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彭清华 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

彭清华 编  

页数:

969  

内容概要

本书的编写主要适合中西医结合眼科研究生使用,同时可以作为工具书供中西医结合眼科临床医师、科研人员使用。本书力求保持中西医结合的特点,既保持全书的系统性,又注重对目前国内外研究比较深入的疾病、热点问题浓墨重彩。 本书内容和编写体例从体现素质教育入手,重于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本书的编写原则是“夯实基础,贴近临床”,坚持基础与临床并举,从而能够适应科研型和临床型研究生两者的实际要求。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为体现全书的系统性,将其分为了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两大部分。

书籍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西医眼科发展史 第二章 眼的胚胎与发育 第三章 眼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第四章 眼与全身的关系 第五章 眼病的病理病因 第六章 眼科检查与诊断 第七章 眼科辩证 第八章 眼科症状学 第九章 眼科治法 第十章 眼科激光治疗 第十一章 眼科常用药物 第十二章 眼科常用方剂下篇 各论 第十三章 眼睑病 第十四章 泪器病 第十五章 眼表疾病 第十六章 结膜病 第十七章 角膜病 第十八章 巩膜病 第十九章 晶状体病 第二十章 玻璃体病 第二十一章 青光眼 第二十二章 葡萄膜病 第二十三章 视网膜病 第二十四章 视神经和视路疾病 第二十五章 眼视光学 第二十六章 眼外肌病 第二十七章 眼眶疾病 第二十八章 眼外伤 第二十九章 眼部先天异常 第三十章 眼部肿瘤 第三十一章 全身疾病的常见眼部表现 第三十二章 防盲治盲 第三十三章 眼科研究动物模型 第三十四章 眼科学研究方法概述附录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中西医眼科发展史第一节 中医眼科学发展史我国的中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医眼科学是其中一个分支,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医学其他各科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认为,以中医眼科的发展状况及学术特点来看,它可以划分为南北朝以前的萌芽时期、隋唐时期的奠基阶段、宋元时期的独立发展阶段、明清时期的兴盛阶段以及鸦片战争至今的衰落与蓬勃发展阶段。一、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这一时期,从遥远的上古至南北朝,经历了夏、商、周、秦、汉诸代,历时甚久。这一时期,古人虽然开始对眼的生理功能、大体解剖,乃至辨证论治进行了初步探索,但仍缺乏系统的眼科资料,主要是作为内科杂病的一部分而散见于各科文献中。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祈祷辞和卜辞可知,早在武丁时代(约公元前13~14世纪),我们的祖先已将眼睛这一感觉器官命名为“目”,将眼病称“疾目”,将因眼病导致的失明称为“丧明”。如甲骨文卜辞别中载有“贞王弗疾目”、“大目不丧明”、“其丧明”等。这是我国有关眼病的最早史料。春秋时期,古人将盲人称为瞽人,并根据眼部不同症状把盲人分为“蒙”和“瞍”两类。如《书经》载有“瞽奏鼓”,《诗经》载有“蒙瞍奏公”。据《集传》解释:“有眸子而无见日蒙,无眸子日瞍”,即盲而目珠完好者,称为矇;而目珠塌陷者,称为瞍。此外,《苟子·非相》谓“尧舜参瞳子”,《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亦重瞳子”,这是世界上关于先天性瞳孔异常的最早记载。《春秋·左传·室公二年》载有“晖其目”,晖,即眼球突出之状,这是眼球突出的最早描述。北魏高僧宋云在《行纪》中指出“雪有白光,照耀人眼,令人闭目,茫然无所见”,这是对雪盲症状的最早概括。战国末期,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已开始对眼的生理、解剖、病机等方面做了探讨,该书对中医眼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眼的解剖与生理方面,该书最早从解剖学角度认识眼组织结构,如书中提及目、眼、眶、内眦、外眦(锐眦)、约束、络、白眼、黑眼、瞳子、目系等11个解剖名称;该书还详细论述了眼的解剖结构与整体的关系,如《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编辑推荐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PDF格式下载



适合在对《眼科学》教材和中基、中诊、中眼有一定掌握的基础上看,主要是因为此书在眼科基础知识细节上说的并不到位。另,在屈光不正章节还不够完善,个人觉得此段远不如《眼科学》和《中医眼科学》教材。但一路读下来,还是非常有益的,适合临床工作有闲暇时间者。


相关图书