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系统解剖学

杨茂有 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

杨茂有 编  

页数:

289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有的一门医学学科。通过中西医的优势互补,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疾病的诊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临床医学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力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越来越倾向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疾病,由此中西医结合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不少高等医药院校(包括高等中医药院校和高等医学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及时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或称中西医结合专业),甚至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系、中西医结合学院,使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迅速在全国展开,有些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还被省、市、地区评为当地“热门专业”、“特色专业”。但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却明显滞后于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的发展,各院校使用的多是自编或几个院校协编的教材,缺乏公认性、权威性。教材的问题已成为中西医结合专业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规划、组织编写了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第一版本科教材,即“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  本套教材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及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通过大量调研工作,根据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两个基础:中医基础、西医基础;一个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以及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实行先临床后基础的分步实施方案,首先重点系统规划了急需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教材和部分专业引导性教材共16部(分别为:《中外医学史》《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西医结合口腔科学》《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组织全国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或中西医结合培养方向的78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高等医学院校的专家编写,于2005年正式出版发行并投入教学使用。  上述教材在教学使用过程中,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也被列为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的蓝本教材。为确保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的系统性,满足教学的需要,进一步编纂该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为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先后在北京、长沙、广州等地组织了多次专家论证会,统一了思想,决定启动中西医结合基础课程的教材建设工作,认为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应遵守以下原则:①保持中西医基础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充分体现专业基础教材的科学性,突出“三基”,构筑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专业基础,能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专业学习;②体现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发展的现状,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启发性;③突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特点,立足于本科教学层次的需要,把握适当的深度与广度。

内容概要

  《系统解剖学》是教育部委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宏观指导,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具体负责,组织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联合编写的国家级教材。  本教材遵照注重素质教育、加强基础知识,面向临床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编写思路上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充分体现基础教材的科学性,遵照解剖学科的发展现状,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素质教育的综合培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体现教材对于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独特功能。  本教材所用解剖学名词,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199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人体解剖学名词》为标准,写作上力求做到删繁就简,掌握内容重点突出,精益求精的原则。全书共有插图近400余幅,由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美术专业高级教师严蔚绘制。  本教材由全国28所医药院校,31位正、副教授组成的编写委员会承担编写工作,由正、副主编和秘书参与修改,最后由主编定稿。  本教材是供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生使用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也可供中医药院校本科临床或相关专业学生、留学生及进修、辅修本课程的学生选用,也可作为临床医生和其他专业学生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绪论一、系统解剖学的定义及在医学中的地位和分科二、人体器官的组成及系统的划分三、解剖学在我国的发展简史四、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及轴和面(一)解剖学姿势(二)方位术语(三)人体的轴和面第一章 运动系统第一节 骨学一、总论(一)骨的形态(二)骨的构造(三)骨的理化特性二、各论(一)躯干骨(二)上肢骨(三)下肢骨(四)颅骨第二节 关节 学一、总论(一)直接连结(二)间接连结二、各论(一)躯干骨的连结(二)上肢骨的连结(三)下肢骨的连结(四)颅骨的连结第三节 骨骼肌一、总论(一)肌的形态和构造(二)肌的起止和作用(三)肌的辅助装置二、各论(一)躯干肌(二)头颈肌(三)上肢肌(四)下肢肌第四节 体表标志一、躯干部(一)项背腰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二)胸腹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二、头颈部(一)骨性和肌性标志(二)皮肤标志三、上肢部(一)骨性和肌性标志(二)皮肤标志四、下肢部(一)骨性和肌性标志(二)皮肤标志第二章 消化系统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二、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一)胸部标志线(二)腹部分区第一节 消化管一、口腔(一)口唇(二)颊(三)腭(四)咽峡(五)牙(六)舌(七)大唾液腺二、咽(一)咽的形态和位置(二)咽的分部和结构三、食管(一)食管的形态和位置……第三章 呼吸系统第四章 泌尿系统第五章 生殖系统第六章 循环系统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第八章 感觉器第九章 神经系统

章节摘录

  第二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消化管  一、口腔  口腔oral cavity为消化管的起始部,具有咀嚼食物、辅助发音、感受味觉和初步消化食物等功能。口腔以上、下牙弓为界,可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两部。牙弓与口唇、颊之间的腔隙称为口腔前庭;牙弓以内的腔隙称为固有口腔。口腔前壁为口唇;侧壁为颊;上壁为腭;下壁为口腔底。口腔向前以口裂通体外,向后经咽峡通咽。  (一)口唇  口唇oral lips由皮肤、口轮匝肌及黏膜等构成,分上唇和下唇。上唇和下唇间为口裂,口裂的两端称口角。上唇表面正中线上有一纵形浅沟称人中。上唇的外面两侧和颊部交界处各有一浅沟,称鼻唇沟,是唇和颊的分界线。  (二)颊  颊cheek由皮肤、颊肌和黏膜等构成。  (三)腭  腭palate分为硬腭和软腭两部分。腭的前2/3以骨质为主要基础,表面覆以黏膜等结构,称为硬腭,腭的后1/3由骨骼肌和黏膜等构成,称为软腭,软腭后缘游离,中央有一下垂的突起,称腭垂(悬雍垂)。由腭垂向两侧各有2条弓形的黏膜皱襞,其前方的1条向下连于舌根,称腭舌弓,后方的1条向下连于咽侧壁,称腭咽弓(图2-4)。  (四)咽峡  咽峡isthmus of fauces是口腔通咽腔的门户,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图2-4)。  (五)牙  牙teeth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嵌入上、下颌骨牙槽内,分别排列成上牙弓和下牙弓,用以咬切和磨碎食物,并对发音有辅助功能。  1.牙的形态和构造(图2-5) 每个牙都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3部分。牙冠是暴露于牙龈以外的部分;牙根是嵌入牙槽内的部分,其末端有牙根尖孔;牙颈为牙冠与牙根之间稍细的部分,外包有牙龈。  牙主要由牙质dentine构成。在牙冠部牙质表面包有一层白色的釉质,其钙化程度最高,也是人体中最坚硬的物质。而在牙根部牙质的表面包有一层牙骨质。牙的内部有空腔,称为牙腔。牙腔是由牙冠内的牙冠腔和牙根内的牙根管组成。牙腔内的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等构成牙髓。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系统解剖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