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语典
2008-6
新世界出版社
郭灿金,许晖 著
412
360000
无
今人常谓要继承传统,何为传统?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是也。好东西都要传神传世。师者传道,佛者传灯。“传”为名词时,本义为丝之头绪。乱麻一团,于是要求其纲纪统类,是为传统。学习传统文化,就得如此一字一词,细抠慢捋,究本求原,始得头绪。得一头绪如夜见火,明末陆桴亭《思辨录辑要》云:“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不灭,故悟亦必继之以躬行力学。”所以,古人为学,十年读书,十年旅行;又或文史哲不得偏废,乃有融会贯通,豁然开朗。文史哲乃一大天地、大境界。文者,花纹,象纹理纵横交错,又,勤学好问亦谓之文,即今则为一切含有文化义量之字词;史者,记事者也,“一切皆史”;哲者,本义为聪明,有智慧,是谓知也。连起来:文是丝,史为布,哲为衣;又或:文为身,史为量,哲为裁。也只有连起来,才是所谓的知识以及求知之道。或有一环错落,或有一事不知,如古所言,是为“儒者之耻”。这就是通过各种典籍文章继承和学习传统的精神和方法。何为文章?《左传》注曰:“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青者,金文字形上为“生”,下为“丹”,本义是蓝色,“生出赤色”。原来古人一开始就发现了木材烧到极至,总是通红;而温度逐步升高,红色的火苗又变成了蓝色的火焰;再次升高,则得纯正之蓝色,蓝中之蓝,就是古人称之为的青色(炉火纯青就是这么来的)。如果再加上白色的烟,红、白、蓝、青四色齐备,这就是古人文章的本色或是成色,竟然也就是历代瓷器最尊贵的几种色彩!这也就是中华文明的底色,也即是传统文化的“火候”与“窑变”。文章开始于“青”,自然界本没有青色,青色原本是纯蓝色,出于蓝而胜于蓝。《说文》释“青”:东方色也。东方为尊,因有“挑选”、“胜出”之义。推而广之,所有用“青”作声符的字都是类似的、带有精华的意思。如“精”,指挑选过的好米,上等细米。又如:清者,水之青;箐,竹之青;菁者,草之青;晴者,日之青;睛者,眼之青;聙者,耳之青;婧,女之青……再到“情”,心之青也。“心之青”,意思即为心里最好的东西,这就成了中华文明一个重要的原点,即,万物归于“情”。情之所系于“心”,心肝脾胃肾五脏,除了“心”这个脏,别的几个器官都是以“月”(也就是肉)为偏旁的,但只有这个“心”脱离了具体器官,预备着要与意、志、神、圣、灵、魂等相联系(这也就是中医“最上调神”的根源所在)。一种文化必须要有对物质的超越,要有神性在前方的昭引,就如同花必有香,火必有光。这种超越就见出传统文明的生发力量和独特的魅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土宗教不发达的中国,这个“心”长久以来就是靠这个最初的“情”来发动并收束的。它可以是物质的,但也是精神的;它可以是神秘的,又可以是眼见的。“情”之本义是感情,《说文》讲“人之阴气有欲者也”;早期的中医则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白虎通·情形》谓其是“阴之化”;《荀子·正名》则解为“性之质也”。这些解释有的派生到了阴阳八卦体系,有的直接生成到中医,有的到了哲学,有的则流衍到了文学艺术。特别是在文学里,“情”基本上成了最大的母题,歌颂母爱,怀念故土,见月伤怀,对花垂泪。用冯梦龙《情史类略》题记的总结:“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没,唯情不虚假。”此情者,终有太过太切之虞,既为“人情之所不免”,亦为“人情之所不堪”也,好在又来了佛教,观“心”与“性”,或说观自性或自在,中国文化之“情”于是而有超越。我们常谓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天下,或说三家互补,或说两两互补,总之,读书都得把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放到整个文明的传统里,古今中外,遍地勾连,以求不要漏掉任何一个意思,不要错过任何一个开启思维方式的机会。知识永远都是死东西,如果不能用生命去体验证悟,不能像道士炼丹一样炼出火药来,不能活用到思维力度和方式上来,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垃圾”,就只是障。就说说这个“意思”,常人以为这个词乃是一个音节那样的基本“原子”,没法再分,其实不是这样的,它绝不仅仅是一个词那么简单。意者,志也。这是《说文》的解释。看造字法,意,乃会意兼形声。从心,从囟(读作xìn),囟是指脑子。连起来讲:心脑相合产生思想。再翻翻很多早期的书,都是把“意”跟“心”连在一起的,比如《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直接就讲:“心之所谓意。”再到中医里去看看,《内经·灵枢》:“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意是意识、回忆,志为意识和经验的存记。作为人特有的志、意,和思、虑、智、神,以及知觉与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概括谓之神。《内经知要》又说:“心已起而未有定属者,意也;意已决而确然不变者,志也;志虽定而反复计变者,思也;思之不已,必远有所慕,忧疑展转者,虑也;虑而后动,处事灵巧者,智也。”因有如此等等超越于物质的精神活动,人乃有种种精神病变。所以,中医观病,先是讲究后天的水谷调养,水谷乃后天之精,是物质层面的“米之青”,是神的供养。而中医最上讲究的乃是调神,调适从意志开始的精神,此为先天之精,是神的基础。所以,一个中医最起码的要求则是必须要学会心理咨询。再看佛教的解释,《俱舍论》云:“集起为心,思量为意,了别为识。”在佛教中,这个“意”字,从无始以来,一直思量而没有间断,所以叫“意”。又因它常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种烦恼相应,所以又称“污染意”。佛经中强调依意生识为外界一切认知活动的枢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前五根必须依靠意根才能起作用,而意在佛教中明显也是属于精神和心理范畴。佛教的“意业”就是指的内心的贪、淫、痴、慢等心理行为。所以,修佛证道讲的就是断掉意根,意越少,明心见性的可能性就越大,跟上边所讲的去“情”越多也是一个道理。再把“思”连上来看。《说文》:“思,容也。”《书·洪范》:“思曰容,言心之所虑,无不包也。”原来,“心”或“意”漫涣无边,需用“思”来容纳、无所不包。所以,“意思”这个词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无边无际的思想或想法包孕在一起。所以,“意思”是一个最基础的认知方式,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是一种穷尽事物的尽心之学,还是一个不可能抵达的艺术至境。再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内涵极度缩小而外延无限增大的境界。而且,最有意思的是,只有符合这几个条件的艺术,才是永恒的艺术,举例来说:盛唐之诗,标格高迈,语意再不用装腔作势,只以平和为度,甚至可以说好的唐诗都是“不须用意”,看不到“意”,如李白之诗,张嘴就来;又如边塞诗而不言边塞之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接就写,干干净净。也就是说,求“意”而又不见“意”,舍“意”因而“无意”。“意”,退回到原点,因为是原点,就接近于哲学中的本体,所以,它反而包孕了永远可以从头开始的诠释可能性。这也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最神奇的地方。把“意思”摊开来讲清楚,或者,只需要把“意”讲透彻,就会让我们以后对各种各样的“意思”有着更深更宽泛的理解。本书就是力求把每个词或句子都这样讲清楚。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任何一个文明结晶的、有着一点义量的词汇,都可能包含着种种的文史哲典故,语义的变迁、流转,以及各所固结的义项,以及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的力度与文明的向度。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值得这样从头到尾地解析。这当然是能明白地说出来的部分,而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则是“说不尽,道不明”的“道”,有一种东西,好像能具体地去感知,好像有一句话跑到了嘴边,可是,就是不能明白地说出来,一说出来就不再是它了。所以,对待传统来说,你只有沉入其中,用“心”去体味,一生哪怕只体会一件事物,一个意境,也比坐而论道要强得多。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这样去体味。这就是读者眼前这本《中华语典》的立“意”所在。
传统文化经典入门读本,文史哲最基本常识解析。
汉语的每一个字、词或句,在穿越文明的长河,经过历史的萃取,都包含着丰富的文明义量。当我们沉醉于她那更迭着文明印记的无数传奇故事以及“无穷动”的美感之时,作为一种文化的子孙,更应该透过这种种表象,一窥散落在文史哲海洋之中的东方文化那新奇瑰丽的神情、变幻莫测的思维力度,以及朴实而厚重的智慧,只有这些最基础的训练和从头开始的学习,才可能真正进入中国文化的神髓,并将它发扬光大……
郭灿金,生于1967年,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教师。著有《趣读史记——不可不知的49个人物》《趣读史记——不可不知的十九类事件》《趣读史记——十大悬案揭秘》《大唐盛世最有争议的30个人》《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新说文解词》《中华语典》等。
许晖,六十年代生,主编过《“六十年代”气质》、《中国历史的后门》,著有《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乱世的标本: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人格症》。自由作家。现居北京。
文史哲连读(代序)
日常口语
“封建”“专制”不相容
“肮脏”原是褒义词
“龌龊”本非指卑鄙
“笨蛋”原来并不笨
“市侩”不是骂人话
“富家翁”不思进取
李陵突围“鸟兽散”
“家累”本义家底厚
“假寐”不是装睡觉
“行李”原本是“行理”
“桃李”最初是蒺藜
“端午”本来是“端五”
“后来居上”是讽刺
“甚嚣尘上”无贬义
“冯唐易老”是胡扯
“司空见惯”浑闲事
“满城风雨”是秋景
“柳暗花明”柳成荫
“鹿死谁手”是谦虚
“噤若寒蝉”是罪人
“流连忘返”有讲究
“痴人说梦”梦中梦
“子虚”“乌有’:爱辩论
反义同词说“销魂”
“风骚”古来不放荡
自己”乔迁”不合适
“谈何容易”误千年
食物类
饮酒之位称“爵位”
“钟鸣鼎食”等级制
为何“君子远庖厨”
“牺牲”本是祭祀品
“嗟来之食”怎么“嗟”
挂羊头卖狗肉
“苜蓿”“葡萄”波斯来
“胡椒”之“胡”指何方
朱门酒肉并不臭
“吃醋”本是开玩笑
“味道”含有大文化
动物类
“犹豫”原是两动物
“灵犀”本是一神兽
“得过且过”是鸟叫
“飞黄腾达”是神马
“渴睡”本来是“貉睡”
小怪物“含沙射影”
“雕虫小技”什么虫
“怪哉”乃是一小虫
“蜀犬”为何会“吠日”
“孺子牛”做谁的牛
“牛鬼”“蛇神”守佛法
“鸳鸯”最早指兄弟
“高足”本来是驿马
蟋蟀为何叫“促织”
“牢骚”原来是刷马
公明仪“对牛弹琴”
风马牛不相及
如何“树倒猢狲散”
钱财珠宝
人老珠黄:人与珍珠同寿命
“翡翠”本是翡翠鸟
汉朝就有“压岁钱”
“镀金”最早讽刺谁
“安息香”自伊朗来
十万贯钱能通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是谁“千里送鹅毛”
不可随便“敲竹杠”
索取财物“打秋风”
周赧王“债台高筑”
“囊中羞涩”是撒谎
朋友诚信
“朋”“友”含义有区别
“连襟”原来是朋友
“门神”本是两兄弟
“金兰之交”金兰契
自古争相赞“爪牙”
四好友“莫逆之交”
“倾盖”之交称莫逆
“焦头烂额”为上客
“下榻”原是待贵客
“袍泽”本是内外衣合称
秀才人情半张纸
不可“贵人多忘事”
“一言九鼎”有多重
“一诺千金”是季布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朋友绝交称“割席”
女性称谓
“二八”芳龄十六岁
淑女、美人和佳人
“小家碧玉”为人妾
“丫头”本是一戏称
“夫人”原不好乱叫
古人为何怕“尤物”
小人爱人日“姑息”
何为“女大十八变”
如此神奇“石榴裙”
妇女“画眉”有韵事
“金屋藏娇”非“娇”妻
杨贵妃是“解语花”
“燕尔新婚”弃妇怨
“半老徐娘”尚多情
“我见犹怜”况老奴
“三从四德”女人经
男性称谓
“千金”原本是男儿
“汉子”本是贱男人
“宁馨儿”是好孩子
“流氓”古今义不同
“无赖”本非浪荡子
“绅士”身份差别大
“烈士”并非身已死
“犬子”称谓分场合
“麒麟儿”只能称谓他人儿
“螟蛉之子”乃义子
青楼类
妓女提供“闭门羹”
妓女设局称“设法”
娼妓家属“戴绿帽”
“青楼”何以变妓院
“相公”尊称变男妓
“入幕之宾”同性恋
无性婚姻日“对食“
“王八”来历有三种
“七情六欲”挨个数
江湖术语
天机不可泄露
何为“一问三不知”
“铁公鸡”一毛不拔
在太岁头上动土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三教九流”说分明
“贵人”自古多显赫
来龙去脉:望气观势风水学
“板眼”是个大规矩
“习气”因为不觉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说曹操曹操到
为何“天打五雷轰”
“走后门”是滑稽戏
“浪子”从来不可羡
细数“十八般武艺”
打入“十八层地狱”
“十恶不赦”哪十恶
爱情、婚姻与家庭
“七夕”本来是六夕
“青梅竹马”怎么玩
唐人最早见“月老”
“连理”原来是棵树
“瓜葛”之亲是远亲
心中何来千千结
成婚为何称“合卺”
“洞房”何时指婚房
“耳边风”是秋天风
“河可东狮吼”是谁吼
恨不相逢未嫁时
糟糠之妻不下堂
“冤家”可恨又可爱
“婚姻”形式挨个数
哪类夫妻称“伉俪”
帝王将相
“县官”最初称天子
“和事佬”原是皇帝
“孤注”原指宋真宗
四君王“声名狼藉”
皇帝女婿称“禁脔”
孟尝君“高枕无忧”
信陵君“窃符救赵”
王顾左右而言他
晋景公“鞭长莫及”
楚平王“尾大不掉”
齐威王“一鸣惊人”
两大臣“汗流浃背”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挟天子以令诸侯
扶不起的阿斗
兵家奇谋
天罗地网:天地倾斜的漏洞
何为“空手套白狼”
史上最早“苦肉计”
“与虎谋皮”穷折腾
秦国“坐山观虎斗”
楚宋盟“尔虞我诈”
李义府“笑里藏刀”
阴谋“二桃杀三士”
九层台“危如累卵”
“吴下阿蒙”刮目看
“杀手锏”是“撒手锏”
“铁马”原来是风铃
“风筝”原来是间谍
最早“口令”是“躲艟”
一不做,二不休
无所不用其极
官场用语
“衙门”原本叫“牙门”
“班房”原来是门房
“州官”为何要“放火”
“补丁”原为标官阶
“交椅”本来是马扎
“风闻”就可去弹劾.
唐代始有“罗织”罪
“捋虎须”撩拨孙权
寇准胡须被“溜须”
岳飞之罪“莫须有”
奸秦桧“东窗事发”
“东山再起”遭讽刺
“狗尾续貂”瞎封官
“刮地皮”者身已死
“明镜高悬”是秦镜
“如坐针毡”说忠臣
职业术语
运筹帷幄:算筹的学问
“老生常谈”算命准
“差遣”曾为一职称
对策:两千年的“学术”训练
“团结”唐代称“健儿”
“使者”曾是大祸害
“观察”为官多摆设
检讨:掌修国史的官职
“宗师”原为一官名
“教授”亦为一官衔
“鸡鸣狗盗”救性命
小偷为何叫“君子”
“风调雨顺”四金刚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儒道知识
“忠恕”之道:先人后己
“思无邪”意思为“无涯”
孔子是条“丧家狗”
孔夫子“招摇过市”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舍我其谁”说孟子
“出尔反尔”要警惕
“好好先生”司马徽
“社稷”本是两祭坛
“大人”“小人”细辨析
“楷”“模”本是两棵树
“掣肘”乃变相劝谏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一生一世”有多久
兄弟俩“大器晚成”
化干戈为玉帛
人事地名
“沧海桑田”哪个海
“雷池”一地今何在
“大雅之堂”在何方
“安乐窝”是穷人住
“上当”本是上当铺
七月十五开“鬼门关”
“城狐社鼠”是小人
谁最早“家徒四壁”
“结草衔环”好神奇
故乡缘何称“桑梓”
科举文艺
何为“天字第一号”
状元郎“独占鳌头”
五魁首:五经的头一名
“名落孙山”真滑稽
唐宋无人“中三元”
“敲门砖”应付科举
“万卷”该有多少书
一寸光阴一寸金
“借光”不用凿墙壁
“汗青”本是烤青竹
古人稿费叫“润笔”
朝廷诏令“大手笔”
“刀笔吏”岂能领兵
古人怎样“掉书袋”
李太白“妙笔生花”
苏东坡是“门外汉”
“阳卷白雪”最高雅
中医知识
“别来无恙”怕传染
中医为何称“杏林”
行医为何称“悬壶”
“针灸”疗法有两种
“烟草”原来止悲痛
“应声虫”是一种怪病
“烦恼”之病在心神
“医易同源”是常识
“神圣”主要说中医
传统名词
“意思”本有大内涵
“世界”到底有多大
“学问”一词含方法
“赤子”本义是婴儿
“文学”的官方色彩
“天经地义”说正理
经常:不能更改的常态
“方便”里有大法门
“混沌”近乎“道”
“炉火纯青”最高境
“情感”含义有升华
风流:传统文化的神髓
插图:“封建”“专制”不相容“封建”一词,常常都和不好的、落后的、需要批判的东西联系,这是长久以来对这个词的意识形态化造成的结果。“封建”一词形成于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代,当时建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封侯爵位制度。受封的人称为诸侯。诸侯建立诸侯国,简称“封建”。周人灭商之后,进行过至少两次大规模的“封土建国”活动,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具体讲,就是把天下的土地分封出去由各诸侯国自行享有完整的管理权,只在名义上对周王室承担必要的义务,而从历史上看,周天子也的确对诸侯内部事务很少干预。各诸侯都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立世袭的诸侯国,周代初年达到八百多个。后经过不断战争兼并,到战国时还剩下七国争雄。秦大一统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就取消了“封建制”,建立了中央集权下分级管理的郡县制。只有到这时,才可以说,中国进入了“专制”时代,而不论青红皂白地把“封建”和“专制”连在一起,至少可以说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从“封建”制过渡到郡县制,天下由分而合。但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以,关于分与合的问题就追究到“封建”制与郡县制的比较上来。柳宗元就曾写过一篇著名的《“封建”论》,主要是为郡县制辩护,说它不好的主要原因是秦代的政治措施太残酷了,并分别命名为:“封建”制是家天下,郡县制是公天下。实际上,就从郡县制开始的那一天,下及秦汉、隋唐、明清之际,每一朝每一代都有人在讨论“封建”、“郡县”孰优孰劣。但讨论来讨论去,也没有明确的结论,而且也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那就是“封建”与“郡县”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安排。简单地说,“封建”制下的政治不可能是专制的,因为名义上的周天子没有那么大的实际权力,反过来,一个典型的专制政体必然是自觉地排斥“封建”制,而要把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封建”专制一词既是对“封建”的污蔑,也是对专制的美化。因为“封建”跟“专制”几乎是完全相反的两样东西。“肮脏”原是褒义词“肮脏”一词在今天只有一个意思:不洁净。但是在古代,不仅读音不一样,而且意思也完全不一样,简直是天差地别。“肮”和“脏”各自的词义从来没有不洁净这个义项。肮读作háng,本义是咽喉,比如古人有种死法叫“绝肮”,即割断咽喉而死。脏读作zàng,本义是身体内部器官的总称,比如内脏、五脏。“肮”和“脏”组成一个联绵词“肮脏”,读音为kǎngzǎng,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高亢刚直的样子,东汉赵壹的《疾邪诗》中写道:“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伊优”是逢迎谄媚的样子,《康熙字典》解释“肮脏”为“嫜直之貌,婢直即倔强、刚直。小人善于逢迎谄媚,因而得以升堂为权势的座上客,而高亢刚直的君子不受重视,只能倚在门边。南宋文天祥的《得儿女消息》一诗中也有同样的用法:“肮脏到头方是汉,娉婷更欲向何人”意思是不屈不挠、坚持刚直的品格才是真正的汉子。“肮脏”的另外一个意思是身躯肥胖的样子。北周庾信的《拟连珠》中写道:“肮脏之马,无复千金之价。”就是指身躯发胖的马不再值千金之价了。大约从元明开始,“肮脏”一词逐渐演变出糟蹋、卑鄙丑恶的意思,尤其在戏曲和话本小说中使用得非常频繁,后来又慢慢演变出不洁净的意思。至迟到了清朝,“肮脏”已经定型为今天的语义,清人李鉴堂所编《俗语考原》一书中说:“肮脏,俗为不洁者为肮脏。”这一语义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而“肮脏”最原始的语义慢慢湮灭,不再为人所知了。“龌龊”本非指卑鄙“龌龊”一词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多用于卑鄙丑恶、肮脏的意思,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但是在古代,它的贬义却并没有这么严重,中间经过了长期的演变过程。“龌龊”读作wòchuò,“龊”的本义是局促、拘谨,和“龌”组成的双音词“龌龊”本义是形容牙齿排列的样子,因为牙齿排列得很紧,几乎没有任何空间,因此引申而形容一个人器量狭隘,拘于小节。张衡的《西京赋》中有这样的句子:“独俭啬以龌龊,忘蟋蟀之谓何。”注解道:“龌龊。好苛局小之貌。”又,“龌龊,小节也。”都是指拘于小节的意思。南朝宋鲍照的《代放歌行》中写道:“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旷士是胸襟开阔之士,正好是“龌龊小人”的反面。李白有“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的诗句,同样是形容陶渊明居住在狭隘的东篱下,不足以效仿之意。词义更显豁的是清朝著名文学家袁枚的一段文字,在《随园诗话》中袁枚这样评价诗人:“如其胸境龌龊,相对尘俗,虽终日咬文嚼字,连篇累牍,乃非诗人矣。“此处“龌龊”即是指胸中境界狭小、拘于小节的诗人。“龌龊”一词入诗。最有名的是孟郊《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处“龌龊”跟登科后的春风得意相比照,活脱脱地描绘出没有登科时困顿的情形。在这些用法中。都没有卑鄙和肮脏的意思,但大约从宋朝开始,部分诗文渐渐引申出后来的义项。比如宋朝的方勺如此抒发对当朝者的不平之气:“当轴者皆龌龊邪佞之徒。但知以声色土木淫蛊上心耳。”“龌龊”和“邪佞”并举,可见有多么的卑鄙丑恶。就像“肮脏”的词义演变一样,到了元明时期,“龌龊”开始进入人们的口语,戏曲和话本小说中屡屡出现,元朝高文秀的剧作《黑旋风》:“他见我风吹的龌龊,是这鼻凹里黑。”《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赁房尽有,只是龌龊低洼,急切难得中意的。”都是肮脏的意思。到了近代,“龌龊”完全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用语,词义也随之定型了下来。“笨蛋”原来并不笨今天的“笨蛋”一词是个语感非常重的日常用语,一个人被别人骂作“笨蛋”,一定会勃然大怒。在某种程度上,“笨蛋”等同于白痴,都是指智商极其低下的人。不过在古代,称呼一个人为“笨蛋”和智商却毫无关系,“笨”这个字甚至还是一种造纸的原材料呢。《说文解字》说:“笨,竹里也。从竹,本声。”徐锴进一步解释道:“笨,竹白也。”《广雅·释草》解释得更加详细:“竹其表日篦,其里日笨,谓中之白质者也。其自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综合以上注释,可见“笨”是竹子的里层,是竹子杀去青皮后留下的部分,是一层白色的薄膜,像纸一样又薄又白,可作造纸的原材料。东汉蔡伦造纸,最早的原材料非常简陋,计有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后来的人才使用“竹白”当作原材料。因为史书要在用“竹白”造的纸上书写,因此后人就把史书称为“竹白”,即“笨”。“笨”的这一原始语义到了魏晋时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晋书?羊曼传》记载,有四位大臣通过评比,选出了当时的“四伯”:大鸿胪江泉把能吃的人定义为“谷伯”,豫章太守史畴把“大肥”的人定义为“笨伯”,散骑郎张嶷把狡妄之徒定义为“猾伯”,羊聃则把狼戾之徒定义为“琐伯”。这是比附上古时期的“四凶”。其中“大肥”是指身体肥大,行动不灵巧。这类人被称作“笨伯”,可见此时的“笨”已经转义成了笨重的意思。但是仍然没有和智商低下联系在一起。到了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葛洪的门人向他请教天下的恶人都有哪些种类,葛洪列举了“悖人”、“逆人”、“虐人”等数十种恶人的种类。其中说:“杖浅短而多谬,暗趋舍之臧否者,笨人也。”在葛洪看来,笨人是指那种见识浅陋,谬误百出,又不懂得善恶得失的人。这种人当然是愚蠢的人。直到这时,“笨”才和智商挂起钩来。清人李鉴堂所编《俗语考原》一书中说:“山东人谓粗鲁人日体汉,体与笨同。”“体”在古代和身体的“體”是两个字,意思是“劣”,又指粗笨。笨汉当然智力低下,可见民间俗语已经把“笨”的意思定型了,以至慢慢和“蛋”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笨蛋”一词。“市侩”不是骂人话今天如果称呼一个人为“市侩”,那也是语感非常严重的骂人话。惟利是图的奸商,贪图私利的人,政治上随波逐流、道德上虚假伪善、作冈上粗鄙庸俗的人都可以称作“市侩”。但是这个称谓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侩”,读作kuài,是指两伙人之间的中间人或代理人。《声类》:“台市人也。”即市场上交合双方实施买卖的人。《史记?货殖列传》:“子贫金钱千贯,节驵侩。”在这句话中,“予”是利息,“节”是节制,管理,估定价格;“驵”读作zǎng,骏马,好马;“驵侩”即说合牲畜交易,从中谋利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还有一千贯放高利贷的利息,以及估定价格,促成牲畜交易的掮客。“驵侩”合指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来泛指市场经纪人。“驵”慢慢就和“侩”的含义一样了,《吕氏春秋·尊师》:“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注解说:“干木,度市之魁也。”“度市之魁”即估定市场价格的人,也就是中间人。许慎注:“驵,市侩也。言魏国之大侩也。”“侩”又称“牙侩”、“牙子”、“牙人”。用“侩”可以指代不同的买卖,比如侩牛是从中撮合牛的买卖,侩豕是从中撮合猪的买卖。《新唐书-食货志》中记载了当时的规定:“鬻两池盐者,坊市居邸主人、市侩皆论坐。”在中国古代,盐是官卖品,私人不得贩盐,如果有贩两池盐的,坊市居所的主人和介绍私盐买卖以收取佣金的中间人(即“市侩”)都要连坐受到惩罚。直到清代,“市侩”一词还只具有社会经济的含义,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清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盒随笔》中写到当时的风俗:“近俗市侩牙人,俱有别号。”市侩和牙人都是中间人的意思。因此之故,后来“市侩”也泛指商人,比如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且市侩之牟利,无论银贵钱贵,出入皆可取赢,并非必待银价甚昂然后获利。”这里的“市侩”就是泛指商人。大概因为中间人往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信誉不好的缘故,再后来“市侩”一词开始变味,借指贪图私利、投机取巧的人,一直延续到今天,词义最终固定下来。“富家翁”不思进取“富家翁”就是富翁,但是“富翁”一词缺少家庭气息,更偏重于外在环境对人的定位。而“富家翁”一词非常立体地展现出了一位大腹便便、面团团的富翁形象,多了一个“家”字,给人的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富家翁”这句俗语的来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之前。秦末乱世,时封沛公的刘邦率先攻入咸阳,来到秦王宫殿中视察战利品的时候,乡巴佬刘邦看得眼睛都直了,只见帷帐狗马珠宝妇女数以千计。一派温柔之乡的旖旎景象。刘邦于是就想把农村户口迁到咸阳,就在这里养老了。樊哙一看刘邦这副没出息的样子。劝谏说:“沛公欲有天下邪?将欲为富家翁邪?”沛公您是想占有天下,还是仅仅只是想做一个富家翁?张良也在旁边敲边鼓,刘邦这才恋恋不舍、三步一回头地离开了秦王的宫殿。三国时期还有一个著名的“富家翁”。景初二年(238)年底,魏明帝曹睿病重,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顾命大臣,共同辅佐齐王曹芳。曹爽被封为大将军,齐王曹芳继位后,又加为侍中,跟随皇帝身边,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曹爽将司马懿架空,变相地剥夺了他的兵权。司马懿遂称病,在家中疗养。正始十年(249)正月,曹爽带着大批亲信,跟随齐王曹芳赴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的陵墓。曹爽一走,司马懿立马就假借太后旨意发号施令,关闭所有的城门,抢占武器库,屯兵洛水浮桥,断了曹芳和曹爽的退路。在城内,派心腹占据了曹爽和曹羲的军营。洛阳城就这样轻易地落到了司马懿手中。一切布置妥当,司马懿向曹芳上奏,历数曹爽等人的罪状,勒令他们放下武器,交出兵权,回京躲进家里当缩头乌龟,等待处置。曹爽是一个胸无大志、碌碌无为之辈,一听司马懿发动兵变,登时没了主意。对智囊桓范提出的奉皇帝进驻许昌、下诏讨伐叛逆的主张“默然不从”,最后干脆破罐破摔,把刀扔到地上,说:“还是投降吧?保住命要紧,我也不失做富家翁。”曹爽这一举动,让司马懿大喜过望。司马懿本来已经部署停当,一副要与曹爽决战的架式,没想到曹爽自动放弃反抗,束手就擒。史称“高平陵政变”。由此可见,“富家翁”自古以来就是不思进取的典范。李陵突围“鸟兽散”“作鸟兽散”是指聚集着的一群人慌张而狼狈地四散逃开。多用于形容军队溃败。这个词出自《汉书?李陵传》。李陵、李广、李广利,三人总易混淆。公元前99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铁骑从酒泉出发,征伐匈奴。汉军兵分两路:西路由李广利亲自领兵,从酒泉北上,攻击匈奴右贤王:东路由因杆将军公孙敖和强弩都尉路博德率领。从西河(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北上,兵锋直指涿邪山(今蒙古曼达勒戈壁一带)。此时李陵的军衔是骑都尉,李广利令他充任西路军的辎重护卫军。李陵深感耻辱,遂上书汉武帝,请求独自率领五千步卒,出居延塞,向北深入单于的王庭。此时,李陵并不知道在他后方的局势。李广利和匈奴右贤王交战,大胜,斩首一万余级。不料,回师途中猝然遭遇单于的救援部队,汉军被围,李广利突围而出。此一役汉军损失了十分之七的兵力,大约两万人左右。然后,单于挟得胜之势,亲率三万骑兵向李陵掩杀而来。三万铁骑将李陵的五千兵卒团团包围,围得铁桶一般。李陵且战且退,连战连捷,但也损失惨重。面对李陵五千步卒殊死而又卓有效率的抵抗,单于全歼李陵的决心动摇了,且多有疑虑,他认为这是汉军深入大漠的精兵,目的是在一步一步引诱匈奴主力向汉朝边塞移动。直至最后钻进汉军的包围圈里去,否则怎么解释区区五千步卒,在八万铁骑的追击下居然能够支撑这么长的时间?左右劝谏单于道:“单于您亲率数万铁骑和五千汉军的步卒作战,居然无法消灭,这要是传出去,汉朝岂不是越发地轻视咱们了?以后再想派使臣和汉朝求和也不可能了!再和他们在山谷中打一仗,出山谷四五十里就是平地,如果那时还是不能歼灭汉军,那就只好退兵了。”这一仗打下来,一日交战数十回合,汉军又斩杀了匈奴两千余人。单于彻底害怕了,正准备下令退兵,不料汉军中有一名军候叫管敢,投降了单于,把李陵军队的绝密情报全盘透露给了单于,即李陵军队只有这五千步卒。后无援兵,而且弓箭即将用完。单于一听大喜,拍着管敢的肩膀说:“你真是上天赐给我的礼物啊”汉军继续向南退却,最终被匈奴尽数包围。李陵尽斩旌旗,把珍宝尽数埋在地下,仰天叹息着说:“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假如还有几十支箭,我们就能突围而出了。如今弹尽粮绝,天一亮就等着受缚吧。大家赶紧作鸟兽散,希望能有人逃脱出去向天子报信。汉军四百多人突围成功,李陵没有逃脱重围,降了匈奴。这就是“鸟兽散”的来历。
无
书是买来还图书馆的,但我硬是赖着看完才还的。非常好,很多考据。详略繁简得当,故事又生动有趣。作者时不时还冒出几句幽默的见解。很是耐读啊
除了文字外还有简单的插图,看起来很舒服。
虽然书印刷还不错,但是!花上一些时间来看完这本书觉得不太值得,况且还花钱买了的……
不错不错,经常用的词语好多真不知出处呢!读了之后再用更明白了!
真的很实用有些生活中经常出现 脱口而出的词语 原来是这样来的
给小孩子看看很不错,成人也可以作无聊的消遣读物。
内容很通俗,价格也便宜。以后留给小孩看不错。
对一些词语来源做了讲解,看后对中华文化更了解了。
买了就是为长点知识
不错,不知啥时有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