史人物,包括刘秀、诸葛亮、曹操、武则天、包拯、海瑞、林则徐等,涉及的剧种包括京剧和多种地方戏,适合历史、戏剧、文学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林岷,研究员(教授),民族英雄林则徐六代嫡孙。1965年毕业于苏州泰学(原东吴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一直任教于北京中国戏曲学院,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1997年被北京市政府聘为北京支史研究馆终身馆员。曾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赴海外讲学。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大事本末》(五卷本,三百万字,与张习孔先生共同主编)、《中国古代著名战役》(与张习孔合著)、《中国文化史概述》(独著,九十三万字)、《中国历代名将》(合著)。另发表数十篇论文,主要有:《古希腊的戏剧及其演出》、《二十四史简介》、《汉代经今古文之争》、《林则徐的反侵略思想》、《林则徐的经世匡时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鸦片战争前后中西文化交流观的变化》等。

书籍目录

代序:我研究戏剧的心路历程一、《赵氏孤儿》与欧洲戏剧二、谈几出扭曲汉光武帝的戏剧三、谈史说戏话诸葛四、曹操的原貌与戏剧形象五、武则天的台前幕后六、包拯、包公、包公戏七、虚虚实实“杨家将”八、海瑞、海瑞戏与文革冤案九、况钟与《十五贯》传奇十、民族英雄林则徐其人其剧题记

章节摘录

插图:《赵氏孤儿》与欧洲戏剧元代(铁木真1206年建国,忽必烈1271年定国号“元”)纪君祥所编写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是我国戏剧史上的一朵奇葩。六百多年以来,它经由各个剧种改编上演,历久不衰。早在18世纪30年代,该剧本即被译成法文,之后陆续又有英、德、俄文等译本,仅仅40年间便传遍欧洲,使千千万万的西方人士皆感受到东方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我国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1877一l927)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剧可与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媲美,“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亦无愧色”云。元朝是杂剧盛行的时代。元前期的杂剧,以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剧本相当多,成就最大的当属纪君祥的悲剧作品《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冤报冤赵氏孤儿》)。纪君祥,元大都人(今北京),在前期作家中,他和郑廷玉、李寿卿是同时代人,年辈较早。他写过六个剧本,《赵氏孤儿》是现存于世的唯一完整剧本。赵氏孤儿的故事,出于《史记》,后来西汉刘向(被誉为“中国目录学之父”)的《说苑》中也有记载。至于在戏剧中描写这个故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则是第一部。


编辑推荐

《历史与戏剧的碰撞》是中国历史文化书系之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历史与戏剧的碰撞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