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尼采读本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4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页数:

277  

字数:

266000  

译者:

周国平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尼采具有强烈的反省精神,他的理论似乎是对他的气质的一种抗衡。他自己浪漫而悲观,却偏要批判浪漫悲观主义,他自己体弱多病,却偏要鼓吹强健的生命本能。他自己多愁善感,却偏要鼓吹坚强不仁。这使他的哲学充满复杂的矛盾,其实正是内心激烈冲突的反映。  本书是尼采著作精选,内容几乎涵盖了尼采的所有重要作品,并包括导读、进一步阅读指导等,是近年不可多得的精良选本。

作者简介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被誉为“新时代的先驱”、“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卓见的哲学家”。他在美学与艺术等诸领域都是旗帜性的人物,同时也是20世纪以来争议最大者。
从1879年到1889年初,尼采辗转在意大利、法国、

书籍目录

1 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2 日神和酒神3 用日神艺术美化生存的必要4 二元冲动的斗争和和解5 抒情诗人的“自我”立足于世界本体6 希腊悲剧的诞生7 科学与艺术的对立8 科学文化在现代的泛滥9 悲剧快感和艺术形而上学10 哲学与个性11 希腊人是典型的哲学民族12 哲学在后来的时代遭到放逐13 为永恒的生成辩护14 世界是自娱的游戏15 赫拉克利特的骄傲和孤独16 成为你自己17 教育的使命和现代教育的弊病18 为自己写作19 天才所面临的危险20 哲学的使命是解释整幅生命之画的意义21 哲学家与时代22 现代的世俗化潮流23 自然产生人的用意24 文化的目标是天才的产生25 对学者的解剖26 论学院哲学家27 历史和哲学的改革力量28 现代文化和悲剧思想29 语言到处都生病了30 现代艺术和现代人的精神危机31 论灵感和天才32 论女人33 论性别和爱情34 论婚姻35 婚姻不宜于自由思想家36 父母的愚蠢和童年的悲剧37 疯狂在道德史上的意义38 论自我和同情39 苦难者的认识40 健康与哲学的关系41 从痛苦中分娩思想42 从深刻回归肤浅43 我们对艺术的最后感谢44 闲暇与优游45 我们的快乐有何含义46 在何种程度上我们也是虔诚的47 玩世不恭者的话48 什么是浪漫主义49 “科学”之为偏见50 超人和末人51 创造者之路52 老妇和少妇 53 高超的人54 纯洁的知识55 诗人56 哲学中的教条主义57 论哲学家的偏见58 自由灵魂59 没有信仰的现代人60 格言和插曲61 评妇女解放62 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63 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64 论比才的音乐65 瓦格纳和颓废艺术66 探听偶像的底细67 格言与箭68 作为反自然的道德69 德国人缺少什么70 学习看、想和写71 论美和艺术72 现代性和现代思潮批判73 医生的道德74 我的天才观75 罪犯及其近亲76 论歌德77 酒神精神78 谁是我的合格读者79 人的类型和价值 80 佛教和基督教的比较81 信仰心理学82 千万不要把我错认了83 我为何如此智慧84 我为何如此聪明进一步阅读与研究文献

章节摘录

1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鉴于我们审美公众的特殊品性,集中在这部著作中的思想有可能引起种种怀疑、不安和误解。为了避开这一切,也为了能够带着同样的沉思的幸福来写作这部著作的前言(这幸福作为美好崇高时刻的印记铭刻在每一页上),我栩栩如生地揣想着您,我的尊敬的朋友,收到这部著作时的情景。也许是在一次傍晚的雪中散步之后,您谛视着扉页上的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读着我的名字,立刻就相信了:无论这本书写些什么,作者必定是要说些严肃而感人的事情;还有,他把他所想的一切,都像是面对面地对您倾谈,而且只能把适于当面倾谈的东西记了下来。您这时还会记起,正是在您关于贝多芬的光辉的纪念文章问世之时,也就是在刚刚爆发的战争的惊恐庄严气氛中,我全神贯注于这些思想。有人如果由这种全神贯注而想到爱国主义的激动与审美的奢侈、勇敢的严肃与快活的游戏的对立,这样的人当然会发生误解。但愿他们在认真阅读这部著作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是在讨论多么严肃的德国问题,我们恰好合理地把这种问题看作德国希望的中心,看作漩涡和转折点。然而,在他们看来,这样严肃地看待一个美学问题,也许是根本不成体统的,因为他们认为,艺术不过是一种娱乐的闲事,一种系于“生命之严肃”的可有可无的闹铃。好像没有人知道,同这种“生命之严肃”形成如此对照的东西本身有什么意义。对于这些严肃的人来说可作教训的是:我确信有一位男子明白,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我要在这里把这部著作奉献给这位男子,奉献给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我的这位高贵的先驱者。


编辑推荐

《尼采读本》:汉译经典读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尼采读本 PDF格式下载



因为尼采的书本来就是格言体,所以这种选本的形式不太会影响整体的理解,感觉周国平的译文流畅优美,不愧是尼采研究专家


不可否认,尼采是一个极度自我矛盾的人,他的一些想法会让我时时产生共鸣,译者也翻译的满好


仅凭周国平先生的文采就绝对值得一看


很喜欢他的书,文字优美,内容有理


周国平值得信赖、算是精髓了、只是字体太小太小。


拿到书还没来得及看,对内容先不评价,不过拿到书的时候是有塑料封着的,书没有弄脏或损坏,这点感觉很好,另外书的质量也很不错~


都是经典文章~~就是……就是~~比较深奥~~难懂~~


书还行,比较晦涩就是


1月1号订书现在还没到速度惊人啊....


帮别人的买的,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


尼采写的东西 很难看懂


觉得好奇对这个人,但他的东西我的确看不懂


买的时候也没说害的我又换了别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还有货~~


可恶啊明明是尼采可是打开书皮一看是卡夫卡!!!有没有搞错啊!!!大家要小心!


  这是我的阶梯,我拾级而上——为此我必须越过它们。可是它们以为,我是想安居在它们上面——尼采。
  
  不安的灵魂永远在寻求一种满足,而到手的却总不是自己想要的。在他面前,总有一条幽深的天路,这条路充满了探索的磁力,不断满足着他的好奇心,同时又在更深一步地挖掘他的好奇心。
  
  尼采认为,伟大的哲学家需站在整幅生命画卷面前,去解释它完整的意义,而不是详尽地研究画卷的颜料色调。他穷尽一生追求这幅画卷的真相,在艺术与哲学的殿堂里思索探寻,日以继夜地进行着建立与推翻的循环往复。
  基督教、叔本华、瓦格纳、德国。。。。。这些都曾令他深深膜拜,视自己与它们的接近为殊荣。但是无一幸免,这些最后都遭到了他的攻击乃至遗弃。
  
  他迷恋作为哲学家的孤独,这种孤独与其说是哲学家为了追求真理的选择,倒不如说哲学家特有的独特思维令世人望尘莫及的无奈。所以他又不能免俗地渴求凡人温情,试图寻找一份爱情,进而体验家庭生活带来的人间烟火。
  或许作为哲学家的尼采在阐述道德、生死时是激昂勇敢的,但是在追求感情时他却显得那样怯懦。这怯懦最终招致生命中几个重要的女人离他而去。
  
  浪漫主义和悲观主义是尼采兼具的情怀。他自己多愁善感怯懦不前,却要鼓吹坚强仁爱勇敢不屈。
  
  尼采最终疯了。就像他所崇拜的荷尔德林一样。疯狂中的尼采终于勇敢地拥抱亲吻任何一个路上的行人,就像他一直希望做的那样。是孤独让他疯狂么?还是生命的真相让他疯狂?天知道。但是毫无疑问,疯狂终于让这个怯懦者拜托了孤独,也永恒拥有了孤独。
  用周国平的话说,尼采在精神的黑夜苟延了10余年无用的生命,于1900年与世长辞。他曾那么勇敢地说:病人是社会的寄生者,如果丧失了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权利,那么生存,在社会上就应当招致深深的轻蔑。可笑的是,这位伟大的预言家,就连让自己体面地死去这一基本权利,都交给了哲学。
  作为亡灵的尼采,是否应该无奈地摇头一笑,为之奉献一生的哲学,其实不过是个笑话?
  
  回到文章最初的那句话。
  这是我的阶梯,我拾级而上——为此我必须越过它们。可是它们以为,我是想安居在它们上面。
  你有一万个机会可以越过它们,但是一万零一次,你还是选择了停留。


  以下转自"北大中文论坛":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31758&extra=page%3D1
  
  这是我对<悲剧的诞生>中所提到的有关印度文化的词汇和概念的一点梳理和说明,希望能对大家进一步理解<悲剧的诞生>有帮助.也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印度文化.
  由于印度宗教文化是在十分复杂,没有说清楚的地方,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
  
   曾琼
  
  
   揭开摩耶的面纱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直接提到摩耶(Maya)的地方分别是第一节、第二届和第十八节。第二十一节有“没精美的面纱”、第二十五节有“以美的面纱遮住它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样的词句。
   何谓摩耶的面纱(the veil of Maya)?摩耶是印度哲学和美学中的一个词汇,意为“幻”。英语的Maya有另一个意思是马雅人或马雅语,因此在熊希伟的译本里将Maya误译为了马雅人。摩耶(Mayā)一词最早出现在印度最古老的典籍《梨俱吠陀》中,它是吠陀诗人和哲学家从对宇宙万象的直观中得到的一个认识论上的共识。它最初是印度教的一个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印度其他宗教如佛教也吸收了这一观念的某些内涵。印度宗教和哲学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包的巨大实体——“梵”(又称为大我,与尼采所提到的太一意思相近),梵是永恒的实在,不随时间空间而改变。世间的一切都是梵的显现。人生的最大目的就是要通过刻苦修行,获得自我的解脱,达到与梵合一,即所谓“梵我合一”(又称“梵我一如”)。达到与梵合一之后,人就能脱离轮回之苦,获得永生。因此,摩耶是印度宗教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梵在世间显现的一切就是“幻”即摩耶,人必须要破除“幻”才能找到“梵”,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尼采说的撕破摩耶的面纱,看到个体化的真相,也就是要看透生活的表象。但事实上,在印度宗教哲学中,摩耶和“梵”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摩耶虽然翻译成“幻”,但并不是幻觉、也不是幻想、同样不是幻象,它本身是“梵”的显现,因而也是梵的一种,因此也就具有实在性。摩耶是必须经历的,它对人们证悟“梵”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和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用摩耶来喻指阿波罗式的的“外观”是不同的。
   在《梨俱吠陀》里,关于摩耶(Mayā)即“幻”的美学内涵有极具创造性的“二幻”理论。“二幻”即“幻现”和“幻归”。幻现是说外在世界的艺术创造,“彼以摩耶,揭示宇宙,既摄黑夜,又施黎明”。幻归,是说幻现的复归,复归于设定的超验实在:“彼之神足,闪烁异光,驱散摩耶,直上穹苍。”也就是说,幻现,是游戏神通,变换三界——创造世界的力量;幻归,是美在精神上的升华,是美的幻现复归于美的终极、美的本源、美的绝对体。幻现和幻归二者达到融合的完美统一时,就是哲学的最胜境界,同时也是美学的绝妙效果。吠陀诗人凭借对二幻理论的把握,创作出了很多精美的诗篇。(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提出:“幻是一个美学手段”,在将“幻”与显现外形联系起来这一个方面,黑格尔的“幻”与印度美学中的“幻”有几分相似。)
   在《悲剧的诞生》第十八节、第二十节和第二十一节,尼采还分别提到了印度文化,在第十八节中是Indian(Brahmanic)culture,第二十节是“从印度到希腊”,在第二十一节是Indian Buddhism 。必须指明的一点是,印度文化和婆罗门文化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应该说婆罗门文化是印度文化的一个重要血脉和组成部分, 而印度佛教和印度文化、婆罗门文化又是不同的,印度佛教最初是为了反对婆罗门文化而产生,但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之后,它最终被婆罗门文化所吸收,消融在了后来的印度教中。
   尼采在《自我批评的尝试》中写道:“……悲观主义一定是衰退、堕落、失败的标志吗?抑或是疲惫而嬴弱的本能的标志吗?——在印度人那里,显然还有在我们‘现代’人和欧洲人这里,它确实是的。……”结合《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明确提到印度文化的三处,可见尼采是将印度文化作为一种失败者的悲观主义来看待的,认为印度文化和罗马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失去了生命力的文化。尼采似乎是把印度文化当成一种极端消极避世、禁欲克己的文化的代表,从而与罗马文化形成两个极端。印度文化的确是一种向内的文化,但这并不代表它是一种失败者的或者说弱者的悲观主义。前面已经提到印度宗教哲学认为,人生最大的目的是要达到与梵的合一,因此对印度人来说,他们所注重的现实不是目前的现世生活,而是此生之后的遭遇,即灵魂的解脱。
  印度传统文化中,人生有四大目的:法、利、欲、解脱。可见印度文化并不是所谓一味的禁欲主义,法、利、欲都是人生的目的之一,但在经过了前面三个目的之后最大的目的还是要得到解脱,追求永恒。在追求永恒的过程中,印度人十分注重向内探索,寻求在内心深处与“梵”相通,这样他要摆脱的束缚实际上有两种,一种大家都很熟悉的肉体的束缚,通过苦行来实现,另一种是解脱各种思维活动的束缚,通过禅定来摄定心神。通过这双方面的解脱,人最终达到内在的小我与纯粹精神的大我“梵”的合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宗教文化中人与神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特殊的是将人与梵的关系比作恋人之间的关系,人是“梵”永远的新娘,永远处在一种对梵的追求和渴望之中。既然将人与梵的关系比作情侣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想见人与梵之间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状态,相反,人在追求梵的过程中充满了激情,印度文学史中有非常之多的宗教艳情诗都是以此为题材的。此时,人无需借助酒神的力量就能达到酒神的状态。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印度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在印度神话传说就是历史,历史就是神话传说,他们没有所谓的历史记载。因此,印度人对待神话的态度和希腊人对待神话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希腊人在对待神话时是既入其中又出其外的,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指出希腊人对他们的神话抱着一种审美的态度,他们把神看作是一面镜子来为人的生活作最有力的辩护(3:4)。而印度人则把神话看作历史,神就是人中的一员,人经过刻苦修炼就可以获得法力,甚至连神也会害怕得道的仙人。因此对印度人来说,他们不是不注重现实,而是他们所注重的现实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现实不一样。事实上,在追求这样一种现实时,印度人是十分积极的。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激情,但同时又充满了宽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失去了生命力。就好比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主义,非暴力不合作的精神来源于印度传统文化,但非暴力不合作并不是消极颓废的,它要唤起的实际上是印度人内心中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要求印度人用印度人自己的方式抵抗殖民压迫。一直以来我们把印度文化看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文化,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很大的误读。
   最后说说印度的佛教。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把印度的佛教看成是禁欲主义的代表,从禁欲这一点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认为印度的佛教是消极的,那就值得商榷。印度佛教最初产生的时候是为了反对婆罗门教,那个时候婆罗门教处于形式化、仪式化十分严重的堕落时期,婆罗门上层享有一切特权而下层种姓备受压迫。因此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创立佛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是为了反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在很长时间里,印度佛教是作为一种积极入世的宗教而存在的。(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吕澄先生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一书。先生的名字不是“澄”这个字,是“澄”的一个异体字,打不出来,音是一样的)
  
  
  


  我想我太自大了,竟然在没什么欧洲哲学基础的情况下读尼采。
  
  说来很怪,我以前没读过尼采的任何作品,周围的人对于尼采基本都是恶意的评价,但我却一直对他有莫名的好感。上周逛书店的时候看见尼采读本,想都没想就买了,回来一翻才发现“读本”不等于“赏析”,有点担心,所以就放在了一边,结果今天中午看股票(尼采居然能和股票出现在同一文章里- -||)的时候无意中翻了翻,被译者的介绍吸引,开始读。
  
  这本书我唯一看懂的就是译者关于尼采生平的介绍。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会对他有莫明的好感:“他自己浪漫而悲观,却偏要批判浪漫悲观主义”——我仿佛看见我自己,当然,我没他伟大。
  
  可惜的是尼采的所有文字我都看不明白,我无法理解他的意图,也无法体会他的感情。我努力过,最后还是放弃。也许等我看完《苏菲的世界》、《圣经》和《希腊神话》后,才能大约明白他想说什么吧。不过,为什么出版商不能出个赏析版呢?
  
  话说回来,今天还有几个人在看哲学,在读尼采呢?


我觉得看这些的人总比我们想象的多
大多数大概因为看不明白说不明白就不表现出来了-_-


這個讀本是選譯尼採著作的各個章節,相對孤立,初讀者的確容易丈二。呵呵,我也買來一本,覺得很難讀。。


不过,为什么出版商不能出个赏析版呢?
呵呵,这个是周国平先生的译作,
你想看赏析的话,去看看周国平先生写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不过周国平先生推荐的读法是读原著,让自己领悟.所以他对尼采的研究由原本学术研究转变为译作.
周国平先生算是在中国里比较潜心研究尼采的学者..推荐你去看看他的书...


书很好,一开始真是读不下去,现在可以慢慢读下去部分章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