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医五官科学

裴景春 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

裴景春 编  

页数:

295  

前言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自1980年设五年制针灸学专业以来,针灸学专业教学计划一直是《针灸治疗学》与中医学专业临床课程(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科学)分讲,这样的结果不仅造成《针灸治疗学》与中医临床课程中的知识点大量重复,而且术语、证型不统一,给教学带来不少困扰。针对这种情况,1993年起,天津中医药大学(原天津中医学院)首先将《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与《针灸治疗学》中的相同部分融合,针药合讲,删减了重复内容,统一了术语、证型等,并突出临床需要,在针灸学专业大专班中试行,收到很好效果。1995年,融合后的针药合讲临床课程列入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1998年和2000年,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先后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课题,主研五年制针灸推拿学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的优化整合。课题研究结果认为:针灸学课程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深化,针灸推拿专业需要将临床课程针药合讲,并开设《针灸处方学》,以适应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的需要。2002年,经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建设研究会同意,并得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支持,《针灸处方学》与针药合讲临床课程被列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专业创新教材”。2004年,全国24所中医药院校的专家学者云集天津,共同商讨编写针药合讲创新教材。此次会上,统一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专业创新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和《中医儿科学》的编写体例和名称,确定了编写大纲和样稿,分配了编写任务。2005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裴景春教授的建议下增加了针灸专业用的《中医外科学》和《中医五官科学》。故这套针药合讲教材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和《中医五官科学》5种。教材的创新是学科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本套教材以针药合讲为特色,深化并优化了针灸推拿专业的课程结构。全套教材紧扣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的规划教材内容,拓展了针灸学专业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的内容,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适应了21世纪教学改革需要。张子和日:“针之理,即所谓药之理。”针与药在临床上常结合使用,针、灸、药各有所长,临床必须“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但对于在教材的编写上怎样体现针与药的有机结合,在教材的使用中怎样做到根据不同的病证,针药各有所侧重,我们仍存惶惶之心,缺陷与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师生们在使用过程中多提宝贵意见。

内容概要

《中医五官科学》包括《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医口腔科学》中的主要内容及《针灸治疗学》的相关内容。本书共分五篇,每篇又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中主要介绍了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的解剖与生理、诊断概要、常用治疗原则及治法。各论分别介绍眼科、耳科、鼻种、咽喉科、口腔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医案举例等内容。治疗部分包括中药、针灸两种治疗方法,而且在针药并举的基础上,说明了孰为主孰为辅,以便提高疗效,使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掌握中医五官科学基本理论的同时,能够按照病证特点进行中药与针灸结合治疗,这将对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体现了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医五官科学》由全国13所中医药院校的专家共同编写,已列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专业创新教材”。

书籍目录

绪论 中医五官科学发展简史第一篇 眼科 第一章 眼科概述 第一节 眼的解剖与生理 第二节 眼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第三节 病因病机 第四节 诊断概要 第五节 治疗概要 第二章 眼科疾病 第一节 针眼 第二节 胞生痰核 第三节 椒疮 第四节 睑弦赤烂 第五节 上胞下垂 第六节 胞轮振跳 第七节 流泪症 第八节 漏睛 第九节 天行赤眼 第十节 金疳 第十一节 火疳 第十二节 聚星障 第十三节 凝脂翳 第十四节 瞳神紧小 第十五节 绿风内障 第十六节 青风内障 第十七节 圆翳内障 第十八节 络阻暴盲 第十九节 络损暴盲 第二十节 目系暴盲 第二十一节 消渴目病 第二十二节 青盲 第二十三节 弱视 第二十四节 近视 第二十五节 风牵偏视第二篇 耳科 第三章 耳科概述 第一节 耳的解剖与生理 第二节 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第三节 病因病机 第四节 诊断概要 第五节 治疗概要 第四章 耳科疾病 第一节 耳疖 耳疮 第二节 耳胀耳闭 第三节 脓耳 第四节 脓耳变证 第五节 耳鸣耳聋 第六节 耳眩晕第三篇 鼻科 第五章 鼻科概述 第一节 鼻的解剖与生理 第一节 鼻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第三节 病因病机 第四节 诊断概要 第五节 治疗概要 第六章 鼻科疾病 第一节 伤风鼻塞 第二节 鼻窒 第三节 鼻槁 第四节 鼻鼽 第五节 鼻渊 第六节 鼻衄 第四篇 咽喉科第五篇 口腔科

章节摘录

插图:四、兴盛时期明清两代(公元1368~1840年)是中医五官科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不论是五官科文献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各科理论与临床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均大大超过以往各代。尤其在五官科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五官科学专著,极大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明初倪维德著的《原机启微》,总结前人之经验,结合自身临床体会,深入地阐析了眼病的病因病机、遣方用药,并强调君臣佐使,是一部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均有很高价值的眼科专著。明末傅仁宇纂辑的《审视瑶函》,转录前人论述,结合本人经验著成,兼收并蓄,持论公允,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为中医眼科必读之书。清代黄庭镜编著的《目经大成》,发挥和充实了五轮、八廓学说;继承和整理了针拨术,总结出著名的针拨八法;强调端正医疗作风,提倡详细记录病历;勇于实践,敢于革新,修订病名,如将多年沿袭的“黄膜上冲”修正为“黄液上冲”,使之符合临床实际。该书在中医眼科学术体系中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清代顾锡所著的《银海指南》,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眼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眼与全身病的关系及其治疗方法,其循经用药,可谓独树一帜。此外,袁学渊的《秘传眼科全书》、马云从的《眼科阐微》、王子固的《眼科百问》、颜筱园的《眼科约编》、张廷桂的《眼科要旨》,以及撰人不详的《异授眼科》及《眼科奇书》,对后世均有一定影响。明代著名医家薛己,撰写了《口齿类要》一书,论述喉舌口齿诸病,并附有多则病案,还专门记载了“茧唇”、“口疮”、“齿痛”、“舌症”等口腔疾病,并对口疮的发病机制作了简明的概括:“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此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口腔专著。明代王肯堂所辑的《证治准绳》,收载眼部病症170余种,凡肉眼所能见到的症状,几乎描绘无遗,书中的病症名多为后世眼科所采用。并首次提出了瞳神含有神水、神膏,使瞳神更具解剖学特征。其中还列有耳病、鼻病、咽喉病、口病、齿病、唇病等七类,说明其分科辨证论治更为细致,并记载喉、耳、唇等外伤之缝合术。


编辑推荐

《中医五官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专业创新教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医五官科学 PDF格式下载



还是正规出版社的书过关


中医五官科学[创新教材:还可以吧!


这书需要耐心学


要不是作为我们的教材 打死我也不买这套系列。。。。书编的内容很差。粉红色的一系列书错误很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