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角落里的老人

(英)奥希兹女男爵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作者:

(英)奥希兹女男爵  

页数:

264  

字数:

120000  

译者:

潘瑾  

Tag标签:

无  

前言

与时代无关奥西兹女男爵的《角落里的老人》是一部推理小说史上的奇书。即使以今天多元化的标准来衡量,它带给阅读者的震撼也是非比寻常的。从人物到情节,从方法到方式,《角落里的老人》都显露出一份特殊,一份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特殊。那是一个什么时代?一个推理小说的短篇黄金时代。在伟大的福尔摩斯的指引下,无数经典作品破茧而出;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一个“奇事天天有,神探遍地走”的时代。一个又一个被智慧和个性上足了发条的天才四处奔波,游刃有余地解决着层出不穷而又只会被他们碰上的离奇事件;那个时代最流行什么?探案集。总是有人乐于将这些神探们的传奇经历一一记录在案,集结成单行本发行。一时间,《布朗神父探案集》、《思考机器探案集》、《盲侦探卡拉多斯探案集》、《微物神探桑戴克探案集》……这些“探案集”的编纂似乎比出版廉价小说还要容易。更不可思议的是,总是有人将这些东西奉为“经典”,其中就包括我自己。而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奥西兹女男爵笔下的《角落里的老人》以绝对“反时代”的形象出现了。仅从表象来看,《角落里的老人》并无特别之处——一位侦探,一个配角,若干件案子,一个真相——几乎那个时代所有优秀的或蹩脚的推理小说都是如此。但若细细思之,其实有着天差地别。角落里的老人始终站在事件之外,以“上帝”的视角俯视着所有人的一举一动。他只是每天坐在ABC咖啡馆里,品尝着牛奶和糕点,与好奇的女记者宝莉闲谈着种种谜案。这只是一个形式,这只是一场游戏,在整个案件发生的过程中从未有过侦探介入,最终的结局也完全不是由逻辑推理主导形成的。这一特点使得《角落里的老人》完全不同于那个时代——通常意义上讲的“探案集”的概念。这根本就不是一次冒险,只是一篇篇事件过后的评论,唯一不同的是,这些评论道出了案件的真相,但仅此而已。这是时代的叛逆。当福尔摩斯四处奔走,布朗神父绞尽脑汁,桑戴克进行化学检验时,角落里的老人正在发出一阵阵窃笑。与行动无关爱伦·坡在自己的第二篇推理小说《玛丽·罗热疑案》中创立了“安乐椅神探”这一模式。侦探足不出户,仅凭手中资料,便可看破真相,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是推理小说中最理想化、最纯粹的一种模式,它省去了几乎所有的中间环节,只保留了“案情——推理——真相”这一主线,将“推理”置于绝对的核心地位。后世的推理创作者很少尝试这一模式,因为处理稍有偏差,作品就会显得牵强空洞,一文不值。而《角落里的老人》堪称是“安乐椅神探”模式最高水平的代表。作者奥西兹女男爵巧妙地将“安乐椅推理”与案件的发展分割对待,使两者彼此联系却又相对独立。老人始终以居高临下的评论者的姿态来分析案情,让阅读者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老人说的一定是真相。当这种思维模式成为定式,《角落里的老人》的成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相比于后来另一位“安乐椅神探”——毁誉参半的尼禄·沃尔夫,《角落里的老人》得到了更多的称赞。也正是由此开始,侦探们才有了不调查不行动的理由,安心理得地“纸上谈兵”。与正义无关有关“正义”的问题,是《角落里的老人》最引人争议之处。这位老人虽然胸藏绵绣,却从不干预案情的进展,更不关心什么社会问题。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评论者,将推理当作智力游戏。老人推导出真相,就像把牛奶和糕点吞进肚子一样,为的是一种近乎于本能的需要和满足。至于牛奶和糕点来自何处,则不会引起他丝毫的兴趣。 老人的这种“非正义”的态度引起了许多人的批评。人们认为这有悖于推理小说的创作初衷,更有悖于侦探的道德。福尔摩斯为了正义可以不计酬劳、不畏艰险——即便不是如此,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也算是侦探的本职工作,怎能像角落里的老人这样麻木不仁?其实,《角落里的老人》一书中充满了一种态度,一种绝望的态度。老人常常嘲笑警方的无能,讥讽那些所谓豪门的肮脏内幕,评论媒体报道的失实以及对法律、政治的不屑。可以说,老人对一切已经彻底绝望。他曾不止一次面对“非正义”的指责暴跳如雷。在他看来,这种指责是对他的不理解,是在污染他内心世界里的最后一方净土,是肤浅而徒劳的。而“暴跳如雷”正是老人自己在感叹“吾谁与归”!既然我们可以理解竹林七贤,可以理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什么不可以给角落里的老人一份宽容呢。忘记一切“洐生品”,只关注最纯粹的推理——这就足够了。

内容概要

故事的背景是二十世纪初的英国,与福尔摩斯所处的时代大体重合。全书有12个短篇故事,每个故事的模式是基本相同的。有一家咖啡馆,名叫“ABC咖啡馆”。咖啡馆的角落里坐着一位老人,每天在那里吃蛋糕、喝咖啡。一次,一位女记者无意中和老人攀谈起来,结果老人足不出户,仅仅凭借报纸的报道,就非常准确的破获了一起谋杀案。以后记者一碰到案件就去找老人,老人都以这种神奇的方式解决了这些案子。

作者简介

奥希兹女男爵(1865-1947),英国女作家,出生于匈牙利,早年求学于比利时、法国,16岁进入伦敦美术学院,后与一位艺术家结婚。1900年奥希兹女男爵开始了文学创作,写有大量优秀的通俗小说,被誉为“二十世纪第一位备受欢迎的作家”。其代表作为《角落里的老人》,这部小说被评价为是历史上最好看的“安乐椅神探”模式推理小说,其地位和成就至今无人逾越。

书籍目录

一 芬丘奇街谜案二 地铁里的神秘命案三 达布林谜案四 格拉斯哥谜案五 利物浦谜案六 埃利奥特小姐事件七 利森树丛谜案八 达特摩尔小巷惨剧九 特里玛恩贵族案十 佩玛诗小姐谋杀案十一 新新剧院事件十二 珀西街的神秘死亡案

章节摘录

“两天之后,警察以伪造遗嘱的名义逮捕了珀西瓦尔·布鲁克斯先生。“珀西瓦尔先生提出了上诉,他还是请优秀的法律顾问奥兰莫尔先生作为他的辩护律师。他冷静极了,就像一个自知无辜的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正义走偏了方向。布鲁克斯先生,这位百万富翁的儿子,即便执行了前一份遗嘱,他还是一个相当富有的人。一九。二年的五月,他站在被告席上,这个值得回味的日子应该直到现在还留在他朋友们的记忆里。“关于老布鲁克斯先生弥留之际和那份假遗嘱的种种证词又重新来过一遍。法庭争论的焦点——那份遗嘱,是完全为了被告的利益伪造的,把其他所有的人都排除在继承权之外。因此,很明显,除了这份假遗嘱的唯一受益者之外,没有人会有心思搞这个。“珀西瓦尔·布鲁克斯听到法庭上一大堆对他不利的证词,脸色苍白,那双深邃俊美的爱尔兰眼睛上面眉头紧锁。“他不时地和奥兰莫尔先生简短地商讨几句,那律师看起来像根冷静的黄瓜。你看过法庭上的奥兰莫尔先生吗?他就像狄更斯小说里的人物:乡下口音,胖,脸刮得光光的,一双大手通常不怎么干净,是讽刺漫画家最喜欢画的那种人。他很快就为他的辩护人做了两点辩护,并在这场重要的官司里,从头到尾一直死死抓住这两点,使出浑身解数尽可能让这两点更有说服力。“第一个关键处在于时间问题。在接受奥兰莫尔问讯的时候,约翰·奥尼尔毫不犹豫地说,他是在上午十一点的时候把遗嘱给的珀西瓦尔先生。然后,这位大律师把巴克斯顿先生请上证人席。珀西瓦尔先生收到遗嘱之后,就是马上交给这个人的。巴克斯顿先生也是国王街的一位著名律师,他证明珀西瓦尔先生十一点四十五的时候就在他的办公室。他的两位办公室文员也证明了这一点。奥兰莫尔先生指出,布鲁克斯先生要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跑去文具店,买一份遗嘱的表格,抄下韦瑟德先生写的句子,模仿他父亲,还有约翰·奥尼尔以及派特·摩尼的签名。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件事如果经过周密的计划安排和蓄谋已久的练习,克服一大堆困难之后,最终还有可能实现。但在人力的范围之内,另外一件事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的。“法官还是犹豫不决,奥兰莫尔先生动摇了他先前的臆断,但还不能让他判定珀西瓦尔就是无罪的。但奥兰莫尔先生还有另外一招,他像个剧作家一样,为这场剧的谢幕准备了一个高潮。“他注意观察法官脸上的每种表情,并揣测他的辩护人还没有完全脱离嫌疑。这时候,他才请出他的最后两位证人。“其中之一是玛丽·萨丽瓦,费兹维廉府邸的一位女佣。十二月一号的下午四点十五,她正在厨房里准备热水,看护要她送热水到主人的房间去。正在她准备敲门的时候,韦瑟德先生从房间里出来。玛丽端着托盘,站在那里。韦瑟德先生在门口扭头,大声地说,‘现在别发愁了,也别焦躁不安的,试着平静下来。你的遗嘱在我的口袋里很安全,除了你本人之外,没有人能改动一个字。’“这位女仆的证词能不能算数呢,这挺难判断的。你看,她复述的是一个死人对另一个死人说的话。如果另外一方有证据来反驳的话,玛丽·萨丽瓦的证词就一文不值了。不过,就跟我和你说过的一样,法官对被告罪行的坚信不疑已经动摇了,现在奥兰莫尔先生马上就要把他最后的那丝犹豫不决吹得无影无踪。“奥兰莫尔先生又把默里根医生请到了证人席。他是医学上的权威,是达布林同行业里的领头人。他说过的话进一步证实了玛丽·萨丽瓦的证词是真的。他在四点半的时候去看了老布鲁克斯先生,老先生跟他说,他的律师刚刚离开。“尽管很虚弱,老布鲁克斯先生还是很镇定和平静。他当时心脏病突发,默里根先生已经预感到他挺不过去了。但老人当时还有意识,努力对他有气无力地喃喃细语,‘我现在感觉很轻松,医生……我立了我的遗嘱……韦瑟德他……把它放在口袋里……很安全……不至于……’但最后几个单词他说断了,后来他几乎就没有说话。他死前见了两个儿子,但他几乎认不出来他们,连看都不看一眼。”


编辑推荐

奥西兹女男爵的《角落里的老人》是一部推理小说史上的奇书。即使以今天多元化的标准来衡量,它带给阅读者的震撼也是非比寻常的。从人物到情节,从方法到方式,《角落里的老人》都显露出一份特殊,一份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特殊。角落里的老人,是一位坐在咖啡店一角,只根据公众皆可得的资料(主要是报纸的社会版新闻),通过严密而特有的逻辑推理,剖析出疑案真相的“神探”。他不同于神探福尔摩斯,他是纯属心智游戏的“思考机器”,他从不向警方揭露犯罪真相,也不参与侦探,他是谜案评论家、评案“神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角落里的老人 PDF格式下载



每个故事都很短小,却是每个故事都有它独到的悬疑之处。

短篇的侦探小说和长篇有根本上的不同,它没有太长的段落给作者去埋下伏笔,但是这本书绝对是短篇小说里的精髓之一。

有人将奥希兹和阿加莎相对比,但是没必要,两人写的是不同类型。角落里的老人只是通过转述案件,让你逐渐融入到他的故事里,牵扯的人物都很少,却可以在表象之后看到一些其它的东西。

没时间看长篇的读者一定不要错过。


一直爱看推理小说,虽然更偏爱日系,但是这本真的不一样啊,比起波洛,汤川学,甚至福尔摩斯,角落里的老人在侦探推理小说史上必定占据了一席之位


精彩的推理,充满智慧的老人。


经典的小说,极具跨时代意义的安乐椅推理


致力于谜题的小说,只是作者不耐烦写长篇来讲述推理过程,这些短篇也很精致


书本身无愧于其经典之名,每个故事都开创了其后一百年来的悬疑案件类型。新星出版社的印刷纸张都很好。这个书唯一有问题的就是翻译。前六章和后六章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翻译的,后六章的翻译水平明显超出一般,遣词造句等都是非常地道。而前六章的翻译压根就是垃圾。说句不客气的话,翻译前六章的这位应该回去重学一下语文课本,从小学一年级的开始。强烈建议新星出版社不要再用这位的翻译了!严重影响阅读!同时也是对经典作品的亵渎!


一本很好的书,读惯了柯南道尔和阿加莎克里丝蒂的小说,你再来读它,会有一种不一样的韵味。


虽然写作的年代久远,但不影响愉快的阅读。时至今日,仍可作为这一推理类型不可逾越的经典之作。


虽然每个故事都看过,但是还是买了


还不错,喜欢阿加莎有关的书。


不错的小故事系列。是类似作品中的佼佼者。


短篇的。。。看完后很满足。。。


都是短篇,篇篇精彩。最适合晚上睡觉前看一篇,又不累,又有趣。


青山刚昌的推荐就买了,还不错,看短篇也比较过瘾


短篇,真正的短篇,适合在外排队打发时间看


学校推荐买得书,满好看的,我也挺喜欢


很典型,很有特色的作品。


赞啊……


书质量很好啊


还没看 所以对这本子还不清楚 不过很新 不错


不错的书籍,不错的服务


不比我在书店买的差哦


很精彩,不容错过


角落里的老人并非是算得上纯粹的安乐椅神探,因为各位热爱推理的读者知道安乐椅神探是不仅没有进入过犯案现场,和案件有关的任何场所也是不必去的,只是静静的在一旁听着别人的叙述或报纸、媒体等,但是角落里的老人却是去过一些有关案件的场所,虽然是这样但是一点也不影响其精彩的剧情和不错的推理,我们其实都知道,真正的安乐椅神探是很难做到的,而角落里的老人虽然进入过一些和案件有关的场所,但是主要信息来源还是别人的叙述和媒体报纸,所以就请以一本精彩的推理短篇小说的角度去欣赏这一个个的故事。。。


由很多个推理的小故事组成,角落里的以为老人,冷静理性的分析,所有的疑难案件在他面前如一张白纸般清晰。推荐给喜欢推理故事的书友。


12个短篇故事的结构有一个好处,每次看起来都不会太累;但也有一个坏处,模式都是相似的,容易让人觉得厌倦。
这个很牛的老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凭借着报纸的报道和有些时候去现场法庭观看庭审就能推断出一些案件的发生和发展脉络。真相是否如此并不清楚,但推理合情合理,丝丝入扣。也许事情的正是这样,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往往就能抓住关键。比如谋杀案中,排除了一时兴起或误杀,谁是最大利益获得者,谁就是凶手。这个赤裸裸的世界,没有利益,谁会动手?
所以我们所需要的,是一双慧眼。


还没看内容 真的不好说什么 因为喜欢阿加莎然后开始关注角落老人 一直都想看看究竟是本怎样的推理小说


太神奇的老人,居然坐在咖啡馆也能侦破奇案.


女爵士能写出这部作品,必须得有闲,这种有闲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是生活态度。罗琳作为一个离婚妇女,拖着俩孩子,生活压力巨大,每天只能在咖啡馆写小说。但是罗琳的心态仍然像是个孩子,以一种有闲的心态,坐着白日梦,哪怕下一刻回家啃冷面包,在精神世界里她还是个贵族。


老人异乎常人的方式,其实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本书的视角独特,读起来趣味横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推理小说,而且由于除去了侦探过程,以说故事的方式进行行文,读起来与一般的推理小说还真不一样,值得一读.


早就想买这本书了,里面的一两个故事在我侦探小说启蒙时期就已经拜读了!虽然故事很精悍,但是往往结果打出所料!不过由于一共有12个故事,又结成了集子,所以难免看出作者的套路。但是从安乐椅侦探的鼻祖来说,已经是不俗了!


虽然有些计谋对如今阴谋从生的世界来说如同小孩一般白痴,但是开创了一种推理流派的作者还是值得让我们尊敬,通篇小说有多个故事组成,对当时推理小说界来说也是一个创新。


故事的内容比较简单,但确实发现了许多后来出现在阿加莎作品中的细节,对于侦探小说谜是一本很好的书


我还是喜欢这类传统派的推理小说


我女儿很喜欢,不过她说比福尔摩斯还差点


感觉比较与众不同,特别是最后一个故事,看完后有点毛骨悚然,当然,这只是单方面的想法,而且,就我看来,每一个故事显得简短,刚开始让我觉得很短促,一下子就没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很好看,就是内容太少了,再多几个故事就好啦!


还不错的短篇集,翻译也还可以,但一些线索的翻译略有漏洞,似乎有点混淆案情


好书,正版的纸张摸着很舒适


书还是挺好看的,就是收到货的时候,别的书都有塑封,这本书没有,而且书脊的地方已经磨损了,感觉像是旧书,不过也懒得换了,别的书包装的都挺好的


新星的书有不买的道理吗?


就是那个老头怎么不关心人命呢


买后马上通读了一遍,感觉大部分的故事虽然解答很高明,但是每每有几处显得过于简单和单薄,不是很让人信服。里面的警察有的也白痴过了头,很多队案情没仔细介绍的地方都让人产生很多的疑问,推理的过程也绝对化,加上没铺开的背景和细节还有篇幅的限制,个人感觉本书很一般,比奎因,卡尔,阿婆等有很大的差距。


什么样的侦探小说是好的侦探小说?我想最基本的一条至少要让人预料之外吧,初看此书,易容的桥段算的上让人一振,但以后案件都以易容为基础稍加改变,未免也太~~,嘿嘿,有兴趣的都读读吧!


每个故事都很短小和简单,我是一下子就全部看完,内容不够悬疑,总觉没有什么回味,有几篇故事的凶手作案方法竟有些雷同。个人觉得不如阿加沙克里斯帝的小说好看!


第一个故事和最后一个比较出人意料,翻译的比较沉闷,随便看看


这本书质量还行,就是通篇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


书是旧的,一点都不用怀疑的旧,完全被岁月蹉跎,饱受风霜的样。


比较一般吧,没带来特别惊喜和意外


没有期待的好


抱着极大的兴趣,买来了号称安乐椅侦探最高典范的《角楼里的老人》,书封上醒目的写道阿婆:我的波洛远远比不上“角落里的老人”黄金时代的推理教科书历史上最好看的“安乐椅侦探”小说……光看这些评注,我就在还没翻开书的那一刹那拿出了手绢,擦抹着口水……谁知书里的12个作品,给了我很大的刺激……实在是太无聊了……简直是我看过推理小说中最差劲的……基于角落里的老人有如下表现,我分析此人是一位心里疾病患者,下面列出疾病表现,供广大推理爱好者分析鉴别:1,总是手里把玩着绳子,没完没了的打结,解开,再打结,再解开。不做以上动作就脑子不好使,语言迟钝!——强迫症的表现!2,总是辱骂社会,嘲讽警察,蔑视法律,以警察抓不到犯人,破不了案件为乐,并以此从中得到极大的自我满足——反社会、反政府的表现!3,对于残忍的犯罪,高明的骗局心之向往,不分好坏,不问动机,对完美犯罪的极端崇拜与向往——绝对的心里阴暗,有潜在的社会威胁,有暴力倾向的表现!4,总是坐在ABC咖啡馆中,主动与女记者聊天,动不动就从神奇的口袋中套出几张当事人照片,滔滔不绝犹如黄河泛滥般不可收拾的炫耀自己多么聪明,多么富有智慧,似乎一切案件在他面前都无迷可谈!渴望女方赞叹与崇拜目光——自大与爱慕虚荣,在年轻女性面前炫耀的表现!综上所述,角落里的老人绝对是精神病患者!(众位,心里健康很重要啊……)于是乎,这为老人终于抑制不住自己内心对犯罪的向往(光天天嘴说不过瘾了),开始在最后一案:珀西街的神秘死亡案中要一展身手,要狗掀门帘,露一手儿了!各位朋友可以仔细看看最后一个故事(前11个在厕所就顺手解决了)!我认为作者最后暗示了凶手就是——角落里的老人!最后总结这本书:故事粗糙,毫无新意(创作年代久远所致,现在反过来再看原来的犯罪手法都不新鲜了……)我个人认为推理都谈不上,简直就是在听老人在给你讲反转故事……适合在等车,如厕,睡觉前催眠时阅读!以上是自己对本书的看法,哪里写的不对希望各位书友指证!


这本书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但是台湾版的“角落里的老人”却是以第三人称写的,两岸翻译如此悬殊,令人费解,谁能解答这个谜?


看完后只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腰封上写的阿婆的评语是真的吗?


内容很好,可惜封皮有些破旧


角落里的老人


短篇适合地铁阅读


没有传说中好看


特别特别推荐的


打发时间的侦探小说


  在这本书中,案情的展现是以对话转述的形式来完成的,这种完全不分段的文本格式势必会使读者的阅读过程毫无喘息之机,故而可以算作是最大的硬伤。对于案件的诡计来讲,由于这本书相当古典,所以各个诡计并不难破,适合于短时间的消遣。
  
  另,书中的最后一个案子有着一个小小的翻转,算得上是一个小小的惊喜吧。


  《角落里的老人》看过的时间稍久了点,能记忆的就更少了。原来想写这篇的时候就因为手头没书,有遗忘颇多,没有下手,现在觉得没太大必要了。
  
  《芬丘奇街谜案》:这个案子我还有很笼统的感觉,不过大意上就是把一个善人想象成一个恶人,有点像爱伦坡的《你就是凶手》。
  
  《地铁里的神秘命案》:很多现在的作家也会犯的毛病,就是手抖,一打字就发现打错了,再想改就来不及了,此篇属于这种情况。
  
  《新新剧院事件》:总之是所谓不可能的就是最有可能的那种类型吧。
  
  《珀西街的神秘死亡案》:关于老人身份的提示,我隐约猜到了名字,但是名字本身才更像是指代名字吧,就像安乐椅这个模式一样。
  
  其他几乎毫无印象了,书还是值得收藏的,但是我无法确定是否还值得重读一遍?唯一留在脑海深深的沟壑里的只有老人不断打着绳结,对案件的细密推理以及对法庭以及其他权威的不屑的态度了吧。我也想来这么一套,然后就此隐去。


  本书情节虽然不能叫人击节叹赏,但考虑到创作年代和篇幅所限,就不求全责备了,毕竟有些作案手法还是能被当作经典纳入教科书的。
  
  角落里的老人被誉为“安乐椅侦探”中的翘楚,但事实上他并非不调查不行动。他精气神好着哪,常常挤人山人海的庭审(而且要挤到前排),时时去现场调查,热衷于收集嫌犯和受害者的照片,最后一篇还直接。。。(防剧透)。可他在实施了这么多行动后,还要跑到咖啡馆里把自己伪装成一部超然世外的“思考机器”,以上帝视角滔滔不绝地阐述案情、发表见解,可真不像躺在安乐椅上只凭灰色脑细胞三言两语就破案的人。最关键的,我认为他的推理没有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只是用排除法作了些推测,给人的感觉是用不可一世的权威才迫使女记者信服。当然了,有几篇实在太过简单,老人推不推理读者都能一眼看穿谜底。
  
  其次,老人的性格我实在不敢恭维,不但像神经质一样的话痨,而且孤傲自负,否定对他的任何质疑,经常粗暴地打断女记者(这个配角已经很没存在感了,还这样欺负她。。。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公交车上强迫别人让座的老头)。另外,他嘲笑警方的无能也就算了,不干预案情也就罢了,可他为什么没有丝毫的正义感呢,把杀人案当作自己的智力游戏,冷漠地看待死者,推定了凶手也不打算绳之以法。在我心里,侦探应该是像福尔摩斯或奎因那样不计酬劳、不畏艰险地去维护社会正义的人啊。
  
  总之,老人自以为在角落里洞悉了世事,他的推理就如君王的圣旨一样不容质疑,其实他只是个入世不得,出世不能的愤青,既不能入世伸张正义,又不能出世物我两忘,只好在角落里喋喋不休。
  
  最后,恕我才疏学浅,为什么作者的头衔要如此被强调,“女男爵”对中国读者来说可是超别扭啊,还是说这才叫“低调奢华有内涵”。


  考虑到成书时间,只能说是历史意义大于文学意义,历史意义在于将安乐椅侦探发扬光大的作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喂)
  从文学意义上来说,所有的故事都是化装易容,没有新意。读一篇就够了。让人稍微惊喜的是最后一篇


  应该是安乐椅侦探小说的发扬光大之作。如果没记错的话,里面应该有好几个故事曾经被缩编之后登载在故事会上。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故事。
  几个短篇故事都挺好看的,如果单独看其中一篇会觉得有意思,但是所有的诡计都是通过易容乔装来实现的,一方面太偷懒,另一方面让人觉得无趣。不过最后一个故事真的蛮不错的,串起了之前的线索,有点小震撼。但是,剧情上还是站不住脚。或者说通篇都是这样,自圆其说,但是无法得到证实。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防泄密
  
  一 芬丘奇街谜案
  杀死百万富翁,但将尸体伪装成凶手的尸体,凶手冒名顶替百万富翁,凶手再出现在众人,面前制造自己为被杀的假象
  
  二 地铁里的神秘命案
  凶手假扮成嫌疑人,栽赃嫌疑人
  
  三 达布林谜案
  将真遗嘱取走,制造一个容易看出来是假的遗嘱但假遗嘱的内容是真实的,从而让人们怀疑遗嘱的内容,将遗嘱作废,达到让以前对自己有利的遗嘱生效的目的
  
  四 格拉斯哥谜案
  凶手假扮成其他人,杀人后凶手顺利消失 PS:和《马普尔小姐探案》里有一个故事类似
  
  五 利物浦谜案
  合伙人提前知道付款的事,假扮警察骗取钱财
  
  六 埃利奥特小姐事件
  两个人合伙,嫌疑人离开有了不在场证明,另一人假扮嫌疑人趁机杀人
  
  七 利森树丛谜案
  11.18日杀人 分尸
  11.19日 假扮老人 制造老人未死的假象 从而有了不在场证明
  
  八 达特摩尔小巷惨案
  养子的妻子来到家,因为养子已经改名和老人亲生子一样,所以大家都以为是亲生子的妻子,养子杀死养母,把遗嘱偷走,造成来的人确实是亲生子妻子的假象
  
  九 特里玛恩贵族案
  老伯爵在巴黎杀死亲侄子,被和亲侄子住一起的骗子发觉,骗子以此威胁老伯爵,变成老伯爵的侄子,老伯爵借机杀死骗子
  
  十 佩玛诗小姐谋杀案
  男爵替夫人杀死了有男爵夫人信件的老人,并写信嫁祸老人的侄女
  
  十一 新新剧院事件
  珠宝工匠制作一条假项链带在身上,来到剧院掉包真项链,趁机将假项链抛出,从而完成掉包
  
  十二 珀西街的神秘死亡案
  杀人后,假扮受害者,制作受害者还活着的假象
  


  很好看的短篇侦探小说集,每一个故事短而精湛。作者说故事的能力一流,由于是短篇,比较有趣味性,也不会让人觉得累。适合午后无聊时翻个几篇。不管是打发时间,还是放松心情,都可以。


  昨晚看完了这本被很多人推荐的《角落里的老人》,很爽啊!找回了看福尔摩斯短篇合集的那种惊艳的感觉,熟悉的老英伦风格、明快的叙事节奏(阿婆我没说你慢啊,别瞪我啊)以及幽默的叙述语言,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我喜欢短篇的故事,因为通常来说短篇的故事会少一点骗稿费的废话和不必要的拖沓情节。但在短篇故事里面能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结局的,却不是很多(以前看过一下一本叫《卖毒的女人》的……简直就是……),不知道大家的评价如何,我只能说故事以及故事的结尾挺合我胃口的。
  每一个小故事的结局几乎都让我出乎意料(可能只是一些经常可以见到的手段,但我的确想不到)。而让我最SHOCK的是最后一下子。
  角落里的老人,他是谁?或者该说,你觉得他是谁?
  我们通常看见的侦探是什么身份的人?
  神经兮兮的特种职业者(旧书商、占星术士、私人侦探、退休法官、贵族、乡村医生、退休警察或者警察的亲戚……),警察(通常打酱油),天才学生……
  而这些侦探,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大部分来说,本质上是好人,或者持有一定正义感的人。
  那么我们这位角落里的老人,这位每天到ABC小店“津津有味地嚼着芝士蛋糕”、“面前总是摆着一杯牛奶”的“那样苍白、消瘦,还顶着一头很滑稽的浅色头发,整整齐齐地从一边梳到另外一边,盖着他很明显的秃顶”的老头,又是一个什么人?
  我当时觉得他是个什么人?
  好人,或者是持有一定正义感的人。
  印象和形象使然。一个本身看上去人畜无害的秃顶老头,他爱吃芝士蛋糕,他爱玩弄绳结,他喜欢解谜,还有一种自夸的天赋。我看着看着,甚至觉得该老头理应亲切如我祖父,只是带有侦探通常具备的神经质特质而已。再加上往旧对侦探的基本印象,我基本地卸下了对这老头的疑惑和戒心。
  “只是一个聪明一点的老头而已。只是一个作为作者写作角色需要的老头而已。”
  一桩一桩简洁的案件下来,老头没有告诉警察谜案们的真相,一次也没有,他只愿意在ABC小店对这个看似作为陌生人出现的女记者叙述激动不已的思考过程和查探经过以及最后的谜底。而随着案件一件一件地过去,我也习惯了这一叙述模式。
  直至最后一案。
  正本书,前面98%都是一种明朗的气氛。谜底揭盅,女记者和我都听到了老头极有意思的叙述。我仿佛可以想象,在这样一家小小的ABC小店里,早晨的阳光洒落在店内的地板上,老头带着骄傲的笑容不时奚落女记者思路不清猜错答案的模样。直到最后的谜底猝不及防地被揭开。
  就在女记者想起来了最后一案现场的某个特征之前(甚至是提到那个每一章都出现的关键字之前),我都没有联想到某些事情,当然,最后一案中整个案件也压根没有提到过这个特征,可以想象成是因为作者不想再继续故事而临时给出的想法吗?也不对,临时给出的想法,不会这么SHOCK。几乎完全颠覆了我对“侦探”的理解。
  更何况这是一位安乐椅侦探?(我通常觉得这类侦探是侦探里面最为无公害的)
  可能只是衔接的问题罢了。
  不管如何,我的心情跟女记者是一样的……“我没有胆量望向老人坐的那个角落”。
  就像你一直以为躺在旁边的是尸体,最后却爬起来告诉你说他到底是谁一样。
  可能这样的思维模式是需要改变的,你以为它是,它就一定是?不对。经常会被这样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这一类人是这一个人本身吗?当然,我的意思并非是必须要怀疑每一个去扔垃圾的老太太老头子袋子里是否装有让人毛骨悚然的东西,只是也不应该不怀疑每一个上门抄煤气表的叔叔都是好叔叔。还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女孩子所居住的那幢楼白天出了人命,该女孩看到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在这幢楼周边走过,但没有声张。晚上有一警察叔叔按她的门铃,问其是否看见过可疑人物,女孩怀着“可能不是吧”的心理告诉他说没有,该警察就走人了。结果一关上门,女孩就看见电视里播出今天杀人案通缉犯的模样,正是刚才的警察叔叔。
  
  抛开上面这一点来说,《角落里的老人》也确实值得一看。但其解密性却不是很强,并不能算是什么本格推理。因为很多关键的条件只有在老人的解密叙述的后半部分中(也就是揭盅部分)中得知,比如说某某人实际上是继承人,某某人实际上在死之前立过遗嘱,某某人实际上是穷光蛋,为了妻子的钱才和她结婚之类的,要经过老头的调查(读者看不到的一部分)才可以得知。但并非所有案子都是这样。
  另外,老头解的每一桩案子里面,实际上可行性也并非十分高。比如说乔装的效果,或是迷晕某人的几率……不可能做到100%成功,总有巧合的因素。
  也就是说,很多件CASE其实可以有别的可能性,因为一环扣不上的话,可能就会演变成另外一种结局。当然,老头也没有将自己的结论告诉警察,警察无法验证书中案件是否正如老头所说的一样,读者也就没有办法得知这是不是“实际的真相”了。所以,其实每一件CASE结局也都是老头的推理而已,你可以不相信他,也可以相信他,他讲的固然有理,推理过程也十分有趣,但很可能并非如此,作者有作者所想,你有你自己所想,就是这样而已。
  说起老头的推理过程,我想起了我高中做选择题时经常用的一种方法——排除法。
  每一件案子里面的角色总是很少,也不可能是没登场的角色作案(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出现,恐怕就会大大减低阅读的趣味性了)。把实行可能性抛开不说,自己做推理的话,可以考虑这个方法。实际上老人也是这么干的吧?谁谁谁最有可能做这一件事,只有谁谁谁能做这一件事,因为其他人都没有实施犯罪的完整条件之类的……
  
  虽然这些作为推理小说里头的BUG会减低它的评分,但有空就看看吧……读着挺欢乐的,很适合作为悠闲时的阅读材料。


  相当于自言自语的叙说
  解开了一个又一个迷案
  老人从来不会去指导警方
  他只会暗地里嘲笑他们的无能
  
  老头子啊您是如何连门都不出就猜出真相的啊


   对于短篇侦探小说来说这一部作品已经是很不错了。其实本人一直对短篇侦探小说不太感冒的,因为很容易能看出凶手和手法,而且一般不会细到会有推理的证据,其实这部作品也是这样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奎因或者是阿婆的作品。其实这部作品真正让我有感触的是——人性。各种各样聪明的花招和阴谋,透露的不是凶手的狡猾、警察的愚蠢或是老人的聪明。老人之所以可以看破一个又一个诡计不仅仅是他的智慧,更多的是对人性的了解。自私、贪婪、自负。这让我想到了马普尔小姐。
   人性,永远是侦探小说的主题。


  睡前读一个小短篇
  故事很平凡,读完以后想给别人复述的时候,突然发现其实我用三句话就可以平淡无奇的说完。偏偏作者写出来的勾引我看了很久……
  写作手法实在让人回味无穷。
  这才是侦探小说的精华啊


   《角落里的老人》的最大特色也就是“安乐椅神探”的模式。个人对封面十分喜爱,很朴素,主题也比较突出。文中12个短篇在我看来,没有什么特色可言,诡计更是一般。这不禁让我在阅读中感到无聊。同一个模式出现几次那还行,但出现12次,那对读者的阅读恐怕会造成很大影响。我知道我是不该拿现在的眼光去评说《角落里的老人》这部黄金时代的作品,应该用当时的眼光看它。当时它作为推理的范本,推理的教科书是风光一时,它那12个短篇不知为后世的推理作了多少次范例。一想到这些,我对这本书肃然起敬,但也只能说是它的历史价值比较高。唯一一点让我感到不错的就是那个角落里的老人少了大侦探们身上的那极强的正义感,最后那个案子中老人所扮演的角色更是让我出乎意料,这也算是这本书的一个出彩的地方吧。相比之下,对文前的导读感觉比文中短篇好,很不错的导读,条理分明,言简意赅,可以说是这本书点睛之处。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总结就是如下:我向往角落里的老人牛奶,糕点还有报纸的这种恬静的生活,不时还能思考思考,推理推理,很是惬意的生活。但我不向往之后看的推理作品的诡计,解答的水平和角落里的老人一样。俗语云: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信《角落里的老人》是一个很好的范本,而它的最大价值也就是对后世的推理作家的启迪。


  号称安乐椅神探的巅峰作,但看了感觉一般般。
  
  平心而论书还是不错的,短篇小说受到篇幅和角色数量限制,谜题不可能太复杂,本作收录的12个故事基本上可以称为短篇侦探小说写作之范本,可能正因为它是范本,对我而言里面的案件都太简单了些,过半案件都轻松看破玄机,于是真相大白之时未能带来多少惊喜。唯一有惊喜的是最后一个案件,却总觉得有点说不清楚的逻辑漏洞……整体而言,属于不过不失的作品。
  
  说说几个我不喜欢的地方,首先,我对老人“安乐椅神探”的身份持有些微的否定态度,这老人既跑去现场听庭审,又可以从各处搜刮到当事人的资料,相片甚至某些内幕消息,和我心目中的安乐椅神探有一定差距。假设某侦探东奔西走查破一桩案子之后,跑到某个咖啡厅里和朋友把案情复述一遍,这样子他能算是安乐椅神探么?角落里的老人同样给了我这种印象,虽然没必要执着于“安乐椅”的定义,但至少不能在外面跑完一圈甚至数圈之后还能算安乐椅神探吧,咳咳……星期二晚间俱乐部那种形式是我比较能接受的安乐椅模式(见阿加莎·克里斯蒂《死亡草》),这位老人就有点颠覆我的看法了。
  
  其次,那个女记者的角色给人感觉太脸谱化,完全没有主见,彻彻底底的陪衬角色。要说陪衬也没所谓,偏偏在最后一个案件中,这位陪衬突然灵光一现,智慧和领悟力飞速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说出惊人之语,如此布局实在是太过刻意和明显,没有从量变慢慢累积到质变的过程,让人迷惑。
  
  第三,我对最后一个案件还是耿耿于怀,作者好像纯粹为了震撼而震撼,内里逻辑关系并不是很明朗。为了不剧透就不说太多了,总结而言我对这个结局不甚喜欢。
  
  本书还是推荐给大家看一下的,毕竟写得不错,只是不要太看重它身上的光环就是。最后建议本书改名《角落里的老神仙》,哈哈……


  12个黄金解谜短篇,
  大部分都是意料之中,
  但仍然是一部出色的短篇集,
  故事的趣味性极强。
  角落里的那个老人,
  可能是史上最神秘的业余神探,
  正义和邪恶一线之间,
  在他的身上最为明显。
  
  在public domain的免费电子版: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10556/10556-h/10556-h.htm
  
  


我差点也忽略了老人的真实身份= =给LZ按个赞~


不打算买这本书……封面还没有出彩到让我买的地步……更何况书橱也放不下啦


深有同感,封面还好,内容么,可能在当时是个震撼,但是说实话,真的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评价一个东西,剥离时间背景,那基本没什么价值。


很BORING。
一点也没想象的精彩。


2008-12-19 10:53:47 tonext  评价一个东西,剥离时间背景,那基本没什么价值。
赞同。
这本小说现在看来的确很乏味,在当时应该不是这样。


同感!我想给2.5颗星的.


这可不是30年前的书 得100多年了


我正坐在咖啡馆看这本书…偶然想看看书评……其实看到第三个故事…没多大感觉…不温不火的…希望接下去的故事更好吧…


接下去依然是不温不火,哈哈


请问你对最后一个故事的看法?
说实话 看得不是很明白。
不明白你所说的惊喜在哪里。
望解答。


我的惊喜就是终于出现了一个猜不中凶手的故事……内里的逻辑关系我也没怎么搞清楚,所以对结局不太满意


最后一个故事给人的感觉就是为结束而刻意写的,作案手段并不见得多高明,有点故弄玄虚。


最后一个故事还是没看明白


不知大家看了后面的关于安乐椅侦探的文章没,里面说最后一个故事里有老人的名字,我想了半天,来跟大家对对,是不是比尔·欧文?


劳伦斯·布洛克著作里有个足不出户的侦探,似乎还没引进,
或许...


个人不是很喜欢这本书


第一个故事就觉得没意思……就算一个人完全的装扮成另一个有些生活习惯还是不一样的吧,比如字迹,拿以前写过的信件一比较不就出来了么。尤其是富翁 签名肯定是很多的,稍微想一下就知道了吧


因为各个案件的出场人物、场景多彩多样,终于还是看完了。其实第一个案件就很纳闷,凶手把富翁弄死了,自己假冒成富翁,还精心设计了不在场证明,可能落着什么好处呢;回到海参崴以后,难道那些雇员能把他认做富翁吗,笔迹都不对啊,钱自然也是捞不到了。算来算去,结果不过是让过去的自己“死掉了”,难道他接下来是要去干特工吗。。。
最后一个故事也是没解释清楚:
1 我的第一反应时,角落里的老人就是被告的父亲(老律师),因为假设这个案件最近刚刚发生的话,他的年纪应该是跟“角落里的老人“最接近的,而且两个人一样傲慢。所以就是他扮成老太婆扫台阶,为儿子制造不在场证明。他的儿子显然把他叫过来,当时老太婆已经死掉了,他在案发现场弄绳结时想到了这个篡改时间的方法。凶手自然是另有其人,逍遥法外。
2当然也有可能他们父子贪财,精心策划了一切。(没这么坏吧)
3再有可能角落老人就是那个欧文(欧文扮女装去扫台阶,可是为什么呢,干嘛要替人家开脱,有一个替罪羊不是更好吗),那么老头从头开始就是个年轻人(侄子总该比较年轻吧),在女记者面前都是装扮过的(声音也能装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